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彙編十篇

說課稿1.93W

作爲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彙編十篇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教材簡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

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徵和側面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圓柱模型;

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透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教學思路

“做數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我想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透過做一個圓柱來深刻認識圓柱的特徵,自主獲得數學知識。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自主學習,初步認識;動手操作,深化認識;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願意來展示一下。

李老師也找到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圓柱圖片)

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爲什麼要把它們要設計成圓柱形呢?

學生可能會說:因爲圓柱沒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欄杆、柱子要設計成圓柱形;因爲圓柱可以滾動,所以壓路機、刷牆滾子設計成圓柱形……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圓柱有這麼廣泛的用途,今天讓我們進一步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圓柱。(板書“圓柱的認識”)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接下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教材第10—11頁上的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書,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認識圓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透過自主閱讀獲取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透過自學,你們都獲取了哪些知識?請拿着手中的圓柱來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彙報整理出: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動畫閃爍:底面,側面,高。)

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看:長方形以它的一條邊爲軸旋轉一週形成一個圓柱。

請拿出學具小旗,轉一轉,試一試。

3.動手操作,深入認識

爲了突破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底面周長之間的關係這一難點,我設計了自制圓柱模型的活動。

同學們:我們現在對圓柱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願意自己動手做一個圓柱嗎?請看活動要求:

要求:

①同桌兩人爲一組,藉助課前準備的卡紙等工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個紙圓柱。

②接縫都不要重疊,只需用透明膠紙粘貼。

③二人小組彙報,彙報時請指出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各是多少?

在學生製作的過程中我會重點關注每組學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難,對有需要的小組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學生做圓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屏幕分兩格分別顯示)

a.利用參照物做

有的學生可能會選擇用圓柱物體做參照物來做,有了實物做參照,能輕鬆得到兩個圓形底面,對於這種做法,我會重點關注他們如何得到圓柱的側面。

學生可能會採取用卡紙在圓柱上圍一圍,或者採用把圓柱在卡紙上滾一滾的方式感受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在接口做上記號,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再剪下和底面進行粘貼。

b.不用參照物做(也有的學生不用參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後做側面

有些先畫出兩個圓做底面,再做側面,沒有參照物,側面該怎樣做呢?透過嘗試他們會發現,用長方形捲成一個圓筒可以形成圓柱的側面。那麼,這個長方形該做多大才能捲成和底面大小合適的圓筒呢?

②先做側面,後做底面

還有些學生可能先做了側面,那又怎樣確定圓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着圓筒底的周圍去畫一圈,會發現由於紙筒很軟,很難畫出標準的圓。底面怎樣才能畫得又圓又大小合適呢?

不管以上哪種做法,都會促使學生思考側面與底面之間的關係。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圓柱後,我再組織他們進行彙報、交流。展示他們的作品,說一說成功的經驗和遇到的困難。

展示中也許會出現這樣的一些作品:

有的製作非常標準,有的或許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側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樣大、底面和側面接不上……

學生出現的錯誤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我緊緊抓住這些問題,讓他們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說一說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幫助學生,把所做的圓柱修改完善,體驗成功。

同學們:透過做圓柱,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在做圓柱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資訊,對圓柱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歸納總結出: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

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周長。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讓學生做圓柱更深刻地感受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在側面的展開和圍成的過程中,不斷經歷二維和三維空間的轉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4.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最後一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和一個活動。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第一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裏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

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捲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例如:(2)號長方形可以分別和(1)、(3)號圓搭配做成不同形狀的圓柱。

課後活動:

先用蘿蔔製作一個圓柱,猜一猜它的橫截面、豎切面、斜切面各是什麼形狀?

再切一切,驗證自己的猜想。

這個活動,是課堂做圓柱的進一步延伸。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以上描述的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我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做圓柱來認識圓柱。

