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分類》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說課稿1.28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分類》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分類》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分類》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後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匯入,但我認爲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於文具店這一情境並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於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設情境匯入,並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後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透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於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着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爲實施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透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序:情境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一)情境匯入,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麼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後,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麼?洗潔淨是怎麼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麼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後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

1、在剛纔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一個房間裏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後,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着學生的操作,房間裏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着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髮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着,學生與同伴們交流着,操作着,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後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麼樣,爲什麼?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於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麼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爲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彙報方法,並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啓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後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纔又髒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啊!主人回來一定會感謝你的,爲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後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乾淨、會整理的能幹的好孩子哦!

(三)實踐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櫃裏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爲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裏,最後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本節課,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按單一標準、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體驗到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我們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長!謝謝大家!

《分類》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角的分類》。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藉助兩把摺扇的實物素材認識平角和周角,透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平角、周角。透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和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識周角。

三、教學設計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

《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生而言數學的學習應當是生動的、有趣的。所以我從猜謎語入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來考考你們“一件東西手中握,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夏季搖來樂陶陶。”打—生活用品。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我的說是陀螺,有的說是風車,有的說是扇子。對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把扇子!這時我出示三幅圖,看一看,它們都是什麼角,請看大屏幕。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也爲本節課後續學習做了鋪墊。

2、演示操作、明確概念:

同學們,除了剛纔找到的銳角、鈍角和直角外,這把摺扇中還有特殊的角。(課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後抽象出圖形演示。請學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後板演平角的畫法。)

現在老師又給同學們帶來一把扇子,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後抽象出圖形,周角的頂點,兩條邊在哪?(板演周角的畫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抽象爲具體、化難爲易。

活動一:動手實踐、感悟數學

皮亞傑認爲: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爲此我爲學生提供了操作機會。

首先動手操作,用活動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後再動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

這一環節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實踐,爲學習角的分類作了鋪墊。

活動二:小組合作、探究分類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萬寶囊,快去找一找裏面有什麼,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數,並標明度數,小組研究怎樣分類。

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銳角小於90

直角等於90

鈍角大於90而小於180

平角等於180

周角等於360

同學們透過剛纔的操作,你發現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嗎?學生情緒又一次高漲,紛紛舉手說:

1個平角=2個直角

一個周角=2個平角=4個直角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後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爲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課堂練習:

(1)、排一排:(明白五種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130、90、270、25、107、180、360這些角中( )是銳角,( )是直角、 ( )是鈍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時鐘在十點時,時針與分針成()度角。

4、將一張圓形紙對摺三次後展開,可以得到哪些度數的角?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感,並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總之,這節課我本着以興趣爲先導,以活動爲載體,以三維目標的落實爲目的,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分類》優秀說課稿3

一、先說教材分析:

《角的分類》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中的第三課時的內容。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裏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課時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地概括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地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角的畫法等等,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透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

二、說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於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爲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實際出發,透過互動學習,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透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並能根據一定標準將角分類。

能力目標: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能按一種合理的標準對角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爲周角比較特殊,角的兩條邊重合,教學時,我拿出活動角使學生看清把活動角旋轉了一圈,然後,小結出周角的定義,讓學生觀察周角的畫法,指一指周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從而明確周角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

四、說教學方法:

1、讓學生體驗數學分類的過程,體現從簡單――複雜――簡單的過程,突出探究活動,重視合作學習。

2、以直角爲主,讓直角向內向外移動後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是小?匯出銳角和鈍角,突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3、使用活動角,透過師生互動,探究科學分類法。同時使用課件,讓直角的兩條邊移到同一條直線上,兩條邊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點,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

五、說教學設想:

本着“讓數學課堂成爲學生活動的陣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 體驗數學”的思想,我作了以下一些設計:

1、找準知識的生長點, 幫助概念的建構。

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認識平角和周角。所以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組織學生複習舊知認識角、認識量角器、怎樣量出角的度數,爲進一步認識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作好鋪墊。

2、在移動上下工夫,設計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形成。

在此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透過各種途徑瞭解一些相關角的知識。爲此我在鞏固練習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

3、讓數學與生活相聯繫,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在本課的認識直角教學中,我讓學生去發現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等面上的直角。在練習中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等,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延伸。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一:

我透過複習角的各部分名稱,量角器以及量角的方法,說出課件上角的度數,讓學生重新對角有進一步的認識,進一步的掌握測量角的方法。然後提出問題“我們是否能根據測量角的大小對角進行分類 呢”匯入新課《角的分類》。

教學過程二、

教學新課。

環節一:認識直角 。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跟我一起對摺,先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讓學生觀察自己折出的角是什麼角?請學生量一量這個角的度數,告訴大家你量的角是多少度?從而得出直角90°。接着我提問:數學書封面的每一個角是多少度?課桌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黑板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爲什麼它們都是90°呢?請同桌相互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後我再課件演示直角的表示方法:凡是標有這樣象個小正形的角就是直角。最後讓學生練習畫一上直角。

環節二:認識銳角。在教學銳角時,我首先演示直角是90°,然後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內移動提問:老師移動的角和直角比起來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後我就小結出:那麼象這樣比90°小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銳角。也就是說銳角小於90°。最後我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銳角。

環節三:認識鈍角。教學鈍角時,我還是透過演示直角是90°然後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外移動,讓學生觀察移動後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一些這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後,我就小結出來:大於90°而小於180°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鈍角。接着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鈍角。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後,我又透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它們的認識。

