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設計

一、溫故知新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作品《最後的常春藤葉》。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作者、掌握了字詞並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首先,檢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誰來介紹一下作者?

1、歐·亨利的情況簡介。

語言藝術:詼諧幽默、帶淚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國籍、稱號

2、小說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節(4個部分,有時到“高潮”處戛然而止)、環境(自然、社會)。

二、分析人物

這節課我們重點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這一關鍵要素。

1、小說中的人物有哪些?

2、這3個人物之中,誰是作者所要描繪的主要人物呢?請你結合小說三要素,圍繞你所認爲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1)認爲瓊珊是主人公

故事複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畫家瓊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葉,並且決定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掉落時就離開人世。但經過一整晚風雨洗禮的常春藤葉仍沒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牆上,而恰恰是因爲這片不掉的常春藤葉使瓊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後她在這個常春藤葉上找到了精神支撐而奇蹟般活下來了。

出示“時間、病情”表。的確,在故事發生的4天時間,瓊珊一直貫穿文章始終。可以說,瓊珊是三個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簡析瓊珊 文章寫瓊珊,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神態、動作)

從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麼特點?(脆弱、悲觀、重拾信心)

題目《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爲什麼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2)認爲貝爾曼是主人公

故事複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畫家貝爾曼,他窮困潦倒,在藝術上不得志,但他決心要畫一幅傑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樓上的青年畫家瓊珊患了肺炎,並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的凋落聯繫在一起,於是,這個老畫家爲挽救她的生命,便在這天夜裏頂着冷風淒雨畫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是完成了他的傑作,卻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醫院,住院兩天後不幸過世。

詳析貝爾曼

全文對貝爾曼有3次描寫,請找出來,並加以分析。

A、正面描寫(實寫)

外貌描寫:外表醜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 )……

B、正面描寫(實寫)

語言描寫:外表醜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C、側面描寫(虛寫):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人格的昇華、形象逆轉)

歸納形象: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

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不得志仍執着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

寫作指導 在以後的寫作中靈活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生動形象,側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間(例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3)認爲蘇艾是主人公

基本上應該沒有,若有加以引導

蘇艾的特點:友善(窮困,依然細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謊、拉窗簾、一直陪伴她、寬慰她。)

3、三個人物的共同點

都是社會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們相互扶持,互相幫助,患難中更見真情,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愛和蒼涼人生中那種崇高的藝術家品格——捨己救人。同時,也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我們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現在,我們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誰?(貝爾曼)

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問題的時候,要清楚,主人公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三、寫作特色

1、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沒有直接描寫,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什麼?(留有想象的空間、產生意外的效果)

2、這種結局就是——(歐·亨利式結尾法),我們用幾個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這一片葉子是假的,前文有沒有伏筆?怎樣體現它的情理之中的?

(1)常青藤依附在磚牆上,爲日後貝爾曼作畫提供可能。

(2)磚牆在20英尺外,爲藤葉以假亂真提供可能。

(3)貝爾曼一直關心兩位女孩,爲他的行爲提供依據。

(4)還有書中的5處

4、歐亨利的語言藝術

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等奇特語言藝術,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結局往往是令人寬慰的,是“帶淚的微笑”。課後自己去品讀,感受其語言的特點。

四、拓展閱讀

1、《侯銀匠》分析小說的主人公

2、《麥琪的禮物》 感受“歐亨利式結尾”以及“歐亨利的寫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