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說課稿3.03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揚州一瞥》,它是河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初中二年級學生), 經過前七年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積累了一些解讀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 而思想意識尚未成熟, 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正處發展階段。使他們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問, 聞疑善思、能解,並培養其璉接能力,發散思維,是教師主導的方向。

三、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揚州一瞥>>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開闊了人類的視野, 人文景觀的豐富內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觀賞價值。編者意在使學生透過閱讀了解光輝燦爛的自然、文化遺產, 學習借描寫景物、說明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揚州一瞥>>屬遊記類文章, 但又與一般遊記不同, 作者懷着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麗的語言描述了他所聽到、見到的揚州。重點不是寫所見到的景物, 而是根據景物生髮開去, 寫歷史沿革, 寫自己的感受、體會。讓讀者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品味與揚州相關的深厚的人文底蘊;品讀歷史沿革的同時,有所感悟、有所啓發。基於以上分析, 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利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投影等,培養學生獲取、選擇資訊的能力,思維璉接能力,及資訊共享意識。

2、調動學生主動感知作者筆下描述的揚州風光及人文歷史;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培養學生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 引導學生品味: 作者借遊覽名勝古蹟 ,抒寫自己對揚州的感受, 讚揚了一種不屈不撓、同命運搏鬥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奮鬥精神。

4、體會文章層層深入的寫法,以及引用古詩文對於增加文章的內涵,豐富文章的內容所起的積極作用。

重點: (1) 目標2; (2) 目標3

難點: 目標3

四、 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分析, 在本課教學中:主要採用“雙自主”教學法,輔以現代技術。

1、以“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爲基本方向,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利用現代技術輔助教學。

(利用網絡、多媒體電腦、投影等電教設施:

①擴展資源空間,培養自主探知、篩選能力;

②使學生的“看、聽、想、說”,緊密結合, 培養學生捕捉資訊能力, 思考能力, 相關資訊的璉接、分析能力, 及語言表達能力 ;

③擴大課堂容量,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④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閱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自主查找、選擇資訊。

(二)、課堂教學:

1、匯入課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學生熟悉的詩句,匯入新課,使學生自然進入情景。

2、展示預習及查找情況:

請學生將寫在卡片上的內容、或軟盤上的內容,以投影、電腦演示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3、配樂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配樂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悠悠情韻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齊讀分讀結合,既鼓勵個體展示又培養合作精神。

4、對比欣賞,品味異同,引導閱讀,激發思考。

作者認爲,到揚州首先應看的是什麼風景?[瘦西湖](以此問題引出下文 )

用多媒體電腦,放映瘦西湖風光片,請學生體會片中所展示的內容,與課文中有什麼不同?感覺如何?看後學生各抒己見。

5、小組合作探究:

用5分鐘時間,分小組討論。指點學生主要圍繞文章的內容、主題、寫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課文,從中提煉出自己能讀懂的內容,尚有哪些疑問,並要求各小組將讀懂的內容、未懂的問題,分別整理在卡片上或輸入電腦,以待全班交流。

6、各組分別展示讀懂的內容:

以小組爲單位,計算機舉手或派代表主動到臺前(快的優先),用大屏幕展示讀懂的的內容,並朗讀給大家聽。臺下同學若有不同意見,可主動及時發表,或適當討論,若分歧較大教師可簡單點撥。

7、各組展示所存疑問:

各組將已懂疑問刪除,尚存疑問主動展示,同學們思考後可主動站起各抒己見。教師作爲參與者適時點撥(有標準答案的),或適時給予一些評論(屬多角度思考的問題)。

[附:可能產生的疑問:

①、開篇五個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寫這些內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爲什麼說揚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從夢中覺醒的”?④、本文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

8、深入品味:教師引導深入思考一些學生未品透的,又與本課的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既使教學完整,又培養學生學無止境的意識。

9、小結:兼檢驗重點、難點的把握情況。

把從網絡上查找到的相關圖片,用電腦排列顯示。學生主動到臺前,結合圖片,總結本課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寫作目的。

10、進行思維擴展:

[過渡:作者懷着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麗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所見所聞揚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出江南的悠悠神韻。可愛的江南令人流連,發人深省,祖國的塞北亦是神韻悠遠。]

觀賞一段用計算機剪切下來的內蒙草原風光,請同學們邊看邊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點,所蘊含的人文底蘊,觀後請簡單描述。要求學生,課後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構思成文。

板書設計:

想揚州 古人的“矛盾評價” (疑惑)揚 到揚州 瘦西湖 來歷 、 虹橋、 白塔、 命名

州 餘 (歷史沿革、文化內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瓊花衰興

瞥 言 (神奇、創新)

大名寺 鑑真東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撓)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難

(反抗、覺醒)

思揚州 寫感受,贊奮鬥與創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點:“形散神聚”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將本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對這篇文章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地位: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本課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節選。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小說,作爲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於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長春版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最後一課都是古典名著的節選,所以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說的有關知識及欣賞小說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於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加之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第一課時已經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務,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爲: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並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徵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說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衆所周知,我校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尚可,加之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只要處理得當,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此,我採用以下教法:

閱讀複述法 起到整體感知的作用

啓發引導法 引領學生在品評人物、探究文旨。

板書及多媒體輔助法 既能綱舉目張,又能總結提升,使一些問題和要點形象化。

擴展討論法 起到擴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建議中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我覺得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參與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法的指導。爲此我採用以下的學法:自主預習法、角色朗讀法,複述法、批註賞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地設計匯入環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將這樣匯入這堂課。

首先提出問題:“課題‘三顧茅廬’的出處是哪裏?”意在培養學生“閱讀由題目開始”的意識。很多學生會認爲就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師表》中的重點段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段,明確“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出自《出師表》。《出師表》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也可以爲以後的學習進行一個鋪墊。繼而提出問題:“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陽到二十一年來的受任與奉命,你認爲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探究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話題引領到劉備的真誠邀請,禮賢下士的做法上,這樣就匯入了這一課。

2.整體感知

(1)選擇性閱讀 朗讀你認爲能夠表現劉備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詞句。

它是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語文學習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是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訓練學生朗讀。選擇性閱讀既能夠訓練閱讀朗讀能力又能鍛鍊學生迅速提煉重要資訊的能力。

(2)給出關鍵詞複述課文

複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聽寫關鍵詞語,既能夠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又能夠給學生以抓手,不至於複述課文時把握不住重點或者產生遺漏。我將給出下列關鍵詞:

親叩 惆悵 擁爐抱膝 枉駕 僥倖

光陰荏苒 頓開茅塞 衣襟盡溼

3.精讀賞析

課文的精讀既要關注整體性,避免過多瑣碎的提問肢解課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閱讀流於膚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討論:“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劉備的哪些言行能夠表明他的誠意和謙恭?”這是關於劉備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有條理的對劉備所遇波折進行賞析,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品評人物了。

劉備“三顧茅廬”,遇到的波折可不僅僅是三個。簡述如下:

第一折,表現在姿態上。第一次拜訪,劉備是這樣報家門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劉備雖尚未成就,然而聲名卻是天下俱聞,又兼具皇室血統,劉備也是頗爲自得的。然而諸葛亮負責接待的小童子卻說:“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門都沒讓進去。

第二折,遇上惡劣天氣。二請諸葛,恰逢隆冬時節,下起大雪。張飛抱怨天冷,而劉備卻認爲這是好時機啊,趕上雪天去,正好讓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費,這次好歹被讓進門了。可是進門後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一小箋表達自己的誠心相請之意。其措辭,也極爲謙恭。稱諸葛仁慈忠義,以姜子牙、張良喻暗諸葛亮才華。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對其誇讚更上一層樓。從中可見劉備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現出十分的誠意。這一情節中,劉備進門遇見的是其弟,出門又遇到其岳父,兩者之身形氣質讓劉備都誤以爲是諸葛孔明,透過對其親人出場描述和對諸葛亮居住環境的描寫都襯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風範。

