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1

上完了實習的最後一次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心裏頓時感到輕鬆了不少。前一天在五班講課的時候,可能是前兩節課學生沒有精神,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冷清。好多學生三心二意,要不停地重複問題,很細緻地引導他們才能進入狀態。當然,我的問題也很多。雖然是一個星期前就備好了課,因爲感覺是很精心設計的,還比較熟悉,等到老師讓我上課的前一天,才重新對教案進行修改,發現瞭如講課內容的次序還可以再調整,使各部分的層次更清晰等問題。在上課的時候,因爲之前沒有試講,兩節課連上下來,發現自己對課文的有些內容順序不是很熟悉,講課的時候語句不精練,口語比較多;還有一個問題,語速偏快,讓學生感覺到我很緊張。總之這次課的感覺不是很好。不過,當我上完課,學生們全都鼓起掌來,可能是一種歡送的形式吧。讓我的心裏有了點慰藉,同時也很慚愧,我紅着臉快速地離開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第二天在七班也上這門課,也是連着兩課時。一直擔心七班的孩子會很沉悶,可能是指導老師多次強調這是我實習最後的講課的緣故,學生們聽得都很認真,對於我的問題,也做思考狀。在七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語速放慢了些,顯得從容了些;在提問的時候對於比較難的問題進行提示點撥,以易於學生思考和回答。第一節課很平穩的過去了,我舒了一口氣。下課在班裏轉,一學生主動跟我說話:“老師,你不要失望啊,語文課是這樣的。胡老師上課也是這樣的。”他怕我傷心,所以安慰我。其實我對學生的表現已經很滿意了。他們的積極不是透過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只要看到他們專注的眼神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失望,相反很感動他的體諒。我希望第二節課也能順利結束。可是當學生認真起來,像我這種沒經驗的老師就要緊張了。在課堂上本來有一個問題,文章中作者認爲父愛是有條件的,母愛是無條件的。我讓他們談看法。其實我預設的是,父愛其實也可以具有無私性,母愛就也是有條件的。結果學生們的回答都傾向於父愛和母愛的本質是一樣的,都具有無私性。而我原先沒有將重點放在父愛上,而是想強調母愛也是有條件的。所以,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意外。對於這篇帶有哲學色彩的文章,很多同學不同意作者的觀點,這是我希望達到的。只是這個問題我還是要給出參考的答案,所以我絞盡腦汁說了一番,現在已經忘了是怎樣說的,反正還是說得不夠清楚。因爲兩者的角度不同,其實站在學生思考的角度,我是贊同他們的觀點的。但是文中,我還是要給他們解釋作者的看法。跨過了這個坎,後面就順暢多了,我的拓展部分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至直到快下課學生都很安靜地聽。等到我說聲放學了,他們纔像想起來,向食堂衝去。

比較這兩次課,我在教態上有了提高,發音放慢也清晰了很多;對於文章和教案也很熟悉,講課較連貫;對於課文的設計,時間把握得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處,主要是在我講課時語句銜接上還不能很流暢,一句話有時想不到一個貼切的詞去表達,在激動或緊張的時候,語速又不自覺變快,學生聽得不很清晰。另外就是在對課文設計上,沒有想得更深入,而且自己的反應也不夠靈活,出現了點意外。如果之前能考慮到,那麼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了。

總之,實習的課講完了。但真正的教師生涯也已經在眼前了,所以對於自己的不足還是要改進,爭取在講臺上展現最佳的風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2

一、 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透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 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字,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着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爲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 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裏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透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着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裏,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髮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髮現被子裏有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着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爲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 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 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爲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爲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

我們透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對象,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爲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爲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 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裏?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爲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啓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 作者認爲:“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爲什麼?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爲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 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爲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爲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爲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爲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蒐集這些資源,並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並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範圍裏做調查,並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3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透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儘管兩者看上去互爲矛盾。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1.你如何理解“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請結合課文,作簡要回答。

