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流逝的古典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46W

一、教材分析

流逝的古典說課稿範文

教材體系:初中九年級語文閱讀要求着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流逝的古典》作爲課外閱讀輔助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功。本課的訓練重點是:整體感知,把握主旨。

文章內容:本課表面上是反映古典文化的流逝,其實反映的是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的流逝。文章以優美生動的語言,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隨着社會進步,古典離我們而去的擔憂,激起人們的思考。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現代生活節奏愈來愈快,人心越來越浮躁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這樣一種視角切入人類的生存環境,有利於學生開啟視野,學會多角度觀察、思考社會。

目標制定: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對古典的懷念。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透過對文章的學習,利用古典詩詞文字之美和所蘊涵的時代精神薰陶感染學生,引發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 。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透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於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採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爲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爲:“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爲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佈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古典詩詞的資料。(可以是文字或朗誦帶等等)

2:仔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詩詞,體會它的意境和生命精神。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匯入新課、學習新課兩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一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

(一)匯入新課

本課匯入,我從學生收集的喜歡的詩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和同學們一起,共同欣賞、議論詩詞作品,打破了傳統匯入的侷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假如生活中沒有詩詞會怎樣呢?再拋出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後適時拿出本文,看看作者如何思考這的? 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爲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爲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羣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於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透過自己反覆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後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閱讀者主要透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由文題切入整體感知文章的標題有別於人的姓名,後者標記性強,對應某一個具體的人,並不預示人的品性、思想、感情等;而作爲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相當於文章“眼睛”的標題,有時卻能使人預知作品“心靈”深處諸如內容、情感等某些作爲整體而存在的東西。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後的學習中處理。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鑽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後,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理清思路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採用抓標誌性詞語,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劃分依據,透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弄清文章的結構。側重實現能力目標。

第三板塊:再讀文章,探究主旨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探究本文對古典的懷念到底是對什麼的懷念?標題《流逝的古典》能不能換成<<懷念的古典>>?四人小組討論並提供依據。這個環節主要培養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流逝的不是古典書籍,而是文化產生的平凡生活和寧靜淡泊的心。換言之,流逝的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第四板塊:品讀片斷,賞析感悟

這個板塊主要是透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於實現情感目標。

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同學們給以評價。

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爲:“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後,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爲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於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鑽研後,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透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薰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並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於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爲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爲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爲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爲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爲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