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2.66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體積與容積》,我將從教材分析開始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第42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本課將進一步學習體積與容積的概念,

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學好這部分知識是今後進一步學習體積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

教學難點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以實踐教學法爲主,以多媒體演示法爲輔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情景,設計啓發性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爲動,讓學生更直觀地學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1、教具:教學軟件、一個量杯、一個乒乓球、各種實物(如:文具盒、橡皮等)。

2、學具:每人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土豆、一個水盆。

七、說教學過程:

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遊戲匯入,激發情趣

首先,我和學生一起玩反口令遊戲:大西瓜、小芝麻在遊戲中出現大西瓜和小芝麻,引出在實際生活中西瓜比較大,芝麻比較小從而接着引導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小。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精彩的開頭,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由抵制狀態進入興奮狀態,還能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喜愛的遊戲引入,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體積實驗

首先,讓學生估一估他們所準備的兩個土豆誰大誰小,然後讓學生透過實驗驗證猜想。

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注意事項並列出兩個思考問題:

1、兩個杯子的水面與原來相比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2、再觀察對比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變化情況,有什麼發現?說明了什麼?

實驗完成後讓學生小組討論這兩個思考問題,請代表回答,並且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1、因爲土豆佔有一定的空間,所以將其放入水中後擠佔了水裏空間,水面才上升了。

2、水面上升高度不同,是因爲物體佔據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最後實驗小結:我們知道,其實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一定的空間,如文具盒、橡皮等,而且由於物體本身的大小不同,所佔空間大小也不同,如文具盒所佔空間大,橡皮所佔空間小因此,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板書)

活動二:容積實驗

首先,讓學生理解,比如量杯,水杯水盆等物體都是容器然後讓學生同桌之間量杯相互比較,誰的輩子裝水較多,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驗證,隨後開始實驗。

最後得出結論:

容器都能容納一定的物體,而且有的容納的物體多,有的容納的物體少。因此,我們把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板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前後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慾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悅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

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深化知識。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⑴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⑵有什麼感想?

⑶你還有什麼疑惑?

⑷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

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着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透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八、說板書設計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課的板書如下……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本文感人至深的親情。

(2)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學習方式。

(3)師生同賞、同析、同悟、同寫。

(4)體驗人間至愛的親情,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熱愛、親近文學。

(三)教學重難點

(1)體味散文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詩文。

(2)聯繫生活,體味親情,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說教法

(一)學情分析

(二)教學方法: 情景創設法 朗讀法 討論法

三:說學法 品讀法 合作探究 體驗法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簡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四)、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1.學生聽配樂範讀,自由讀,感知文章,用筆圈點勾畫作者四次看紅蓮的心情、環境,紅蓮的表現,找出本文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完成達標練習(一)。

2、配樂讀體會情感。

(五)、問題探究,小組合作

1.佳句賞析

A、在 “雨中荷葉護花”這一極富詩情畫意卻又感人至深的語段上,引導學生揣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象徵”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品味“傾側”、“勇敢慈憐”等詞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情趣。

B、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2.合作探究

爲什麼要寫與祖父賞蓮?

爲什麼4—6段中作者情緒的變化總是和花的處境的變化呼應着?

文章結尾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全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

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我們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母親的愛。

環境

紅蓮

心境

板書設計 荷葉 母親

送蓮 (眼前)

賞蓮 (回憶)

雨打紅蓮 (眼前)

荷葉護蓮

由景入情 深情讚美

說課稿 篇3

歸園田居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這部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屬於必讀課。本單元收錄了《三峽》、《短文兩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繪自然山水景物的優秀詩篇。透過本單元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秀美風光,理解詩人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迴歸清新自然的閒適之情。透過《歸園田居其三》的學習,使學生對山水田園詩有初步的瞭解,感受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透過學習本詩瞭解山水田園詩的風格特徵,當是本詩的學習目標之一。

(二)關於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器具:多媒體投影

四、關於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B過着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3、簡要介紹陶淵明,晉代詩人,田園詩歌的開創者。側重於其“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聽讀,點撥“穢”、“荷”等字的讀音,學生朗讀。

5、理解詩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麼?

