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總結淺析高校英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總結淺析高校英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總結淺析高校英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模糊籠統

在《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較全面的英語基本理論和知識、較強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一定的商務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商務、教育、旅遊、新聞、科研等部門從事翻譯、管理、教學、研究等工作。”從這一目標看,其並沒有突出英語專業的專業性,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種專業培養目標上;其對於學生基本功或知識面方面的要求過於泛泛,並沒有提出具體標準;其培養目標與英語專業的培養內容不相符合。這會影響英語專業教學目標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致使教學過程中目標不明確、教學要求無法確定以及教學內容無法與教學目標統一。

2.專業設定雷同和共質化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浪潮的推動下,很多院校進行了合併、升格及轉型,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據統計,我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有90%的院校設有英語專業,並且大多數院校對英語專業的設定並未考慮本學校的特色,各院校之間專業設定雷同,造成英語專業畢業生過剩、就業難等惡果。其次,英語專業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同質化非常嚴重,所有高校英語專業培養目標的設計基本上是照搬照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沒有體現出本學校特色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特點。

3.課程設定脫離實際

課程設定是一個專業建設的基石。課程設定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係到該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否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我國大多數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定脫離實際。據調查,語言技能訓練課程在英語專業總學時中佔了三分之二(67%),其他專業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分別只佔15%和18%。這就使英語專業學生很難在語言技能之外真正擁有一門“專業”,也就很難在人才市場中擁有競爭力。這種嚴重脫離實際的課程設定使得學生在校的大量時間在研修英語專業知識,而缺少擁有一種實際應用的技能的機會,這也是造成大多數英語專業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學生能力單一,就業面窄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英語教學仍是傳統的模式,過於強調外語專業知識的傳授,只注重外語語言基本功的培養,缺乏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滲透,忽視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導致學生能力單一,畢業後就業面窄。

二、培養複合型英語人才的必要性

首先,隨着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而對外貿易經濟活動中,知識全面的外語人才卻極其有限。因此,外語專業的學生不應只侷限於詞法、語法等語言技能的學習,必須隨着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豐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使自己成爲懂經濟、管理和計算機等多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其次,培養複合型人才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由於人才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少,而對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大量需求,我國教育體制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無論英語專業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課程都應與市場接軌,着重培養英語專業複合型人才。

最後,近幾年英語專業的嚴峻就業形勢要求培養複合型人才。自1999年各大高校擴招,英語人才激增,而傳統的就業行業近於飽和。近幾年,英語專業已被列入高失業率專業之中,單純性人才幾乎無法找到對口職業。因此,培養英語複合型人才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英語專業嚴峻的就業形勢。

三、英語專業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策略

1.更新觀念,明確目標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學生在擁有外語這門語言能力之外同時掌握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才能增加擇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應首先在教職員工中更新觀念,確定現代教育思想,明確培養複合型人才的目標,轉變原來培養英語教師和專門翻譯人才的單一目標。

2.改革專業教育體系

目前,高校英語專業教育體系大多分爲三個層次,即專業教育層次、通識教育層次以及綜合教育層次。專業教育主要包括英語專業技能課程(即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和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即語言、文學、文化類課程);通識教育包括高等數學、大學計算機基礎及程序設計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綜合教育包括入學教育和軍事訓練以及體育達標之類的課程。筆者認爲在專業教育體系方面應該加大學生實踐綜合能力培養課程的分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優化專業課程設定。由此,建議建立以下三大模組:專業教育模組、文化修養教育模組以及教育實踐模組。 " 文化修養教育模組目的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強文化素質和修養。此階段可開設英美概況、英文文學作品選讀、歐洲文化入門以及希臘羅馬神話等課程。並且,考慮到學生畢業後要作爲語言中介角色進入社會工作,所以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化歷史,更應該瞭解中國語言文化內涵,所以這階段應同時開設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當代文學以及民俗研究等有關中國語言文化課程。同時,建議開設西方禮儀、中外音樂文化視聽、外語影視賞析等課程,以培養學生個人文化修養。

教育實踐模組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和實際的工作能力。主要課程除了開設畢業論文、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等,還應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如英語角、口語協會、翻譯協會、外國語言文化藝術節、語音訓練小組和自主學習中心等,以及舉辦各種英語競賽,包括英語戲劇、英語配音、英語演講和英語寫作等,並開展社會實踐,爲學生創造外事接待、社區志願者家教或到工廠翻譯實習等機會。

3.實行供需結合培養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養應該與人才市場的需求緊密合作。現今,很多院校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一些高校與企業攜手,共同制訂培養方案,企業提出對人才素質的具體要求,並提供學生實踐實習機會,高校按需組織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階段不僅有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用於實踐,同時在就業前就已經瞭解企業文化、生產流程等方面內容,節省了企業培訓時間,減少了人力資源成本。這樣,爲企業和學生“量身定做”的培養方案,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更爲各企業提供了很快能進入“角色”的優秀人才,一舉兩得。

4.輔修第二專業學位模式

(1)主修加輔修方式。是指本科生在學習主修專業(本、專科)的同時,輔修另一跨學科的其他專業知識,如外交、貿易、法律和管理等,修滿規定學分後,可獲輔修證書。這個方式與多專業方式的區別在於無需修滿第二或第三專業所有課程,只需選修其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獲得外語專業以外的專業知識,這是一種實用、高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方式。

(2)選修課方式。選修課的優勢是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以根據社會、政治和經濟等環境需求以及個人興趣,選修自己感興趣的非外語專業的課程。選修課是目前操作最容易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方式。

(3)考取資格證書方式。職業資格證書是持有者具備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證明,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員工的主要依據,應該鼓勵外語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多種資格證書。學生在考取相關資格證書的準備複習過程中,會集中精力、有針對性地培訓自己,經實踐證明,這是培養外語複合型人才最高效、最實用的方式。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可採取國內外進修方式培養教師。外語專業教師可以藉助國家留學基金等方式到國外進行相關專業進修,還可以到國內各高等院校進行國內訪問學者的交流,向有較多經驗的高校學習、交流,瞭解其他院校是如何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

其次,可採取校內交流方式培養教師。在高等院校內部,各個院系之間可以實行資源共享,外語學院可以和其他學院合作開設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充分利用校內的其他資源,爲外語專業的學生開設相關課程,聘請其他院系的教師承擔課程,對外語系學生進行更專業的複合型的知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