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四捨五入求近似數說課稿

說課稿2.6W

一、問題的提出

四捨五入求近似數說課稿

《四捨五入求近似數》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是“結合具體情境理解近似數的意義,理解和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在達成知識目標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模型化思想,培養學生推理能力。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於數目較大,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學生對“四捨五入法”的學習往往感到比較抽象。

二是如果僅僅把“四捨五入法”侷限在對整萬數、整億數的估計,學生容易形成點狀的知識,很難從整體上把握四捨五入的方法,也就不能把握“四捨五入法”的本質和規律,即“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時要看哪個數位,爲什麼四及四以下要舍、五及五以上要入?

二、解決問題的思考

針對上述難點一的解決方法,我認爲: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去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學生在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學習時,就已經有“四捨五入法”的經驗積累,只不過沒有歸根概括提煉出“四捨五入法”這個抽象名稱而已。學生的這些個體經驗不僅爲抽象的“四捨五入法”的學習提供了理解概念內涵的感性支撐,而且還提供了豐富概念內涵的基礎性資源。因此,可以從學生這些感性的個體經驗出發去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在學生的個體經驗與抽象的“四捨五入法”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樑。

針對上述難點二的解決思考:我認爲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從感性的知識出發,經歷“四捨五入法”的歸納、概括、提煉和抽象命名的形成過程,從而瞭解和把握“四捨五入法”的來龍去脈,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二是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用數軸來輔助教學,化抽象爲直觀。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理解近似數的意義及必要性。

1、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學生閱讀後,透過問題“觀察上面的幾組數,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髮現這些數的共同特點,引出近似數。

2、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近似數,聯繫學生已有經驗,增進對近似數意義的理解,體驗近似數產生的必要性。

最後小結: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數量,有時不需要精確地表示出來,用近似數表示更方便。

(二)藉助素材,探究“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引入環節: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估“整十數”看個位。

教師提出問題:一棵大樹高約30米。這棵大樹實際高多少米可以估計成30米?你能有序地說出這些數嗎?

學生有序說出後,再讓學生觀察並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25~2931~34並引導學生在數軸上表示如下:

30

20

40

25

35

師問:25、26、27、28、29這些數都是二十幾,爲什麼約等於30?

生可能:因爲它們離30比離20更近。

師問:31、32、33、34這些數都是三十幾,爲什麼也約等於30?

生可能:因爲它們離30比離40更近。

此時,學生在根據已有經驗,再借助數軸的直觀,可以初步感知以5爲分界線來估數的特點。

師生把剛纔的結論簡單地整理如下:

估整十數

十位

個位

2

大於等於5

3

小於等於4

第一環節:發現估“整百數”看十位的規律,教給學生髮現的方法結構。

緊接上個環節,教師提出問題:什麼樣的數可以估計成300?

能有序地分段寫出這些數嗎?可以像老師這樣藉助數軸來找一找!

教師提出大問題,充分放手讓學生找數。此時學生的思維可能是凌亂的散點狀態,無法有序地分段寫出所有可以估成300的數;也可能有學生能有序地找,但出現遺漏或重複的現象,如只找到295~304;或260~270,270~280,280~290,……,320~330,330~340。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動向,選取有代表性的幾種做法進行交流。

透過課前學情調查,由於學生在二年級學萬以內數的近似數時都是找最接近的數,所以大多數學生僅僅找出295~299,301~304這些數,這是學生最原始的思維狀態,所以我們的交流就從295-304開始。

出示數軸,引導學生從數軸上找出295-304這些數的位置。

300

200

400

爲了更準確地找出295所在的位置,我們需要再分,標出數據,如

300

200

4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20

330

340

350

360

380

390

370

310

問:這些都可以估成300嗎?

學生可能回答:可以,但還沒找全。學生進一步補充。

教師引導學生再對這些想法進行辨析比較,在辨析中逐漸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如學生找到25□~299,教師可以追問:25□~299的這些數都是200多,爲什麼也能估成300?

生可能發現,它們最接近的整百數是300,或者說這些數在數軸上比200~300的一半要多。

同樣方法引導學生找出301~349這些數,逐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251~299、301~349.