(2)請想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所寫出的情景。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前2句體現了農家生活的艱辛,後2句優美的月色描寫表現出作者不以爲然,反而享受着這勞作之趣。)

(3)末句點明主旨,“但使願無違”的“願”是什麼,陶淵明有怎樣的願望?(不願同流合污,爲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6、總結:此詩寫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詩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對歸隱生活的滿足遁世思想。用語平淡自然,樸素如口語,不見絲毫修飾,但平常中富於情趣,夜色柔和優美,意境醇美。“帶月荷鋤歸”一句,展現了一幅美麗的“月夜歸耕圖”。

7、朗讀並背誦。

說課稿 篇4

一、聯繫實際說教材《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裏,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爲以後系統的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材先安排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再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最後介紹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第一個例題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從測量長度的實際問題引入,第二個例題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從文具用品的價格引入,每一個例題的呈現都是從具體的生活情境出發,從而使學生更生動更具體也更自然的學習數學。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聯繫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一位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2、能力目標:在理解小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商品的價格標籤。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之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屬於小數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立足發展說策略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爲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爲主,輔以談話啓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學法”的策略告訴我們,學法和教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爲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過程中透過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錢學森曾經說過:科學與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如果說數學教學的科學性是剛性的話,那麼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滲透,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落地無痕”。爲了使數學教學脫去僵硬的外衣,顯露出生機,洋溢着情趣,充滿着智慧,在教學中我營造的是一種平和的寬鬆的學習氛圍,師生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把數學教學定位在有意和無意之間。

三、情境互動說流程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3分鐘(2)聯繫實際,探究新知;25分鐘(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9分鐘(4)引導學生總結。3分鐘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我在設計本課的時候發現,我們教科書的價格都是以小數的形式呈現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數學課本的價格作爲本課課題的切入點。透過讓學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數,揭示出本節課的課題:《認識小數》

第二板塊:聯繫實際,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買一張新書桌,接到**的任務,和朋友小紅一起到超市裏去挑選,測量並記錄下書桌面的長和寬。這時,課件出示:測量結果書桌面的長5分米,寬4分米。透過提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分別是幾分之幾米”的問題上來,讓學生透過自主交流,得出結論: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這時,教師明確的告訴學生:10分之5米還可以寫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學讀數時,可以讓學生先嚐試讀,有困難教師再做指導。“那麼,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數表示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先說一說,再讀一讀。在這裏,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在教學時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達到認知的遷移的目的。然後插入“想想做做”裏的第一個習題。再讓學生透過觀察和比較,加深對一位小數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幾米”到“零點幾米”的認知過渡,建立起關於小數的數感。

第二步驟是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

學生在上一個環節已經初步認識了小數,這裏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課件出示:小明和小紅挑選好書桌後,在超市裏買了一些文具,分別是:鉛筆3角,學生尺7角,圓珠筆1元2角,筆記本3元5角。先提出問題:這些錢數也可以用小數表示嗎?這樣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了學生的表現欲,促使學生積極的,主動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來。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對比分析,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最後達成共識: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這裏,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探索和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的交鋒,思維的共享,達到了學習互補的目的。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飛躍。

第三步驟是認識自然數和整數

我設計讓學生自學這部分內容。然後給出一些具體的數據讓學生區分哪些是整數,哪些是小數,並指出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簡單數學概念的能力,這樣的設計既可以使學生獲取知識,又可以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塊: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爲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第一個練習:搶答

搶答1:實物投影出示商店裏各種物品的價格標籤,讓學生說出小數。

搶答2:出示一組分數,說出小數。這裏故意出示一個分母不是10的分數,引起學生的討論交流,明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第二個練習:看圖先寫出分數,再寫出小數。

