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五年級語文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2.38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五年級語文說課稿四篇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這是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九冊是高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既注意了與中年級教材的銜接,又開始體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九冊教材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篇的訓練,圍繞篇的訓練,本冊安排了兩個重點讀寫訓練項目。這兩個讀寫的重點是從讀懂一篇課文的內容,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學習第三組的課文,要指導學生繼續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完整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而該課文是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爲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出了一個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課文分別選取了送別路上在火車站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在送別路上,記敘的是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的回憶,把現實的告別場面與往事結合起來,可以說是人物典型、場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透過閱讀理解課文,學生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訓練要求中明確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函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則強調“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學情特點”的兩個原則。充分考慮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我班學生具體實際的情況,依據課文“訓練重點”和“預習提示”,我是這樣制定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

(1)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同一內容說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爲本文重難點。

二、說教法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爲本。以讀爲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具體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說明的,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透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

(2)創設情景法:再現當時的場面、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說學法

爲了扭轉“講”和“問”的狀況,在本節課中則採用“讀”和“思”的方法,把讀的訓練落實到實處。貫徹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爲主,採取學生“讀——思——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

具體學法是:

(1))讀悟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只有讓他們多讀課文,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體會出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中心思想,瞭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2)讀——思——練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做到讀、寫、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解決具體問題。

(3)想象表演法:爲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予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說教學程序(安排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我準備採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練筆;第三課時:聽寫詞語,指導背誦,完成課後題。

下面我着重談談我今天上的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係

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麼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明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後,質問那他們爲什麼能成爲親人呢?是如何成爲親人的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開始這一節課的學習,並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對前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一讀爲主,並且做到多讀精導。

在引導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讓學生結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後兩句話的朗讀,體會爲什麼大娘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所說的代價是怎樣的代價,進一步體會爲什麼

大嫂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麼樣的代價。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於盡了。”進一步感受爲什麼他們是親人。

最後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並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最後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想象離別時的情景並進行表演和練筆。這個作業既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而且可昇華文章的主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體現了創新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不僅體現了課堂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我設計的板書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有血緣關係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願軍

大嫂、勝似親人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戰”中的一個小故事。《草船借箭》這篇課文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爲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說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本單元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爲主題。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閱讀名著對於增益智慧,提升素養,特別是提升語文素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編寫本組教材的意圖不但要讓學生在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我國語言文字和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傳承民族文化,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3.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透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

4.透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

3.透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教學難點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說學情

由於故事發生的年代久遠,學生對於故事的歷史背景比較陌生,學生又對《三國演義》瞭解很少。所以理解文章並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一定難度,尤其是透過文字來看清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是怎樣草船借箭的,瞭解借箭成功的原因。從而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並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讀爲本,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合作意識。

五、說學法

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課堂上以讀爲主,採用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的方式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質。

六、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

播放大型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匯入課題,並引導交流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

2.自主學習,理清文脈。

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對課文脈絡的瞭解,進而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爲下一環節的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鋪墊。

3.合作學習,深入理解課文。

爲避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混亂狀況,在進行探究交流時,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從“故事起因”“借箭準備”“借箭經過”“借箭結果”等幾個方面合作學習、探究交流。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進行交流彙報外,還組織學生對學習中產生的困惑進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發現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自己解決有困難的問題,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時積累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能力。

4.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透過課堂小結,使學生了解到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要求學生運用學會的方法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目的是讓學生在

閱讀中檢驗自己閱讀古典名著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七、說板書設計

以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作爲本課教學的板書,板書內容簡潔,顯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看過板書就能對文章內容一目瞭然。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爲難、陷害諸葛亮。

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

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打電話》是人教版五下第三組中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各種文學體裁的集中展示,《打電話》作爲相聲文稿入選其內。學生對相聲並不陌生,但接觸、學習相聲稿還是第一次。相聲稿正如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所要表現的意義一樣,語言通俗易懂、明快動聽、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用詞俏皮、豐富多彩,而且字裏行間充滿幽默、誇張、詼諧、諷刺,讓人忍不住開懷大笑,而笑後又有一番啓示留心頭:打電話要直奔主題、言簡意賅,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如果囉嗦,不僅損害自身形象而且影響別人辦事,還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這一意義是這篇相聲稿所要傳達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落實的,因此是教學的重點。作者運用怎樣的語言形式來表現則是學習的難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一下幾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進一步提高默讀速度,學習瀏覽的閱讀方法。

3.體會相聲語言的藝術特點,認識到說話要簡明扼要、不說廢話的重要意義。

根據上述目標,結合本文的文體特點和閱讀地位,我認爲運用大問題分塊引領教學時效性會更強,教學塊面也會比較清晰。在自由充分地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運用大問題引領教學。

問題一:這篇文章中的兩個角色,你會選擇哪一個?爲什麼?

這一問題首先幫助學生概括了已知的簡單的內容,即文章是分甲和乙兩個角色寫的,然後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那就是會選擇哪個角色。這一選擇背後的原因就是學生對文章說話量上的瞭解和說話內容上的理解。預計學生從量上談原因會說甲說得多,乙說得少,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從內容上談原因可能會說甲說的話有意思,會逗人發笑;乙說的不太好笑;甲說的話標點運用特別豐富,乙說的話標點不太多;甲說的話裏有很多語氣詞,乙說的沒有……我想,學生會依據問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而有很多比較,對文章有了初步的個性化的理解。

問題二:在這篇文章中,你讀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這些有意思的語言是想告訴我們什麼?