2.作者爲什麼說“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試作說明。

3.分析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 “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是一個成熟的人應具備的做人的兩種素質。“母親的良知”就是“對別人的仁愛之心”,即通常所說的“人應關愛他人,善待他人”;“父親的良知”就是“對問題的理性的判斷力”,即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有正確判斷是非的願望和技巧。作者認爲,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廢,否則,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會。這是一種理想的爲人準則,是作者給資本主義社會開出的一張救治良方。在現當代哲學領域,這劑良方閃耀這理性的光輝。

2.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作者將導致醜惡現象的原因歸結到人缺乏“良知”、缺乏愛心,因而,人“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進而社會弊端叢生。

作者弗羅姆提出這一觀點,有其客觀依據,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沒有從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侷限性。

3.這文中的大部分篇幅裏,作者極力闡述和強調“母愛”對孩子成長的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作者認爲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終的,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過失甚至是極大的錯誤乃至犯罪都會給以原諒、維護、祝福。

這句話運用假設和誇張的語氣來極力凸現“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突出“母愛”對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繫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舉例分析說明。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匯入

1.請看多媒體畫面或張貼畫:畫面①,兒童跌倒,媽媽急忙扶起,呵護,詢問。畫面②,父親指導孩子如何學習,如何行事。

詢問:畫面①②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態度?

可能的回答:愛護、關心、體貼、教育……

教師引導:本質是愛。

2.詢問:能否列舉若干父母愛自己的例子?

生舉例二至三個即可。

教師引導:上述都是具體可感的事例,那麼,在理論上、哲學上,到底應該如何論述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

二、解題並介紹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識(知識目標)

1.多媒體或者幻燈片展示

艾·弗羅姆,美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於德國,1934年流亡美國。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撰寫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愛的藝術》《基督教義的發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倫理學》《讓人佔優勢》《爲自己的人》等。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等。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著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

榮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等。

2.本文節選自《愛的藝術》一書。《愛的藝術》認爲,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各種形式的愛—母愛、兄弟之間的愛等等—基本要素有四個方面:關心、責備、尊重和了解。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等等。

本文標題中的“愛”點明瞭文章的主題,前面的“父母與孩子”則限定了所寫內容的範圍。文章主要論述了父母之愛的條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

三、學生速讀全文,提出問題(知識及能力目標)

1.劃出生字詞或者重要詞語,自查字典解決,掃請文字障礙。

2.根據文章內容,將全篇劃分爲三大部分,並總結大意。

以上就是查字典語文網小編分享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設計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查字典語文網。

(三分鐘後)

1.讓兩位同學起來說出所找詞語以及解決的結果,根據情況,教師明確如下:

孤立無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幫助。

休慼相關:歡樂和憂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經歷。

節外生枝:比喻在問題之外有岔出了新的問題。

歸根結蒂:歸結在根本上。

惶恐:驚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認爲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2.讓兩位同學起來說出文章結構劃分情況,教師指導明確,並在黑板上形成提綱:(利用多媒體展示)

(一、二、三爲大的層次標誌,1、2、3爲自然段標誌)

一(1、2、3):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二(4、5、6、7):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三(8、9):指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回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達到綜合,成爲自己的父母。

四(10):總結全文。

(注意過度段和過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發展的順序,即人的成長成熟過程,層層深入,闡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極其發展變化的。孩子從以母親爲中心轉到以父親爲中心,然後最終與他們分離,並在自己心中同時擁有父母兩個世界,從而達到奠定靈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礎。

四、跳讀課文,篩選資訊,找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知識目標)

(兩分鐘後,讓一位學生髮言,教師指導明確,形成提綱如下)(利用多媒體展示)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本質上:

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愛是有條件的,它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爲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爲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爲你同我相象。

人生關係上:

母親代表自然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信心。

2.母愛和父愛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母愛:

積極面: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爲渴求的。

消極面;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

積極面:父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五、同學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感覺有的句子比較長,或者句法順序與現代漢語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難。主要因爲這是譯文,必須符合原文的風格。請找出該類句子,準確理解其含義,並試着用現代漢語的方式換一種說法。(能力目標)

(學生尋找並討論兩三分鐘後,找幾個學生說出所找的句子極其理解。教師取其交集,舉例明確如下。)

1.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分析:用假設的語氣表達嬰兒出生時的情況,這種虛擬語氣表現了作者使用語言的嚴謹性,語句用“仁慈”修飾“命運”,爲後文母親對孩子的無私關愛作鋪墊,形象地表現出母愛的特點。

自我說法:有母親保護嬰兒,他纔不會感到離開母體的恐懼。如果不這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2.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相互補充成爲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爲我是母親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與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嬰兒成長中的特點。透過這種描述得出一種結論和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然後用“我被人愛是因爲我是母親的孩子”一句引出對母愛特點的描述“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最終得出結論:母愛是無條件的。

自我說法:他被人愛,因爲他是母親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

3.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 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爲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虛擬語氣提出自己的問題,靠努力得來的愛不是永恆的,用對比寫出人們渴望母愛的最大原因,同時這種議論也引出了下文對父愛的論證。“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對比出母愛的偉大來。

自我說法: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因爲可能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因爲這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而是使對方快樂,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透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分析:用對比的手法,闡述孩子接受父母影響的實質和內容,說明孩子是如何發展母親的良知,而又發展父親的良知的。

自我說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認爲,人是透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我認爲,人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六、根據以上句子以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帶給你哪些影響,你是怎樣不自覺地同時擁有這兩個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標)

(思考討論兩分鐘,學生起來發表看法,老師適當引申,培養學生愛心,增加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確:

1.人生下來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係最爲密切,母親一直不辭勞苦,無條件的撫養和關愛孩子。(讓學生舉例)

2. 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讓學生舉例)

3.一個成熟的人既發展了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父親的良知,最後達到綜合。(讓學生舉例)

七、除了父親母親,還有哪些人關愛過我們,讓我們感動不已呢?請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標)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撥愛心的表現,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業(能力情感目標)

寫一個父母或者他人對自己具有愛心的小故事。要求寫真人真事,有真情實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3、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繫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教學難點】 :品味父愛、母愛的區別,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師生探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20xx年我的世界中多了一個小天使,自此我的生命變得更加生動、有意義。每晚她最喜歡的就是和我一起看這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裏面講了一隻小兔子和一隻大兔子的故事,小兔子該睡覺了,可它緊緊的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不放,說“猜猜我有多愛你”......

這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感性、溫情,充滿濃濃的愛意。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羅姆將這份愛上升到了一種理性的高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弗羅姆,走進這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理性審視這份愛!

二、作家與作品簡介

弗羅姆(1900—1980)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

他認爲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纔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三、自主預習檢測

(一)疏通字詞

1、給下面字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咄咄逼人惶恐

休慼相關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定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接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結構(提示:抓住文章關鍵句,如:段落總結句,過渡句等)

段落內容

第一部分(1——3)愛的能力的發展

第二部分(4——8)愛的對象發展

第三部分(9——10)健康成熟的愛

四、理性認識愛——小組合作

1、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對愛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各階段的特徵又是什麼?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找到相關段落1-3段,篩選文中資訊——勾畫要點——提煉觀點)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

(嬰兒期)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

(幼兒期)有被愛的意識,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

(童年期)有愛的意識,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成長期)透過努力去喚起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因爲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

總結規律: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種能力。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五、分析愛——探究學習

1、伴隨着這種成長,愛的對象也在發展,大家看第四段開頭齊讀第一句“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這種愛的對象的是如何發展的?