第三個練習:你能幫助他們嗎?學生透過思考和交流得出結果。

第四板塊:引導學生總結

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是透過什麼方法得到的?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縱觀本課,每個教學環節的引入,都注意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啓發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的積極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義的現實背景。學生的學習方式,既有有意義的接受,又有自己的思考,探索,也有小組內的生生互動,每種學習方式的選擇都是恰當的、可行的和必要的。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透過有目的的觀察、比較、交流和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深切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課稿 篇5

一、說活動內容

“摘果子”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認、讀、寫10以內的數,並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的意義和算法後,第一次接觸5以內的減法。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笑笑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學數學的意識,併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減法打好基礎。

二、說幼兒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和經歷了大量的減法應用,他們能準確的得知計算的結果,但缺乏用數學的形式來表達生活中的減法現象。他們對於減法的意義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還缺乏瞭解。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體驗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2、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與人合作意識。課堂上需要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意識。

三、說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1、在具體活動中,使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會讀、寫減法算式,並能夠正確口算5以內的減法。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口算卡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本課我採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遊戲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學法:學生本課中透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五、說活動流程

(一)遊戲情境匯入: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舊知的複習,以笑笑獎勵同學們吃最新鮮的果子匯入“摘果子”這一情境。

(二)遊戲活動準備: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笑笑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爲以後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

這裏引導學生了解到5可以分成2和3,接着告訴同學們在數學領域我們用減法來解決這一的問題,引出課題。並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

爲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還剩3個果子?爲什麼用減法算?”並讓同學們說出5-2=3這道減法算式的意義。同時出示鳥兒飛走的情境以鞏固減法的意義。

爲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分學具小圓片的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後我引導學生明白,減法的表示方式除了拿走一部分,還可以用劃線、圈出部分等形式來表示。

然後引導學生找生活中的減法,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遊戲活動過程: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在學習了新知識後,我安排了課中操,將練一練的第一題轉換成手指操來調節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鞏固5以內減法。做操結束以比賽搶答的形式完成練一練2——5題,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具有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習效率。組織小競賽,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只有讓他們動手,動口,他們的注意力纔會集中,讓他們每個人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後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遊戲“找朋友”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遊戲活動延伸: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說課稿 篇6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其一)》,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五大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極其作用

《行路難(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是詩人李白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抒懷。詩人借樂府古題《行路難》抒發了自己的苦悶、悲憤以及仍執着追求理想的強烈自信。因此,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意義重大。

2.學情分析

《行路難》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感時而失落苦悶,時而充滿希望,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句,使詩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體會詩歌感情之後,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並談談收穫,對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作用極大!

3.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爲:

第一、抒情誦讀。 ?新課標? 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於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第三、”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4.教學重難點

三分文章七分讀,所以我將誦讀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於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誦讀品味法——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道理。”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批註法——勤動筆墨,寫下感悟

2.討論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學習,積極參與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上課一開始,我就用翰林院學士李白醉酒給楊貴妃賦詩時,讓總管太監高力士爲其脫靴,國舅楊國忠爲其研磨導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故事匯入。這樣做不僅僅讓學生在故事中瞭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並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2.出示目標,明確目的地

3.傾聽文字,進入情境

播放《行路難(其一)》的配樂朗誦帶,讓學生能夠讀準字音進入情境,而後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濟滄海、歧路這幾個字檢測學生聽讀效果。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於醞釀一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因爲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不可能有人對道理的追求。”

4.反覆誦讀,走進文字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個別學生範讀,其他同學糾讀、評讀;然後集體朗讀;最後小組內有感情的朗讀,由小組派優秀代表配樂朗讀的形式進行。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於讓學生在反覆鬆動中感悟,初步把握詩歌的語氣語調,爲進一步理解詩歌奠定良好基礎。

5.文字對話,賞析詩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爲什麼?”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運用以前提過的賞析詩詞的方法:修辭、動詞、情感、描繪的畫面等方法,運用作批註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感悟,並做了示範:“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調了詩人前途的坎坷、艱難,同時寫出了詩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學生自己批註完之後,以小組爲單位交流,最後展示!

