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2.97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先說說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學習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四則混合運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透過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義及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方程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

第2點: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初步分析與理解,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2、 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方程的含義,會列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

難點: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二、教法和學法

《課標》中指出:重視學生已有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找結果、解決問題。我主要採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表象,透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透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取新知,培養孩子勤於動手動腦的能力;另一方面,爲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集體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三、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打算從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自主探究,感知意義;鞏固練習,深化意義;總結提升,評價自我;拓展運用,迴歸生活;共五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安排了學生來認識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天平感興趣,進而也會對今天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些認識這一環節我將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認識等式。出示天平圖,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同時提出問題:小明在天平的兩邊放上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的物體質量嗎?揭示等式的含義。追問:如果從天平的左邊拿走一個砝碼,這時候還能用等式表示物體的質量關係嗎?用什麼樣的式子表示呢?學生可能出現用50<100,或100>50兩種式子。板書式子。

2、認識方程。首先教學用含有未知數的式子表示質量關係。提出問題:在天平的左邊放一

物體。這個物體放下來,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怎樣用式子表示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同時讓學生感悟未知數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錄音:介紹“你知道嗎”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未知數平等地參與運算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組織學生交流怎樣用式子表示。對於可能出現的三種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時的板書;其次,分類比較揭示方程的意義。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類的依據,交流反饋各種分類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揭示方程的概念。這樣由 “ 扶 ” 到 “ 放 ” ,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說一說,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爲了有效的讓學生區別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斷一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來深化理解方程的意義;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最後安排用方程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數量關係。5本書共用去100 元,每本書價錢是 y 元,它們之間的關係是 5y=100 ;有一袋麪粉 50 千克,吃了 X 千克,還剩下 15 千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 50-X=15 。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透過對簡單情境中等量關係的方程描述,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

(三)、鞏固練習 深化意義

認知心理學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轉化爲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爲實現這個過程,還需要透過有效的練習來突破重點,爲此我安排了這樣的一組練習。第2頁的試一試、練習第三題、辯一辯。如判斷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題目來深化對方程的意義的理解。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有利於加強學生體會方程的意義和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四)、總結提升 評價自我

最後組織學生說說收穫,可以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說說存在的不足,同時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應用 迴歸生活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列舉出來。 佈置這題作業。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自主設計練習,進行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教材做簡要說明。《雪孩子》是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一冊第19課。這是一篇動人的童話故事,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讓每個人都感觸到雪孩子善良的心靈。本篇是首次出現不注拼音的課文,這對教學是一種挑戰,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閱讀,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藉助圖畫閱讀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基於對這一理念的理解,綜合考慮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會認10個字,會寫3個字,學偏旁“子”字旁。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及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課文內容,懂得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勇於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學重難點

由於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爲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因爲學生首次接觸不注拼音的課文,因此難點確定爲藉助圖畫進行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半年的學習,也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力還不夠。孩子具有好奇、愛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

三、說教法

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首先,教學時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識字。運用多媒體,將學習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同時,我還採用了指導觀察法,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明確提出了“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一要求,在教學中,讓讀貫穿始終,以讀帶講,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探究,加深情感體驗。爲了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我多次進行鼓勵、欣賞,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說學法

“教是爲了不教”。新《課程標準》一再提醒我們: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識字方面我讓學生嘗試自主識字,四人小組合作識字,交流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疑,快樂地學習。而對於部分拼音學習還不扎 實的學生,建議他們藉助圖畫閱讀,還可以猜讀、跳讀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穫自學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五、說教學過程

我打算利用兩個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根據匯入——新授——運用的思路進行。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基礎上練習鞏固,指導書寫,並拓展延伸。據此,我將對第一課時進行詳細闡述。

1、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成功一半。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大雪覆蓋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學生觀察後回答:看到什麼景物?學生會說天上下着紛紛揚揚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樹上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白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這是課文哪段內容,然後進行指讀第一自然段。

接着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二幅插圖,問學生兔媽媽在堆什麼。學生會說堆雪孩子。順勢我板書“雪孩子”,並指導認識“孩”字。

