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的說課稿

說課稿3.25W

說課的題目是《集合的含義與表示》,下面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六個方面說一下對這節課的教學研究。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本節課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教學安排爲1課時。

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把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作爲本節課的重點,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當選擇作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對於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基礎知識相對紮實,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認知情況來看,對於生活實例,他們的感性大於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較弱,但是學生們富有好奇心,充滿求知慾,願意接觸新事物。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曾說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動力,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因此對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加以引導,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富創造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理解集合的含義,元素的特徵;元素與集合的關係,熟練掌握常用數集的記號,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中,應用自然語言與集合語言描述數學對象,與學生一道歸納出集合的含義,掌握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目標。

 四、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是高中數學的起始課,而且概念較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決定從身邊實例出發,透過老師引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等多種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學法指導方面,使教學過程活動化、學習過程自主化、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化,將教學內容轉化爲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過程,體現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理念。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我以老師走進教室關上門,教室內的所有人能否組成集合作爲引入,這樣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感到親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時拋出問題,爲後繼教學埋下伏筆,接着介紹集合論的創始人,德國數學家康託,這樣處理既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數學背景,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類比歸納、理解含義。此處我舉得五個例子,既有數字又有圖形,還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這些實例貼近學生生活,更進一步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緊接着透過老師引導,與學生一起歸納出集合的含義,並且讓學生對五個例子進行解釋,加深對集合含義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徵。此處我設計的三個實例依然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充分體現了數學來自於生活,又爲生活服務的思想。透過教學過程活動化,知識過程體驗化,將教學內容轉化爲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過程,以下是我的教學實錄。在學生已經瞭解元素特徵的情況下趁熱打鐵,給出以下4個例子。讓學生稍加思考之後進行回答,進一步加深對集合中元素特徵的理解。數學具有形式上的簡潔美,在此處明確元素與集合的關係,並給出相應的符號表示,以及常用數集的記號。由於這些符號以後經常會用到,在課堂上理解的基礎上更需要課下的強化記憶,達到“從來都不用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效果。

(四)列舉描述、恰當選擇。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透過學習使學生學會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體會用集合語言表達數學內容的簡潔性、準確性,在此給出了使用列舉法表示集合的具體方法,爲了鞏固授課效果,在這個知識點後面設計了一道練習題,設計這道題主要是爲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求解興趣,同時還可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五)實戰演練、拓展提升。在這裏我設計了兩道用兩種方法表示集合的題目,這樣設計首先是想考查學生對列舉法、描述法掌握的情況,也希望透過兩種表示方法的練習,更好地把握列舉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點。引導學生討論應當如何根據實際問題選擇恰當的集合表示方法。透過這道題目的練習,既鞏固了所學知識點,又培養了學生一題多解靈活運用的數學思維能力。

(六)歸納方法、課後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首先引導大家對列舉法和描述法進行了歸納,指明其特點並讓大家根據情況進行恰當選擇;小結部分採用學生回憶—歸納—總結的方式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對本節課的知識形成系統而全面的認識;在作業佈置方面,一道必做題,鞏固消化知識;一道選做題,課外拓展延伸,體現了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原則。我的板書設計簡明直觀,體現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要點。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透過引入貼近生活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產生了感性認識;透過分層次地不斷提問、啓發、引導,觸發了學生的理性思考,並讓學生透過活動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透過及時有效的點撥,使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以提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正是這種需要,引領着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