相聲的首要意義無非是想讓觀衆開懷一笑,那麼它的語言上必定會有引人發笑的地方。這一問題正是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讓學生浸潤在語言中感受相聲語言的幽默、風趣、詼諧等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推斷,學生會抓住“喂……喂……怎麼不說話,哎呀,拿倒了!”“對,是我,我找小王講話,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呃,猜不着我告訴你。我姓囉,我叫囉嗦。”等句子來談自己感覺到的有意思,學生找到了,可以用模仿朗讀的形式來體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隨機地把相聲語言幽默、風趣、誇張、諷刺的特點滲透進去交流,讓學生不僅體會到有意思,還能瞭解到有意思的語言是運用怎樣的方法來寫的。這還不是內容教學的全部,還應該在學生說過笑過之後激發他們的思維:作者在逗引我們發笑的同時又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有了衝擊思維的問題,學生纔會反覆地咀嚼語言,明白其中隱含的意義。

問題三:同樣是對話,你覺得這篇文章和《小苗和大樹的對話》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請大家靜靜地回憶,細細地比較。

這一問題主要落腳於對這一篇相聲稿總體上的把握,瞭解其特點。透過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的比較,引導學生去發現,同樣是對話,訪談和相聲不一樣,前者所談內容主次不明顯,平等交流,後者一唱一和,主次分明;前者語言上儘管比較口語化,但用詞還是挺講究的,有些地方還是書面味兒很濃,而後者完全是爲口頭藝術的需要而創編的,因此,全口語化,文字中還保留了好些口頭禪。這些特點的比較、發現,爲學生試着演相聲做準備。

問題四:透過對這一則相聲內容上的瞭解和語言上的比較,現在,你覺得相聲有什麼特點?老師建議你結合電視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從形式上和內容上以及語言特點上等各個方面自由地來說說。

對相聲特點的梳理是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瞭解相聲,爲講相聲做更充分的準備。在交流的過程中,伺機告訴學生“說學逗唱”和“抖包袱”等一些有關相聲的基本常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淺層的理性認識的高度。

最後,請學生與同伴合作,選取課文中的一個片段排練,並在課堂上指名兩三組表演。課外,佈置學生蒐集或創編一個相聲片段,在“回顧拓展三”的“展示臺”中再顯身手。

以四個大問題引領,從內容和寫作特色等板塊對相聲稿這種語言體裁和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有了綜合性的瞭解,而且化了解爲理解,落腳到相聲的表演。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就已經與相聲這門陌生的藝術牽手了。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草原》這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上好這堂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範文,在本組教材中佔重要地位。因此,我認爲本課的教學要求:一是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二是品讀課文,談出自己的見解。三是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找出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並理解句子中把什麼比做什麼。四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爲:學會字詞,理解句子並體會思想感情;瞭解草原的遼闊壯美,受到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嘗試談出自己閱讀時的理解和感受,這是教學的重點。

【說教法】

以學生爲主體,靈活選擇教法,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引導運用以下教法:

(一)導讀法。

①導預讀,激發學習興趣;

②導感知,理解清文章條理;

③導理解,嘗試自讀自悟;

④導運用,注重知識遷移。

一句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施教之功主要體現在導讀二字上。

(二)演示法。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誦。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爲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了借鑑,具體生動的圖像把學生帶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

(三)談話法。在教學中的分段學習、理解內容等過程,我多處採用談話法,讓學生自讀討論,再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收穫。這樣,學生所理解掌握的內容能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談話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識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預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主要是感知語言,因而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同時,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

(二)思維方法的指導:教學中,我透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繫,誘導學生學會由表及裏地思考問題,如走了許久,遠遠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一句,我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入手,注意句中爲什麼用!。體會作者見到河時,那分驚喜,這樣的逐層設疑理解,能掀起學生層層思考的漣漪。

(三)讀書方法指導: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是: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說出自己見解;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析表現手法,用以指導寫作。

【教學過程】

本課時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大膽嘗試,自讀、自語、自動地發展。

(一)嘗試預讀,激起閱讀興趣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草原美景的圖片,上課時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再放錄像,讓學生邊看邊想象,最後依據預習中提出的要求,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嘗試着在旁邊註上自己的體會。

(二)嘗試感知,理清文章條理

1.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理清條理: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

(三)嘗試感悟,談出自己見解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質疑研討爲主線,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學生大膽嘗試,問題讓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自己討論,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則點撥關鍵處,

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討論,你認爲哪句話最美?美在哪?

2.仔細品讀課文,嘗試大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穫。

3.嘗試有感情朗讀,體會草原的遼闊壯美及作者喜愛之情。

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一些重點詞句。如: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都像很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裏用比喻的,把羊羣比作大花,具體恰當地描繪出羊羣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嘗試運用,注重積累、遷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細讀一讀,說一說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觀察一處景物,寫一段話,用上打比方的表現手法。

【教後總結】

本堂課,我重點採用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沒有繁瑣的一問一答,沒有教師瑣碎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