環節四:認識平角。在教學平角時,我先用活動角演示:將直角的一條邊繼續向外移動,使直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讓學生說一說這樣是不是一個角?它的頂點在哪?兩條邊在哪呢?接着我再用課件演示:一個直角,我們把的一條邊向外移動,一直移到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那麼象兩條邊在同一直線上的角我們把它叫做平角。對於平角多少度?我主要啓發學生透過直角移動成平角,或者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從而得出平角180°。接着講解平角的表示方法。在教學平角和直角的關係,我主要透過活動角的演示:我們能把直角移動成平角,那麼平角里有多少個直角呢?學生回答後小結出1平角=2直角。

環節五:認識周角。首先我用活動角演示。把直角的一條邊繼續繞着端點旋轉,使它的兩條邊重合了,告訴學生這樣也是一個角,我們把它叫做周角。然後我再課件演示一遍,加深學生對周角的認識。在講解周角的度數的時候,我還是透過活動角的演示,得出周角360°接着讓學生觀察周角的表示方法。最後透過演示活動角,讓學生說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最後小結出1周角=2平角=4直角。

環節六:小結本節課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用活動角演示幾種不同的角。學生再想想說說看看學學。本節課我設計了四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在練習中總結本課內容,在練習中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上我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在黑板上畫角,標出各角的名稱。

總之,這節課我主要以直角爲主導,以移動爲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分類》優秀說課稿4

教材分析: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本冊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爲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教學設想:

本着“讓數學課堂成爲學生活動的陣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的思想,我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設計:

一、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幫助概念的建構。

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認識平角和周角。所以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組織學生複習舊知“關於角你知道些什麼?”,爲促進概念的同化,認識平角周角作好鋪墊。

二、在“做”字上下工夫,設計各種學習活動,爲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形成。

要讓學生學會“做數學”,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讓學生“做”,讓學生動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因此,讓學生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學習數學,是“做數學”的關鍵。

心理學家皮來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此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透過各種途徑瞭解一些相關角的知識。爲此,我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我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找到很多的角,再在其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畫下來,測量出角的度數,爲角的分類作好了素材的準備。同時,在操作中學生必然會產生很多的疑問——平角、周角這兩者是不是角?這樣,疑問在操作中產生,角的概念的理解在爭辯中昇華。這是一種學習數學的新境界。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爲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修正自己的知識建構,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在鞏固練習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除了最基本的概念的辨別外,也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如:用一副三角板拼角,並說出角的度數和名稱;按一定的度數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等等,極富思維的挑戰性。

三、“做”要讓數學與生活相聯繫,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爲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與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角。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延伸。

《分類》優秀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27頁至29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爲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爲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爲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心理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①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發現三角形角和邊的特徵,會給三角形分類,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依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爲了使學生能按角和邊的特徵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我認爲“三角形分類”的教學難點是學生能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5、教學準備

多媒課件、彩色卡紙、三角形平面圖 、固體膠、剪刀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爲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由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分類”。接着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爲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複習鋪墊

1、師:同學們,你們說說以前學過哪些圖形?三角形是什麼樣的?誰想上黑板畫給大家看一看?

2、師:從同學們畫的三角形中我們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這三個角。(課件出示)

①叫角。

②三角形有三個特點,(課件出示)

有邊,角,頂點。

讓學生複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識,是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遷移鋪墊,爲突破難點打下基礎。

揭示課題

在三角形這個大家族裏,你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的角和邊各有特點,這節課咱們根據三角形角和邊的特點給它們分類,好不好?

(板書:三角形分類) 揭示課題的同時讓學生明確了新課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學有目標,克服了盲目性。

探究新知

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給每小組學生分一張彩色卡紙,讓學生把附頁上的三角形剪出進行分類,分類的結果貼在彩色卡紙上,讓學生選代表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並說說他們是用什麼方法進行分類,然後:

①學生代表自評作品

②學生互評

③老師點評 透過小組討論、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分類方法這一話動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真正讓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自評、互評、老師的點評體現了課程標準中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探究新知

按角分類的三角形

按照教材順序依次展示第一類銳角三角形,第二類直角三形,第三類鈍角三角,並出示相應的課件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這三種三角形的特徵。

銳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三個角都是銳角 有一個角是直角

鈍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

在學生動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歸納出按角分類的三角形特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探究新知 按邊分類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引入

展示學生以邊分類的彩色卡紙。問:學們有什麼新發現?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歸納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徵。 透過學生觀察、討論 、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2、等邊三角形的教學

問:同學們再仔細觀察等腰三角形都只是兩條邊相等嗎?看不出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學生歸納:(課件展示)

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 透過讓學生認真觀察等腰三角形,並大膽猜想,動手測量探索、實踐。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更大程度上的發揮,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較大的發展。

鞏固運用 深化理解

1、教材28頁上的第一道練習題,請個別學生到視頻展臺做此題,

2、遊戲鞏固

老師左手拿一個三角形,右手拿一張卡紙遮住三角形的兩個角,只露出一個角,讓學生猜這會是什麼樣的三角形? 設計第一道練習題目的在於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培養學生聯繫新知識,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學生感到有些疲勞時,這時我就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練習方式,增加題目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談談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發現的三角形分類方法及各種三角形特徵,不僅及時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訓練學生 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感受、體驗到一個探索者的成功樂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與信心。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於展示學生按角和邊進行三角形分類的彩色卡紙作品。這樣安排既便於學生觀察,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