300

200

4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20

330

340

350

360

380

390

370

310

當百位上是2時,要想估成300,十位上的數字要大於或等於5;當百位上是3時,要想估成300,十位上的數字要小於或等於4。教師進一步引導思考:個位上的數字呢?如果學生一時難以概括,可舉例子,如251可估成那個整百數?252呢?253?259?透過舉例和藉助數軸學生會發現:251~259,無論個位上的數字是幾,這個數都可以估成300。同樣,260~269,270~279,280~289,290~299,301~309,310~319,320~329,330~339,340~349.這些數也可估成300。學生髮現:估成與個位上的數字無關。教師再把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簡單的整理和記錄如下:

估300

百位

十位

個位

2

大於等於5

任意數

3

小於等於4

任意數

師舉例:476接近哪個整百數?生回答並闡明理由;再請學生舉一個三位數,請同學們判斷接近哪個整百數。

這樣透過舉例,學生髮現:估整百數都合這一規律,即:

估整百數

百位

十位

個位

2

大於等於5

任意數

3

小於等於4

任意數

也就是,估整百數時,要看十位上的數字,與個位上的數字無關。

第二環節:發現估“整千數”看百位、估“整萬數”看千位的規律,學生運用方法結構自主發現。

教師提出問題:什麼樣的數可以估計成3000、30000?你能有序地分段寫出這些數嗎?如果有困難,還可以藉助數軸來找一找!

由於結構相同,可以採取同桌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人分別研究其中一種情況然後互相交流。

集體交流,課件出示數軸,讓學生在數軸上找出這些數的範圍,並藉助數軸的直觀來體驗爲什麼這些數都接近3000.

3000

2000

4000

2500

3500

2500~2999

3001~3499

同樣方法可得到估成30000的數的範圍。

30000

20000

40000

25000

35000

25000~29999

30001~34999

對以上規律進行比較和概括,學生在表格上自己整理:

估整千數

千位

百位

十位

個位

2

大於等於5

任意數

任意數

3

小於等於4

任意數

任意數

估整萬數

萬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個位

2

大於等於5

任意數

任意數

任意數

3

小於等於4

任意數

任意數

任意數

透過整理,學生進一步發現:估整千數時,只看百位;估整萬數時,只看千位。

第三環節:發現估“整十萬數”看萬位、估“整百萬數”看十萬位……的規律,學生運用結構進行想象。

第四環節:對以上規律進行比較和概括,歸納提練和抽象出四捨五入的一般方法。

教師提出問題:透過舉例探究的.方法,我們分別發現了估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的方法,你能把這些規律簡練地概括一下嗎?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像這樣求近似數的方法,叫作“四捨五入法”。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升。

出示資訊:小明的媽媽一月份的工資收入是6492元。

提出問題:

問題一:估成整十數,大約是多少元?爲什麼?(交流後,課件出示數軸)

教師進一步明確要求:估成整十數,也就相當於省略十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

問題二:省略百位後面的尾數,大約是多少元?說說你的想法!(交流後,課件出示數軸)

問題三:你還能提出其他關於近似數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並解決。(交流後,課件出示數軸)

問題四:仔細觀察數軸,這三個近似數哪個更接近6492元?你有什麼發現?

小結:省略的尾數越多,近似數離準確值就越大;反之就越接近準確值。所以我們在運用近似數時,要根據實際的需要來估計。

四、我們的思考與疑惑:

1、說明:《近似數》這節課在備課時,我們教研組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遵循教材,透過研究將大數怎樣估成整萬數或整億數,教學“四捨五入”取近似數的方法。

另一種就是剛纔所呈現的,從估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整萬數、整十萬數……這樣依次探究,在估整百數時教結構,讓學生在大量的數例中充分感悟:估整百數要看十位上的數字,與個位上的數字無關。接下來的估整千數、整萬數是用結構,學生同桌分工合作,運用方法結構自主發現規律。估整十萬數、整百萬數、整千萬數和整億數的規律,則可讓學生運用結構進行推理和想象。

透過兩種思路的對比和研討,我們統一了認識:如果僅僅把“四捨五入法”侷限在對整萬數、整億數的估計,學生容易形成點狀的知識,很難從整體上把握四捨五入的方法。另外從對整萬數、整億數的估計入手,由於數目較大,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學生對“四捨五入法”的學習往往感到比較抽象,也不容易把握“四捨五入法”的本質和規律。基於這些,我們提出了上述問題,並做了以上設計。

一開始我們對於這種整體架構、教結構——用結構的思想也是又愛又怕,甚至持懷疑的態度:學生能有序地分段找到這些數嗎?能發現規律嗎?基於不自信,我們在三年級上了半節課,結果雖然有點生澀,但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比我們預期的要好得多。而且,從長遠來看,學生經歷了“四捨五入法”背後的過程形態的知識,比如藉助知識結構的類比思考、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等等,都可以成爲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資源。

2、思考:數軸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數形結合不僅能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四捨五入”的本質,並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3、疑惑:25估成整十數,與20、30一樣接近,該估成30嗎?再如25□,251~259估成整百數應該是300,250估成整百數呢?期待大家能幫我們答疑解惑。

以上是我們團隊對《四捨五入求近似數》這節課內容的理解,如有不當之處,懇請領導和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