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五篇

說課稿1.11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模板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設計意圖

在幼兒的生活中,有許多有教育價值的東西。國慶假期前,我們初步瞭解到,有的幼兒假期將隨父母外出旅遊,於是我們充分利用了幼兒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抓住幼兒國慶外出旅遊的機會,要求在家長的幫助下,把外出照的相片、和土特產帶回班上佈置了一個展覽會,成爲一種教育環境,使幼兒有充分的、和教育資源接觸的機會。這就很自然的產生了談話活動《在祖國各地旅遊》這一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我班幼兒語言表達已有一定的基礎,爲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談話水平,使他們能流暢地圍繞主題,有重點的在集體面前自然大方的進行講述,並結合本班德育方面的目標,在明確了設計意圖後,制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談話,能用連貫的語句講清自己在旅遊中的所見所聞與感受。

2、要求幼兒注意的傾聽同伴談話,能迅速的掌握別人的談話內容,向同伴學習談話經驗。

3、在回憶性談話中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美麗山河的情感。

三、說教材近期,班上的幼兒與父母在國慶假期外出旅遊,帶回許多的照片、土特產。我們利用教育資源在班上佈置了一個展覽會,幼兒時常在這裏摸一摸、看一看、講一講。班上掀起一陣旅遊熱。而在選擇幼兒談話的內容必須是幼兒知識經驗範圍之內的,是根據幼兒在參觀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上課、遊戲、看電視等中獲得知識經驗進行的。因此知識經驗越多,談話內容便越豐富。所以我根據本班近期教育的內容和幼兒近期熟悉的、感興趣和印象最深的話題,這個話題剛好反映幼兒經歷過的來選擇內容。談話課活動《在祖國各地旅遊》這一教材符合以上的要求。因此我選擇了這一教材。

班上的幼兒談話積極性已明顯提高,能主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見聞、想法。但幼兒在同伴談話時不注意傾聽,經常干擾談話的正常進行。而幼兒正確運用談話規則,能使幼兒的談話水平不斷提高。因此要求幼兒注意的傾聽同伴談話,能迅速的掌握別人的談話內容,向同伴學習談話經驗成爲活動的重點。

活動的難點是積極參與談話,能用連貫的語句講清自己在旅遊中的所見所聞與感受。這是因爲幼兒在談話時,爲了使別人能明白自己所說的內容,就要努力把意思說清楚、明確。這就要求幼兒對事物有一定的分析、綜合的能力,在講述時,會選擇恰如其分的形容詞進行描述。這對幼兒來講有一定的難度。

四、說活動準備

1、爲了增強談話效果,提高幼兒講的興趣,我佈置了展覽會。這可以使幼兒在有聲有色的講述過程中,使幼兒身臨其境,受到感染與教育。

2、旅遊風景照、紀念品、土特產。這些直觀材料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如可以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可以使幼兒的知識更加準確和豐富;更可以喚起幼兒對某些事物的回憶。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在教學中幼兒更好的進行學習,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主要採用了直觀法、示範講解法、遊戲法。

爲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因爲幼兒時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爲主。在教學中採用直觀法能保證幼兒在教育過程中透過生動的直接感知來獲得知識,使教育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示範講解法。老師範講能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並在談話內容及語言表達上起到示範作用。

3、遊戲法。在談話過程中,如何使幼兒都積極發言,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幼兒對遊戲本身有興趣,用遊戲法來刺激幼兒主動發言,克服困難,積極發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六、說活動程序

本活動程序設計以下環節。

1、 創設情景,引出話題,激發幼兒談話興趣。

“今天,我們班辦一個展覽會。誰能告訴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展覽會?”

“在國慶假期小朋友與父母外出旅遊,帶回許多的照片、土特產,現在就請你們講一講在祖國各地旅遊的事情。”

在此環節,話題用情景引入,可以提高幼兒談話的積極性,啓發幼兒對話題有關經驗的聯想,作好談話的準備。

2、 幼兒自由結伴,圍繞話題,開展交流。

在讓幼兒自由交談的環節中,老師要求幼兒圍繞話題講自己在旅遊時的感想。這個環節有兩個作用,一是給每個幼兒充份表達的機會,因爲全班30人以上的談話環境,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到集體面前談談自己的有關想法。如果幼兒在活動中缺乏表達的機會,他們會降低參與的積極性,有可能導致在下個環節出現幼兒記憶力分散等等現象。二是給幼兒個別或小小組交談的機會,這樣的談話和在集體面前談自己的想法是有區別的。因此可以增加幼兒不同的談話經驗。

