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米的認識》說課稿(精選6篇)

說課稿2.89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米的認識》說課稿(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米的認識》說課稿(精選6篇)

《米的認識》說課稿1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標。

1.教材簡析

《米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透過一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一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利用學生對釐米的已有認識並能用學生尺量一些較短的物體的長度,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明確1米的實際長度,發現米和釐米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讓學生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體驗,豐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建立米的長度表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親身經歷知識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加深對已有數學知識的理解。

重點:認識米。

難點:形成米的長度表象。

二、慎選教法,重視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這節課採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

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讓學生透過小組成員間的自由操作學具,在自然的情境中親身體會長度單位的產生。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根據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扶着學生認識1米之後,放手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認識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並建立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關係,幫助學生初步學會用米和釐米組成的複名數表達測量的結果。即讓學生透過教師的“教”,實現學生的“學”,體現出教師寓學法於教法之中,即教師既教知識、又教方法。

三、優化流程,突出主體。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一)動手操作,匯入新課。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它在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髮展的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困難。因此我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在設計引出長度單位米時,從生活實際引入:如果用釐米作單位測量黑板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麼不方便?

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都取材於生活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數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引導探索,訓練技能。

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體會1米。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長度是1米。再透過操作體會1米的長度,如1米大約有5枝鉛筆那麼長、大約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長度、大約是一張課桌的長……這些操作,有時把米尺橫放着體會,有時豎直着體會,都有利於感受1米的實際長度。第二個層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於100釐米,不僅教學了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還透過100個1釐米的長是1米,間接地體驗1米的長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裏的8米和8釐米比長短的時候,由於認數範圍還在100以內,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釐米與8釐米比長短,應該從1米比1釐米長得多得到8米比8釐米長得多。第三個層次是用雙臂比畫1米大約有多長,透過動作把對1米的感受表達出來;尋找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進一步認識米。

(三)練習鞏固,實踐運用。

能不能在簡單的情境中正確使用米或釐米,反映出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觀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頁第3題在量出身高中1米長的那段以後,剩下的部分不夠1米,可以用釐米作單位,能進一步體會米和釐米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第4題爲4個物體的長度選擇適宜的單位,如牀長2()。可以先想一想家裏的牀,由此選擇米作單位。還要想一想如果用釐米作單位,那麼長2釐米的牀還能讓人睡覺嗎?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形象思維,使米與釐米的長度觀念得到鞏固。

同時適當補充一些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課堂小結,昇華認識。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它對你有什麼幫助?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四、久經磨課,追求卓越。

教學的成功在於能夠發現並創造適合每個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環節。我長期在低年級進行數學教學工作,對文字還是熟悉的,但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還要下細功夫。努力做到:

1.研讀教本。把握內容核心,校準施教目標。

2.以學定教。反覆比對教案,按班實施計劃。

3.情趣高效。設計多種活動,鼓勵人人蔘與。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始終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形成的過程,問題的設計始終關注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米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分米、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透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爲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爲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爲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

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爲中心,課堂爲中心和以書本爲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透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透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

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

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米的認識》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千米不像釐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爲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遊出發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裏,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裏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裏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並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複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繫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米的認識》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測量》的第三課時《千米的認識》。《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瞭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簡。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透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

難點: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法

介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繫。

三、說學法

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進修附小到紅石湖公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匯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透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慾望,並瞭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千米(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瞭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透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裏到哪裏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可以佈置學生繞操場跑道跑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係。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後告訴學生跑道爲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換算。

讓學生結合實際感知以及測量找出米與千米的關係,同爲合作解決二者的進率使學生明確1千米=1000米

(聯繫生活實際,透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後說說是怎樣想的。

(3)教學例2嘗試練習

4000米=()千米並說說練習過程的依據?

這一例題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部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它們排排位?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理和歸納,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體系。)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一根拔河繩長12()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一本數學書厚8()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和生活聯繫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2、在○裏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釐米;(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別如下。那麼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釐米

(安排這道題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並比較大小。又透過選擇合適的數量,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生活中應用長度單位的例子嗎?