明確:母愛父愛

2、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同愛的能力緊密相關的“母愛”和“父愛”是如何具體發展的,小組合作探究。

(提示:閱讀5-7段篩選關鍵資訊)

父愛與母愛的特點及其積極面、消極面

類型特點積極面消極面

母愛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愛是無條件的。

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爲渴求的。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是有條件的。可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3、作者認爲父愛是有條件的,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母親就一定溫和,父親就一定嚴厲嗎?學生舉例談談

明確:學生闡明明自己觀點舉例說明

老師小結:伴隨着我們的成長,我們的父母之愛也在成長。母愛不單單隻有溫和,父愛也不單單隻有嚴厲

母愛:溫柔(給孩子一種安全感)理智讓孩子獨立

父愛:嚴厲(給孩子權威和指引)寬容、耐心讓孩子有自信心

4、思考:作者認爲怎樣纔算擁有成熟的健康的靈魂?齊讀(9——10段選讀部分)

明確:樹立二個形象——母親的良知+父親的良知

5、區分愛的二種原則——連線題:幼稚的愛?成熟的愛?

會愛上你,因爲我寂寞

因爲你有錢,所以我愛你幼稚的愛

愛人者,人恆愛之

授人玫瑰,手留餘香成熟的愛

你不愛我,我也不愛你了

明確:幼稚的愛——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先獲得愛才給予愛

成熟的愛——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先給予愛再收穫愛

六、本課收穫(小結):

1、文字資訊篩選方法;定位—篩選——整合——提煉

2、關於“愛”——愛的途徑——努力,奮鬥

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愛的昇華——珍惜情感,學會感恩

七、傾訴愛——拓展延伸

1、爲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可以換成“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明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纔會趨向成熟!

2、寫一小段詩歌或者一小段文字向我們的父親母親表達我們的愛

明確:學生分享自己創作小詩或文字——老師適合點評

八、總結語——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趁着時光正好,我們不老,珍惜現在和未來的日子,愛就大聲說出來,愛就從行動開始,畢竟所謂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有且僅有這一輩子了,,,,讓我們在這首《時間都去哪了》中結束今天關於愛的探討,探討暫時結束了但愛在一直延續......

推薦閱讀:龍應臺《目送》

畢淑敏《孩子,我爲什麼打你》

推薦電影:《美麗心靈》

《海洋天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6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難點: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先預習一下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認爲對理解文章有重要影響的詞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難的詞句,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佈置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個題目我想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就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隨着你的成長父母也開始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大家現在回憶一下你對這種愛有哪些體會?以往我們的感受都是很具體和感性的,而我們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在學新課文以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如何來理解以上觀點呢?今天我們就透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教學步驟:如何理解“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嬰兒時期(無愛的意識)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這種狀態?童年時期(8歲以前:有被愛的意識)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被愛意識的覺醒?8——10歲(有愛的意識: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愛的意識的覺醒?

2、如何理解“愛是能力問題”?

(1)“嬰兒感到極度的恐懼”(第一段)

(2)“開始知道、開始學會、開始懂得……”“消極體驗”(第二段)

(3)“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爲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談到愛的原則有哪兩種,你愛的原則是什麼?

(4)“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相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父愛(有條件)母愛(無條件):表現是什麼?如何理解“愛是一門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這句話對父母而言意味這什麼?在文章的第8段這句話對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麼?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認爲,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回想自己成長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你又該如何爲心中這兩個世界而努力呢?這兩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境界呢?——相信透過這些思考,孩子們對“愛”的理解與追求都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相關資料

弗洛姆《愛的藝術》前言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祕訣的讀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達到這目標儘管困難,但這不足以成爲理由,從而不去尋找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難的條件。爲了使這一問題不再複雜化,我努力在這本書裏避免使用專業詞彙,同時也儘量不援引別的資料。但是在另一個問題上,我卻沒有找到圓滿的解決辦法。我這裏尤指的是我在這本書裏重複了我以前著作裏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倫理學》這兩本書的讀者會在這本書裏看到我在上兩本書裏已經提到過的思想。但是《愛的藝術》絕不是這兩本書的總結,這本書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當然就是舊一點的思想在這本書裏也會獲得一層新的意義,因爲這些思想現在都圍繞着一個題目:那就是愛的藝術。——艾·弗羅姆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巴拉塞爾士* *巴拉塞爾士(1493-1541),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7

