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範文(精選8篇)

說課稿1.54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範文(精選8篇)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2、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因爲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採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透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爲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徵,探索求證圓的特徵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一)激起興趣:

生活匯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衝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徵)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透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纔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麼擺,無數條,關鍵是什麼。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透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透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得出:D=2RR=D/2。

爲什麼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爲後續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纔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並透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爲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透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

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爲什麼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着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於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啓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徵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透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徵.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資訊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資訊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透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於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認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透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分周圍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二) 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結合我班幼兒的發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觀察、比較、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並樂意講述自己的發現。

3、情感態度:養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 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爲感知圓柱體的特徵,會辨認圓柱體。透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後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設備;“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說教法

爲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採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援。

三、說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爲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透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現圓柱體的特徵,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徵,並透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說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爲“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節。

(一)開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徵,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纔玩的玩具是什麼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麼不同?滾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再做示範歸納。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爲幼兒的感知、測量環節有效地設定了懸念。之後讓幼兒帶着問題,透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小;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摸,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徵。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後,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麼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於感知經驗的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徵,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徵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鍊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繫生活,說說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繫生活經驗說說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利於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 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於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藉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着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裏。

(3)操作:從籃子裏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說說理由。

(4)作業單:說說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說說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於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三)結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綱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爲入小學做準準備。

(四)活動延伸

1、數學區:繼續投放作業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製作活動。

3、體育遊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隻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遊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角、遊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3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透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爲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透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透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透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秒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此前,學生已對時、分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我擬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標: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驗併發揮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進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是教學的重點。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聽說過秒,但很少用到秒,學生從時、分到秒的過度,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儘可能使數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時間單位秒。根據本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起點,我認爲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關係是教學難點。

要有效地衝突重難點,本課,我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主要採用了創景激情、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等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變靜態的文字教材爲動態的學習資源。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快樂的學習氛圍。學生透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進行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秒,體驗秒,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設計

下面我談一談本節課的設計及想法。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我採用了大量的現實素材,例如:“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劉翔110跨欄破世界紀錄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發展的今天,人類利用1秒鐘可以做許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這些素材,既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體現了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思想。→活動體驗 探索新知→→全課總結,系統梳理

我重點談一談自己在爲有效衝突重難點的的設計:

1、自主體驗,感悟時間“秒”和“分”(分爲兩個層次:認識秒和體驗秒)

認識秒:我從電子時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課的學習,接着讓學生自主認識秒針,引導生總結出最細最長的是秒針,讓學生觀察秒針走動留下的陰影認識1秒和幾秒,其中秒針從12走到差2格到6時,讓學生說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格格數的,有的是先數5個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數6大格再減2小格等,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整個秒針走到的過程中都同時配有“滴答”聲,讓學生在看其形並聽其音中,親歷1秒。

體驗秒:讓學生聽“滴答”聲,想一秒鐘能做些什麼?讓學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課件裏的“滴答”聲試一試,有時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動作一邊跟着 “滴答”聲數,在觀察、傾聽、模仿、數數等多種活動中,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我是小鬧鐘”的遊戲更是讓學生興趣高漲,主動參與活動,嘗試估老師規定的幾秒。我想,這些活動對於“秒”的概念建立應該是有效的。

2、觀察、探索、體驗分與秒的關係

師引導生先觀察鐘面上的分針和秒針分別在什麼地方,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動畫,看完動畫後,在小組內商量商量:秒針走一圈後,分針有什麼變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麼關係?全班交流時,如果學生說出1分=60秒,那就又反過來問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因爲分與秒的關係是本課的一個重難點,所以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彙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的。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也有利於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實踐活動,體驗1分鐘

在課前,我佈置了讓學生由家長計時1分鐘,看自己能做些什麼,然後課堂上交流。課堂上,學生在1分鐘的口算比賽中又體驗了1分鐘。我設計時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爲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而且,課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而學生課餘時間是比較充裕的,讓學生回家體驗與課堂體驗結合起來,就可以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這樣更有利於“分”時間概念的建立。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這節說課分五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就說第一個環節。

一、說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透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準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準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透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說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爲指 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爲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圖像,第一幅圖像不對稱,第二幅圖像對稱,讓學生透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圖像美,爲什麼?學生肯定會說,第二幅圖像美,因爲第二幅圖像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圖像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爲什麼圖形呢?透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說說,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爲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爲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摺,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透過對摺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摺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摺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裏,我先提問:同學們,透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着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爲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摺的紙開啟就成了對稱圖形,透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透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着知識走進實踐,透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透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樹爲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說,教室裏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戶是對稱的,家裏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6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2、教材與前後知識間的聯繫: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爲基礎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對學生的後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3、教材重點:

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5、過程與方法目標:

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6、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爲本,着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爲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說教法

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四、說學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爲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匯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爲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體驗,形象感知。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爲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並用彩色筆塗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爲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着讓學生觀察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彙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探究,得出規律。

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着什麼祕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麼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麼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麼規律。然後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後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並得出0不能作爲分母不能作爲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後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敘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後提出問題,我們剛纔是藉助圖聯繫分數的意義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呢?啓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徵。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爲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透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爲“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透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爲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基本性質》。下面我將從“說教學理念、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本課的教學理念有:

1、以學生髮展爲本,着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爲“做數學”。

3、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義務教材六年制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內容。這部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知規律,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分數基本性質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性質的關係。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動手實踐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2、情感、態度: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情感狀態,養成注意傾聽的習慣。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說教法

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定教”、“教爲學服務”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法,讓學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還採用組織練習法,當然以上這些教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爲主,多法爲輔”的思想,我將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四、說學法

1、學生在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發現法、操作體驗法,學生在摺紙上畫出相應的陰影部分後,必然會對那三個圖形進行觀察和比較,從中有所發現。之後老師透過啓發學生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證明那三個分數大小相等,讓嘗試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2、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教師先採用啓發法,再採用自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並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

五、說教學程序

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本課的教學模式制定爲:

總之,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