第三折,春暖花開,誠心出碩果,請的賢士歸。三請諸葛,劉備更爲用心。這次去,先請卜卦者,選了一個好日子,又齋戒三天,還要薰沐更衣,備上禮物,如此這般,愈發鄭重。如果說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確實也是一片真心誠意,是真誠的,那這第三次可以說是虔誠的。這次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馬步行,前兩次都是到門口才下馬,這細小的行動變化也彰顯了劉備內心的恭敬與虔誠。這次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過還沒睡醒。劉備自己“徐步”而入。徐,緩慢,沒有聲音。看着諸葛亮在堂上大睡。劉備呢,“拱立階下”。特別恭敬的站在臺階下。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劉備接着又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正式見面了,劉備是下拜諸葛,稱自己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無不顯示着劉備的赤誠與真心。

邀請賢人,僅僅是做到恭敬還不夠,也需要洞明賢人的心志。劉備是如何言語打動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白白的讓一生浪費的山林泉水之間呢?希望您能爲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劉備是很高明的,他不說你跟我一起建立功業吧,而說以天下蒼生爲念。

劉備的至誠之心,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由此誕生。

然而,還有一折。問策完畢,劉備再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卻又推辭。使得劉備使出最後殺手鐗。哭。劉備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藝術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麼辦啊?”這個哭啊,氣勢磅礴。“淚沾袍袖”,衣襟全都溼了,估計是涕淚滂沱。以柔克剛,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終於被感動了,決定出山。劉備好高興啊,可算是把高人請出了。然而還不算完,還有一折。

這最後一折是送禮。這個送禮更是有講究了。你送,人家諸葛亮清高不受。怎麼辦?看劉備怎麼說:“這不是聘大賢的禮品,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點點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師可以明確:對劉備形象的塑造採用的手法以語言、動作描寫爲主,表現了劉備寬宏的氣度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以及他興復漢室的誠摯之心。

那還有哪些是“爲輔”的呢?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情節中關、張二人的作用。我提出這樣的討論問題:“同去邀請諸葛亮,面對這些波折,關張二人有怎樣的言行呢?這樣刻畫關張二人有什麼作用?”

我們看文中的關、張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請諸葛亮不遇,劉備與崔州平,聊了很長時間,張飛抱怨劉備“閒談許久”,並無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張飛抱怨天冷;第三次連關羽都覺得過分,認爲那諸葛亮不過徒有虛名,不敢見而已。認爲劉備禮遇太過了。張飛更直接,乾脆我拿個麻繩把他捆來算了。

這些言行,從側面更顯出劉備非凡的識人智慧。教師可以總結,透過與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態度的對比,側面烘托了劉備善識人才,渴求賢才的特點。

4.探究主題:

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絕不是空中樓閣。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許多作品只有在瞭解了它產生的背景後才能深切地理解內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

爲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我設計了討論題:“作者爲什麼如此刻詳盡畫劉備的誠意與謙恭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說一定要好看,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意義,而《三國演義》中的這段“三顧茅廬”,不管真假,確實好看,小說的特點決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爲整部小說“尊劉”的情感基調服務,爲小說的主題服務。這是由整部小說的思想情感決定的。

我想重點說說第三原因,此時應該給學生一點關於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資訊。我認爲傳統的語文課一上課老師就將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尤其像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介紹的文字量相當的大,可是那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哪些重要,學習這一課需要哪些背景知識,所以老師介紹的這些但對這一節課來說,基本沒有什麼大用。而在探究主題的環節中給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紹,學生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了。比如這個問題,此時我給學生關於作者羅貫中的背景知識。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章勝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就把自己比做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業,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嗎,這不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嗎?