3、 鼓勵幼兒在集體中交流旅遊時的所見所聞與感受。

提問:(1)、旅遊時你看到些什麼,你覺得最有趣的是什麼?(2)、哪些事情是你第一次經歷的?(3)、你帶來了什麼紀念品或土特產?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逐步提出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感想。不僅幫助幼兒學習圍繞話題談話,而且能夠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傾聽、對話等方面的學習,提高了幼兒語言交往的能力。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運用對比手法寫的'童話。敘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壘巢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果,說明了好逸惡勞。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全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喜鵲和寒號鳥是鄰居。第二部分(從“幾陣秋風”到“正好睡覺”)寫冬天快到了,喜鵲忙着壘巢準備過冬,而寒號鳥卻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壘巢。第三部分(從“冬天說到就到”到“得過且過”)寫冬天到了,喜鵲住在溫暖的窩裏,寒號鳥得過且過,還是不肯壘巢。第四部分(從“寒冬臘月”到結束)寫寒冬臘月,喜鵲在溫暖的窩裏熟睡,寒號鳥卻凍死了。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號”,理解新詞。

2.能按事情發展順序,把幾句話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

3.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4.懂得懶惰、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透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得到。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事情發展順序,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準確領會寓意。

四、說教學準備

1.寒號鳥的掛圖或投影片。

2.課文錄音。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整體切人。

1.根據簡筆畫,說話匯入。

2.整體回顧,說說這是一隻()的寒號鳥。()的喜鵲。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自由讀,讀懂三句話分別告訴我們什麼,哪句話的意思是最主要的。第一自然段有關圖片。(指導看插圖)

(2)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學生理論,互評)

(3)齊讀第1自然段。

(三)學習2~5自然段。

1.默讀2~4自然段,思考:從哪裏看出寒號鳥懶惰?(“一一一”劃出)

2.檢查,,抓“累”字型會寒號鳥懶惰。

3.還從哪裏看出寒號鳥懶惰,

寒號鳥不聽勸告,躺在崖縫裏對喜鵲說:“傻喜鵲,不要吵,天氣暖和,正好睡覺”。(板書:寒號鳥:玩睡喜鵲:壘巢)

4.抓“不聽勸告”深人體會寒號鳥懶惰。

a.寒號鳥不聽誰的勸告?

b.喜鵲怎麼勸告?(結合指導讀、指讀→評點→範讀→自讀→齊讀)

c.從哪裏看出寒號鳥不聽勸告?(圈圈劃劃,自讀體會,結合指導讀寒號鳥的話:指讀→評點→自讀→男女生對讀)

d.指讀第五自然段,思考:寒號鳥不聽勸告結果怎麼樣?(結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導讀“悲哀地叫”的句子)(板書:直打哆嗦住暖窩)

5.指導有感情朗讀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讀→指讀評點→女生齊讀)

(四)學習6~8自然段。

1.回顧學法:抓“不聽勸告”這幾個重點詞語提問解答,深入理解課文。

2.啓發學生圍繞“還是不聽勸告”自己提問。(課件出示13)

a.寒號鳥不聽誰的勸告?

b.誰怎麼勸告?

c.從哪裏看出寒號鳥還是不聽勸告?

d.寒號鳥還是不聽勸告結果怎樣?

3.學生輕聲自讀,思考上述問題。

4.四人一小組討論,準備彙報。

5.彙報自學。(學生自由彙報,老師隨機點撥,穿插朗讀訓練)

點撥要點:

①問題b,比較喜鵲說:“……”

喜鵲來到崖縫前勸寒號鳥說:“……”

體會感情變化→指導讀好語氣。

②問題c,結合理解“得過且過”,指導讀出寒號鳥不耐煩的語氣。

③問題d,結合理解“最後的哀號”、“漫山遍野”等詞,引導學生想象寒號鳥在冰天雪地裏發出最後哀號時的樣子。指導讀好第八自然段。(板書:最後的哀號熟睡)

(五)返顧全文,深化認識。

1.齊讀第九自然段。(課件出示14)

2.深入思考,同樣是寒冬臘月,爲什麼喜鵲能在溫暖的窩裏熟睡,而寒號鳥卻在黑夜裏凍死了?

3.隨機小結,完善板書。(板書:寒號鳥:懶惰喜鵲:勤勞)

4.學習了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現在懶惰,將來難過)

5.小結學法,(課件出示15)

1、抓重點詞提問解答

2、展開想象感情朗讀

說課稿 篇3

石油的煉製 乙烯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二、專題三、第一單元《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第二節石油的煉製 乙烯,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學過程、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繼烷烴之後,向學生介紹不飽和烴和烯烴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結構、和乙烯的化學性質。在乙烯的化學性質中,又介紹了另一種重要的有機反應類型——加成反應。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了烷烴之後,已初步瞭解學習有機化學的方法的情況下學習的又一類烴,在教材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且本節內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產品,在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能源、藥物等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透過乙烯的性質和用途的學習,可以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 認識化石燃料與有機物的關係。

2、 認識綜合利用化石燃料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污染、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意義。