(在熟練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應用題,並能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提高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並談一談學習體會。

再回顧知識的同時,對情感態度方面也進行回顧整理,有助於學生在短時間內加深對教學重點的認識,促成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

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例1:(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1)4000米=()千米(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於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瞭然。

《米的認識》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毫米與分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以學生估測數學書寬和厚,在測量時不能得到整釐米數時,自然地感悟毫米產生的需要,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它是屬於量與計量中的知識,也是幾何教學中所必需的。這樣的編排啓示我們,教學這些計量單位時,要關注幾何直覺、幾何想象、幾何測量。分米的編排與毫米類似,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學習好這課對今後學生從事的幾何測量等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對幾何教學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計算幾何、證明幾何轉變爲直觀幾何、發現幾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學習的與幾何知識有關的分米、毫米的認識的教學目標定爲

①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②引導學生探索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對實物的估測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在今後學習中,常用到這幾個長度單位,它是學習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基礎,非常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知道分米、毫米這二個長度單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由於學生處身心發展階段的特點,原來對米和釐米的長度觀念比較淡薄膚淺,現在要求他們建立分米毫米等長度觀念是較難的。故此認爲教學難點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長度單位的觀念。

二、說教法

本課我擬採用以下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時利用直尺,觀看分米、毫米標準的長度,觀察1毫米、1分米的長度,在腦中建立表象,並讓學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長度幫助學生感悟用心體會。在估測中,把估測對象與標準長度反覆對比,再測量。在整個教學中,給學生正面刺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

2.練習法。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各種學習技能需要反覆的練習,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認識分米、毫米時,讓學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爲參照物,在估測物體長度時,有效幫助學生估測準確些。爲了達到估測相對準確,課堂上採用讓學生去估測不同物體的反覆練習,以幫助學生形成估測長度方面的技能。

三、說學法

根據對教材的認識和已制定的目標,我在學法培養方面做到:

1.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本節課要讓學生在找、摸、量、擺的自主實驗、自主探索過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觀念,在建立觀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的應用能力。

2.學會與人合作養成良好習慣。本課教學比較重視觀察發現,估計測量,讓學生有了自主動手操作和交流觀察發現的機會。在交流中學會傾聽他們的發言,取取長補短;在估計測量中,由於毫米相對較小,容易出錯,採用同學合作學習,分工完成,在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出示公園淘氣寶的告示:身高80釐米以上,1米30釐米以下的方可入內。你可以進入玩嗎?爲什麼?

引導學生說說身高多少,能否進入遊玩。

提問:這裏涉及二個長度單位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把米和釐米板書黑板上)你能比劃一下1米長度和1釐米的長度嗎?

(在課初透過創設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穩定學生學習情緒,做好學習的準備,同時這個情境是學生經常玩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情境中自然引出二個已學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喚起他們對米和釐米的印象,爲新知識學習做好準備)

(二)教學新知

1.認識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釐米爲單位,一把以毫米爲單位)觀察這二把尺子有什麼不同?

在學生髮現特點時,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釐米長的鉛筆分別放在這二把尺子上方的圖,觀察用哪把尺子好點?

得出結論用這二把尺子量這4釐米長時,沒有什麼多大的區別,再出示圖,是4釐米5毫米的鉛筆放在這二把尺子上的圖,量這支鉛筆,用哪把尺子好點呢?

學生透過觀察對比,發現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釐米數時較準確點.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師:透過剛纔的測量,我們知道爲了使結果比用米和釐米測更準確些,產生了一個新的單位:毫米。請你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裏到哪裏是1毫米?用手比劃一下。閉上眼睛想一想,記在腦中。

師提問:生活哪些物體的長或厚約爲1毫米?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典型的硬幣厚約爲1毫米,讓學生去觀察。要求學生觀察努力去記住1毫米的長度。接下去要求比劃3毫米的長度並與尺子比較調整比劃結果,繼續報幾個毫米數讓學生比劃對照,最後要求比劃10毫米的長度。

④學習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追問:透過剛纔比劃和觀察,你發現什麼?