製作圓柱的過程,是一個探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互動、合作共享的過程。

我相信:聽過可能會忘記,看過也許能記住,做過就能真正理解。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爲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對整數除法意義的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乘除法算式,透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透過讓學生進行摺紙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將‘圖’和‘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纔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動手操作,透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並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爲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爲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爲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於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說教法、學法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爲主體,堅持啓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有效的提升,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和動手操作法爲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透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纔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透過摺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開課,就對前一單元所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目的在於爲教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基礎,因爲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這個分數的幾分之一,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用分數乘幾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於分數除法的意義,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匯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遷移到分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創境,對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在教學例1時,我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個問題端出來,而是讓學生透過教師給出的資訊來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編出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後,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個乘法問題編出兩個除法問題嗎?然後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透過對這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得到整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將素材一一呈現出來,感覺很單調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思維活動就是一種壓抑,反過來我這樣安排,感覺是把靜態的教材動態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素材自問自答,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有價值有效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有一個提升的,同時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後指出問題中是以克爲單位,如果以千克爲單位,100克應該怎麼改寫?改寫後,算式應該怎麼列?後面兩題中的單位也改寫了,又怎麼列式計算?用一系列的問題,遷引出分數乘除法的算式,再透過對分數乘除法算式的仔細觀察,觀察時引導學生對照整數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得到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我這樣教學的想法是:第一因爲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鍛鍊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事物的能力;第三透過比較自然得出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讓學生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味到在數學中知識是存在相互聯繫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學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8/3÷2/3=()的結果後,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得到結果了呢?這個問題能更好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一、說教材

1、《解決問題》是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課標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問題解決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選擇了某旅遊團到賓館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組合作幫助導遊設計幾個住宿方案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與同學合作。鞏固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聽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種方案的制定與討論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教學目標:

(1)、結合旅遊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3)、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1)、結合旅遊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4、本節課在教材的處理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熟悉的旅遊話題來展開討論。

3.在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他們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授課的手段。教學力求體現自覺性原則、運用培養自學及目標教學的基本模式,採用自學講練結合的方法進行。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爲主動自學,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倡導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爲主線。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自學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創造才能,保證課堂訓練的密度。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何讓學生由“學會”轉變“會學”,主要要突出如下三點:

1、本節課所要採用的是提出小組合作幫助導遊設計幾個住宿的方案,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由學生獨立思考

2.男遊客的住宿問題在老師的教扶下進行,學生的思路已經被開啟了,在解決女遊客的住宿問題上,已經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說明白教師怎樣指導學生掌握所確定的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透過觀察、分析、歸納、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

結論的方法,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看書自學思考的學習能力,從而落實教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是教師具體施教的步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體現與教學思想的展示過程。

我教學全過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抽象概括——適時強化。

(1)導人新課。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旅遊開始談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2)學習新課。A觀察情景,找出資訊;B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是問題(男女分開住,導遊和司機的問題);C設計13名男遊客的住宿方案,歸納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或者說是策略;D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女遊客的住宿方案的問題,進一步形成策略。

(3)鞏固練習。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形成,必須反覆應用中強化鞏固。所以,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吃飯用碗和登山統一帽子的問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同步發展。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24時計時法》。這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時、分、秒等時間單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計時法的感性經驗基礎上教學的,爲學生今後靈活運用24時計時法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材有層次地安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時;

2、瞭解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實際,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學生的要求,我確定了一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過程,學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並能計算所經過的時間;2、數學思考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體驗、計算、類推等數學活動,豐富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慾望。

教學重點是: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爲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於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鑑於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聯繫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着,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後老師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訊,引出課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爲一天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結束的?藉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裏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繫。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相差12,這爲後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進程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係。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透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於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麼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爲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繫,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後,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瞭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後課餘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週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一、教材分析: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第一部分的知識,它被安排在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之後學習。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爲以後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說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年級第一學期已接觸過小數。但這個單元的內容還是挺豐富的:初步認識並感知小數的意義;簡單小數的大小比較;讀小數和寫小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三、設計意圖:

透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對小數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礎上,應有深入的瞭解,並掌握其有關性質、方法。本節課教材的編排是先讓學生認識數位順序表,然後是小數的讀和寫。基於學生的認知起點,我將教材作了適當的處理,先讓學生讀小數。雖然小數的讀法並沒有正式教學與概括,但從學生接觸小數起,就不可避免地與讀法進行碰撞,因此在不經意間大部分學生已能正確地讀出小數了。由讀小數引入,教學數位順序表的相關知識,再進行寫小數。

在上述基礎知識和理念的支撐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熟悉小數數位順序表,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刻苦鑽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流程:

一、教學數位順序表匯入:

1、觀察一下,這些小數有幾部分組成?

(三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如340.009的整數部分問:3在什麼數位上?表示什麼?4呢?

