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彙編9篇

說課稿6.13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說課稿彙編9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分析 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其在體現功能關係上是個很好的素材,它能夠充分地體現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既然學生已經從做功的角度認識了電動勢的概念,這裏仍舊透過功能關係的分析來建立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是可行的。在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時,先妥善解決對知識正確理解的問題,隨之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應用(設計簡單多用電錶),再讓學生獲得操作體驗。先了解《閉和電路歐姆定律》一課的教學目標。

2、三維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能夠推匯出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於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理解 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知道這種關係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並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掌握電源斷路和短路兩種特殊情況下的特點。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熟練應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理解閉合電路的功率表達式,知道閉合電路中能量的轉化。

②、過程與方法:透過演示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的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思路和方法;透過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節課教學,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透過探究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推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應用定律進行有關討論。 教學難點: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

二、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爲主。因此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演示實驗、討論、講解法相結合。

三、教學過程的構想

1、匯入新課: 前邊我們知道電源是透過非靜電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轉化爲電能的裝置。只有用導線將電源、用電器 連成閉合電路,電路中才有電流。那麼電路中的電流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電源提供的電能是如何在閉合電路中分配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2、引導學生推導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可按以下思路進行:設電源電動勢爲E,內阻爲r,外電路電阻爲R,閉合電路的電流爲I。問題(1)寫出在t時間內,外電路中消耗的電能E外的表達式?(E外=I2Rt)(2)寫出在t時間內,內電路中消耗的電能E內的表達式?(E內=I2rt)(3)寫出在t時間內,電源中非靜電力做的功W的表達式?(W=Eq=EIt)

3、得出結論,拓展加深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可以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等式?對這個結論加以推導,還可以得到哪些推論?(W= E外+E內 即EIt =I2Rt+ I2rt 整理得:E =IR+ Ir 或者 ) 結論:這就是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適用的條件就是外電路是純電阻電路。

4、運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分析電路: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提問:對給定的電源,E、r均爲定值,外電阻變化時,電路中的電流如何變化?外電阻增大時,路端電壓如何變化?(據I= 可知,R增大時I減小;R減小時I增大。)演示實驗:探討路端電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投影實驗電路圖如圖所示;按電路圖連接電路;調節滑動變阻器,改變外電路的電阻,觀察路端電壓怎樣隨電流(或外電阻)而改變。總結實驗結論: 當外電阻增大時,電流減小,路端電壓增大;當外電阻減小時,電流增大,路端電壓減小。就某個電源來說,電動勢E和內阻r是一定的。當R增大時,由 得,I減小,由U=E-Ir,路端電壓增大。反之,當R減小時,由 得,I增大,由U=E-Ir,路端電壓減小。

5、拓展:提問1:討論兩種特殊情況:請同學們思考:在閉合電路中,當外電阻等於零時,會發生什麼現象?(發生短路現象。)提問2:發生上述現象時,電流有多大?(當發生短路時,外電阻R=0,U外=0,U內=E=Ir,故短路電流I= 。)提問3:當外電阻很大時,又會發生什麼現象呢?(斷路。斷路時,外電阻R→∝,電流I=0,U內=0,U外=E。)

6、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應用(投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例題。關於“思考與討論”欄目,可以讓學生根據路端電壓和電流的數學表達式來畫U-I圖線,然後引導學生根據圖線並結合演示實驗現象來討論,結合短路、斷路來討論U-I圖線的截距、斜率等的物理義。

7、課堂總結、點評: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①、電源的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電源電動勢等於閉合電路內、外電阻上的電勢降落U內和U外之和,即E=U內+U外。②、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公式。③、路端電壓隨着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隨着外電阻的減小而減小。④、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式爲U=E-Ir,其U—I圖線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8、作業佈置:P63 1、3

四、板書設計:

1、電源電動勢E=U內+U外

2、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公式

3、路端電壓隨着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隨着外電阻的減小而減小

4、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式爲U=E-Ir,其U—I圖線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物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4號,我說課的題目是1號《比熱容》,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物理上冊第11章第4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法和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熱容是11章《熱和能》的重點,同時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它是反映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和生產技術上的許多問題都跟物質比熱容有關,但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爲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按照新課標要求,體現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故本節課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探究比熱容實驗.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透過實驗瞭解比熱容的概念.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會查比熱容表,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實驗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學會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間的相互聯繫;訓練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探究,學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驗從實驗到理論的科學方法。故本節的學習目標爲:(出示課件)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

難點:1.制定實驗探究方案;2.瞭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溫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說學情

1.初中學生對事物存在着濃厚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2.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質量、溫度、熱量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沒有深刻意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三).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依據《課標》要求,本課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瞭解比熱容的含義。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說學法: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學會記錄實驗數據和資訊,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啓發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資訊,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屬性,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瞭解。結合《課標》本節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進社會,這是新課程理念。(出示課件)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汽車發動機用水冷卻,新疆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等實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爲了解決這些問題需學習本節內容:《物質的比熱容>>,引入課題。(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離,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

2.生活感知:(出示課件)

①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援你的觀點)

②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溫度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援你的觀點)(這種設定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結得到:水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

那麼(出示課件)

③將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鐵塊加熱,升高相同的溫度,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強調質量、升高的溫度相等)

(透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定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爲顯性化。)

提出探究問題: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由於本實驗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綜合考慮有一定的難度,故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出示課件)

(一)根據問題討論設計實驗

(1)選取什麼物質進行對比?用什麼工具測質量?

(2)用什麼工具對它們加熱?

(3)用什麼工具顯示它們溫度的變化?

(4)怎樣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學生在完成本實驗提示的基礎上來)

(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交流討論、展示設計方案,表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應有兩種方案(出示課件)。

方案一: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相等的熱量)後,比較溫度的變化。

方案二: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加熱的時間(吸收熱量的多少)。

(讓各小組討論,然後教師特別強調“相同條件”是哪些,強調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明確按實驗方案二進行實驗,與提出的問題一致,簡化了實驗,可使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更明確一些)

4.進行實驗,收集數據(本環節事先應安排好小組分工,明確小組要求)(出示課件)

物質名稱 質量m/g 初溫t1/℃ 末溫t2/℃ 升高的溫度t2-t1/℃ 加熱時間t/min 水 煤油

(將學生劃組,明確分工,其目的是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同時透過評比星級小組,星級組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分析和論證

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數據,(實驗數據誤差大)組織學生討論。做好兩種物質的數據對比,學會分析數據,探究結論,先小組交流意見,再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實驗結論。

6.評估:

交流實驗的得與失,操作是否規範,實驗誤差的原因(熱源不可能絕對一致、加熱時間的控制等),結論是否恰當,描述是否準確等等。在學生得到質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質,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不同的基礎上自然引入下面問題?

7.交流與合作:

(1)水和煤油誰的吸熱能力強?

(2)如何科學地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

在學生提出該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

(看課本P34頁的的文字,解決下列問題)(出示課件)

(1)比熱容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2)比熱容的定義是什麼?

(3)比熱容的單位是什麼?符號呢?

討論如何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不同,引入比熱容的概念。在討論中注意尊重學生意見,適當點撥,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發現真理。幫助學生正確瞭解比熱容的含義,認識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學會查比熱容表,透過讀表,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8.走進生活,拓展應用

主要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及生產生活的應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會,及時反饋矯正。(出示課件)

①小組討論:爲什麼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能調節當地的氣候,使冬天氣溫將升高2C,而夏天將降低2C?