緊接以一個問題引入第二段:兔媽媽爲什麼要對雪孩子呢?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第二段,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閱讀習慣。在學生交流讀書收穫的過程中,板書“小白兔”,學習“讓、起、玩”三個字”。

最後透過問題“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你們想讀一讀嗎?”調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

2、圖文並茂,自讀課文。

爲了突破本課沒有注音的難度,在初讀課文時,我充分利用課件明確學習任務,讓孩子仔細看圖3——8,想想每幅圖上畫了什麼。再圖文對照,圈出不認識的字,同桌合作交流不認識的字的方法,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時間。

3、合作學習,糾正讀音。

由於低年級識字量較大,不是單單在課堂上就能解決的了的,因此,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尤爲重要。在檢查識字時我採用認讀雪花生字卡片的遊戲形式進行,這樣就又一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我還將課文中的10個生字結合課文內容編成一首短小的兒歌。(兔媽媽,她趕早,連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點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覺,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從此變成白雲美。)將生字的語言環境改換了,就很好地檢測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4、入情入境,朗讀感悟。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重在自悟。我透過讓同桌互相讀、開火車讀,指名讀,小組讀等一系列讀的活動,讓孩子把課文讀通讀順,鞏固了生字學習,爲精讀課文做好鋪墊。然後進行評價讀,讓學生參與評價,相互激勵,共同進步。這樣既讓學生感悟了課文的情感,又培養學生鑑賞美文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一個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爲學生架設探究的平臺,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5、細讀重點,品味情感。

透過問題“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高興嗎”,引導學生讀好“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的很開心”一句,並鼓勵學生用“又、、、又、、、”來說短語、句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透過問題“雪孩子融化了去哪裏呢?”,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指導學生讀好“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並啓發學生思考這云爲什麼很美。也許學生會說因爲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做了一件好事,也許會說雪孩子飛到天空中,因爲他心地善良。如果學生說的不理想,教師總結:當小白兔家裏發生火災時,雪孩子冒着危險勇敢救出了小白兔,這種捨身救人的品德是多麼高尚啊!

透過創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該怎麼辦”的情境,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一方面感受雪孩子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學習它樂於幫助別人的可貴精神,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口語表達訓練和思想道德教育。

6、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教師問學生:雪孩子化了,他到哪裏去了呢?你們想知道雪孩子怎樣變成白雲的嗎?然後播放課件演示雪與雲的變化過程,讓學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溫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氣,最後變成了白雲。然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的經驗,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化?

有的學生可能說到:夏天裏,我吃雪糕,含在嘴裏雪糕一會兒就化了;我們把糖含在嘴裏,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爐上,就燒化了,變黑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學語文。在這裏我抓住學生朗讀中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蒐集生活中的資訊,在生活中尋找“化” 的現象。孩子們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了重點詞“化”,擴展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也是語文運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

7、作業分層,因材施教。

作業一:讓學生編個小故事《雪孩子回來啦》,進行思維拓展,既積累了語言,又完成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作業二:流利地複述故事。主要針對學習一般的學生。

六、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既點明瞭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附板書:

救 化

小白兔 雪孩子 白雲:善良、助人

開心:又唱又跳

總之,在教學中,我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教育薰陶緊密結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學有所獲。以上不足,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蔚藍色的地球》。我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的。下面我分別從這五個方面愛進行一下說課:

一、 教材分析:

《蔚藍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課。本課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和探索地球的。並感受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對之產生崇敬精神的同時,激發學生認識和探究地球奧祕的興趣和願望。

關於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探索,基本上分爲兩個層面:

(1)首先,圍繞地球是什麼,教材從地球的形狀、大小、我們人類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讓學生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地球的。

(2)關於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教材透過從古到今,從人們早期的想象和人們的直覺到人類曾經漂洋過海的親身實踐,再到人類在太空上的科學探索,讓學生感受人類探索地球的過程是漫長的。

二、 教學目標:

1、 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常識,感受人們在認識地球中所經歷的漫長求索。

2、 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激發學生對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地球的興趣和願望。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常識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學難點:感受人們在認識地球中所經歷的漫長求索,激發學生對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地球的興趣和願望。

四、教法和學法。

1、積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_ XXjxsj. =}

3、充分開展探究活動,精心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分了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 猜謎語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好的開頭,是一節課成功的標誌。在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猜謎語活動,先讓學生互猜謎語,然後我課件出示謎語,在學生猜出謎底是地球時,我相機匯入新課。透過師生互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學習第一部分“從太空看地球”

我從學生都照過像這一現象入手,讓學生進行設想:如果我們給地球照相,應該怎麼照。在學生自由暢談給地球照相的方法後,我請學生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後我又課件出示了學生還沒有蒐集到的地球照片,讓學生來領略地的美麗與神奇。再組織學生根據欣賞的照片進行討論交流:地球上的藍色、黃色和白色各是什麼,讓學生對地球有更充分的認識。最後,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觀看從太空看地球的視頻錄象,讓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從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及古希臘人對地球的測量,從而讓學生了解地球基本情況:即地球的形狀是圓的以及地球的大小。

(三) 學習第二部分:“人類對地球的探索”。

在匯入後,我讓學生閱讀教材94頁的內容,自主學習後,小組交流討論,從古到今,人類是怎樣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在學生回答後,讓學生自由閱讀教材95頁瞭望臺的內容,並組織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資料。交流結束後,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和課本內容不一樣的資料,再組織學生看航行路線圖和麥哲倫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讓學生了解人類在探索地球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同時感受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對之產生崇敬的精神,以此來激發學生認識和探究地球奧祕的興趣和願望。

(四)設計了活動 “知識搶答”,透過學生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五) 結束課題。

最後,我向學生介紹了三本書籍,並課件出示了三本書籍的作者及內容簡介情況,引導學生透過閱讀科學書籍,來進一步激發學生認識和探究地球奧祕的興趣和願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知識內容

(1)從教材體系上看

《氨》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四章第四節《氨 硝酸 硫酸》,本課時《氨》是在學習完硅、氯、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後,對氮元素的另一種化合物氨進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屬及其化合物體系,具有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作用。本課時也爲後面學習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的形成積累了感性材料,是學生認識元素週期律、元素週期表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2)從內容安排上看

《氨》是中學階段學習的唯一一種鹼性氣體。

(3)從意義上看

氨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氨的用途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學重難點

重點爲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難點爲噴泉實驗及氨與水的反應。

3.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氨的物理性質及噴泉實驗的原理。

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體會氨在生活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發現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使用改進後的裝置進行實驗,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

在此之前完成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對學習物質的方法有一定了解。

2.能力儲備

具有一定的化學實驗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心理特徵

好奇心強,參與意識強,喜歡動手操作。

三、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採用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和歸納總結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我所強調的是情景教學法和實驗探究法,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新課,並透過實驗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習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交流討論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建構,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一共分爲五個環節:匯入新課、新課教學、課堂小結、反饋練習、課後探究。

1.匯入新課

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提供生活素材,我採用一則關於液氨泄漏事故的新聞,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2.新課教學

(1)總結歸納氨的物理性質

多媒體展示空白的物理性質表格,透過強調新聞的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氨的物理性質,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2)演示噴泉實驗

接下來我將充分運用新聞中氨氣泄露時消防員向空中噴灑水的措施,提出問題“水是不是能夠吸收空氣中瀰漫的氨氣?”接着透過演示噴泉實驗來探究氨氣的溶解性。

①噴泉實驗演示前

我將逐次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來觀察實驗,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②噴泉實驗演示時

我採用改進後的實驗裝置,與課本上的實驗裝置相比,該裝置的左邊具有快速製備氨氣的裝置,右邊具有尾氣處理裝置。實現了把氨的製備、收集、尾氣處理、氨的噴泉實驗等操作串聯在一起的一體化實驗裝置。