【學習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正確認識父愛與母愛,對“愛”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學習過程】:

學習任務一:課前預習

1、作家與作品

埃裏希弗羅姆(1900~198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從人本主義出發,力圖將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這兩種學說融合起來,並以此來考察、分析當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現實問題、矛盾和危機。“人性異化”是弗羅姆以人性爲標準,透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繁榮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內在矛盾而得出的結論。他對這一社會中的人性異化問題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與批判。

同時,弗羅姆也是當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權威。他探索了心理學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問題,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會結構均不能適應人類的基本情緒需要。他認爲將精神分析的原則應用於病的治療,人類便能設計出一個心理平衡的“健全社會”。弗羅姆一生著述甚豐,內容廣泛,主要著作有《逃離自由》《健全的社會》《愛的藝術》《隨筆》等。

2、《愛的藝術》中所謂的“愛”與人們普遍認爲的那種“一個人偶然幸運地體驗並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不同。弗羅姆認爲,愛與其說是一種情感,毋寧說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來描述愛的主動特徵,那麼,它主要是給予,而並不是接受。

3、弗洛姆《愛的藝術》前言(節選)

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祕訣的讀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學習任務二:預習檢測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辜負()懲罰()藩籬()借鑑()專橫()

押解()咄咄逼人()解數()休慼相關()

剎車()剎那()惶恐()

2、填空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爲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學習任務三:

3、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是怎麼樣的呢?閱讀全文,找出相關資訊補充下面的表格。

各年齡段,情感的變化情況

年齡段特徵

嬰兒期(0-1歲)

幼兒期(1-8歲)

童年期(8-10歲)

成長期

成熟期

4、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根據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內容。

本質上人生關係上作用上積極面消極面

學習任務四:

5、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參考示例:

6、我們每個人都親身感受過和正在感受父母之愛,這種感受如何表達?作者從他哲學家、精神分析家、社會學家的角度來表達,寫作上,本文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借鑑?

提示:①從具體事實,上升到理論高度;②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學案答案

1、略

2、填空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爲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3、年齡段特徵

嬰兒期(0-1歲)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幼兒期(1-8歲)有被愛的意識,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童年期(8-10歲)有愛的意識,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成長期開始呼喚愛,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

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4、本質上人生關係上作用上積極面消極面

母愛

無條件的,是祝福,是和平。代表自然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爲渴求的。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

有條件的,它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爲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爲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爲你同我相象。

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信心。父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5、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敘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其結構如下:

自戀階段

第1~3段:

我被人愛階段

成長過程: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

第4~8段:

情感對象、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9~10段:總結全文

6、(1)、本文是關於倫理學方面的隨筆,闡述的是一個人從剛出生到長大成人這段時間裏“愛”的能力的獲得與發展,精闢地論述了母愛和父愛在人生中的區別,指出人的成熟過程是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的過程。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理論高度,重新認識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透過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提煉出了愛的價值,也喚起人們施與愛給別人,才能得到愛。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2)、作者由嬰兒階段的特點寫起,詳盡地論述了人生不同階段母愛和父愛的根本區別,爲如何教育子女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嬰兒階段過後,孩子開始了對愛的體驗,認爲“我被人愛是因爲我是我”,母愛對他來說是一種祝福,是一種和平,不需要透過努力獲得。八歲到十歲的兒童開始“創造愛”,有了愛的能力,愛的對象也由母親轉向了父親。父親開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3)、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爲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後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前一種愛是不成熟的幼稚的愛,因爲受到了別人的愛,需要別人,纔去愛別人。

(4)、母愛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爲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爲這是她生的孩子。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父愛是有條件的。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可以受人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8

活動目的:

1、

2、

3、 讓學生感受爸爸媽媽無私的愛。 教育學生用實際行動愛爸爸媽媽。 學會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活動形式:

遊戲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誦繪畫等

活動準備:

1、

2、 PPT課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紙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課

1、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先來做一個“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好不好?(選老鷹、雞媽媽、小雞們)

2、學生快樂遊戲。

3、師:雞媽媽爲什麼要張開翅膀?雞媽媽就不怕被老鷹吃掉嗎?