②深化:嘗試解釋海陸風的成因。

③拓展:閱讀“氣候與熱污染”,請交流各自蒐集的資料、解釋成因並提出改善這一現象的建議。

④課後思考:根據水的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嘗試解答:把質量爲2kg、溫度爲30℃的水燒開(一標準大氣壓下),水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從物理走向社會”,只有將所學的知識等加以運用才能內化爲自己的東西,所以讓學生透過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的問題,解決了生活中的疑問,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培養了學生將所學知識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和使命感。

9.課堂總結

回扣目標,讓學生總結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疑問,及時補救。

(五).說板書設計

(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出示課件)

比熱容

一.實驗探究

1.水吸收的熱量多少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2.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

二.比熱容

1.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符號c。

2.單位;J/(kg ℃)

3.意義:1千克的某種物質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熱量是多少J

(六).結束語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利用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物理現象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上是我對《比熱容》這節教材的認識和這堂課的整體設計。

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後記

我抽的面試題目是1號:主要是問課堂遇到突發事件如何處理,思考闡述3分鐘,感覺當時有點緊張,回答的不夠全面,考完了又整理了一下,希望對今後需要考試的同行有幫助!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會發生爭執。學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見解,常有誰說不服誰的情況。當着衆人面對他們加以大聲呵斥和責罵,這樣只會招來反感和叛逆。

課堂45分鐘是有限的,毫無節制的爭論會影響教學進度。因此,當學生不能被教師說服時,或學生幾種意見爭執不下時,教師要採取“冷處理”的辦法,暫時“休戰”,課後慢慢解決。這樣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使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作爲老師,課堂上我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我現在是在上課,我所面對的不是一個或幾個搗亂的學生,而是全班這麼多可愛的學生,全班其餘的同學是無辜的,他們有權利享受上課的快樂。課堂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內能》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三章第二節,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爲內能的概念、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之前學習的分子熱運動爲本節課的開展做了一定的鋪墊,所以本節課是前面所學內容——分子熱運動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後的內容都是圍繞內能展開的。故本節內容在這裏起着十分重要的過渡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於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佔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爲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爲依託,透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圖片爲學生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並學好本節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並透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分析、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本節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對內能、熱量概念的理解,對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的理解。

【難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實驗法、小組合作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現以上教學思路,就要求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過程。接下來我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會先給大家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並解釋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爲了解釋原因,進而引出課題《內能》。

【設計意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匯入課堂,不但創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疑問和猜想,觸發思維的興奮點,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可以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動機,爲學生開啟探究之門,幫助學生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環節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內能概念的建立。我會先提問學生什麼是動能,什麼是勢能,學生回顧之前的知識可以快速回答出,這也可以幫助建立內能的概念打好基礎。接着我會出示運動着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並提示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動能,透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後也會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引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接着,我會讓學生回顧機械能的概念,思考內能和機械能的區別、內能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有着怎樣的關係。學生結合教材及生活經驗不難得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透過層層設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推進過程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能透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加深印象,有利於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之後是第二部分的內容:物體內能的改變。

我會先給學生列舉燒熱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卻的例子,結合例子講解這個過程發生了熱傳遞。溫度改變使得物體的內能發生了改變。從而由學生總結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在此問題上學生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透過這樣的提問即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學素養,更是爲引出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做好鋪墊。明確了改變物體內能的第一種方式之後,我會給學生展示兩組圖片,分別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圖片,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餘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我會給學生完成兩個演示實驗,第一個是壓縮空氣引火儀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第二個是空氣推動塞子的實驗,觀察瓶內變化。學生透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總結出是因爲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這樣就可以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實驗現象,並可以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能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

然後是拓展提升環節: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鑽木取火”的含義。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設定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鞏固,加深了對內能的理解,及時的鞏固與練習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時加以回顧,同時也能使我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加以疏導。之後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課後查一查什麼是溫室效應,並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繫。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拓展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逐層排布,重難點明顯,容易讓學生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時,師生互動間會產生許多資訊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資訊和問題作爲焦點來組織教學,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教學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最終實現生生奮發的目標。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物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對本節課的理解和這樣設計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內容說明:

《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二節內容。

(二)、內容解析:

1、《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爲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

2、歐姆定律這節課特點: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研究,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上節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達式,無形中降低了難度。

3、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會“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係的實驗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時也爲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一)、學生思維特點: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知識來支援。

(二)、學生知識情況:

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初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具備學習歐姆定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定量關係,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

1、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透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3、透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透過閱讀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得出串並聯電路中的電阻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初步領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

2、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實驗結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難點、

爲了達到以上目標,並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是這一章內容的第二節,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我認爲: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表達式、變形式的意義是本節的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課難點。

六、內容方法

(一)、教學內容

1、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2、電阻的串聯與並聯。

(二)教具使用

教師演示用:課件、乾電池、開關、電阻、燈泡、導線、示教板。

學生分組用:電源、導線、電阻、燈泡等。

(學生剛接觸電學,內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懼,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活動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三)、教學方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以下幾點:

1、是設計了學生探究電阻的串聯和並聯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2、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啓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3、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透過開放性問題的設定來啓發學生思考,在思考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定懸念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透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透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大?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透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溫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經常在思考: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爲什麼對物理不感興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物理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了。事實上,物理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物理、探究物理、認識並掌握物理。

出示表一:R=5Ω

U(V)

1

2

3

I

0。2

0。4

0。6

表二:U=3V

R(wΩ)

5

10

15

I

0。6

0。3

0。2

結合表格提出以下問題:

1、實驗時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麼?

2、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得出歐姆定律。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對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變形進行分析,並介紹歐姆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四)“精講例題”——學以致用

在這裏我精心設計了一道生活中的題目: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達到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對於物理計算題,要逐步進行板書,可以引起學生思考,教育學生學會規範解題。

(五)“及時訓練”——鞏固新知

爲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兩道及時訓練題,透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六)“順理成章”——串並電阻

1、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阻的關係:

①學生分組實驗,分別把兩個電阻串聯、並聯接入電路,觀察燈泡的亮度,得出電阻的變化情況。

②學生分組實驗後,討論得出結論:兩個電阻串聯後電阻變大了,因爲燈泡變暗了;兩個電阻並聯後電阻變小了,因爲燈泡的變亮了。

2、出示問題:爲什麼串聯後電阻變大?並聯後電阻變小?從前面學習過的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釋。

學生討論後,帶着小紅帽上臺演示:電阻串聯,越串越長,所以越串越大;電阻並聯,越並越粗,所以越並越小。

3、問題:

①電阻串聯後總電阻與原來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②5Ω的電阻與10Ω的電阻串聯總電阻可以用多大的電阻來代替?

③電阻並聯後總電阻與原來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②兩個10Ω的電阻並聯總電阻可以用多大的電阻來代替?

採取學生自主實驗的方法,使學生更直觀地體驗電阻的串並聯引起的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從而自主得出結論,能更好的證明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科學性。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大膽的猜想,當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果相駁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考,可以使學生的印象更深刻。當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果相同時,他會在實驗中體驗到快樂與興奮,有利於激發學習的興趣。

(七)“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歐姆定律及其有關概念;⑵串並聯電阻的特點;⑶根據串並聯電路的電流、電壓規律推出串並聯電阻的兩個公式;讓學生透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透過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八)“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幾

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八、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分爲兩部分,左邊是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電阻的串並聯。右邊是例題的解題過程。這樣的設計既能突出重難點,也爲學生規範解題起到示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教師批評指正。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牛頓運動定律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一節課。是人教版02年審查透過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中的第七節。是牛頓運動定律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超重與失重又是生活中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本節課不論從“學以致用”上還是從糾正生活中錯誤觀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大剛中指出,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廣泛應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探索自然現象具有普遍意義。高中物理教學內容應該包括與基礎知識聯繫密切的實際知識,要引導學生弄清實際問題中的物理原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再結合學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據教學目的和原則,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本節課將要完成的教育目標:

①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超重與失重;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德育目標: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以往的教學經驗使我體會到: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普遍感到不難,但對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從物理名詞的表面結合語文分析字詞的方法錯誤理解。爲此,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理解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以及如何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作爲本節重點。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現狀及對策:

高一學生正處於好奇心強,自主意識增強的階段,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從實況錄象入手,抓新奇促興趣;而且,雖然學生已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但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習慣思維、先入爲主的思維定勢讓學生對超重與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過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細講解超重,讓學生自己歸納類比失重。達到糾正錯誤、指導學法、主動參與的效果。(探究此過程正是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過程。)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爲了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儘快掌握知識,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直觀感覺知識,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正確性,進而過渡到對超重與失重實質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的採用: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貴在得法。現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校反覆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再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認知規律,我採用啓發、引導、探索、類比、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探索、類比、總結,實現“兩種方式”的根本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且體現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

2.教學手段的採用: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爲了更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儘快掌握本節的教學任務,除採用常規的教學手段,特採用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記憶,節省教學時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鐘)

上課前,利用片頭中的名人名言激勵自信、自強、勇於探索(體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課後,透過神六升空圖片引出課題(板書課題)。讓學生講解對超重、失重的感性認識,提出本節教學目標。接下來透過“趙老師測體重”的實況錄象從身邊事入手,引導學生對比指針變化(提出問題),製造一種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物理情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研究探索熱情後引入新課。

2.突破重難點:(15分鐘)

從高教版王淑賢著的《力學》第四章第五節對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學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錯誤認識,進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來及其與語文字詞分析的關係,讓教學內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區分可以使本節教學內容變的輕鬆易懂,但同時應告訴學生重量是一個已經遺棄的名詞。)

結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機中的情況,分析人對升降機上秤的壓力,幫助學生理解超重現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狀態下重力不變,壓力變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後讓學生練習課後習題3中的第4問,抽一學生演板(老師巡視,檢查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之後,結合人在升降機中與此題引導學生給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尋找超重的規律,理解超重的實質。(投影顯示超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3.學法指導:(5分鐘)

爲了使學生掌握類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抽象概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失重,就採用對比超重讓學生自己總結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節省了教學時間。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的要求,體現自主、探究、互動的組織、引導和情景創設等特徵(投影顯示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又透過閱讀教材與思考課後“做一做”,抽生回答總結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分析解決“做一做”中的現象,增強“學以致用”,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時的視頻,請學生分析,下落過程中水爲什麼不漏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投影顯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4.適當擴展,自由提問:(5分鐘)

①完全失重的空間裏還有許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各國宇航局都力圖率先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爲此,發達國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徵求可在飛船裏進行實驗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曾設計出一個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人的思維反應速度是不變、變快還是變慢。受到了發達國家宇航局的關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在這方面有什麼奇思妙想,不妨寄與我國宇航部門,希望將來在我國飛船上進行的實驗裏,有你們設計的方案。

②環繞地球飛行的宇宙飛船裏用秤是稱不出任何物體的重力的。說明宇宙飛船裏的物體處於什麼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個什麼樣的空間?飛船內的物體都處於完全失重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間。(投影顯示)

③生活中有沒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讓學生舉身邊的事例(過山車、汽車變速上下坡、蹦極等),與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緊密;讓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惑。“學以致用”,增強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5.反饋練習,首尾呼應:(5分鐘)

回顧引入時趙老師在秤上起立時指針偏轉(投影顯示),讓學生解釋原因。突出本節所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鞏固所學知識。此處有難度,可以先提示學生分析起立過程的運動狀態如何變化。(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6.歸納總結:(5分鐘)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知識,突出超重與失重是兩種現象,其研究都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目的是強化所學,加深理解,加強記憶與理解,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指導、幫助等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全體學生主動發展。突出科學探究和師生互動。(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7.佈置作業:(5分鐘)

