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蜀相》原文及譯文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爲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蜀相》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蜀相》原文: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譯文:

去哪裏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劉備爲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代英雄感慨淚溼衣襟!

《蜀相》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爲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爲錦官城、錦城或錦裏。另一種說法是因爲成都地近錦江,這裏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裏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爲“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裏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爲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爲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漢,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爲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着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爲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爲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佔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裏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兩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蜀相》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爲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爲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公元221年(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爲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蜀相教學設計

一、激趣匯入:

人物競猜(教師讀,學生猜)

他是歷史名人。

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是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

他被封爲武鄉侯,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把他和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並列。以後在歷代武廟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樂毅並列。

他對維護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貢獻。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設立堰官,他當年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

他曾經輔佐兩代蜀國君主。劉備三顧茅廬,向他問計,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聯吳抗曹的道路。從此,劉備的事業纔出現了轉機。

他的《出師表》成爲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範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他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功勳卓著,但也不無遺憾。作爲政治家,他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作爲軍事家,他五次北伐無功而返。但是由於他對統治者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愛,諸葛亮受到了歷朝歷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間的廣泛推崇,被視爲道德的典範、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朝廷封他爲忠武侯,這就是後人稱諸葛亮爲“武侯”的來歷。在中國,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紀念性建築中,除了紀念孔子的文廟之外,最多的就是關帝廟,其次就是武侯祠。據說在明清時期,各地的武侯祠達一百多座。現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當屬成都武侯祠。因爲唐代大詩人杜甫曾遊覽過這裏,並留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篇——《蜀相》。

二、作者介紹: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麼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爲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爲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着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盪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盪着。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工部”)。後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於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

他來到武侯祠,會有什麼樣的感觸呢?我們具體看一下作品。(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張金波)

三、教師範讀。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我們把詩的題目擴展一下。蜀相蜀國的丞相,這個人當然就是諸葛亮。

詩題作《蜀相》而不說“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讀詩歌的鑰匙,顯然作者把情感就寄託在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杜甫正處於人生的落魄的階段,他想到諸葛亮,會想到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當然是他的一生的功業。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麼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聽錄音讀,再讀。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爲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爲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麼,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遊諸葛武候祠後纔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爲“蜀相”?爲什麼?)“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爲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麼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於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繫,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合上書聽錄音,跟着背誦。(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張金波)

五、課堂總結(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蜀相》教學反思心得

這節課中存在的紕漏有以下幾點:

1.對詩句的整體理解指導不足。

2.詩歌中表現出的詩人的情感沒有分析透徹。

3.沒有注意內容和形式的聯繫,使詩歌內容和形式分析割裂。

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應從整體上去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高考詩歌鑑賞的要求包括: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理解詩句大意、表達的觀點、態度、主張,抒發的情感);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託物言志的詠物詩);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包括語言特色和表達技巧)。但是每首詩都有其獨有的特點,或者是語言,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思想情感,或者是表達技巧。不理解詩歌,直接進入意象、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的鑑賞與評價是不可能的事情。離開了整體,只欣賞局部的技巧,那技巧就失去了依託,理解甚爲膚淺,不能從深層次去思考,也就會失去詩歌作爲藝術珍品的精彩。這讓我想到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著名的一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它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的倒裝句式,如果我們在欣賞時只看到了句式的新穎和奇特,只體會到作者細膩的觀察和描寫,這是不夠的,這兩句詩實際上是寫出一個夜行人面對夜色和疏雨而感到焦急、迫切的心情,急於趕路而又不斷地看天色:天什麼時候亮呀?雨什麼時候停啊?不從整體上去把握、去體會,就很難領略到這一步。

二、積累文化習俗,注意知人論世。

詩歌的閱讀還要注意知人論世,要了解詩創作的背景,詩人的思想和經歷,相關歷史人物和事件,找到與現實的結合點。這都是解讀的必要的前提條件。《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有周瑜、小喬,時間爲三國,事件是赤壁之戰。如果我們不瞭解相關的背景材料,就不能理解周瑜得志的原因,以及詩人的羨慕之情和不得志的惆悵。同時如果我們不瞭解詩人一生吸取了三種在我國曆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的精華(詩人尚儒而不迂執,參禪而不膩佛,好道而不消極),我們也不能理解詩人雖遭種種困難打擊,卻仍然保持樂觀曠達的胸襟氣度。所以詩歌鑑賞,要積累文化習俗,而這些積累必須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慢慢獲得。

三、以點帶面,領略詩歌意境

前面提到,詩歌鑑賞要從整體出發,但是在考試中古詩鑑賞不講全詩的宏觀測試,而注重抓點帶面。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歌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景本是樂景,但是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卻表現出了一種荒蕪與淒涼,與接下來表現諸葛亮空有一身才能,卻出師未捷,最終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吻合,表達了詩人無限的嘆息與哀婉之情。這兩個字也正是這兩句的“詩眼”,它集中體現了這首詩的意境。我們可以透過對詩眼的分析來把握整首詩。

標籤:譯文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