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小學科學說課稿4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小學科學說課稿4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自然》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認識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衛生保健教育,是繼《食物的營養》之後具體認識人體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知識中佔有重要地位,學習消化器官,既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體的主要作用,又爲今後學習人體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準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過程,教學難點是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分析、綜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三、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分組實驗材料——試管、澱粉液、小燒杯、碘酒、滴管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慾望

⑴演示實驗:出示兩根裝水的試管和一些米飯、白糖,把白糖和米飯分別放入盛水的試管裏搖動,讓學生觀察出現的實驗現象。目的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⑵提出問題:“像米飯這樣不溶解於水的食物人體能吸收嗎?是怎樣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導學生討論。這一問題其實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問題的提出有利於讓學生帶着明確的任務去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抓住核心,有選擇有重點的學習科學知識。

⑶揭示課題。

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慾望,使新課的出示水到渠成。

2、討論交流

認識消化器官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知道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取長補短,豐富對消化器官的認識。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課件,按順序把各個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給學生看。

最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身體,互相說一說消化器官,並指一指它們的大體位置。

這樣的設計,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驗探究

認識消化過程

⑴瞭解唾液的作用

⑵認識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

食管:運送食物

胃:繼續消化

小腸:充分消化,充分吸收

大腸:殘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首先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分組討論食物的消化過程,並在小組內交流。

然後,在學生交流彙報的基礎上,總結食物的消化過程。

最後,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用自己的話,準確、

全面、系統的說一說食物的消化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這部分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寓教於樂,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聯繫實際,進行飲食衛生教育

學生認識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先讓學生說一說消化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再聯繫生活經驗,談一談怎樣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最後,提出一個拓展延伸問題“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爲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就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說,主要採取了

1、探究研討法,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觀察實驗——思考與結論”的科學探究歷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觀察實驗法,透過學生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分組討論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就學生的學習方法來說,主要是讓學生透過“看、想、議、說、做”等活動,以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看一看,就是讓學生看實驗現象,看消化器官的大體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個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議一議,是透過小組內的討論評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蔘與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說一說,就是讓學生說消化器官的名稱,說食物的消化過程,說保護消化器官的方法,讓學生在說中學,學中說。

做一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做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既經歷了科學探究的歷程,又學得了科學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生理與適應》是河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奇妙的人體》單元中的一課。

學生在上一單元的學習中,對建築物的形狀、結構、功能、結構與力的關係等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學習了分析一個系統層次構成的方法,爲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單元將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引領學生利用類比的方法探究人體的組成,認識從細胞到系統的層次關係;透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消化、呼吸、循環等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體驗運動協調、身心健康、生長髮育的快樂;鼓勵學生關注醫療技術的發展及其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幫助。

本單元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思路編排各課,“人體的組成”是本單元的起始課,起着統領本單元學習內容的作用。本課將引領學生從整體上學習人體的構成,此後3課則分別側重人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從系統的組成、主要功能、衛生與保健等方面引導學生加以學習;“健康成長”作爲本單元的結束課,與“人體的組成”一課相呼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人體作爲一個複雜的整體,是在各個系統共同作用、相互協調下,達到一個相應平衡、穩定的狀態,促使孩子健康成長,進入人生中最關鍵、最寶貴、最美好的青春期。

在學生學習了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等系統的功能基礎上,本課將在引導學生學習感覺、思維、情緒等功能的過程中,滲透神經系統在維持人體正常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透過真實的體驗活動感悟人的心理感覺、思維等功能。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六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掌握了一些科學概念和規律,在教學中重在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三、教法、學法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體驗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我將在教學中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討論法、歸納法、比較法,讓學生親身體驗,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教學。

教法的選擇固然重要,但是學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在活動和交流中產生個性化的經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提倡學生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結合學情,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主要採用“提出問題—————大膽猜想—————科學證實——————解釋現象(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合作等活動爲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產生“反應時”現象的原因。

能舉例說明什麼是錯覺。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對遊戲中出現的反應現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設。

能辨別出每一個刺激——反應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應行爲和參與反應的結構。

能用比較法從實驗結果中分析出“適應現象”。

3、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目標

能舉出3個以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適應現象的實例。

能設法找出自己身邊利用錯覺現象的實例。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的興趣。

(圍繞着教學目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整個教學流程)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 1、相關課件:適應現象圖片,錯覺圖片

2、 2、小棒

3、 3、P38遊戲記錄表

4、 4、實物500克鐵和500克棉花

(二)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知識和技能目標,我將本課分爲體驗刺激與反應;認識適應現象;體驗錯覺;教師小結四個板塊。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1、體驗刺激與反應