2、誰還記得整數的其他的數位?(學生回答,按一定順序即可)(課件出示)每個數位對應的計數單位分別是什麼?關於整數數位你還知道哪些知識?(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整數數位順序表的知識是學生掌握小數數位知識的基礎,而這兩部分之間又有着極爲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數數位知識的複習越系統完整,就越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在注意學生髮言的有序性、條理性,語言的規範性,爲順利探究小數部分的數位知識埋好伏筆。】

3、看整數部分,你認爲小數的數位應在整數部分的哪邊?(在整數部分的右側)中間怎樣區分呢?(用小數點隔開)

4、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麼,十分之一表示小數部分有幾位小數?(有一位小數)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數點後的第幾位?(第一位)它所佔的數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計數單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測小數部分的第二位是什麼嗎?爲什麼?

(小數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爲它表示有兩位小數,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誰能依次說出小數部分後面幾位的數位順序以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萬分位——萬分之一;十萬分位——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位——百萬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問:爲什麼後面用省略號?(表示後面還有很多數位)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關數位的知識,有了整數部分的數位知識作依託後,相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數部分。抱着這樣一個信念,懷着對學生的信任,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導的基礎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師應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數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數部分有着差別),讓學生根據整數部分的知識自行推斷概括。】

6、看着這張數位順序表,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小數部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你怎樣證明?(0.1米就是1分米,0.01米是1釐米,1分米等於10釐米,因此0.1米里有10個0.01米)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這樣的話學生就成了被動接受。雖然小數部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是10,但理解的難度顯然有所增加。爲了讓更多的學生真正理解,我在這裏安排了驗證的環節,讓學生藉助計量單位加以理解,並在驗證的過程中理解小數部分最大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

7、你能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的有關知識,完成下面這幾道填空嗎?

(1)小數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計數單位是();整數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計數單位是()。

(2)從左往右數,小數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計數單位是()。

(3)10個0.01是(),0.1裏有()個0.001。

(4)6.825有6個()、8個()、2個()、5個()組成。

(5)說說下面各數中的“2”分別在什麼數位上?表示什麼意思?

我們要把數位順序表牢記,這樣就能正確地解題了。

【當學生掌握了上述知識後,我設計了以上一些課後練習題。由最基本的根據數位表知識填空到運用數位表的知識解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教學小數的讀法。

1、(出示圖)熊貓、電動車、土星繞太陽數據。

問:你會讀出以上的數據嗎?

2、誰能總結一下小數的讀法?

先讀整數部分,再讀小數點,最後讀小數部分。小數部分要依次讀出每個數字,而且有幾個0就讀幾個0。

3、如果我們要把讀法寫下來,可以採用這樣的書寫格式:

29.42讀作:二十九點四二

【雖說讀小數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但我們不難發現,只要學生開始接觸小數,就必定要把它讀出來。因此在四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會讀小數了。如果學生的讀法不規範,那麼教師也必然會予以指正,只不過沒有向學生說明白而已。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的編排體系,將讀小數的讀法安排在課的第二步,既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滿足需要,又爲後面的新知探究創設了自然的銜接。如果有個別學生產生錯誤,可讓其他學生予以指正,並授於方法,讓雙方學生都獲得滿足:情感滿足與知識獲取的滿足。小數的讀法有兩種,一是直接讀,二是根據小數的意義讀。根據參考書的意見,我只要求學生掌握第一種讀法。】

三、教學小數的寫法

1、出示例3:據國內外專家實驗研究預測:到2100年,與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一點四至五點八攝氏度,平均海平面將上升零點零九至零點八八米。

你會寫出上面這段話中的小數嗎?(寫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說明書寫格式)

2、寫出下面的小數。

五點零六十點零零二三百點七一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我讓學生獨立根據資訊進行寫小數,相信學生都能完成。在寫完小數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概括小數的寫法,在教學知識的時候不忘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綜合練習:

1、讀出下面各數0。0770。004

2、說出24.375小數部分每個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個幾分之一?

