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秋思的說課稿

說課稿1.27W

一、說教材

秋思的說課稿

1、教學內容:

《秋思》是小學語文鄂教版第九冊中的古詩誦讀。是由唐代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思鄉詩。全詩圍繞“家書”,因景敘事,因事而思,透過詩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細膩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3、重難點: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爲了突破重難點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學法,張籍的秋思寓情於景,寓情於事,教學中,我運用音樂、畫面將情境交融,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2、品味誦讀法:

爲了完成秋思的教學,我採用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誦讀來展開教學。

第一次採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讀正確,讀流利以至於熟讀成誦。

第二次採用讀重點詞和詩句,體會詩句含義。

第三次採用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上課後我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後自由發言。”學生很容易說出:“一輪明月嵌在藍藍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個問題:“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此時學生自然想到了《靜夜思》《泊船瓜洲》。“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思念家鄉”。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接着板書課題。【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爲引,透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爲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新課講授

1、解詩題,知詩人。

爲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一,我讓學生課下查閱關於張籍的資料。此環節首先讓學生分別介紹了有關張籍的資料,最後我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後考取功名,開始四處遊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着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出示課件)【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學生蒐集的資料,我的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了張籍寫《秋思》時的背景,爲講解古詩做好了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在 “初讀質疑”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詩題──《秋思》並把詩題的意思給大家作了解釋。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把你認爲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抄寫下來,你能從詩中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再讀一讀:試着聯繫註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設計意圖:此環節我將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詞語,這一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帶着思考與疑惑去感知文字,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指向性的閱讀體驗,再配以明晰的自讀要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對於文字的感知效果遠遠好於以往傳統流程。而這一帶有統領全文的問題,使學生在課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節課的重點。】

接下來,在“再讀解意”環節,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或詞語,體會作者的意境”。第一組學生站起來說,我從“洛陽城裏見秋風” 感受到因爲作者看見了秋風,看見了被風吹落的樹葉,就思念自己的家鄉了孩子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PPT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學生回答說,他的內心是孤單、寂寞的,(板書:見秋風)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裏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他“見不着”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是家鄉的明月,有的說是親人,有的說是作者的母親。是呀,在這洛陽城裏,詩人見不到家鄉的紅柑樹、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緊扣一個“見”字。引導學生說說詩人見到的是什麼?見不到的又是什麼?在一次次“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第二組學生說,我從“意萬重”這個詞感覺到詩人思緒萬千,有許多話想對家裏人說。恩,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有哪些話想要對家人說呢?學生回答:“張籍可能會說我很想念你們,你們想我嗎?”“他可能說你們過得好不好?要保重身體。”“他可能會說這麼多年在外漂泊,已經感到很疲憊了,想和家人團聚”“他可能會問家人銀子夠不夠用,要不要寄銀子回來?”。我一聽,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意境,緊接着讓學生透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抒發出來。這一環節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讀後第三組學生站起來說,因爲“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爲“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是呀,這封飽含着意萬重,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又怎能不開封呢!

3、悟詩情,入詩境。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跟着老師一起走進詩人張籍的思鄉情懷。(師配樂範讀。生閉目感受。)

請同學們睜開雙眼,你們是否感受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情懷?誰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讀告訴老師。(生配樂朗讀。)這時學生們都沉浸在了這濃濃的思鄉情裏,很明顯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了。接着,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我安排了背誦。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背誦,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這種從“悟”到“誦”進而從 “誦”到“悟”的方法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感染。最後總結:同學們,在這首詩裏,抒發的是什麼情?學生回答:思鄉情。

4、尋詩律,悟詩律。

這一環節,我扣住“思鄉”由古至今,讓學生感悟千古思鄉情。

首先體會古人的思鄉情。

(1)教師引讀:

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古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

(2)課件呈現:古人思鄉名句。

A、師:在思鄉人的眼中,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難怪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B、師:四處飄泊的遊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爲不願讓家人擔心。就像岑參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cén shēn)

C、師:夕陽西下,鳥兒回巢,船兒歸港,但詩人的故鄉在何方?李覯不由得長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覯(gòu)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古人思鄉不是個體行爲,而是羣體現象。以前面《秋思》學習爲基礎,透過教師的導讀,背景音樂《思鄉曲》的渲染,讓學生在品讀這些思鄉名句中融入一種思鄉悲愁的詩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鄉情。

(1)導語。

師:同學們,古人思念家鄉,今天的人們遠離家鄉又何嘗不思念?你們聽。

(2)配樂欣賞:余光中《鄉愁》。

【設計意圖:引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教師配樂範讀,使全課意境統一,讓學生懂得張籍思鄉,古人思鄉,今人思鄉。】

四、說反思

這節課,學生的思維時刻在跳躍着,大腦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時配以悽婉的背景音樂,有感情的誦讀深化體會,使得這節課舒緩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組楓葉落葉圖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很快的走進了作者的心田。而將思鄉的情懷,思鄉的詩句,由古至今透過PPT演示娓娓道來,彷彿引領學生穿越時空,感悟千古思鄉情。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用在我們的課堂上其實也是相通的,“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就有多大的創新空間。”我希望我的古詩教學課堂上學生會閃現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標籤:秋思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