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討論報告

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討論報告

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討論報告

教育是把生物人轉變爲社會人的活動,,由於當前受教慾望的空前高漲,使得教育在促進個體發展方面的作用無法合理發揮,在平日的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現象一:野蠻式的智力開發。許多學校爲了提高成績,不分晝夜地加班加點,讓學生忙於題海之中,累得學生腰痠背痛,因爲是擠壓式的教育,產生的只是短期成效——勉強步入重高,實際能力沒有提高,後來因不會自主學習而倒退許多。

現象二:扼殺學生的廣泛愛好。學生的愛好是廣泛的,因爲迫於社會壓力,學生始終不能解放於知識灌輸中,使得他們的愛好成爲“空中樓閣”,不能使其更好地發展,學校的教育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以上現象至少說明了一點:當前教育太多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此的教育在實現“促進發展、培養能力”的功能上是極爲有限的,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必須確保“教育能開拓人的發展空間”,於是以發展理論爲指導的新型教育理論——可持續發展教育應運而生。

一、認識“可持續發展教育”

“可持續發展教育”引入教育十分必要的,因爲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意味着社會個體能夠全面和諧發展,進而爲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也就意味着“繼續教育”、“終生教育”能實現更多的成就。

“可持續發展教育”指的是在教育過程中注意留有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留有學生髮展自我的時間,要有節制在安排學生的學習、生活,在加強基礎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並使之有更爲長足的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爲一名全面人才。

“可持續發展教育”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它必將成爲教育發展的方向。它給教育帶來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教師的教育觀該如何轉變;什麼樣的教學改革纔是“可持續發展教育”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下的人才觀又是什麼……諸多課題的深入研究必將掀開中國教育史嶄新的一頁。

二、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

今天是以人爲本的社會,而可持續發展教育更有利於人的發展,我們就應該興辦這樣的教育。從它的本質出發。筆者認爲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教育的核心有3個方面:即“課程、方法、評價”三大體系。

(一)建結構化的立體課程體系

所謂教育,就是“教學知識、育學生做人”。我們的教育以課程爲載體,但值得一提的是:課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並非“書本”,它是一個結構化、立體的知識網絡。新時期的課程體系應該是“四位一體”:以培養人的現代綜合能力爲宗旨,以“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爲四個方向,因爲這樣發展的課程體系着眼於學生的全面培養目標。

學科課程總結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最大成就,足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基礎知識,爲學生的再發展奠定基礎;活動課程搭建動手操作的實施平臺,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理解、深化理論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技能;富有特色的地方課程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激發更多的“愛家”情感,諸如勞動技術、美術等又能授之予學生一些基本技能,這又是顯性課程的功能;以“教師言行、校園文化”爲主要內容的隱性課程又滲透了更多的品德修養教育,塑造了每一位學生的靈魂……

構建全方位的課程體系是教育持續發展的前提,同時也給我們實現分層教學作鋪墊,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先行兵。

(二)創主體性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方式是“師傳生授保且恢值ハ蛐緣鬧豆嗍洌荒鼙歡降亟郵埽疚藜笆裁炊土丁⒎⒄埂3戮傻慕萄Х絞揭殉晌凳翱沙中⒄菇逃鋇陌斫攀虼私萄Х絞降母母鍤圃詒匭小?br>我們的教育活動必須以教育發展規律爲基本準則,以人的身心發展特點爲基本依據,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始終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爲主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我們必須營造師生互動的求知、探知氛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自覺參與學習,進而學會學習,透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做人。

“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我們必須交還學生的主動權,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用發現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性的合作學習中去獲取應有的知識,培養他們那科學般地精神與態度。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愛好,有不同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實施因材施教。我們要實質性地開展分層教學,以學生最大的發展優勢爲目標,合理安排他們的內容層次,保證他們的原有愛好有所發展,拓寬他們的發展空間。

如果說“結構化的課程體系”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那麼“主體性教學方式”便解決了“怎麼教”的難題。

(三)改現行評價機制

中國的教育歷來都是選拔性教育,實現的只是“選拔”“甄別”功能,對於當前“可持續發展教育”來說,這種評價機制非但沒有促進作用,而且還會抹殺學生他們方面的成就。因此,我們必須徹底進行改革!

從中國教育實際出發和結構化的課程體系內在聯繫出發,筆者認爲,評價機制改革的發展方向應該是:

1、分層評價。由於實現分層教學,學生所受的內容與層次要求也不一樣,因此,我們在評價時要注意採用不同標準,即便是同一層次的學生也有不同方面的傾斜。要變“一把尺子量人”爲“多把尺子量人”,評價的本質在於個性發展的激勵。

2、着眼於發展空間。我們評價一方面是鑑定學生的求知效果,更爲重要的是擴展他們的發展空間。我們的評價更應該發揮“鞭策、鼓勵”的作用,讓學生髮現自我興趣,讓學生自信進步的希望,而不應該是用成績指揮棒去硬分才能等次,不應該用無情的分數去摧殘幼小純潔的心靈。

3、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隻講過程不重視結果,而是要淡化不同個體的橫向比較,要從個體的縱向比較中去發現學生的進步與提高。我們應該爲個體建立檔案庫,收集個體進步的數據與資料,呈現他們成長的每一個跨躍;我們可以跟蹤個體的學習生活,建立《個體學習病歷》,從解決每一個錯誤開始,促進個體的向前邁進;我們還可以單元檢測、課時訓練爲方法,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千萬不要認爲一單無一測就是關注過程,我們要將評估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使之成爲其中的某一環節。我們要實質性地注重學生個體的求知過程,切實發現他們的優點,促進他們的提升。

三、避免走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誤區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真正有以人爲本的教育,它的可持續不僅僅體現在學生個體上,還體現於校園基礎建設中(既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能撒手不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誤區主要有:

(一)、注重形式,毫無實效地開展技能訓練

由於“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強調了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專門的活動課程,於是有的教師便在教育過程中無限制地開展技能訓練,而不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大擺花架的技能練習只能是影響學科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忙乎於應付諸多活動,真可謂是“勞命傷財”!

(二)、培養能力統領一切

因爲過分強調能力水平的培養,許多教師以活動能力的培養來掩蓋自我工作的敷衍塞責,於是放任自己的教學行爲,從開展活動中偷閒,有的甚至認爲成績差是因爲開展活動,爲自己無效的教學找個辯解的理由。

(三)過度開展發隱性課程

許多學校注重校園環境的佈置,力求學校的每一物都能實現教育功能,於是肆無忌憚地開發隱性課程:以名牌學校爲建築物命名,諸如“清華路”、“北大園”;書寫衆多潛心標語等,目的只是一個:那就是時時、處處激勵學生奮進。長期以往,學生必將承受過重的心理壓力,必將影響其身心發展,根本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是阻礙發展。因此,我們在開發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注意方法,切不可急,萬不可施加心理負擔於學生,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柳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基礎教育好比萬丈高樓之基石,千里鐵軌之枕木。中小學教育僅僅是爲人生髮展打基礎,根本無需大做文章,過度開發,因爲一個人的潛能總量是有限的,並且還能在有效的開發中得以更好發展。我們不應該極力挖掘只有十來歲小孩的潛能,應該順其自然,要適應他們的發展;我們決不能因強調某一方面而扼殺他們的其他愛好;我們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只有讓學生明白了自己的優勢,他纔會在社會中自發地開展再教育,才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可持續發展教育”提出的是現時期教育發展的總方向,同時也提出了興辦教育的3大核心問題,只有實施這樣的教育,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發展型人才,才能真正實現“人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