①激趣匯入

這一課的教學,如何匯入才能夠激發起學生勇於探究的慾望呢?最終我選擇了這樣的匯入方式:“上課!”“起立!”“請坐!同學們,在剛纔的這一幕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同時聽到老師的指令,但起立的動作卻有快有慢,這是爲什麼呢?想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科學去尋找答案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大家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生活現象中卻蘊含着深奧的科學知識,因而激發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做遊戲體驗刺激與反應

接下來的探究活動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以“做一個快速抓棒遊戲,來考考你的反應能力”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活動。“請四位同學到講臺前做遊戲,其他同學認真觀察,你能從中發現什麼?”學生的積極性高漲,下面的同學對遊戲進程也很關注。

③ 大膽猜想

學生透過觀察遊戲中的現象展開研究,交流遊戲中的發現:有的同學抓住小棒了,有的沒有抓住小棒,掉到地上了;有的同學抓住了小棒的上部,有的同學抓住了小棒的下部,有的同學抓住了小棒的中間部分;有的同學快,有的同學慢。“三位同學都抓住小棒了,如何區分誰快誰慢呢?”我適時發問,啓發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學說:“可以從抓棒的位置來判斷速度的快慢。”有的同學說:“小棒抓得越靠上,速度越慢,抓得越靠下,速度越快。”“同是一根小棒,在它下落的過程中,爲什麼大家抓住的位置會不同呢?你能試着說說其中原因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有的在回憶遊戲過程,尋找答案;有的則幾個同學湊在一起交流討論自己的想法。最後彙報猜想結果:有的說動作越快抓小棒就越快,位置就越靠上;動作慢抓棒就慢,位置就靠下;有的說反應快抓棒就快,反應慢抓棒就慢。

④應用科學解釋現象

在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之後,我給予大家充分的鼓勵:“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大家剛纔親身體驗了一下科學家探索奧祕的過程,充分發表了自己的猜想,再加上科學的理論依據,那我們離真正的科學家就越來越近了。開啟課本38頁,認真閱讀‘科學在線’的內容。”閱讀之後,鼓勵學生再運用科學知識解釋課前的現象以及遊戲中的現象。教師適時小結並示範填表。

⑤ 合作探究

初次體驗之後,學生自選喜歡的刺激——反應遊戲:正說反做遊戲、指認五官遊戲、逃避打手遊戲、快速抓棒遊戲等等, 再次體驗刺激與反應,遊戲之後小組討論整理填表,並展示學生作業。

在科學探究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不是不要老師的指導。探究前的活動主要是圍繞着要探究的問題而設計的。學生由於受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考慮問題缺乏周密性和嚴謹性,這時就需要老師的指導。爲此,我在遊戲中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各種現象,在遊戲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最後示範填表。這一環節讓學生親身體驗了刺激與反應的過程,大膽猜想之後的科學知識學習,讓學生對“反應時”這一概念有了深刻記憶,再用科學知識去解釋剛纔的現象,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此環節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探究過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2、認識各種適應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的人體對某些刺激反應很敏捷,但對於某些刺激卻不那麼敏捷,甚至感覺不到。我發現咱們班好多同學都戴着手錶,誰想說說你第一次戴手錶和現在戴手錶的感覺?”科學教育要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首先我以“第一次戴手錶的感受”爲話題,引導學生進入第二板塊,進行科學探究。學生交流第一次戴手錶和現在戴手錶的感受,教師適時小結。

接着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認識各種感覺上的適應現象,鼓勵學生列舉生活中的適應現象的實例,並試着分析每一適應現象的刺激物、所作用的感覺器官是什麼。這些圖片喚醒了學生的生活記憶,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有的同學說爸爸愛打呼嚕,一開始和父母在一起睡時怎麼也睡不着,後來就慢慢適應了;有的同學說老是吃糖就感覺不出甜來了;有的同學說剛一上課時覺得老師的聲音很小,可是上到現在已經感覺不出聲音小了。我笑着說:“那是因爲大家已經適應我了!”