預計學生不難發現:①毫米是相對較小的長度單位,②1釐米=10毫米。如果沒有發現就透過提問:透過觀察你發現:1釐米與毫米有什麼關係?得出1釐米=10毫米。

提問:如果某人對釐米比較熟悉,而對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麼辦法讓他想起1毫米來呢?

引導學生除了記那典型的物體外,還可以想象把1釐米長平均分成10份來回想1毫米的長度。

⑤應用毫米去估測

談話:透過學習我們對毫米有了一定的認識,你會用它來測量嗎?看看課初的鉛筆是多長?

預計學生有二種不同答案:4釐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學生這二種答案都可以。同時提醒學生毫米相對較小的單位,測量操作更要規範,注意把左端與尺子上的刻度線對齊,避免移動造成錯誤。

師:拿出數學書,讓學生觀察其厚度,你覺得數學是多厚?

二三人說後,

教師拿出帶毫米的尺子放在離書有一定距離的地方,讓學生對比參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數學書,讓學生估一次。最後要求去測量,數學書到底是幾毫米厚?

(這個過程着眼學生毫米觀念的建立,給學生一個估測、對比、再估測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助於幫助學生建立毫米表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能力)

師:請你象剛纔這樣,從身邊選一個較短小的物體去估一估。

(我認爲學生因爲學習過用釐米和米去測量物體,所以其測量的方法,讀多少長的認讀法都能正遷移到毫米的有關應用中去。所以我認爲測量時把物體與0刻度線對齊或1刻度線對齊等去測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去強調,如果學生有出現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幾毫米的長度觀察建立上,放在估計長度,測量長度上。這樣教學是符合當前幾何教學的改革趨勢,做到關注幾何直覺、幾何想象、幾何測量等。)

2.分米的認識

①分米

教師承接上面師生估測活動,出示一條10釐米長的小棒,讓學生估,引出這條是10釐米。

師:這也是一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是什麼呢。預計學生能知這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師:請大家不借助於直尺等有刻度的物體,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畫後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離都是1分米。讓學生用1分米長與所畫的線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記住1分米?讓學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分米的物體,來幫助學生建立觀念。如從中指尖到掌心之間大約長1分米,手掌寬約1分米等。

②分米與米的關係

師:2分米長約是多少,用手比劃一下?4分米?10分米?

師:你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1米=10分米。

③應用分米估測

最後讓學生去選擇身邊的物體如桌寬等去估計、測量。

(分米的教學與剛纔的毫米教學類似。着眼於學生分米觀念的建立,着眼於學生可持續性發展。)

3.長度單位的系統化和展望

談話:同學們透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長度單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請你把它們與原來學習過的米、釐米一起,排排隊,從大到小排好?

師:排列後,請你們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呢?或者還有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髮現: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

師:從下往上看,這些單位是從小到大,你還想到什麼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長度單位還有什麼?比毫米小的常用長度單位還有什麼?(說)。

師告知學生: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單位,還有微米等。[1][1]

小結:因爲各國習慣的不同,有不同的長度單位,有興趣的同學課外可以去找一找,還有哪些不同的長度單位,寫篇數學小日記。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節課我安排了以下練習題

這些練習題都與幾何測量、幾何直覺直接相關,符合當前課改精神。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必要重複,幫助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去研究什麼問題?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收穫的資訊進行和篩選和整理,完善知識結構,並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米的認識》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義務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間的化聚和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先透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引入新的長度單位,接着用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讓學生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理解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練習的安排是這樣的:T1、2、3、6是實際操作題,使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T4是填計量單位。T5是分米、釐米、毫米間的換算,以鞏固單位間的進率。

2、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及情感態度幾方面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釐米和毫米;建立分米,釐米和毫米的正確表象。

(2)、讓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與合作意識。

3、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使學生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4、教學關鍵:透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5、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爲使教學順利進行,在教具上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學具需要準備大量的實物,如:圖釘、鉛筆、樹葉、繩子、紙條、硬幣等。

