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說課稿2.15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冊數學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意義並且對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求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爲主,透過學生的觀察,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熟練地應用乘法結合律和連除的簡便計算等一些定律並把前面一節課所學知識與今天的內容聯繫起來,從而更好地進行簡便計算,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與效果。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自學討論法進行教學。師生作適當歸納或總結性的講解;最後進行鞏固練習。透過這種教法,引導學生充分提出問題並充分討論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活動的組織者。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的方法,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

四、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應用乘法結合律和連除的簡便方法進行簡便計算。

2、使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融爲一體。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經歷觀察,概括的過程,理解乘法結合律,透過體驗,感悟,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三)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學習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說重點,難點:

理解乘法的結合律的意義及運用。

應用乘法結合律和連除的簡便方法進行簡便計算。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題。(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透過剛纔的口算題,你們很快算出結果,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在乘法運算中有哪三對好朋友呢。

教師板書: 5×2 25×4 125×8

請同學們要牢記這三對好朋友,一會兒它要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2、師生比賽看誰算得快(直接寫得數)

25×42×4 69×125×8 4×39×25

【這一環節的目的:既複習了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又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雖是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但學生完全可以運用知識得以加深認識,沒有增加負擔,反而增加了學生探究的樂趣。爲新課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創設:同學們來解決一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王老師買了5副羽毛拍,330元,還買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讓學生說說"一打裝"是什麼意思。

讓學生明白一打裝是12個。

⑵你們根據這些條件能提出什麼問題,小組討論並記錄。

請小組長彙報。(鼓勵學生可以提出各種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錢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

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

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買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⑥買羽毛球拍比買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錢

【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就能獲得學生思維火花,同時體現"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發現,體驗成功,健康發展"的教學思路。充分給學生以自主權,鼓勵學生可以提出各種問題,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教學理念。】

2、解答第三個問題:

你能用兩種簡便方法解答嗎。

四人小組交流,彙報。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個)

【運用數學規律解決生活問題。創設了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透過素材呈現後,讓學生髮現規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面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一個數,它們的積不變。哪種方法簡便,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數就用哪種。】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個)

【解法二是一個難點,它就是用100÷4來代替了25,我們可以在教學時把25盒看成100盒,問學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呢?怎樣才能使積不變?擴大了4倍,再除以4,使積不變這樣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

我們知道應用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可使一些計算簡便。同樣我們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也可以進行簡便運算。(板書:簡便算法)

3、用簡便方法解答其餘的幾個問題。"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解答後請人彙報並覈對自己的簡便算法是否正確。第五,六兩個問題較簡單,可以課後去做。

"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的解法與上一題的解法類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誰能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爲使學到的知識能爲解決問題服務,我注意極力選取與本節課知識聯繫緊密的,又是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我注意把新學的知識與舊知建立聯繫。】

(三)練習:

1、進行簡便計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連線: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應用了乘法結合律,請在括號內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這一環節的設定將整節課有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知識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的是應用定律如何進行簡算,透過同學們的觀察與思考,根據乘法結合律對許多題目進行了簡算。今也就是在幾個數相乘的條件下,如果其中有兩個數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數,就可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計算比較簡便。大家以後做題時要仔細觀察題目特點,更準確更巧妙地把題目計算出來。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透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爲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透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透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透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這節說課分五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就說第一個環節。

一、說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透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準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準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透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說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爲指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爲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圖像,第一幅圖像不對稱,第二幅圖像對稱,讓學生透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圖像美,爲什麼?學生肯定會說,第二幅圖像美,因爲第二幅圖像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圖像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爲什麼圖形呢?透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說說,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爲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爲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摺,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透過對摺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摺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摺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裏,我先提問:同學們,透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着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爲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摺的紙開啟就成了對稱圖形,透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透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着知識走進實踐,透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透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以展出的小樹爲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說,教室裏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戶是對稱的,家裏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釐米》。“認識釐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透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爲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