那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樣評價劉備的這種誠意?”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爲開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個問題無疑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大膽評價。教師應該有一點的寬鬆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5.延伸擴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而課堂進行至此,學生思維已經完全開啟,教師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的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到很多歷史故事,如“文王請姜子牙”“燕昭王設黃金臺尊郭槐爲師”“齊桓公五次拜訪小臣稷”等。

6.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一顧、二顧——真誠

三顧 —— 虔誠

關、張:側面烘托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這一主線,利用這篇教材,注重講文以入情,緊扣文字再現課文形象、意境,激發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馬說》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25歲即已高中進士,初登仕途,卻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鬱郁,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

教材編排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抒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同時引發學生對當代伯樂和千里馬關係的思考。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學情分析】

1、作爲八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但還缺乏字詞分類歸納掌握的能力。因此在這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2、因本文所寫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受自身的知識和閱歷所限,對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託物寓意的寫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認識和了解。所以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加深理解認識。

3、作爲生本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在自主學習,勇於表現等方面可能還有所欠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環節,安排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勇於表現。

【目標定位】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大意,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新課標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並適當積累文言文詞句知識。” )

2.理解作者思想,領會文章寓意。 (新課標提出 “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滲透,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這是根據“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特點所決定)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前置性學習。

印發“前置性學習指導”,每個學生1份。

1.收集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圖片等。(能利用書籍、網絡、周圍親朋好友等有效資源)

2.誦讀課文

(1)讀通。即正確朗讀,讀音、停頓正確。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讀音和語句停頓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讀懂。即讀懂大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讀譯結合。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意義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讀有感情。運用吟讀法,讀出文言文語氣語調,讀出感情:或悲痛,或憤怒,或嘲諷,或鞭撻。並能配合說明朗讀處理的理由。重點語句能在課堂上投影展示、示範朗讀。

3.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及寫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據此設計板書如文章思想內容、主旨意蘊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並講解。

4.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收集古今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人物事蹟。

5.說說你的經歷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

6.有了伯樂纔有了千里馬,難道伯樂是千里馬的唯一出路?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的看法。如果你是“伯樂”,你應具有怎樣的才能,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還未被發現的“千里馬”,你應該怎麼做。

〖學情預設 對於前置性學習,學生尚未熟練掌握,因此需對自學任務、方法及交流環節等給予較詳細的指導。尤其是引導學生充分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相信隨着生本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會表現出讓我們驚訝的學習能力,自己去發現問題,生成問題,探究答案。這正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設計理念設計前置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提前進入新知識領域,教師要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展示、交流的平臺,促進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爲習慣。讓我們的教育從主要依靠“教”轉變爲主要依靠“學”。

【教法運用】

1.誦讀品味法。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教有千法,朗讀爲本。讀品結合,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透過讀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學習法。貫徹“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郭思樂教授“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3.創造性學習法。相信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創新的精神,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屏顯)馬的文字圖片,師引導:你看出什麼了?(約1分鐘)

學情預設有同學會說是大大的“馬”字,會說是許多不同寫法的“馬”字,更有會說是一匹揚蹄奮進的馬。

設計理念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進入文章情境。

二.小組合作學習。(約5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屏顯)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交流、探討前置性自主學習成果,組織安排組員彙報展示的內容和順序(各小組長抽籤確定本小組彙報內容)

〖設計理念小組交流討論探究,擴大學生知識面,獲取深層次感悟的經驗,使學生的學習天性自由釋放,進入“樂知”、“好知”的學習生態。

三、班級交流展示1:走進文字(約24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設計理念 圍繞前置性學習1—3題的內容,先小組彙報,再班級交流討論。在交流過程中,以讀爲主,展開朗讀、品讀、譯讀、賽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並配合投影講解,增進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情預設 在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時,由於每個組員的領悟、表達等各方面素質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獨佔交流平臺,而其他交流較少甚至不發一言的現象。在此環節要強調小組整體性,要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內容和平臺,或讀、或講、或議、或寫、或投影圖示,這就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小組長的組織領導能力。

1、(屏顯)班級交流一:說說你知道的“馬’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等。(約2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2、(屏顯)班級交流二:讀通文章(約4分鐘)

①小組彙報展示(讀,配以投影講解重點字音停頓)→全班討論,提難質疑。

②小組可領着全班同學通讀一遍。

學情預設讀音、停頓問題對學生來講應能借助資料解決

3、(屏顯)班級交流三:讀懂文章(約10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讀、譯結合,投影重點字詞歸類解釋並講解)→全班討論〖學情預設 對有些詞類活用可能無法解釋清詞性變化的具體情況,但只要能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即可。對一些一詞多義,尤其是“之”一類意義、用法複雜的,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歸納完整,不過在全班的交流討論中會逐漸補充完整,即使有當堂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可讓學生做下記號,下去再查找資料解決。