二、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本着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努力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始終,運用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中,我準確把握知識的層次與深度,並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索,透過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認識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着“以發展爲主旨,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教材爲主源”的素質教育課堂觀,我特地設計了實踐操作、以舊引新;自主探索,學習新知;總結全課,回顧整理;綜合運用,深化鞏固;”四個層次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新課程的理念。

先說第一層次,實踐操作,以舊引新。

安排兩個環節:1、複習長度單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條1米長的繩子。

2、請學生用這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覺得怎樣?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

(因爲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與發展。這樣設計,舊知爲新知的學習創造了條件,一方面透過剪1米長的繩子,複習了米,另一方面爲下面建立四個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提供了直觀材料,並且安排用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激起了學生對探索新知的強烈渴求,使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說第二層次,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先安排讓學生簡單的認識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爲接下來學習釐米等單位做好準備。然後就是釐米的認識。我打算先讓學生着重建立1釐米的具體觀念,再認識幾釐米,在認識釐米的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測量。具體我是這樣做的:

1、認識釐米。先讓學生知道0-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再找一找直尺上還有哪裏是1釐米?讓學生嘗試着歸納直尺上怎樣的長度是1釐米,接着透過閉眼想,動手剪1釐米的繩子,與圖釘比較,找自己身上的1釐米等手段建立並強化1釐米的具體觀念。我想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例子,一定會讓學生印象深刻。

2、認識幾釐米。充分發揮學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讓學生數0———5、4—7各是幾釐米,從哪裏到哪裏是2釐米、4釐米,數數尺上共有幾釐米。着重認識幾釐米,可以爲下面學習分米打下基礎。

(從認識1釐米,到認識幾釐米,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習用釐米測量。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先讓學生量紙條的長度,然後交流,說說到底是怎樣進行操作的,讓學生各抒己見後再歸納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許會出現不是從0刻度開始,或者尺子沒有0刻度的情況,這裏進一步讓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測量方法。最後再讓學生在學具或身體上尋找物體進行的練習。

(對於用直尺測量的方法,在傳統教學上,是一定要讓學生測量物體對準0刻度後進行操作,而現實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因此,對從任意刻度開始的測量方法絕對不能加以否定。測量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樣量,而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學生間的不同差異,先讓學生嘗試,再反饋,透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來掌握測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將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學生學會量之後再去測量,往往興趣很高,但在量的過程中發現所量的長度又不是整釐米,難以準確表達,出現了新的認知衝突,以此爲突破口激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的興趣。

先數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釐米=10毫米,然後問周圍有哪些事物的長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幣比劃一下1毫米,說說量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等等。

(這裏我將課前準備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因爲“毫米”這個概念對於低段學生來說比“釐米”更難以建立,教學中透過比劃、找實物和觀察老師提供的1分硬幣的厚度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一定會學得很愉快。)

接下去請學生用1米、1釐米、1毫米的繩子去測量一下課桌邊的長度,試一試有沒有困難,引出分米的教學。教學時直接讓學生能夠剪出10釐米長的繩子,直觀的感受1分米的具體觀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用手比劃1分米的實際長度,找1分米的實物。雖然在整節課中這是一個弱化的環節,但因爲學生已掌握了釐米和毫米的學習方法,分米的教學會來得輕鬆些。

最後,用1米、1分米、1釐米的繩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討論,計算,從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比空洞的說教與死記硬背更好。

(整個探索新知的過程,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透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的源泉,透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有個“再發現”。)

說說第三層次,總結全課,回顧整理。問問學生有什麼收穫?簡簡單單的一個問題,能對全課的知識進行一次梳理。

最後說說第四層次,綜合運用,深化鞏固。這裏安排了三個綜合練習。1、手指遊戲:老師說長度,學生用手來比劃。2、幫小紅填上合適的單位。3、小明的日記。(改錯題)特別是後兩個練習,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樣式,把填單位和改錯題放到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爲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將所獲得的知識馬上進行檢驗並用於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爲根本的用意,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最後安排了一個課外練習,和爸爸媽媽合作,製作一份調查表,身邊的常識量一量我知道。將課內的知識進行了延伸與應用,又增進了與爸爸媽媽的感情。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我關注學生如何掌握和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愛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標籤:精選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