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三篇

說課稿2.65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三篇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使這樣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爲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爲的特點。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石猴和羣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

第三部分:羣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爲王。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漢語有區別,因此,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

透過以下幾點來解決文章重點的。

1、放手讓學生透過自學,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基本理解課文內容後,組織學生分組交流討論不懂的問題。

3、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進行課後閱讀。

在感悟語言上有三個層次:視覺美;韻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學生的朗讀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學的水平是一樣的,在朗讀上出現的層次性就很明顯。我就從朗讀直觀上去感受語言的視覺美:利用小黑板,象詩歌一樣抄寫文中句段;再透過與白話文的改寫比較,感受古典語言的韻律美;透過想象去體會古典語言的意境美。我想透過課文學習後讓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化有一些個人的認識,或是喜愛上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再透過課外的興趣閱讀與習作實踐,進一步加深學生學習後的印象。體會古典名著的寫作語言特點:

1、運用動作、語言、神態等多種描寫,使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2、將人的特點和猴的特點融爲一體。

從而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在本節課上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理論依據

新課標中關於課程的基本理念: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S版六年級第六單元第25課,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單元內容是“校園生活’’。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由於家窮,在書店竊讀的經過。作者在文中透過自語式的獨白和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描繪心境,表達情感,生動細緻地刻畫了竊讀的心理和樂趣,表達了對讀書的熱愛與渴望,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朗讀的方法和閱讀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積累,所以他們對這篇課文的內容不難理解,但本文所寫事情畢竟發生在二三十年代,作爲一個新時代的少年,他們對文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和作者複雜矛盾善變的竊讀滋味卻未必能深入理解。根據這些特點,我把本文的教學安排了一課時,並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抓住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竊讀時快樂與懼怕夾雜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2、學習作者透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3、理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

4。受到作者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教學重點:

劃出並且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竊讀時心理、動作的語句,體會與理解作者竊讀的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教學難點:

學習體會作者透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

四、教法設計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學生賽讀等方法讓學生感悟作者平實、自然、柔美的風格及內心的情感。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小組的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小組內成員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五、學法指導

教給學生學法是很重要的,本節課上課前給學生講好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心到、眼到、口到,積極讀書,抓住文中描寫的細節、重點。

2、朗讀法: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初識課題

由讀書引出作者,在對作者簡介時交待故事發生的背景,進入課題,由“竊讀”的意思進入文字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快速進入文字。

(二)檢查預習,疏通文理

1、生字詞認讀。

竊讀記 貪婪 支撐 唾沫 飢腸轆轆

2、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對課前預習的一個檢查。

(三)品味“竊讀”,感受“滋味”。(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在這個環節得到了落實與突破。)

A。引導品味竊讀的“滋味”。

1、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直接道出作者竊讀滋味的語句,也就是中心句。

【出示】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讓學生找出這句話中的關鍵詞,並說說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找準關鍵詞語,並會質疑的能力。

2、讓學生圍繞中心句,帶着疑問默讀課文1——6自然段,給足時間,讓學生圈點勾畫,腦手結合,體會作者爲什麼快樂,爲什麼懼怕,並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空白處作簡要批註。

3、學生讀、寫,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

4、交流體會竊讀之“樂”。

(1)引導學生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啊!它在這裏,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找到書的快樂。

【急忙開啟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着。】——貪婪讀的快樂。

【我有時還要裝着皺起眉頭,不時望着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裏卻高興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下雨天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呆在書店讀書的快樂。

【設計意圖】透過圈畫批註、自由讀、引讀、角色讀、對比讀、賽讀、交流感受等方式讓學生走進文字,個性表達,感悟作者情感,透過品味詞語體會用詞的準確。

6、交流體會竊讀時的另外一種滋味——懼怕。

(1)作者怕什麼?

(2)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文字,這是林海音《竊讀記》原文中的一段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出示

【 但在這次屈辱之後,我的小心靈卻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而且產生了對大人的仇恨。】

(3)是怎樣的屈辱讓這顆小小的心靈受到了創傷,甚至產生了對大人仇恨。你能猜到這段話背後隱藏的故事嗎?

【設計意圖】在教材留白處補白進行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表達能力。

(4)學生交流。

(5)迴歸文字:經歷了這次屈辱,作者放棄了竊讀嗎,她又是怎樣竊讀的?