透過佈置作業,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本節的內容。

8.板書設計: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特點分析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二是:先研究比較常見的各種形變,後研究與形變有關的彈力,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特點之三是:基礎概念多,演示實驗多,再加上學生的探究實驗,故容量較大,需仔細安排,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條理清晰。

(二)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麼是彈力,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援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知道形變與彈力的關係,掌握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象與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經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係,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律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大量的力學現象中都要對彈力的產生條件及其方向進行判斷,並且要明確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產生彈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彈簧所產生的彈力貫穿知識的前後,因此我把重點內容確定爲:

⑴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探究彈簧彈力的規律。

●由於學生對微小形變難於確定而且對其是否產生彈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斷,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變的方法作爲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爲基礎的,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援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因此我採取引導、啓發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用具

⑴演示用具:彈簧、鋼絲、激光筆、細竹竿、微小形變放大器一套、已拉壞了的彈簧、鋼尺。

⑵學生探究實驗用具:鐵架臺(帶支架),兩個原長一樣但勁度係數不一樣的彈簧、刻度尺、鉤碼10個、長20cm的細鐵絲。

物理說課稿 篇7

尊敬的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說課,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透過前幾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到某個力對物體做工就一定對應着某種能量的變化。在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中,學生也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那麼物體的動能跟那些因素有關,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都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深化了對功的理解,對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爲下一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併爲用功能關係處理問題開啟了思維通道,因此本屆內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是關建的一節,是重點的一節。

二、學生學情

深入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已經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學生已經認識到做功必然引起對應能量發生變化。

(3)學生已經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把力學量與運動聯繫到一起。

(4)透過三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單位以及符號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

3、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透過動能定理的推導,體會演繹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動能定理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透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透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

1、直觀演示法、問題探究的方式(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2、活動探究法(理論推理)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學法:觀察思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五、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引出課題

2、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一)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告訴我們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上一節我們探

2那麼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體的表達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關係得出了呢?

出示課題:動能和動能定理

(二)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演示觀察實驗思考:

(1)從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滾到底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誰得動能大?

(2)從高度不同質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哪個的動能大呢?

(3)總結一些動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以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爲目的)

結論:質量大,速度決定動能大小。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爲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動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問題:學生推導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麼關係?

4、綜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導得出什麼樣的式子?

5、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 它包含了影響動能的兩個因素:m和v

(2) 這個過程末狀態與初狀態的差,正好等於力對物體做的功

(3) 它涵蓋了我們前面探究得到的結論W∝V

2.於是我們說質量爲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爲Ek

(1)概念:

(2)動能的標矢性:

(3)動能的單位:

(4)動能式狀態量還是過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組織學生一起進一步分析例1的推導結果:提出問題:

(1)等式左邊W的意義

(2)等式右邊意義是什麼?

(3)此式的又表達了什麼意思?

(4)結論.上面關係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W爲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邊代表着變化量

(2)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線運動時,動能定理也同樣適用。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例2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爲m=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1、爲什麼動能定理能解決變力問題?

2、建立動能和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3、建立動能定理經歷了那些過程?

4、這節課有什麼收穫(課堂小結)?

目的(透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認知過程、結果進行自我檢查)

物理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叫韋國祥,來自於武鳴縣羅波高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選自高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四節。它是學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線運動的規律後,接觸到的一個較爲複雜的曲線運動,本節內容作爲該部分的起始章節,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R根據本節課的要求和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麼是線速度、角速度、週期 和頻率m-W+X"g-h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週期和頻率之間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用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能用資訊技術手段爲物理學習服務。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識感性化;複雜的概念簡單化。進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三、德育目標:

旭谷透過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多面性。學會全面認識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理解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繫。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推理歸納法、比較分析法,分層教學法。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教學步驟:

爲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本節課設計如下:

一、匯入新課

(1)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察幾個常見的圓周運動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繞太陽的運動,電風扇轉動)。學生觀察,認識到這幾個運動的共同點是:其運動軌跡都是圓周。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

二、新課教學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1、勻速圓周運動

透過剛纔的錄像內容: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重點是觀察在相等的時間內透過的弧長關係,明確圓周運動分爲變速圓周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以及它們的區別。得出結論,①變速圓周運動特點是:在相等時間內透過的弧長不等。②勻速圓周運動:相等時間內透過的弧長相等。

透過以上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及特點

教師進行總結,提出:勻速圓周運動是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類似於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直線運動;其次,運動的軌跡是圓周,是曲線,所以是曲線運動。由此可見,勻速圓周運動實際上也是一種變速運動。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引出第一個概念:線速度)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投影出閱讀提綱,學生先歸納,後師生互動加深學習。

根據學生的歸納總結,將知識點投影,讓學生理解線速度的概念、定義、大小、方向)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

1)線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質點沿圓周運動的快慢。

2)定義:質點做圓周運動透過的弧長s和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線速度.(比值定義法)

s(3)大小:v=.單位:m/s(s是弧長,非位移) t

(4)方向:在圓周各點的切線上

這裏重點強調:

(1)“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變,即速率不變;而“勻速直線運動”的“勻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變,二者並不相同.

同時指出:線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爲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除了可以用“線速度”來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之外,還可以“角速度”來描述。

這時播放課件:模擬唱片運動。在其上放一個物體隨唱片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寫其與圓心的連線及其掃過的面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歸納知識點,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讓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b:出示閱讀思考題

1)角速度是表示什麼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義是什麼?

3)角速度等於什麼和什麼的比值

4)角速度的單位是什麼?

這裏強調: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對於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恆定的。

d:強調角速度單位的寫法rad/s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即運動物體經過一定時間後,又重複回到

原來的位置,使學生形成“週期”的概念。引出“週期、頻率和轉速”這個教學重點。

a:讓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b:教師出示閱讀思考題: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

1) 什麼叫週期, 什麼叫頻率; 什麼叫轉速

2)它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3)它們的單位分別是什麼?

C:閱讀結束後,學生自己複述上邊思考題。教師投影相關知識點。便於學生做課堂筆記。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投影出一個例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投影學生解題結果並進行點評。稿|試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在線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將剛纔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弄清線速度、角速度、週期之間的關係。提出:既然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都是用來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引導學生推導公式,學生討論有幾種方法,教師總結。理|初中物理|物理論文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在線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根據推匯出來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係v=rω,分組討論幾個問題。

討論:

1)當r一定時, v與ω之間的關係(成反比)

2)當 v一定時,ω與r的關係(成反比)

3)當ω一定時,v與 r的關係(成正比 )

(二)例題討論(用投影出示例題1、例題2,見教案)

例1:分析下圖中,A、C兩點的線速度有什麼關係?

分析得到:主動輪透過皮帶、鏈條、齒輪等帶動從動輪的過程中,皮帶(鏈條)上各點以及兩輪邊緣上各點的線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況下,輪上各點的角速度有什麼關係?

物分析得到:同一輪上各點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練習題,進行強化訓練,進行知識的拓展。

三、分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

利用網絡資源探究“神州飛船”, 把學生大體分成兩組,各組先在網絡上查找資料,爲了降低學生上網查詢的難度,我利用校園網設計一個專題欄目,把網上有關神州飛船的資料集中到這個專題網頁中,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獲得更充分的資訊,然後由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和科學素養,養成敏銳的獲取資訊的能力和追求證據的科學態度,這正是我們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說課稿 篇9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節《自由落體運動》,下面我將從教學分析、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反饋與調整三個環節說明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處理。