3、一個數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個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這個數寫作()。

4、一個小數,由4個1、5個0.1、7個0.01組成,這個數是()。

【寫小數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根據讀法寫,一是根據小數的數位知識寫,比較而言,後者的難度要高一些。因爲是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藉助數位順序表進行習題的練習,以後就要求學生將表記在腦中,隨時進行運用。】

五、課堂小結.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說教材:《畫角》是人教版數學第二單元的最後一個內容,其認知基礎是學生已經會用量角器量一個角的度數,並掌握了角的基本分類。本課的學習任務是讓學生按照畫角的步驟正確畫出指定度數的角,初步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同時養成畫後認真檢查的習慣,加強量角和畫角的溝通與聯繫。

教材中是直接呈現畫角的三個基本步驟:先畫一條射線,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重合,0刻度線和射線重合;再在量角器相應刻度線的地方點一個點;最後以畫出的射線的端點爲端點,透過剛畫的點,現畫一條射線。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發展,覺得直接教學生按這些步驟畫,學生不明白爲什麼要這樣畫,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覺得還是應該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畫的過程中慢慢體會畫角的步驟。但怎樣確保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就能正確畫角呢?透過反覆研讀教材,我體會到畫角實際上就是從一個頂點畫兩條射線,這也正是角的定義,問題是怎樣保證兩條射線構成的度數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這些工具來確定第二條射線所在的位置。想到這兒,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學具或手勢擺出指定度數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擺出相應度數的角,最後纔是依據所擺的角,想辦法畫出相應度數的角。這種教法,既將畫角同量角進行了有機整合,又爲學生自主探究畫角的方法搭設了梯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使用工具畫圖的良好習慣。

說教學:

1、口算是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它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因此,每節課都應在課前進行口算的熱身訓練,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運用課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

2、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用一個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畫標準的五角星進行新課的匯入。我根據五角星的兩個數學特徵,每條邊長度相等、每個頂角都是36度,引導學生畫36度角,進一步探討如何畫指定度數的角。

3:畫準角的前提是腦海中有角的大致樣子,因此在探討角的畫法之前先讓學生透過擺角、估計角、辨別角等一系列活動做到“胸中有角”,以達到準確畫出指定度數角的效果。使用實物投影等先進教學設備,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操作過程,直觀、形象、準確、方便,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在課的結尾讓學生畫標準的五角星,可謂首尾呼應,學以致用。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分數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流程等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作一簡單的闡述。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數學領域中第一次接觸“分數”這個概念,本單元只是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節課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等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我參照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爲緯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方面: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瞭解具體分數所表達的意義。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與難點,本課遵循直觀性原則、啓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及練習,例如,讓學生用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紙片,透過折和畫表示出幾分之一。整個教學過程着重突出探、疑、動、悟。

三、教學策略及課堂組織策略:

教學策略::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設計中我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性教學、注重動手實踐、充當學生的合作伙伴,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並注重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概念的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思維能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組織學生積極鍛鍊參與學習活動,在動手、動腦探究中認識分數。

四、預設教學流程:

爲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認識分數

1、認識二分之一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圖,讓學生親自分一分礦泉水、香蕉、蘋果,並知道我們把每人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兩個滿意。當分到一個月餅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透過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着眼一個“探”字。】

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尋找活動,“尋找數字王國裏的新朋友”,這樣就轉入第二個環節:揭示“半個”在數學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讓學生用圓形紙片代替月餅,折一折,進行判斷、選擇。教師問怎樣才能一樣多?讓學生想到平均分,也就是對摺。再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直觀演示的時候故意將一個月餅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學生的質疑,(讓學生明白,要想得到一個分數必須“平均分”)之後再一次正確直觀的演示,爲後面學習分數的意義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強調: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透過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能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並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的分數,着重突出“平均分”,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而後透過解疑感悟分數的實際意義。】

2、如果學生在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那麼爲了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我設計先讓學生認識分數1/2,再讓學生透過在“折一折”“塗一塗”的實踐操作和練習中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用多種手段儘可能加強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初步體驗分數的意義,也爲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個“動”字。】

3、認識四分之一

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透過一組練習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1/2的意義,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又出現4個圖形,透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信他們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義。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體驗再一次的分一個月餅,要分成4份,問學生“應該怎樣分?”,學生從實踐操作,得知結論,利用圓形紙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的含義。這裏還是要強調“平均分”,並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活動是透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4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以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完成,既重視操作,又重視知識點的學習,着眼於設疑和解惑,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爲了鞏固學生知識性,在練習中我設計出示有5個圖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隻有2個是平均分的,可以用1/4來表示,透過練習進一步強調分數必須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下面練習我設計透過“我能行”實踐操作的活動中進一步理解1/4的含義,相信學生一定能用多種方法折出1/4。爲了讓學生認識更多新的分數在練習中我設計用探究性學習方法折出其它的幾分之一,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