4、(屏顯)班級交流四:讀有感情(約4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以段爲單位朗讀,並說明理由,投影重點語句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②各組挑戰賽讀(某些語句)

學情預設 此環節對某些學生來講可能有一些困難,可特設計競讀環節,由朗讀能力較強,領悟較快的同學在競讀過程中領導着大家領悟語句內容和情感,提高朗讀能力。

5、(屏顯)班級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約4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結合思想主旨結構示意圖即板書設計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學情預設 在前面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應有較深的理解領悟,再結合前置性學習中瞭解的有關背景資料等,此環節應能水到渠成。

四、班級交流展示2:走進生活(12分鐘)

設計理念圍繞前置性學習4—6題的內容,小組彙報,班級討論探究,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聯繫生活經驗和感受,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啓示。不僅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1、(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一:說說你所知道古今歷史上“伯樂”和“千里馬”式的人物事蹟(3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同學們透過課內外資料蒐集應有內容可講,關鍵在於要限制時間,力圖語言表達的流暢、簡煉。

2、(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二:說說你的經歷感受(4分鐘)

老師引導: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1分鐘)

學情預設 如果有同學不好意思說,老師可講述自身一段經歷引導。相信同學們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會有傾吐的慾望。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3、(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三: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的看法。(5分鐘)

小組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相信同學們都很有興趣,會積極踊躍的參與。關鍵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自信自知,善於表現自己適應環境,發揮潛能 學會欣賞別人,要有團隊精神

五、小結:

學生展示背誦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名句、哲理句…(約2分鐘)

設計理念 能當堂熟讀成誦全文或部分語段。

六、作業:

請根據文言文考點設計一份試題。在下節課交流探討。(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約1分鐘)

設計理念鞏固掌握已知知識,同時對課堂討論中生成的'新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探究。

【教學反思

1、讀是教學之本。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解讀到一定深度,朗讀也自然到位。

2、本節課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一切爲了學生,一切尊重學生,一切依靠學生”,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僅用了3分鐘左右,其他皆爲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組織學生積極有效的發言討論,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積極發言的同時,可能會出現發言無序、有效性不高的問題,只要老師加強組織引導,創造寬鬆的交流氛圍,以欣賞的眼光給以鼓勵和肯定,我們一定會驚喜地看到學生的變化與成長。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餘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後,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爲重點。文章的最後,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於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於教學,我認爲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二)課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係,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緻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積累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二)學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②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爲課堂匯入、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於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一)說學法、教法: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匯入: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後,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歎爲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

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散讀之後,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範讀課文環節,設計爲配樂朗讀並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範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閒適,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後,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於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於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爲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歸納)

(三)細節探究:

1、匯入: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爲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着手複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爲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麼特徵?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徵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覈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麼特徵?

②作爲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衆,你以爲有什麼用意?

③雕刻者在覈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⑦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爲什麼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⑧在熟讀課文後,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嫺熟和作者觀察的細緻。

(f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後,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於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緻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僕的悠閒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歎與欽佩充溢心間。

(四)遷移訓練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後)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儘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資訊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資訊技術爲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資訊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⑴當用則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資訊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可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着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採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乾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並且直接關係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於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後,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爲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敬畏自然並不是走向“人定勝天”的反面,而是對“人定勝天”的發展,是對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樹立他們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激勵學生愛自然,愛生命,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並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愛護自然的觀點。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樹立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及體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體現的是“深課淺教”的原則。

二、說教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那麼教師在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學習。見於學生學情實際,特採用情境匯入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採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以此爲突破口,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情感薰陶。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理念。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後,可採用討論法、探究法、情境體驗法和資料彙編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悅目,可自然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同學們,人與自然脣齒相依,息息相關。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憩生活的快樂家園,肆意破壞環境,就會使我們陷入無家可歸的悲劇。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敬畏自然》會給我們指點迷津。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在這裏將課堂與生活、時政聯繫起來,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爲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爲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這個環節可小聲播放音樂,爲學生創設輕鬆的閱讀氣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讓學生自主鑽研課文,結合大屏幕提示的問題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解惑。