最後我指導學生用左手寫自己名字,體驗另一類適應現象。五個表格,在第5格用右手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換左手寫。一開始寫時,左手很彆扭,後邊幾個越寫越順手,逐漸適應了寫字這個動作。比較5個名字,左手寫出的第一個名字越看越難看,而後面的幾個名字越來越順眼,越來越好看,越來越像右手寫出來的。活動之後展示學生作品,交流寫字時的感受。

此環節又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再次親歷科學。

3、體驗錯覺

第三板塊“體驗錯覺”是本課的拓展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人體對刺激的感覺。科學課不但要動腦、動手,還有手腦並用。下面來考考你的眼力和手的感覺。

①考考你

看看老師準備的這倆樣東西棉花和鐵,給你的第一感覺哪個重?學生搶答,“誰想來用手掂一掂,分辨一下輕重?”學生踊躍來體驗,並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學說鐵重,有的同學說好像棉花重,還有的同學說好像一樣重。聽到這裏,我笑着說:“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這塊鐵和棉花都是500克,所以它們應該是——一樣重!你眼睛看到的,身體感覺到的和真實情況並不相同,這就是錯覺。”接着課件出示幾幅錯覺現象的圖片,先讓學生判斷。

②眼睛也騙人

學生交流自己的判斷之後,再讓他們實際量一量,才發現自己的的判斷與實際並不相符,這是我及時解釋“這就是錯覺”,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深刻了。

③巧用錯覺

這時教師啓發鼓勵學生去生活中尋找錯覺現象以及巧妙運用錯覺的事例,沒想到學生的觀察力是如此敏銳,知識面是如此廣闊:有的同學說利用鏡子來裝飾房間可以增大面積;有的同學說老師你比較適合穿橫條的衣服,因爲你很瘦,橫條會讓你看上去胖一些;還有一個同學從網上下載了有名的《老婦與少女》圖畫,來和大家分享。這些實例鞏固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和興趣。

4、教師小結

這節課的最後我是這樣小結的:“今天我們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經系統刺激與反應這一複雜的心理過程,還認識了生活中的錯覺和適應現象。原來科學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用心探索,就會有更多的發現與收穫。”

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應該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終止,課的結束應成爲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

六、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這節課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充分體現了科學要以探究爲中心。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提高了自身能力。

2、關注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其實,知識與能力、知識與技能、情感價值觀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忽略了科學知識,是不恰當的。因此這節課我在學生充分體驗遊戲之後再閱讀“科學在線”的知識,這樣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

3、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等方法,透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情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評價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和提升。

因爲前面遊戲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後面錯覺部分沒有充分展開,有些前鬆後緊了。以後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要在科學一些。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這是《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槓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中學生將認識這兩種機械,並透過用測力計測量、比較的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透過科學實驗活動希望幫助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必須由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說學情: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定滑輪的位置較高,比較隱蔽,真正見到過的不多,實際應用中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也常與吊鉤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學生對這類機械的感性認識是比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觀察到,(現在建築工地上、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在課前要蒐集一些學生熟悉的滑輪圖片,教學中從生活中的升國旗實例出發引出定滑輪,最後又讓學生舉例說明滑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說教學目標: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科學概念:

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着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動滑輪作用與定滑輪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5.教學難點:

透過實驗來驗證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說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選擇必須對學生有啓發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根據本課知識特點,根據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爲“實驗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2、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滲透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爲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制定的三維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繫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着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爲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匯入新課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嗎?升旗手輕輕拉動繩子,旗杆上的什麼裝置幫助我們把國旗升上高空?(學生回答:有滑輪)

2、(出示課件)細心觀察的學生髮現,原來在旗杆頂部有一個滑輪,你知道這個滑輪在工作時有什麼特點嗎?(板書: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3、(出示課件)定滑輪的定義:像這種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科學探究

(一)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

1、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 (學生猜測)

2、請小組長領取實驗器材。

3、請各小組討論利用現有的器材怎樣來證明你們的猜測呢?

請各小組參照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討論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 各實驗組彙報實驗方案,全班分析討論並改進,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案。如下: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時所需的力的大小

連結定滑輪,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測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較兩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實驗

5.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6、彙報交流:透過實驗你們小組發現了什麼?(學生用數據分析總結 多叫幾個小組彙報增強結論的說服力)

7、現在請大家總結一下定滑輪有哪些作用?(結論:可以改變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動滑輪

1、(出示課件)提問:“圖片中的這些滑輪是定滑輪嗎?”(不是)爲什麼?(因爲他們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指導學生從定義去認識並判斷滑輪的種類

2、動滑輪的定義:那他們是怎樣轉動的?(板書: 隨重物一起移動)人們在搬運貨物時,常常使用這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你能給取個名字嗎?(板書:動滑輪)

3、猜測:你認爲動滑輪的作用和定滑輪的作用相同嗎?(不同)會有哪些不同呢?(學生猜測)

4、反問學生:你們猜得就對嗎?(學生說要透過實驗來證明)請各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來證明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5、學生彙報交流,教師概括。

(1)組裝動滑輪。將細線套在滑輪的槽裏,左端掛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將重物掛在滑輪架的鉤上,使滑輪成爲一個能與重物同時升降的動滑輪。

(2)用測力計測量將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測力計測量將同樣多的鉤碼透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大小。

6.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完成書中表格

7、交流發現:透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用數據說明)

小結: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8、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定滑輪 優點:改變用力方向

缺點:不能省力

動滑輪 優點:省力

缺點: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三、學以致用,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1、談話:同學們你能舉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例子嗎?

