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說課稿1.48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的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

一、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內容分爲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鐵。

這局部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髮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透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局部: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局部首先是讓同學透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鐵各局部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相信同學透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局部磁性強弱後,教材透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透過探索,讓同學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測、推測,並能透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

2.能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自身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和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啓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佈置6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同學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後請同學談一談。接着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隻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老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並猜猜爲什麼,估計同學能說出是因爲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透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爲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

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同學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同學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爲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老師提示同學可以透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這裏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定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後老師引導同學進行考慮: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一起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佈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這符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老師繼續引導:像剛纔老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考慮,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並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老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同學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後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爲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考慮,然後在小組裏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透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同學考慮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透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探究果實的特徵。

難點確定爲: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法,它透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鍊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爲一體。爲此我倡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爲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匯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裏,老師也同樣帶着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着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並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裏,我首先採用談話法匯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着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後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並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後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遊戲"感知果實"。

2、講述遊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並且教師參加其中。矇眼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透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遊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遊戲主要引導學生透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麼是果實,什麼不是果實。

1、表揚並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裏,它們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並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並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裏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着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並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彙報觀察結果,在彙報中對錶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透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徵,並板書: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後透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後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慾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徵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並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着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蔔,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遊戲,並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遊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着詢問蘋果:"爲什麼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後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麼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並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爲什麼呀。接着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並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爲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後我給他們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採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蔔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透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爲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爲他們今後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恆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容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麼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透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麼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於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並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啓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爲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鏽鋼湯勺、軟木塞、大釦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DVD教學資料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透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麼回事,(放映幻燈4)再透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爲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爲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採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裏倒入適當涼水並測好水溫。然後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後水溫的變化,最後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划着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於一個有着多種多樣的聯繫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4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小學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說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於“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於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爲《推力和拉力》,這爲《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瞭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麼是浮力,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我採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後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後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後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後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透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祕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難點:透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故事匯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節故事匯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裏,由於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爲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擡不起。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裏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裏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3、提問:爲什麼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範,學生跟着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後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後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後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彙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麼,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裏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麼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爲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於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透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並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四、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透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繫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五、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5

我說課的題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分爲"瞭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爲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爲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學生在本單元要建立起的有關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們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陽光下"兩個單元以後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透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對月食部分的光學傳播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理,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沒有強調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學生透過模擬實驗和類比推理,自己總結月食產生的原因。這種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也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透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係,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繫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

2、難點:根據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興趣,適時誘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爲主,使用多媒體作爲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爲直觀,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日食的成因),小組合作,類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日食、月食視頻、動畫,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

2、學生準備:電燈泡、小皮球。

七、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太陽發生過圓缺現象嗎?

2、學生質疑、分析、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多數知道這種現象是日食現象。(此時教師適時加以追問:關於日食你有什麼問題嗎?學生分別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爲什麼會有日食現象……)揭示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關於日食的錄像。

(2)談話:根據剛纔的錄像,你認爲日食可能是怎麼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小夥伴一起說一說。

(3)學生分組活動,討論日食的形成,並彙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此,我及時給予肯定)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發生日食現象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還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爲哪種可能性大?(學生透過討論認爲最有可能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我引導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顯示討論的問題)

①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什麼樣的?(弧形的)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麼樣的?(圓的)

②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爲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與太陽一般大小)哪個天體可能是這樣的?(月球)

③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哪邊開始,向哪邊移動?(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月球)

(6)那麼,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爲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月球)

(7)這時我提出:爲了證實你們的想法對不對,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8)學生利用實驗用具,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並彙報結果。

①利用電燈泡當作太陽,皮球當作月球,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②讓乙同學拿着"月球"圍繞着"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執行到"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太陽",還能看見"太陽"嗎?

③當"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是否重新看見了"太陽"?

(9)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動畫。

(10)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形成的動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裏的人,由於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

2、認識月食的成因

(1)問:既然有日食現象,會不會有月食現象呢?(演示月食過程圖)請你說一說你對月食的瞭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圖

(3)討論: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根據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4)學生分組討論並彙報結果。

(5)演示月食的錄像

(6)能過討論,看了錄像後,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月食形成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揹着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裏,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三)鞏固應用

1、教師講解: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着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於人們不瞭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於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現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

2、鞏固練習:今天,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請你試着做一做下面的練習:分別畫出發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八、設計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展開探索的:

1、從舊知入手,因勢利導。學生已經在前面的一課中學習到了月相的知識,並聯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從這裏開始本課的教學,既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也使學生學得自然。在教學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爲教學的重點,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爲一個探索作業的形式,既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以圖解爲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日食和月食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透過模擬實驗,培養能力。模擬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5、透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學生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還是要藉助示意圖。所以,在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學生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的學生在前面的環節中還沒有掌握,那麼透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透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思考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