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中數學教材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3.3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教材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數學教材說課稿範文

初中數學教材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爲後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從同學們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徵轉化成數量關係,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樑;

勾股定理又是對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同學們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爲主線,激發同學們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爲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限於八年級同學們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我將引導同學們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同學們已具備一定的 分析,歸納的能力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對於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學們透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但同學們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並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三、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導同學們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同學們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們,教師鼓勵同學們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們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首先,情境匯入 激問設疑

給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同學們興趣,啓迪同學們思維,激發同學們創新熱情和和情感體驗。是同學們帶着好奇心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其次,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讓同學們欣賞傳說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係。透過故事使同學們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也對同學們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透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係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同學們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儘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這裏首先引導同學們觀察圖1、圖2、圖3,讓同學們計算每個圖中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注意:同學們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確合理,各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然後透過探究S1、S2、S3之間的關係,進而猜想、發現得出勾股定理,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同學們主動參與探索,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有利於突破難點,讓同學們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路,讓同學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這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於同學們參與探索。同學們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係。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係轉化爲邊長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爲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於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同學們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於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並不適用,具有侷限性。因此我引導同學們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爲下一步探索複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3、自己動手,拼出弦圖

讓同學們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邊長爲a、b、c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小組活動,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但有一個前提是所拼出的圖形必須能夠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此時已經是把課堂全部還給了同學們,讓他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提供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爲了讓孩子們更加開闊,更加自主,更方便於他們到廣闊的海洋中去尋找寶藏,同學們們拼得很好,並且都給出了正確的證明,在黑板上盡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同學們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同學們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於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於表揚,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成果,培養同學們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同學們歸納得到命題,從而培養同學們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合作交流,講述論證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同學們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我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同學們的大腦,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給同學們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同學們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同時我深入到同學們中間,觀察同學們探究方法接受同學們的質疑,對於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同學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同學們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爲趙爽弦圖,同學們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

方案2爲同學們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個探索過程,讓同學們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同學們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自豪感。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瞭如下四組習題:

(1) 體會新知,初步運用;

(2)對應難點,鞏固所學;

(3)考查重點,深化新知;

(4)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溫故反思 任務後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同學們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後佈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同學們的理念。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同學們的符號意識。

六、學習評價

本課意在創設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同學們,"以同學們的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同學們的主體性,給同學們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迴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式教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操,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同學們去理解和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嘗試,得出正確結論。

初中數學教材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數據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其中探究數據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數據的波動狀況,分析數據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我們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數據“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數據的波動是對一組數據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透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數據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透過本節的學習爲處理各種較爲複雜的現實情境的數據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a、掌握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

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經歷感受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

b、透過數據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數據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

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數據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

d、在具體實例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

透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透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學習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這一節的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

數據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接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透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實例來發現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開啟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

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

透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

透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匯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數據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數據,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透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數據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

連結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數據,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

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數據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

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透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

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情景(連結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2)學生觀察閱讀分析(描述運動員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數據求平均數)。

(4)透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發現在實際生活中除了關注數據的“平均水平”以外,還要關注數據的離散程度。(引出本課課題——數據的波動)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a、數據的離散程度(是相對於平均水平的偏離情況);

b、極差(極差是刻畫數據的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是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

c、練習鞏固計算極差;

(2)展示丙運動員加入的情景,讓學生在乙丙兩人中挑選,計算中發現平均數極差相同,讓學生產生新的困惑。引入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方差和標準差。

(3)引進概念

a、概念“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給出計算公式:

b、給出“標準差”的概念(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c、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操作計算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

(4)引導學生理解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標準差越小,這組數據就越穩定的內涵(透過數據與圖比較說明,使抽象概念具體化)。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數據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鞏固練習:

(1)樣本4、7、5、2、3、8、5、6的平均數是______,衆數是_____,極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標準差是______。(透過這組練習強化概念和計算方法的運用)

(2)P—235隨堂練習(1)(透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爲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於比較和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