2、想一想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選擇使用動滑輪?(搬運較重的貨物時就選擇動滑輪,想站在地面上把較輕的物體搬運到高處就選擇定滑輪。

3.引申的問題: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運到5樓的建築物上,你會用什麼樣的滑輪?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學習後的收穫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

請各小組組長迅速把器材分類整理好歸還老師。(教師清點器材,評價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風》是九年義務教育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空氣中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空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探究構建風是由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然後模擬製作風車模型實驗理解人類利用風力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感受風的力量、動手創作風車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能根據材料,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這一課內容中還有關於風力歌的介紹,培養學生觀察風力及時記錄的內容。考慮到一節課容量較大,放在第二課時完成。本節課的說課主要說第一課時的內容,感受風的力量,做風車模型,理解人類對風的作用。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雖然才接觸科學學科,進行實驗探究剛剛起步,但對於風這一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理解風的形成。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了《認識空氣》之後,已經知道空氣會流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懂得風形成的原理,認識人類對風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模擬製作實驗環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新課標,科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依據這一理念,確立了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按示意圖組裝出可正常運轉的風車模型,透過實驗說明流動的空氣有力量。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激發探究知識的慾望。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4、stse目標

能舉出實例說明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風有力量,瞭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製作風車模型,理解風力利用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聯繫小學生對實驗動手特別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本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爲“實驗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從而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聯繫生活等教學方法。

1、教法

爲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猜想,探究,實驗的形勢分析,最後,歸納總結獲得結論並透過動手實踐應用聯繫生活。

2、學法

科學來源於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而小學科學課就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並透過猜想,實驗,結論,應用一系列學習活動,實現由“學會”到“會學”。

六、說教具準備

本節課中需要提前準備的實驗材料有:紙,扇子,吹風機,氣球,風車模型製作材料(白卡紙、圓木棍、紙盒、線繩、電風扇每兩組一個)

七、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引出課題

1、師: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猜一自然現象)教師評價鼓勵。

師:風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誰能能說出她的摸樣?讀詩:《誰見過風》。我們對風有哪些瞭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風”

【設計意圖】:透過猜謎,讀詩,既激發學生思考,又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在的風充滿了奧祕,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對風進行探究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的教學就開始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風是空氣的流動”

師:我們怎樣才能“製造”出風、感受到風呢?看誰想出的辦法多。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複,只闡述不同的做法,對每組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及時鼓勵表揚,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

2、分組實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風。

3、彙報交流:你是怎樣感受風的?(學生的方法很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一是面板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二是被風吹動的頭髮,紙片等物體是被流動的空氣帶動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流動形成風。並進一步感知風是有力量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根據材料,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推測,鼓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創造風的快樂,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所見和親身感受來體會到空氣的流動形成風,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聯繫生活,體會人對風的利用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風的力量來做事情。指導學生到謎底的同學教師給與表揚2師瞭解風車的應用。

1、出示風車提水圖。指導學生觀察,瞭解風車的基本結構和利用風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利用風車能做很多事情,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3、瞭解風力的其他作用。(風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在讓學生動腦筋想、動眼睛看的過程中,認識風力的利用原理。使學生把自然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增添樂趣。)

(四)、實驗操作,製作風車

師:風不僅可以是大自然變得美麗,還愛幫助人們,爲人們服務。風車就是藉助風的力量推動下轉動的,從而可以提起重的東西。現在就拿起你的材料,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根據書中的提示一起製作吧,注意要小組分工合作。

1、學生觀察製作圖,動手製作風車模型。

2、分組展示製作成果,同時提出問題:“怎樣能讓風車轉得快呢?物體是怎樣被提起來的?學生敘述想法,初步調試。

3、利用電風扇比一比哪組風車模型提起的物體重,給做的最好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正所謂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圖、自由奔放的發揮。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給出的示範圖,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尋找問題答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風,知道了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自己也動手製造了風車模型,並瞭解了風對我們生活中的用途,老師爲你們的表現喝彩,感到驕傲。風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閱資料繼續探討研究。

【設計意圖】: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願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資料蒐集,延伸科學學習的時空,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大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流動→風→風有力量→風力作用(發電、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