我設計本環節的依據是新課標提出讓教師拋出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而不是用一些瑣碎的問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並且新課程還提倡教師要找到這樣一種方法,讓教師少教,讓學生多學”,因此教學方法的引導是必要地。透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同學們就瞭解了詩歌的藝術特徵以及詩人的情感變化。

6.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讓學生談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失落苦悶的人生經歷,並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穫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詩歌或者故事呢。小組賽一賽,看誰知道的更多!

第一個問題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且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詩歌結合起來,能夠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有利於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情緒。而第二個問題主要考察的是同學們自己的閱讀積累,採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競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並且將自己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好的知人論世。

7.教學小結

透過對本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李白感情的波盪起伏,同時也學習了李白那種積極樂觀、昂揚向上,執着追求人生理想的優秀品質,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夠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態度去對待!

8.興趣作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透過剛纔的李白詩文大比拼活動,你一定覺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讀書了吧,請同學們課外蒐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資料,讓自己更加博學吧!

五、說板書設計

行路難(其一)

李白

失落苦悶——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執着追求,倔強自信)

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這是我們班主題活動“蔬菜朋友”當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次活動來自生活。在秋天這個季節裏,蔬菜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種非常的多,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着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裏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是相當的瞭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幼兒不愛吃青菜的現象也是很嚴重的,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符合幼兒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趕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次的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夠服務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最終的結果,對活動和老師的教學起着引導的作用。以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爲依據,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A、幼兒在感知蔬菜不同顏色的基礎上,嘗試不同顏色的搭配。B、掌握蔬菜由條切成丁的技能。C、在活動過程當中,體驗自己動手勞作的樂趣,產生對蔬菜的喜愛之情。

根據我制定的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感知蔬菜的不同顏色,知道顏色的搭配(學會根據不同的顏色進行排列)。透過幼兒的自主操作,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幼兒的自主操作,掌握蔬菜由條切成丁的技能,並根據蔬菜顏色的不同,把蔬菜分層裝進玻璃罐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總之我們的活動有一定的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讓教育溶入生活當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的活動準備:A、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長方形兩張兩張擺佈成3張長桌。B、物質準備:已做好的“蔬菜彩虹”;黃瓜、白蘿蔔、胡蘿蔔、包菜、紅辣椒、青辣椒等蔬菜切成條;小盤子、塑料刀、一次性桌布、花椒、八角、高粱酒、白醋、鹽巴、糖等分成三桌擺放;C、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本次的活動,老師提供的主題,一定要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主動的參與到活動當中,還要挖掘此次活動的活動價值,所以我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所謂操作法就是幼兒動手操作,幼兒在操作的過程當中進行

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說課稿

自主的探索發現,可以得到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本次活動當中,我安排了幼兒的兩次操作。第一次是引起幼兒興趣後的操作,主要是讓幼兒探索蔬菜彩虹的色彩,知道顏色有層次的搭配。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中獲取感知。爲後面的操作做好鋪墊。第二次的操作活動是讓幼兒自己親手製作“蔬菜彩虹”,有層次的把切好的蔬菜裝進玻璃瓶裏作成泡菜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2。演示法:本次活動的演示法是老師說明怎樣把已經切成條的蔬菜切成丁,並且演示如何把已切好的蔬菜根據顏色有層次的裝進瓶子當中,在瓶子當中除了裝進蔬菜還要怎樣把各種配料給裝進去,讓幼兒對“蔬菜彩虹”的具體制作過程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讓幼兒得到濃厚的興趣,使其對製作的理解和認識更加的透徹。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話活動等把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勞作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