三、研讀賞析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然後彙報交流成果。

1、人類爲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爲了進行自我認識,爲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4、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賞析略)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作爲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讓學生品味此文語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擬人手法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說理,如何用反問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啓人深思的。落實品語言,學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自己學了文章後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

(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這個環節的設定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讓學生明白保護自然是大家的責任,應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髮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激勵他們的思維火花。

五、課堂總結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無比寬闊的胸懷,他的一切兒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熱愛自然,就是熱愛生命,就要樹立平等的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平等和諧

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傳達的理念,培養他們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

六、佈置作業

(1)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爲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此環節(1)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昇華他們愛自然的情感。(2)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個環節以教材爲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室、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資訊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首先我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的的幾篇文章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是一篇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狀態的文章,作者楊絳用平淡質樸的語言爲我們介紹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以及老王死後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這一人物形象,同時讓我們看到了老王和楊絳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內涵直指學生的精神層面,對於逐步形成學生積極地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影響是直接和深刻的。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一條的體現。

下面是學生學情的分析,因爲這篇文章人物關係簡單,語言質樸平淡,故事情節直觀,所以學生閱讀後,就能很快把握課文內容,並對老王有一個初步印象,但是我覺得要真正的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題,就不那麼容易了。特別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閃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難理解了。對於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物質條件優越,思維活躍,生活閱歷卻很淺顯,特別是對xxx那一段歷史背景比較陌生,而且他們對於生活中像老王一樣的不幸的人關注不夠,甚至會忽略。所以我認爲,八年級的學生更應該走進楊絳的精神世界,認識楊絳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去仰視老王和楊絳崇高的人格魅力,讓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華照亮自己的內心。

2、基於以上的分析,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以及學生的特點,我最終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爲(大屏幕)下面三點:

(1)積累掌握本文生字詞,分析老王和作者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特點。

(2)朗讀課文,品析本文平淡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3)體會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和關愛,體會關注身邊普通人及弱勢羣體的生活狀態。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愧怍”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爲了突破重點、難點,我選擇了文章的中心句來作爲文章的突破口,切入點,並運用了朗讀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只要學生理解了“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的內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節課都是圍繞這句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展開。

三、說學法指導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當做馴服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而是當做課堂的主體來看待,教學中我將鼓勵運動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資訊,求同存異,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不能單單把教材當做唯一的資訊源。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作爲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讀我們的教材,根據這個理念,我引導學生課前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課前蒐集有關作者資料,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然後再結合作品進行探究性的閱讀,這樣學生就會得出自己的獨到的體會和心得。

3、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且這樣一篇較長的文章讓學生一節課完成,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探究閱讀的積極性,爲此我指導學生進行課前自學,並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預習作業。

(1)認真朗讀課文2—3遍。

(2)、藉助工具書自學文中生字詞。

(3、)查找資料,瞭解楊絳的生平資料以及她的作品情況。

(4),寫出自己的初讀感受,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來說說我設計的教學過程

(一)、1、教育是一種思想影響另一種思想的行爲,做爲教師只有動情,學生纔會動容,我爲此設計了這樣的匯入語:

同學們,我們喜歡關注偉人,因爲他們有着非凡的成就;我們喜歡關注明星,因爲他們有着耀眼的光環;我們也關注家人,因爲血濃於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關注過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雖然卑微,但是卻有着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絳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關注一個在生活中被遺忘的邊緣人物吧!