B。自讀品味竊讀的“滋味”。

1、快樂和懼怕本是一對相矛盾的詞,因爲竊讀卻交融在了一起,自讀課文的第7、8、9自然段,還能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像這樣的雖矛盾而又交融在一起的感受。

2、交流:

腹中是 的,精神是 的;

雙腿是 的,心靈是 的。

3、解析所填詞,體會竊讀時苦樂相伴,樂大於苦的滋味。

4、小結:

【設計意圖】放手而不放任,讓學生運用前面的學法自學本部分,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C。精讀感受竊讀的動力。

1、是什麼力量激勵着作者這樣如飢似渴地竊讀呢?理解句子。

【出示】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2、換詞朗讀:你們——我們

四)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林海音小時候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如飢似渴地堅持竊讀,後來成爲了著名的作家,品讀了這篇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大家有什麼感受想說說嗎?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個性表達,互爲借鑑,讓教師、教材、教學都爲學生的成長進步服務。

七、設計思路

走進文字——走出文字——迴歸文字——跳出文字,文字成爲學習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這樣設計始終把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顯著的'位置。

整體入手,感知“竊讀”

使用課例,品味“竊讀”

換詞體會,感悟“竊讀”

讀寫結合,昇華“竊讀”

八、學習效果評價

在整堂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課件,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注重讀與說的訓練與指導,重視教材的取捨與延伸,採用多種教學策略,努力打造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課堂,始終關注學生,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敢讀到善讀,從敢說到善說,從外在的積極表現到內在的學法習得及情感的薰陶都有可喜的變化。

九、與以往教學設計作比較

以往教學主要側重於關注老師怎樣教,忽視學生怎樣學,因此,我講的多,重在分析課文內容,把教材解剖的七零八落,重點的地方學生聽不懂、記不住的話,就讓他們死記呆背。學生參與的少,進行思維的學生更少。這種課堂往往是老師包講,學生包聽,老師聲嘶力竭,學生死氣沉沉,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老師越來越傷腦筋,學生越來越不動腦筋。應了一句俗話:勤快老孃養懶惰娃。結果是高耗低效。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單元第2課小學語文課文《珍珠鳥》的(語 文課堂網 )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計理念、教學程序以及教學給我的啓示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教材分析:

小學語文課文《珍珠鳥》一文主要寫了由於作者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後到與人融爲一體的經過。從而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並由衷地發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從對“人與鳥”的關係敘述中,啓發學生在“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方面作深入思考。

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分別是《誠實與信任》、小學語文課文《珍珠鳥》和《九色鹿》。這三篇課文都是圍繞“誠實守信”這一主題而展開的。《誠實與信任》、小學語文課文《珍珠鳥》寫的是人與人、人與鳥之間的誠實與信任,《九色鹿》是一個民間故事,它雖寫的是一個背信棄義的故事,但民間故事傳達出的是人們渴望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誠實守信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四年級正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期,學懂這三篇課文旨在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改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四個自然段。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寫法,能用“居然、不由自主”寫一段話。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體會“言外之意、言中之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讀中體會鳥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感受到“相互信賴,和諧相處”的美好。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2、教學難點: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四、設計理念:

1、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越學越聰明。怎樣才能學得聰明起來呢?我認爲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後的意思。教師應着力訓練,遵循“示範——嘗試”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2、在學法指導上,指導學生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徵,有順序地觀察;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注意動詞運用要準確、傳神,發揮想像和聯想,仿寫時,可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做到神形兼備,妙趣橫生。

五、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遵循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在(語 文課堂網 )第二課時教學,我將圍繞書後練習第4題,說說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這一話題展開教學。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板塊來進行本課教學。分別是:第一板塊:整體感知;第二板塊:讀中感悟;第三板塊:自讀自悟;第四板塊:仿寫段落。

板塊一:整體感知

課文四、五、六三個自然段,主要寫珍珠鳥和我的關係,從漸漸親近到親密最後到親暱的過程。學生自由朗讀,悟出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精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最重要部分。在本節課我將重點指導、分析課文第4自然段,因此,我設計了教學的第二板塊:讀中感悟。

板塊二:讀中感悟

1、 聽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指名朗讀,教師評價。讀書要品味,要能從語言文 字裏讀出味道來,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

2、 教師出示第四自然段:

① 比如文中的這個“只”字,你能從中讀出點什麼意思來?

(“只”是僅僅的意思,說明珍珠鳥的活動範圍很小,它很害怕人,很膽小。)

再看這個“竟然”?

(“竟然”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意思,說明珍珠鳥膽子大了,不大怕我了。)

“索性”(乾脆,說明珍珠鳥膽子越來越大,對我完全放心了,不再害怕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