一、 教學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課程比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來龍去脈,這也是爲實現教學三維目標服務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視概念、規律的探究過程,整章緊緊圍繞研究勻變速運動規律而展開。而“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勻變速運動,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以及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思維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提高認識層次的目的。同時透過本節內容的知識探究,也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學生情況及學習方法的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勻變速運動的規律和處理方法,可以說理論知識上已經沒有什麼障礙 ,但是暗示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經驗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體落的快這個問題既是難點也是教師應該抓住的思維碰撞的關鍵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探索的學習心態。

3、教學三維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學習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2)透過學習能用打點計時器得到相關的運動軌跡,並能自主分析紙帶上記錄的位移與時間等運動資訊。

(3)透過學習初步瞭解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演示實驗、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性質,瞭解研究過程與方法。

2)學習運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2)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自由落體。

4、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重點:對自由落體運動性質及運動規律的掌握和運用;

難點:自由落體運動性質的認識。

5.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在以學爲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採用“拋錨式教學法”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透過多媒體最大程度的呈現物理情景,應用啓發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領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啓發,互相補充使課堂中所有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圍繞學生來展開。接下來我將具體談一談我是如何採用以上教學方法來實施課堂教學的。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創設情景:拿一張新的100元錢,如果誰能按老師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錢,老師就把錢給他。讓學生親自觀察和感受下落物體的運動

教師說明這是個騙局,由此激發學生探索,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來揭示騙局的本質。

目的:創設情景興趣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初探落體運動

創設情景:讓羽毛和小鐵片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 重的物體落得快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得出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的重量有關,越重的物體下落的越快這個結論。

創設情景:小貼片和一團棉花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輕的物體先落地。學生產生疑問並提出疑問:到底是什麼影響物體下落的快慢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是空氣阻力的作用。預見:沒有空氣會如何用牛頓管實驗,把管內抽成真空時比較羽毛和鐵塊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國宇航員斯科特的月球實驗。驗證猜想。

講述小故事:紀伽利略透過抽象思維加科學實驗的方法才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目的:形成感性認識爲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問題:重錘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可以近似看成

一、提出問題:重錘下落時自由落體運動,它下落有什麼特徵,有什麼運動規律。

二、學生猜想提出假設: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三: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制定計劃應用打點計時器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給與鼓勵和肯定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和教師提供的儀器,設計不同的實驗和驗證方法:

1.如果△s=aT2爲一恆量,則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4.連續相等時間的位移比爲1:3:5:(這個方案最開始普遍被學生認可,但實際操作誤差是教大的)但教師開始不要點破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設計,做實驗,收集數據,老師要及時知道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規範。

五:分析與論證合作交流:並分析數據,得到結論,每個小組間交流,補充。老師給與正確的評價。

目的:應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驗證,經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難點問題。

四、擴展探究:

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實驗方案求解重力產生的加速度。學生討論,選擇一個可行的方案△s=aT2。

閱讀課本,教師說明:國際上取北緯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爲標準值,g=9.80665 m/s2。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應開頭: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開始提到的那個老師的騙局。加深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

最後:和同學小結結束課程

在板書上的設計:

儘可能的透過板書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思路同時突出重點內容,儘量讓學生在看到板書時能體會到清晰的課堂思路。

設定作業超市 (ABC)三個難度的試題讓學生自己選擇。同時設計一個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題目,給有興趣的同學課後思考鑽研。

三、課堂教學反饋及調整策略;

1、這裏一定要注意提醒學生先開打點計時器後放手,但是可能會有少部分學生如果測量△s=aT2,那麼就不涉及這個問題,而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夠想到原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適當的知道,必要時要停下來講解或討論。

2、計算重力加速度時,沒有必要讓學生再做一次實驗,只要採用一組學生的紙帶大家分析一下即可,畢竟結果已經有學生計算出來了。

3、課堂教學由各個環節組成,各環節之間儘量透過一些恰當的語言和問題靈活的串接起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覺,也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關係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的部分環節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來突破自由落體運動重難點的一點嘗試和想法,有不妥當的地方還懇請各位評委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