4、小結:雞媽媽多麼愛自己的孩子啊!你們的爸爸媽媽更愛你們呀!你們愛爸爸媽媽嗎?(愛)大聲說你的愛:(出示課題)我愛爸爸媽媽。

二、感受爸爸媽媽的愛

1、聽歌《我有一個家》。正像歌裏唱的那樣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呢?(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2、媽媽多麼關心你,媽媽多麼愛你呀!世上誰最好啊?我們一齊來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3、世上不僅只有媽媽好,爸爸也好!誰想說一說爸爸是怎樣愛你的?(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愛你嗎?

4、當你犯了錯時,爸爸可能會打你罵你,爸爸這樣做是爲了你好。讓我們來聽一首歌《好爸爸 壞爸爸》

5、媽媽愛你,爸爸愛你,你幸福地成長。一起高興的讀:“爸爸是一棵大樹,媽媽是一課大樹,我是一隻快樂的小鳥,在兩棵大樹之間飛來飛去。”

三、用實際行動愛爸爸媽媽

1、爸爸媽媽愛你,你又是怎樣愛爸爸媽媽的呢?(情景劇表演)星期天,媽媽正在洗衣服,晴晴走過來說:“媽媽,你累嗎?我給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對嗎?

引導學生說愛爸爸愛媽媽的事,師及時點撥點評總結。

四、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1、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說到做到,去愛你的爸爸媽媽。爲了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感激之情,我們一起朗誦詩歌《獻給爸爸媽媽的歌》。

2、課前,老師發給你一張彩紙。你可以折愛心、折千紙鶴、畫一幅畫、寫幾句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

五、總結

爸爸媽媽爲了你們快樂成長甘願辛苦地工作,爲了你們健康成長時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裏,大聲地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愛你”。

從今天起,爲了表達你們對爸爸媽媽的愛,每天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以表達你們對他們的一片愛心。同學們你們能做到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2、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3、區分“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法,透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繫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着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關鍵語句,並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2)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學方法

1.勾畫圈點法:在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學會尋找關鍵句子。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一):

冰心的小詩裏說:“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在到它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裏。”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有人說:父愛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溫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可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溫暖而執着。當然,這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麼,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

匯入課文(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爲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那麼,如何來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呢?今天我們就透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二、整體閱讀 ,感知課文, 明確文章的思路。

(小組討論後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明確:概括地講,這篇文章談了“愛”。具體如下:

(一)一個人的愛的能力發展。(1—3)

(二)愛的對象的發展及原因。(4—8)

(三)探討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問題。(9—10)

三、細節探究。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並解決問題。

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

2.母愛父愛的優點與缺點。

3、母愛父愛有何本質的區別?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麼?

5、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1、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悅感就馬上消失,大哭大鬧,完全將自己的滿足快樂建立在別人是否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我想大家小時候肯定都遇到過,叔叔阿姨總會問你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你更喜歡誰。這時候你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誰在那一段時間裏經常滿足你的要求,誰更寵着你,你就更喜歡誰。

這就是費羅姆所說的不成熟,幼稚的愛—“我愛,因爲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

那麼,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是怎麼樣的呢?5分鐘時間,迅速閱讀全文,找出相關資訊補充下列表格。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

年齡段 特徵

剛出生 無被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用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期 感受到愛喚起愛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2、我們來看,文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就包括了“父愛母愛、孩子的愛”,那麼,父母的愛是怎樣的呢?在作者看來,父母的愛有何優點又有何缺點?(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

優點: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渴求的。

母愛

缺點: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用努力贏得。

優點:可以透過努力獲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愛

缺點: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其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

3、“我愛,因爲我被人人愛”“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這兩種感情有何本質的區別?(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前一種是不成熟的愛,只懂得接受,並且因此使自己看起來弱小、孤立無援,處於被動的狀態。比如哭鬧。

後一種則是透過努力去贏得愛、創造愛,變得有力量而且成熟,處於主動地位。

由此可知,愛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4、 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麼?

