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範例

說課稿1.6W

一說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範例

《千米的認識》是江蘇教育出版社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中的一個內容,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透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着,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說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爲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透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後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2、構建新型師生關係。

老師在師生活動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學中,我力求在師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學生推到“活動主體”的位置,同時,適時、適宜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活動分層,強化體驗。

活動設計形式多樣,逐層推進,如設計三個小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活動一請學生談談你走或者跑學校操場8圈的感受(因爲我們學校操場一圈只有125米),學生均言累使他們初步意識到千米比已經學習的長度單位都大;活動二放請學生觀察自己放學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們感受1千米有點遠。活動三帶着我們已經認識的1千米去實際走走,有意識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長。

三說教學過程

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設疑匯入——三次體驗、自主探究——鞏固應用、自我檢驗”爲主線展開的,分三個環節進行的。

第一個環節:情境感知、設疑匯入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我執教本節課一開始便與學生平等對話“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能不能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出來?你們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長嗎?1釐米、1毫米呢?如果測量鉛筆的長度,用什麼單位比較合適?測量教室的長度呢?”

在學生回答後,放了一段有關高速公路的錄像,從公路路標的實際情境引入,問:“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什麼?你能說一說“路標表示什麼意思嗎?”爲什麼在高速公路上路標用“千米”作單位,而不用其他長度單位呢?透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明白路標的具體含義。接着揭示課題:“千米的認識”,並問學生:“對於這個新朋友,你們最想了解它的什麼呢?”學生提出:“千米是用來測量什麼的?1千米到底有多長?千米與其它長度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等問題。這樣本節課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已經由學生提出來了,“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旅途吧!”一句這樣的話語就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新知的慾望,也輕鬆的進入了學習。

第二個環節:三次體驗、自主探究

有一句話說:“做過了,你就理解了,確實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親身經歷的來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們體會1千米有多長,任憑老師如何加以解釋,加以轉換,也不如孩子自己親身去走一走,去感覺來得正確,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取在學生實踐和身邊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走一走,數一數,算一算,估一估,體驗、感悟“千米”的概念後,迴歸生活,瞭解千米的應用。其中在這一環節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難度大,同時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準確,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1、第一次估測:

1千米有多長?提供米尺,學校的操場,教室門口的走廊,問:米尺量多少次大約是1千米,操場跑幾圈大約是1千米,教室門口的走廊來回走多少次大約是1千米,請你大膽估測一下。課前有目的的帶領部分學生在學校操場走了8圈即1000米,耗時10分鐘左右,也帶領部分學生在教室走廊來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學生感到筋疲力盡,在學生的經驗中,知道1千米很長,但到底有多長,卻沒有這個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測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五花八門,不能較爲準確的估計。透過電腦演示,學生在瞭解了米尺連續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時10分鐘,大約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學樓走廊來回跑20趟也是1000米,進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學生會爲自己的準確估測感到高興,對於估測不準的學生實際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對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測與實際距離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1千米的長度。

2、第二次估測:再來估測,學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學生天天放學走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可能誰都沒意識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於是各個爭先恐後,根據第一次估測的經驗,搶着彙報。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此刻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電腦顯示從學校出發的三條路線各走1千米後的終點,學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畫面,忘記了這是課堂,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達到極點。此次估測的結果沒有像第一次那樣離譜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

3、第三次估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之後,學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因此估計的地點也比較準確了。又問:“從學校出發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約是10千米?你估測的'理由是什麼?”這是學生學習的再一次昇華,學生根據掌握的估測方法各抒幾見,千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在學生自信的回答中顯得那麼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們的教學改革帶來的真正意義,就如《數學課程標準》談到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透過3次估測,學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學生在理解1千米的長度之後告訴學生一些常見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學生能初步感知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個環節:鞏固應用、自我檢驗

爲進一步強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把練習安排成爭奪智慧星的形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關係的時候,由學生自己組成學習小組分析討論。開放題練習時,更是把學生推到了前臺,讓他們結合實際獨立運用。還有意識的安排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如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學習2千米500米=(

)米,並且討論你是怎麼想的?

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講了下面一段話:

同學們,10月12日是令中國人難忘的日子,你們知道是什麼日子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畫面:載有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六號飛船12日上午九點整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天天氣良好,地面溫度2-3攝氏度,西北風6-8米/秒,高空風40-50公里/秒。九點十分,飛船和火箭成功分離,火箭工作完成。飛船升空後執行在距離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距點火583秒。九時四十分,當陳炳德總指揮正式宣佈:“‘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掌聲雷動,一片歡騰,很多人眼裏噙着激動的淚花。(並配有神六升空畫面)你有什麼感受?學生均言千米是我們目前認識的最大的長度單位,老師及時肯定學生,並請學生自己交流他們認識的有關千米的數據,如長江全長6300千米;黃河全長5464千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 我國的古建築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長城,全長約6700千米……這樣學生再一次意識到“一些比較長的路程用千米做單位”。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透過大量事實事例領會其豐富的內涵,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不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