透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依據是課標對低段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的具體目標以及本課在長度單位教學中的地位。)(體現在:認識1釐米和量手掌與數學課本的寬度、一柞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依據是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在:找1釐米長的物體。)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釐米。

2、學法指導:

在教學用釐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爲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

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與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定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說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採用實物學具米尺、20釐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進行測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鬆、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首先電腦顯示。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夥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着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並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並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 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

感知1釐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釐米長度。然後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也是1釐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釐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釐米,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1釐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釐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釐米

讓學生知道2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

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啓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矯正測量方法。

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當小評委:

師: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於是,他組織幾隻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

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爲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透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紮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瞭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爲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釐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後還會學習他們。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釐米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釐米

小學數學教師面試的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平均數”。

2、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爲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爲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資訊,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求平均數”作爲一類應用題,而現行教材中應用題往往脫離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啓發性、直觀性和麪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爲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透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這樣的情景:“星期天,三個好夥伴一起去釣魚。他們分別釣了6條、11條、4條。請你想個辦法,使他們的魚同樣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接着讓學生動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擺出結果,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反思剛纔的操作過程,概括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再用多媒體繼續演示“又來了一個同學,他釣了11條”,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移”的過程並交流。我們知道“平均數”與“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爲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卻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因而在教學時,我並未讓學生進行操作,而是透過讓學生在交流與想象中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爲隨後的深化作好預設。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我又用多媒體巧妙設定衝突:“又來了四個同學,分別釣了10條、7條、9條、8條”,仍舊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學生覺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太麻煩了,該怎麼辦呢?[迫使他們自覺突破思維定勢,換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即“先合併再平分”,並要求列式計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着實際的意義。

最後,讓學生爲操作後得到的結果“7”起個名字,從而引出“平均數”及其含義。

(二)聯繫生活,提出問題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後,我又聯繫學生熟悉的“買半票”引出身高的話題,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身高,隨意抽取幾位作比較。接着,我又請第一排和最後一排同學起立,比較身高並說說你是怎麼比的。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容易了,因爲坐在最後的同學往往個子比較高。我又請第3小組和第4小組同學起立,再進行比較,學生髮現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來再比,又發現兩組人數不一樣,還是無法比較。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我抓住時機設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準確地比較出這兩組同學哪組更高一些?”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透過求他們的平均身高來比較。[“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透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爲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確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後,我便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要求每一小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懂得要先收集每個同學的身高才能計算。[源於學生身邊真實的數學問題,正好激發了學生開展研究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進行合作,以取得小組競賽的勝利。]

在音樂聲中,以學生小組爲單位開始了活動。允許學生離開座位,獨立收集小組內每個同學的身高填入統計表中,計算出平均身高,然後在組內交流計算方法,統一結果,由組長填入彙總表中。[這兒,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裏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並及時獲取反饋資訊,]在投影儀上展示交流各種計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勵簡便算法,並總結基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緊接着激發學生思考:“第1小組的平均身高爲138釐米,所以他們組每個同學的身高一定是138釐米。對嗎?”

[透過辨析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最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比較第3小組和第4小組哪組更高,使學生體驗用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成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表格中隱藏的資訊,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讓學生估算,再透過筆算驗證,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我又順勢出示全國四年級小學生10年前和現在的平均身高統計表,讓學生聯繫自身實際進行比較,教育學生要積極鍛鍊,並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後,我又引入了以下現實情境: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釐米。對嗎?

2、上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釐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4、老師發現我們家第二季度用電情況是這樣的(投影電費單),你能用剛纔學到的本領,幫我預測一下我家這個月的用電情況,好嗎?你爲什麼這麼認爲?

[透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爲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爲了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用途廣泛,我又讓學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見到過的平均數,再透過報刊新聞開擴學生的視野,體會平均數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用途。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課末,我讓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打分,當學生爲最後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爲標準呢?什麼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看似隨意一筆,卻足見教師的匠心。透過“給教師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資訊反饋,同時還爲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最後,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打算如何運用。[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