3、 瞭解乙烯的主要性質和應用,瞭解加成反應。

過程與方法

1、 運用實驗探索法學習乙烯的性質。

2、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乙烯的利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如能源短缺、環境保護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爲:乙烯、乙炔的化學性質。難點:乙烯、乙炔的加成反應原理。

【教學展開分析】

一、教法設計

1、 以學生爲主體的引導探索法

本節內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學性質實驗。透過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不僅注意觀察,同時還啓發了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

2、 多媒體教學法

由於乙烯、乙炔分子的結構和加成反應的反應機理很抽象,對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故用計算機的多媒體動畫進行模擬,化小爲大,變靜爲動,變抽象爲形象,突破難點。

二、說學法

1.觀察法:透過觀察分子結構模型,掌握物質的分子結構特點;全面觀察實驗現象,理解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對比學習法:透過對比學習,掌握乙烯、甲烷燃燒火焰的情況。在介紹加成反應時,與取代反應對比。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活。透過對比學習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討論學習法:透過積極參與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1、 新課的引入

用一個塑料袋將青香蕉密封起來,在袋內充入少量乙烯氣體,或放入一個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釋放出乙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引出本節的主角——乙烯。

2、 提醒學生回憶學過的物質結構方面的知識,設問:“結構與性質的關係如何”,這設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初次的啓發,自然想到“結構決定性質”,然後提出問題:“乙烯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它和我們前面學過的甲烷有什麼不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與教師的心理同步。

3、 分組實驗

首先提醒學生,點燃乙烯要先驗純,然後點燃從儲氣瓶裏匯出的乙烯,觀察燃燒現象?將一個乾燥的燒杯罩着乙烯燃燒的火焰,觀察燒杯內壁有何現象?倒轉燒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又有何現象?(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4、 啓發學生思考問題,並進行討論。

乙烯與甲烷在試驗現象上有何異同之處?並解釋!

5、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最後結合球棍模型和電腦動畫模擬,加深學生理解,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乙烯是一種不飽和烴,分子裏的兩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都處於同一平面。練習鞏固:指導學生寫出乙烯的電子式和結構式

6、 實驗觀察

學生從乙烯儲氣瓶中觀察甲烷的顏色、狀態,聞其味道。

7、國情教育,透過介紹當前世界和我國乙烯的一些情況,讓學生了解國情。

8、迴應前面所講的“結構決定性質”,接着引導學生透過結構理解甲烷的有關化學性質

(1)分組實驗I: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教師指出:乙烯中碳碳雙

鍵在酸性高錳酸鉀作用下,可斷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

(2)分組實驗II:乙烯與溴水的反應。學生記錄實驗現象。

(3)乙烯的加成反應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種重要的有機反應類型,教師要結合球棍模型和電腦模擬,幫助學生理解加成反應的實質。

透過電腦模擬,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學習興趣大,對加成反應的實質的理解也更深刻。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覆播放。再透過與置換反應的比較,真正理解取代反應。

9、 練習鞏固

利用電腦板書投影練習內容,讓學生當堂練習,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教師及時進行點評。

10、課堂小結、佈置作業(課本P64 7)

板書設計: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烴類叫做烯烴,乙烯是最簡單的烯烴。

一、物理性質: 無色氣體,稍有氣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氣略輕(分子量28),難溶於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燃燒;

2、乙烯的加成反應

加成反應—有機物分子裏不飽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常見的加成試劑有:H2、HCl、H2O等等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劑,乙烯主要來源於石油,指出:乙烯的產量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結:乙烯能發生氧化反應、加成反應。性質較活潑。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課程標準——體現教學目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開花是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也是綠色開花植物的重要生理活動。識別花的結構,獲得這個基本事實是學生理解花的功能——傳種接代所必需的,是學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礎,也是識別植物種類的重要依據。

本節內容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對花的結構的完整認識,讓學生明白花的各部分的生理作用,進而理解花的功能,植物開花的意義。同時,在活動中瞭解廈門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期是學生應該具有的常識。透過兩項學生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幾節營養生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生殖生長的知識,也與後面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形成有直接的關係。還爲第八章校園綠化設計提供依據。因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項重要的學生活動,因而安排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完成“花的結構”,第二課時完成“開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別花的基本結構,說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舉例說出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期。

2、能力目標:正確解剖並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並繪圖;討論並編制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歷”表,設計校園美化方案及花期的調控,逐步培養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材料能力;發展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關注我國及當地常見花卉的有關知識,愛護花草樹木,熱愛自然,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的科學態度。

(三)教材的重難點及關鍵點:

1、重點:識別花的基本結構,說出花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舉例說出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期,進行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

2、難點:認真完成花的結構的“觀察活動”並正確完成表格,正確說出花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討論並編制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歷”表,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

3、關鍵點:準備充足的適宜觀察活動的花,兩項學生活動,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對學生活動的教學評價及正確運用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說學法(分析學情)