本次活動我們採取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當中目標名明確的指出:(幼兒)“能用多種的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當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聞一聞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此次的活動產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動當中,我們鼓勵幼兒自己嘗試着用老師準備的材料根據老師的演示,製作“蔬菜彩虹”。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透過自主操作、觀察同伴或是同伴協作嘗試着自己製作。當然,孩子不一定一次就能夠做得非常的好,他們透過不斷的嘗試,會想盡辦法把自己的蔬菜彩虹做得最好看、最美味!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之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等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此次活動的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自由勞作——品嚐交流——活動延伸

(一)激發興趣(品嚐美味的蔬菜彩虹)

活動的一開始,老師就拿出事先做好的“蔬菜彩虹”,請幼兒品嚐,讓他們猜猜看老師是拿什麼蔬菜做的?引發幼兒觀察“蔬菜彩虹”的興趣。

(二)自由探索(觀察蔬菜彩虹)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在第二個環節我就安排幼兒自由的觀察。我們爲每組的

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說課稿

幼兒準備了用大玻璃瓶裝好的蔬菜彩虹,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當中,老師是引導者,在輕鬆的活動氛圍當中,幼兒摸摸、看看、說說各自看到的。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得到的知識經驗是零散的,爲了能夠加工整理,再幼兒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整理幼兒獲取的知識經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預設幼兒將得到以下的知識經驗:在玻璃瓶當中的是各種各樣的蔬菜,切的一小塊一小塊的,老師根據蔬菜的不同顏色的把他們分層的放在玻璃瓶當中,看上去就像七彩的彩虹很漂亮!裏面還放了酒和醋、還有一些黑黑的東西(一些八角、花椒等)。

(三)自主操作(製作蔬菜彩虹)

具體說,我們的這次活動主要是勞作活動。幼兒在透過大家的自由探索和老師示範當中,已經產生了對活動的好奇和興趣,於是我們就乘熱打鐵,安排幼兒自由操作,製作“蔬菜彩虹”。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和相互之間的交流,來嘗試製作。在這個環節,我們主要的要求是要孩子把切成丁的蔬菜,根據蔬菜顏色分層次的放進玻璃瓶子當中。因此,只要是幼兒看見自己製作的“蔬菜彩虹”和老師做的一樣漂亮,他們就能夠很高興,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四)品嚐交流

剛剛製作好的“蔬菜彩虹”是不能馬上食用的,所以我們在上課的前兩天預先製作好一些好吃的“蔬菜彩虹”,讓剛剛自己做好了“蔬菜彩虹”的孩子們品嚐!這樣不僅增添了孩子的喜悅之情,更是增添了孩子對自己製作的期待之情。他們將會帶着“我的‘蔬菜彩虹’也能向老師做的一樣好吃嗎”的疑問,繼續保持着對其的興趣。

(五)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並不能告一個段落。接下來還有孩子對自己製作成果的期待,他們希望自己的“蔬菜彩虹”能夠很美味,能夠讓大家都喜歡。接着,我們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製作帶回家裏,請爸爸媽媽品嚐,到時候,孩子不僅僅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得到家長對他們的讚許!我們也可以請家長配合,在家和孩子一起做“蔬菜彩虹”,讓孩子從中體會另一種樂趣!

說課稿 篇8

一、 設計理念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並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數學活動應該是以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或得對數學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二、 設計思路

“認識角”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新課標中提出了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從“立體”到“平面”再到“立體”的過程。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關係,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針對以上思路 ,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認知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法與學法:

⑴觀察的方法,透過觀察電腦動畫演示,突出“角的樣子”這一重要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⑵動手操作的方法,感悟由三根小棒可以擺出很多個角,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

⑶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室的引導下,能總結概括出與角大小有關的因素。

⑷教法採用情景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定理的.發現到定理的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爲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觀察、猜測、發現、驗證,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1、 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2、 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三、 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爲優化教學過程,本着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體現數學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思想。