瑞士作家溫克勒曾經這樣說過:“開場白有兩種作用:“一是建立說者與聽者之間的共鳴,二是顧名思義,開啟場面,引入正題。”匯入語就是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它起着聯繫師生情感,開啟課堂教學,引入新課的重要作用,我這樣的匯入,讓學生入情入境,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個環節的學習上。

(二)匯入新課後,我首先請學生簡介自己課前查到的楊絳的有關資料,同時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初步檢查預習的情況。

(三)對於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來說,我覺得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是很重要的,那麼開篇我請學生默讀課文後,提出問題:文中哪個詞語寫出了作者寫作此文時對老王的感情?學生馬上就能找到這個詞語“愧怍”,由詞語引出文中這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請學生讀這句話,讀後,請學生看這句話裏的兩個詞語:幸運的人,不幸者,那麼接着問學生,幸運的人是誰?不幸者又是誰?很顯然,學生閱讀全文後,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運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這是我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從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讓學生自己走進文字,結合文中的情節進行分析概括,來了解老王這個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爲此我設計了第一個問題是:1、爲什麼說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麼性格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那麼學生很容易就會明白,他是單幹戶、蹬三輪的、無依靠、有眼疾,居破屋,體現出他的不幸。而他半價送冰、免費送人、病中送物,一個送字又體現出他的善良,這個環節的設計除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還培養學生提取和概括資訊的能力。這個過程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概括,教師不能做壟斷性的分析去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興能在這裏爲大家說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橋。大家熟悉的長江大橋,學校裏的小橋。無論是哪種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爲有了它們我們纔可以很方便的與對岸聯繫在一起。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下面我將從教材的處理、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爲大家闡述。

一、教材的處理

《中國石拱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說明文。所以,在學習本單元的課文時,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以及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學情的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接觸的一般都是記敘文。《中國石拱橋》應該說是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對於有一定文學基礎的八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就某一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不難,但是在沒有系統的瞭解說明文的情況下,讓他們理清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就有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八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瞭解說明順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時間由先到後等順序)

(2)學習運用準確周密的語言,感受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

四、教法學法

我將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對於本課,我將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導讀法

在我的帶領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文字。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提問法

包括學生向老師提問和老師向學生提問,瞭解學生的優點和薄弱方面,透過讚揚他們的優點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3)比較法

在《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樑,透過對這兩個橋樑的對比。能讓學生更形象的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徵與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個性特徵。

在運用了上述的教學方法之後,本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課標的要求,儘可能讓每個環節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還採用了以下的學法:

(1)圖表法

作者在文中舉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樑,趙州橋和盧溝橋,讓學生畫出表格並把兩座橋的異同點填在表格中。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兩座橋各自的特點。

(2)討論法

在通讀課文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練習法

根據“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並重的原則”和“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相促進的原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法,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因爲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1、匯入新課

先向學生展示關於“橋”圖片,這些圖片裏面包含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橋,讓學生就圖片中橋的特點進行討論,這些橋共同的特點以及每個橋的各自特點。進而進入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文《中國石拱橋》。

介紹作者茅以升。

2、通讀課文

運用導讀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處理文中的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思考問題:

(1)文章從第幾段開始寫中國的石拱橋?

(2)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

(3)作者舉了哪兩個橋樑作爲例子來介紹中國石拱橋?

讓他們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組討論

運用討論法對上面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請同學起來回答。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老師進行總結。

4、講解知識

在討論了上述三個問題之後,我會向學生介紹什麼是“說明文”。

5、問題遺留

(1)本篇文章能分爲幾個部分?分別給每個部分取個小標題。

(2)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3)把趙州橋與盧溝橋的異同點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第二課時

1、匯入新課

檢查學生繪製的表格,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表格,進行評價。在PPT上展示自己繪製的圖表。讓學生初步瞭解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

2、品讀課文

讓學生通讀全文,提問兩到三個學生,即文章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小標題是什麼?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然後學生進行討論和補充。最後老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以及瞭解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3、細讀課文

在瞭解了文章的整體的脈絡後,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文中劃出這些句子。

重點講解有關數據的句子(精確的數字、大概的數字)

4、佈置作業

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說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醉翁亭記》是編排在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中的一篇。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表現作者偉大抱負的《岳陽樓記》,等等。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那種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爲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爲教學難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爲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透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透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匯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於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後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並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

(二)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爲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於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美麗的西雙版納》,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八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充滿民族風情的遊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向我們介紹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字裏行間流露出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八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過《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對遊記的學習有了一些基礎,且遊記屬於散文的一種,這類散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因此我的目標設定爲:

知識與技能:1、透過課文感知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2、瞭解運用小標題來構建文章的方法。3、學習透過對照手法表現西雙版納神奇秀麗自然風光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1、結合文中相關注解,理解文章內容。2、倡導學生課前查找收集關於版納的資料增加感性認識。3、課堂上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傣族人民獨特的人文風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難點:1、透過對照手法體會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的神奇秀麗和人文景觀的質樸意深的特點。

2、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方法與學法

教法

教學中透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直觀地欣賞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感受當地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還需要引導學生透過多讀多想才能體會得出。

對照手法的運用是難點,在問題設計中我用了填空題的格式做引導。爲了幫助學生賞析語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賞析格式。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學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所採用的教法有助於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①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並掌握在快速閱讀中篩選資訊的能力。

②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並透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程序

本課兩課時完成,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有兩個目標:1、透過欣賞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2、體會對照手法的運用,深層次感悟“美”的內涵。

一、故事匯入

上課開始,我講述了關於潑水節傳說的故事,目的之一:激發興趣:之二:爲後面講解傣族人對待水的態度蓄勢,提供鋪墊。

二、感受美(瀏覽課文,探美)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第一次讀課文之後的感受牽出神奇秀麗心馳神往這條明線後,再要求以"《西雙版納》美在……"說說版納的美.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瞭解西雙版納的景物特徵。

三、品讀美(朗讀課文,尋美)

這一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體會西雙版納的美。

學生透過朗讀課文,透過問題由淺入深地體會熱帶雨林的特點,其中穿插對照手法是爲了點明西雙版納的神奇的特點。如果說自然景觀的美是大自然對版納的恩賜,那麼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魅力,文中多處資訊向我們展示了傣族質樸意深的民風民情。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供的資訊中去考察人文景觀的美,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瞭解傣族的風俗文化,進一步感受西雙版納的人文景觀的美.

人文美是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與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達,對“嫵媚”一詞含義的理解是難點,目的想點明作者對這幅風情畫的喜愛之情。概括,西雙版納的風俗美美在互助友愛、善良虔誠、樂觀從容、質樸意深……

四、表達美(神遊圖片,悟美)

出示西雙版納代表性景觀圖片,配葫蘆絲樂曲。增加感性認識,結合課文內容深切感受西雙版納之美。

暢遊西雙版納回眸那個金孔雀飛出的地方,那片神祕珍貴的熱帶雨林,那顆我國西南部邊境線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迴歸線上唯一的綠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的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就大聲贊:西雙版納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總是濃的化不開的碧綠。

美在水,無論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軟軟地淌,嬌嬌地流。

五、內化美

在我看來,西雙版納之美,美在神祕、美在包容、美在和諧、美在自由、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一環節我設定了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的圖片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對比播放,爲了喚醒同學們善待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提示:你從傣家人對待水的態度中感悟到了什麼,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這個永恆的話題。

表達:亞馬孫熱帶雨林已經遭到破壞,美麗的西雙版納未來的命運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達你對“美”的理解。

設計意圖:我認爲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裏,美先在心裏纔會在眼裏。真正的美是心靈美,是善良,是真誠的態度。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後的深刻體會。課堂最後以不圓滿結束,前一節課安排見學生時我已預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客觀原因:1、學生之前沒有接觸課文,對內容較陌生對西雙版納沒有一點積累和印象。2、由於對資訊把握不準,我按第二課時準備的學案。3、我所抽的班級沒有固定的小組,上課前才臨時分的導致課堂效率過低。

主觀原因:1、個人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2、對學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沒有堅持在課堂上使用。3、備課過於注重實效,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

總之,這次任務完成了,無論結果如何我盡力了。在這過程中我收穫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訓,有對今後教學的思考。至少,這個過程中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淨化,我完成了一次“尋美”的歷程,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許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感謝這次公開課的洗禮,致敬!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滲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爲本單元第一篇選文,可見其在本單元及本冊的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後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看註釋後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後,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後,做口語複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說學情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於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

三、說教法

本文教學我採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複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爲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透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爲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透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纔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透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四、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