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富有個性化,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願望與能力,提高終身學習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樂學、原學、想學、會學。

初一學生因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及心理特徵的原因,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爭勝,富有想象力,活潑好動,記憶力強,有強烈的求知慾。但理論知識不夠,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等等。因而,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學情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實事求是地引導學生採用具體的學習方法,不斷的提高各項能力。本節內容主要引導學生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法:觀察花的外部形態,識別花的結構,進而留心觀察身邊的大自然。

2、動手操作實驗法:透過對花的解剖、繪圖、編制“花歷”表及設計校園美化方案等,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技能。

3、評價法:學生對填表及編制“花歷”表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運用評價的導向作用促使學生主動發展。

4、小組合作學習法:透過小組內成員的通力合作完成以上活動來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5、收集、處理、利用資訊材料法:收集有關廈門常見的花卉資料,合作學習小組完成以“花”爲主題的手抄報,編制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歷”表及設計校園美化方案。

6、此外,花期調控及在實踐生產中的運用可以培養理論聯繫實際法,開花一段安排學生自學、設計問題、學生解答,可以培養自學、質疑、答疑的學習方法。

以上學習方法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爲課堂的主體,自主地學習。

三、說教法(選擇教學方法,採用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學生雖然已有一些花的故有知識,但較片面,缺乏客觀性、系統性。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思維習慣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情、學生學習方法的分析,本節主要採用“導學式”教學模式,並結合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爲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起導演、配合作用,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展開討論,教師配合學生的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課前讓學生查閱資料,瞭解當地常見花卉的有關資料,完成手抄報。採集充足的典型兩性花,鼓勵學生自帶花卉(強調愛護花木)。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解剖觀察實驗用具。組織學生合作小組觀察活動,按從外到內順序正確解剖,認識結構並繪圖、填表、討論、交流以及進行教學評價。

根據提供的參考資料及學生自己收集的資料,小組討論並編制“花歷”表,設計美化校園方案,進行交流及評價。以及採用自學、質疑、答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配合多媒體電腦課件的運用及實物投影儀的使用。精選練習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與引申,滿足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需要。欣賞中國“十大名花”,提高審美水平。學生活動時設定陶冶情操的背景音樂。

3、教學評價:本節教學內容充分注意教學評價的運用,運用評價的導向作用促使學生主動發展。在學生“花的結構”填表及“花歷”表編制後,採用學生自我評價、小組相互評價和教師直接評價,以及教師根據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態度的評價等,充分發揮這些評價在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注意調控: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激勵機制;花的附屬結構;溫室花卉與自然界花卉花期有差異;不常見的花等。事先有所準備,並安排適量的彈性時間。)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所佔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詩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啓迪着,開拓着人們的思維,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可以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初中階段佔有重要的地位。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

3、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①朗讀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說教法

古典詩文是我國曆代詩人詞家經過千錘百煉出來的完美的藝術精品。它具有優美的語言,淳美的形象,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是其他任何藝術無與倫比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深長伯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啓迪藝術靈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代詩文是我國文化長廊中的瑰寶,唐宋時期,詩詞發展達到頂峯。唐代是詩歌最繁榮的時代,宋代的詞也相當的繁榮。唐詩宋詞我們已經學了很多,那麼,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元曲。那麼,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爲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爲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範讀”就是“示範而讀”。教師範讀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範讀中“讀之以情”,學生“感之以趣”,“趣而讀之”,“讀而思之”。同時,“範讀”的本身以是對學生“授之以法”,能具體地指導學生誦讀。範讀後再從學生中找出讀得較好的來讀。成功的範讀,可以把文字變成聲音,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麼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低沉,往往一首曲調低沉的詞曲易引發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朗讀方法,教會學生怎樣才能讀得聲情並茂、蕩氣迴腸,促使學生從朗讀到背誦中增強語感,真正領悟到“小橋流水”般的意境,從而學會欣賞音樂美,這樣的滲透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詞意,硬讀死背新穎。學生喜歡學,易接受。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爲古典詩文語言跳躍式的,加上詩人在字詞上有精雕細刻的傳統,這就需要誦讀全文,聯繫前後語句,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合理的想象補充語句間的跳躍間隙。在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研討感悟,體會那些關鍵的字詞的表現力。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達到有所借鑑,有所得益。歷代詩家講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構成意境。意即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詩中描寫的景物,即兩種環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機結合起來,和諧統一,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生情趣。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透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5、下筆

在閱讀、討論、感悟中,學生們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個人靜靜地整理思考中,更能產生深刻的感受,經過思考,能將個人體驗與文字相結合,加深影響,形成理性的認識。因此,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啓迪藝術靈感。透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爲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爲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爲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此小結再次強調了古典詩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勵學生多讀、多思、多寫。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