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

由幾個以前學過的圖形匯入新課

1、觀看鬧鐘,三角尺,數學書三種物品,說一說都看到了哪些圖形,從而引入角。

2、觀看生活中的物品中的角,感受角的特殊形狀。

[設計意圖]好奇心是孩子的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儘量體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先尋找生活中的角,加深對角的認識。利用課件顯示生活中的物體中的角。這樣透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觀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到半抽象,再讓學生觸摸角的各部分,學生可以感覺到尖尖的頂點和直直的邊,然後讓學生摸一摸手中的三角板感受角特殊的形狀。

第二環節:提出問題,共同探索

1、利用課件出示剪刀、鐘面、紅領巾的實物圖,讓學生獨立找出其中的角,並畫出來。

2、指出一名同學到電腦前展示畫的角,並說說是怎樣畫的。師板書畫角。

3、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學寫角的記作和讀作並說說角的符號像什麼。

4、透過以上教學,學生對角的組成這個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進而給學生出示課件“判斷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這個練習,讓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 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爲主線,透過巧妙運用多媒體、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種感官協調下初步認識了角,在實踐中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第三環節:深入探究

1、課件出示:兩個角,猜一猜: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2、全班交流彙報,從而總結出:A、角的大小區別明顯時,直接比。B、角的大小不明顯時,把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也重合,然後進行比較或用量角器。

【設計意圖】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別是在幾何圖形教學中,運用比較方法,加強形體間的聯繫和區別,提高識別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研究探討

1、拿出活動角,拉動角的兩邊後,觀察角發生了什麼變化。

2、集體彙報交流,總結出A、兩個角,邊不一樣長,但角一樣大,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B、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口的大小有關,開口越大,角越 大;開口越小,角越小。

【設計意圖】在比較角的這個環節中,我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親自去實踐體驗,讓學生用準備好的活動角,隨意扯動角的兩條邊,觀察角的變化,並在小組討論。倡導學生在“觸摸”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

第五環節:拓展運用

1、數出圖形中的角的數量。

2、動手操作題,用三根小棒可以擺出幾個角.

3、拓展提高題,把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4、利用上海南浦大橋、金字塔、中央電視臺新聞大廈等圖片對學生進行直觀教育,讓學生感受到角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

【設計意圖】側重於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加強動手操作實踐,豐富學生感知,積累空間觀念,形成能力。積極引發學生的爭論,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

第六環節:說板書

這節課我設計了簡潔、明瞭形式的板書,畫出角,並標出角的各部分名稱、讀作和記作、以及影響角的大小的有關因素。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這篇教學設計,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對角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角的特徵、角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作進一步的探究,並加以理解。基於以上認識,我確立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促進數學能力的發展,使駕馭課堂生成資源,促進教師教育機智的發展。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爲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援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複習爲前提讓學生透過舊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動腦,動眼,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算。學生已經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相比,三位數乘兩位數需要多乘一步,並把兩次的部分積相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2.透過兩位數乘兩位數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知識的遷移,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定標

1、口算:

15×6=35×2=23×30=36×20=

42×19≈58×41≈

2、豎式計算:42×26=

學生動手完成並思考:用豎式計算乘法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與大家交流一下?

3、展示學習目標

二、自學互動

板書: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學生討論:李叔叔的城市離北京有多遠?

2)、根據學生彙報,板書145×12=

3)、觀察這算式,你發現和我們以前所學得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嗎?〔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交流自學所得.〕

4)、你能運用估算知識猜一猜:李叔叔家離北京大約有多遠嗎?說一說你的想法?〔請同學們大膽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提出自學中的問題和困惑,認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5)、自己試着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6)、教師利用豎式進行講解。

7)、小結。

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兩位數的個位乘三位數,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乘三位數,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

三、測評訓練。

1、完成做一做習題。

2、作業

練習冊習題。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爲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爲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爲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裏會退色?”“爲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辦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爲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着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辦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辦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 “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透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辦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透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透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透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辦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辦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