(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 母愛 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溫和 獨立

父愛 給孩子信心 指導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僅給了孩子愛,他們還使孩子在愛中成長,又學會去愛別人,這是一個理性的、圓形的過程。

5、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聯繫全文,深入思考,圈點勾畫,概括要求全面、具體。明確一個健康成熟的靈魂要達到的高度。

明確: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獨立溫和),又是自己的父親(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母愛與父愛的結合,既要發展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父親的良知。也就是有母親的愛的祝福,又要有父親的愛的原則。

故母愛與父愛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四、 延伸拓展:

作者認爲,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回想自己成長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你又該如何爲心中這兩個世界而努力呢?這兩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境界呢?

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 課後寫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10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先預習一下課文,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大家馬上就會想到父母之愛。從小到大,我們感受到的或聽說過有關父愛和母愛的描述應該是數不勝數,如果要問對父母之愛的感受,恐怕每個人都可以象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滔滔不絕說上三天三夜。但老師現在要求只用一個或兩個詞來形容(或概括)父愛和母愛的特點。

在同學們的心中父母之愛是——偉大、無私、含蓄的,那麼在弗洛姆的筆下父母之愛是怎麼樣的呢?

(幻燈片)

母愛的特點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愛是無條件的。

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爲渴求的。

消極面: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的特點:

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爲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爲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爲你同我相像。積極面:可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如果說我們剛剛對父愛和母愛的感受是處在感性的,較淺的層面的話,那麼弗洛姆則是用理性的眼光給我們概括了父愛和母愛的特點。不過,弗洛姆僅僅是想告訴我們父愛和母愛的性質特點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

題目包括“父愛、母愛、孩子的愛”三者的愛,那麼在文章中“孩子的愛”是怎樣的?

(幻燈片)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

剛出生階段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有愛的意識: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

成熟時期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成熟的愛。

(幻燈片)

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可見,愛不是與生俱來的!

很明顯,在10歲之前,孩子還沒有主動去愛的意識,如果說他愛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爲像弗洛姆書本上說的“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悅感就馬上消失,大哭大鬧。自己的快樂完全建立在別人能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爺爺之間,有誰在一段時間內經常滿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時間內他就會跟那個人比較好。是不是?這就是弗洛姆說的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我愛,因爲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說得是太好了!

那麼我想,我們在坐的各位,有沒有那個是10歲以下的?8歲以下的?剛出生的?就更沒有了!可是同學們想想,我們中間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像10歲以下的孩子一樣,因爲被人愛,纔去愛;因爲需要別人,纔去愛別人;甚至是連自己正在被愛的感覺都沒有,對別人的愛無動於衷,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見,愛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隨着人的生理年齡的增加就會逐漸成熟的。愛是一種能力。

(幻燈片)

《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可是我們生活中面對已經超過10歲的這樣的人的時候,經常聽見這樣的話:還是孩子,等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會愛了。想當然的認爲,“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讚同這樣的話,正如巴拉塞爾士說的:

(幻燈片)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巴拉塞爾士(1493-1541),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

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我們愛的能力,

(幻燈片)

弗洛姆《愛的藝術》前言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同學們現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說的應該是“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的階段了,我們來想想怎樣透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訓練自己對父母的愛?

愛是交流的。孩子領受着父母的愛,也想着應該怎麼回報父母。只有當你有愛父母、愛他人的能力時,當你的心理年齡與你的生理年齡一致時,纔可以說你時一個靈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這堂課老師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爲愛而更爲富足!

標籤: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