4、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在上面知識點緊接着出示一組分數直接把學生引入到學寫分數中,並讓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數的含義,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5、提高認識幾分之一: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分數的意義,除了平面圖形可以平均分,還有其它物體也可以,從而得出了分數意義。我便設計一個線段圖和其它圖形的練習,透過教學活動儘可能的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幾分之一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幾分之一”。這裏爲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打下基礎。

(二)、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遊戲。(出示課件)三隻小動物分西瓜的故事,課件出示三個一樣大小的圓形,用塗色部分表示三隻小動物分得的份數,分別佔圓形的1/2、1/3、1/4,探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這個遊戲活動練習應該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數的感覺,同時也透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4的大小。讓學生從圖中得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設計一組比較分數的大小練習,透過“小試身手、大顯身手”多種練習方式加深學生對分數比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總結評價。

讓學生先討論再彙報,圖中每個小圖形表示佔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

透過一個綜合性拓展練習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估計大部分的學生都能輕鬆地完成練習,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最後我把分數置於生活當中,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分數,認識分數並對分數產生興趣,從而真正讓數學走進生活。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讓學生來一個總結性的歸納,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穫。透過小結,有可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並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也揭示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心世界。

綜上所述,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概念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自己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體驗——感知——理解——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8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透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透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餘數的關係,由於餘數是重複出現,商也重複出現,而且這樣的重複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着,教材透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後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於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瞭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爲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匯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採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爲後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透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後,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後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繫。最後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爲什麼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並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爲新知教學架樑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並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麼?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徵(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並舉例證明)

6、看書並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並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麼疑問?(3.1604是什麼意思?)並教學三個循環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並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循環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捨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並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麼知識?

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後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比如玩個數學遊戲等)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9

一、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爲:

1、透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爲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 匯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麼意思?“長”是什麼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說出哪部分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後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學生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透過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爲理性認識,透過討論、總結、概括什麼叫周長?最後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學生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學生的思維狀態下,透過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辦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透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透過討論,學生認爲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繫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後要求學生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並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透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爲什麼?透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

三、課堂練習設計

(一)第一層次:基本練習

1、周長概念掌握的練習在新授前,安排一組圖形說說周長。

2、圓周長計算的基本練習。

書中的全部練習題都做爲基本練習題,分三個小層次進行。

先是進行直接計算的模仿練習,安排了練習中的第1、2小題。

然後是動手測量後計算的題目。安排了練習中的3、4小 題。動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能起到幫助理解,尋找規律之橋樑作用。透過動手量課本封面的長和寬計算周長與用線圍課本一週量出長度,這兩個結果進行比較,使學生知道,由於我們在用線圍時會形成誤差,所以結果會有些不同,其實周長應該是相等的。

最後設計的兩道應用題。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重視與學生生活相聯繫,要結合基礎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根據大綱要求這個練習層次我安排的是練習中的5、6兩道應用題。

(二)變式練習

這個練習層次我設計的練習是已知一個長方形周長是10分米,長和寬是多少分米?

這是一道一題多解的題目。教師可採用可移動的線框進行演示,學生透過討論得出,周長不變時,長與寬是同時要發生變化的。

練習的設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既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使學生學掌握了周長與長、寬的關係。

(三)第三部分:發展練習

用長5釐米,寬4釐米的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周長是多少?

可以發現這是一道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訓練的題目,這道題的設計是爲了能讓學生更靈活地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特別爲優等生而設計的一道一題多解的題目。共有兩種不同的拼法。

(5+8)×2=26(釐米) (10+4)×2=28(釐米)

四、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堂課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滲透、培養。

1、怎樣測得長方形周長時,透過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繩子、用長方形滾動、用邊長相加。這裏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2、長方形周長計算時,三種計算方法:長+寬+長+寬;長×2+寬×2;(長+寬)×2哪一種好?學生先進行嘗試練習,透過自己去嘗試練習後找出答案。

3、變式練習中一題多解的練習,透過練習,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0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髮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匯入:

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願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几米?你是怎麼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纔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麼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

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

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5、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3.題目中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藉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纔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爲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藉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杆(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爲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纔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 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五)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爲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後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

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