③噴泉實驗演示後

我將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形成噴泉的原理,最終學生得出噴泉形成的關鍵在於形成壓強差。從而得出結論:氨氣極易溶於水。爲了讓學生充分掌握噴泉實驗的原理,我將知識進行遷移:讓學生思考前面學過的氣體SO2和Cl2的溶解度不大,那幺它們能不能設計出噴泉實驗?如果能,需要什幺試劑?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氨與水的反應實質

引導學生觀察噴泉實驗中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圓底燒瓶內的溶液呈紅色,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圓底燒瓶內的氨與膠頭滴管擠出來的水發生了化學反應,而且產生了OH-,接着引導學生根據質量守恆以及電荷守恆得出還有NH4+,此時我將提出問題NH4+與OH-結合生成什幺?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上的資料與卡片得出結論:氨與水反應形成氨水的重要性質,透過以上的實驗探究突破難點,也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去體驗課堂,並獲取知識,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氨與酸的反應

提出問題:氨溶於水呈鹼性,那氨能不能與酸反應?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氨的另一個性質。我將演示魔棒生煙小魔術。接着揭示反應的本質是氨與酸反應生成銨鹽晶體的性質,以實驗爲載體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這樣不僅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實驗發現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而且此過程也體現了化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符合關注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學理念。

5.氨的用途

性質決定用途,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前面所講的氨氣性質讓學生總結它有哪些用途。這樣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學會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使學到的知識不再空洞乏味,也讓學生所缺乏的理論聯繫生產、生活的能力得到訓練。

五、課堂小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簡單小結,重點強調氨的化學性質及噴泉實驗原理。

1.反饋練習

爲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同時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了三道難易程度不同的習題來考查學生對氨的物理性質和氨化學性質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2.課後探討

課堂上的練習僅僅只是針對本節課內容,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在學完本節課後,我希望學生可以透過課後實驗探究例如“課本中的噴泉實驗只有一種顏色,我們可不可以設計一種具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顏色的噴泉實驗?”引導學生課後透過小組討論以及網上查找資料,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師學軍,王君莉.氨的噴泉實驗的創新設計[J].實驗教學與儀器,20xx(11):35.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內容作爲高中數學中僅有的兩章解析幾何知識的第一章,是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不但是進一步學習圓錐曲線以及其他曲線方程的基礎,也是學習導數,微分、積分等的基礎,在解決許多實際問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而本節教材是本章教材三大部分的第一部分中的重要內容,是本章環環緊扣的知識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這節課“點到直線的距離”是本節教材“兩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以及代數、解析幾何、立體幾何中都有着重要而廣泛的應用。例如:求最小值問題,對一些新知識新概念的定義,建立方程的問題等等,立竿見影,運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都可以簡便迅速地解決問題,還可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直線這部分知識的結構體系。

2、本節內容的具體安排及編寫思路:

出於簡潔性的考慮,教材編寫單刀直入地直接提出核心問題,並給予解決的方法。我編寫本節教案時,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降低難度,教給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去解決問題,探究問題,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作適當的點撥、引導,讓學生逐步逼近目標,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產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均能自覺主動地參與進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以充分體現,然後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得出結論,享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對教材上的例10、例11,由於是直接應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較易,故我讓學生直接去閱讀、去理解,熟悉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但對例11的稍許變化,卻抓住不放,透過例11的'解法的啓示,激發學生進一步去應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去探究二平行直線間的距離公式,利用有限的時間和學生剛成功的那一股學習的慣性,對教材進行拓廣,讓學生對歸納總結出的公式有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和掌握,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及結構特點,並能熟練準確的應用這一公式,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2)、學會尋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思維過程及推導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體現數形結合、轉化的數學思想,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在研究討論問題時的數學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4)、教學中鼓勵同學相互討論,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重點、難點:

理解和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熟練的應用公式求點到直線的距離是本節學習的重點,難點是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

二.學情分析:

我所在的學校——四川省渠縣中學,雖然是一個國家級重點中學,但同時又由於渠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80%以上的學生來自偏遠的鄉村及山區,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都較落後,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基本上都是在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中渡過的,很少在數學上享受過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問題、探索發現問題的樂趣,都習慣於跟着老師的思路走,不善於自己開動腦筋去研究問題、探索問題。鑑於此,我們在教學中正逐步採用探索式教學,引導學生自己理解、掌握知識,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三.主要教學構想:

透過創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入課題,降低教材難度。主要由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討論,去歸納總結得到公式,再輔以適當的例題、習題幫助學生熟悉公式,學會運用。特別是引導學生對例11的進一步探究,既拓廣了教材,又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對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從而達到探究——討論——歸納總結——完善結論——牢固掌握——靈活運用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

實例:某供電局計劃年底解決本地區最後一個村莊的用電問題,經過測量,若按部門內部設計的座標圖(即以供電局爲直角座標原點,正東方向爲x軸的正半軸,正北方向爲y軸的正半軸,長度單位爲千米),得知這個村莊的座標是(15,20),離它最近的只有一條直線線路透過,其方程爲:3x–4y–10=0,問要完成任務,至少需要多長的電線?(如圖4—1所示)

〈字幕出示題及圖,讓學生閱讀、理解、思考,約2分鐘〉

引入課題:

[師講]同學們,透過剛纔的讀題和理解已經知道,這實際上是一個求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問題,也即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

2.解決問題情境:

[師繼續講]下面,請同學們應用已學過的知識,自己想一個辦法來解決此問題,甚至不一定要求結果,只要得出一個思路即可。

〈讓同學思考、討論約5分鐘,然後讓學生自己舉手回答,老師點評,約10分鐘〉

學生可能的回答:

[答一]拉一根繩子量一下即可。

[師問]可以,但哪裏去找那麼長的繩子?還有其它辦法嗎?

可能會有學生衆補充:測距儀!測距儀!

[師肯定]好辦法!將來肯定是做工程師的材料!請坐下。

[師繼續]但如果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手裏僅有紙、筆及三角板(或直尺),能不能發揮我們的數學特長,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呢?

可以肯定,被開方式是一個二次項係數爲正的二次函數,x0又不受限制,應該有最小值,從而︱PQ︱有最小值,此最小值即爲所求。

[師肯定]好思路!既利用了直線方程設出了直線上的一點,又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到了一個二次項係數爲正的二次函數,且不管根號的影響,大着膽子求二次函數的最小值,求出的最小值開平方即得結果。但要考慮兩個問題:①求出的二次函數的最小值有無爲負數的可能?②此種方法的運算量是否偏大?同學們可利用課後時間試着推演一下。

[答三]要求點P到直線上的點的最短距離,即求點P到直線的距離,由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直接過點P作PQ垂直於直線於Q點,則線段PQ的長即爲所求。(如圖4—2所示)

Q的座標,再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可得出:︱PQ︱=9

[師肯定]好思路!直接運用了剛學過的直線的方程,二直線的交點,二直線垂直的條件,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等知識,用到了解析幾何的基本方法。在有數據做具體運算時不失爲一種好方法,但仍有一定的運算量。不信,同學們下來後又可驗算一番。

[答四]可能預習過教材的同學

過P作PQ垂直於直線於Q點,則PQ即爲所求,再過點P分別作軸、軸的平行線分別交直線於M,N點(如圖4—3所示)

[師肯定]方法相當不錯!既有數形結合的思想,構造的思想,又妙用瞭解析幾何中座標的概念,直線上的點的概念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等知識。但爲什麼如此做呢?(老師分析、歸納):該做法充分運用了點P的座標的意義,透過體現點P的座標,發現過P作軸、軸的平行線時與直線有二交點,這二交點與點P自然而然地構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又由於這二交點在直線上,從而可得二交點的座標,再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可進一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長,至此,由直角三角形面積公式得到點P到直線的距離|PQ|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仍顯得有一定的運算量。

(如果學生還有其它解法,老師可在黑板上隨機應變地板書。)

(如果學生一個方法均未想到,老師可作如下引導:字幕逐條顯示,圖形中的線段依順序逐一顯示

①什麼是點P到直線的距離?

過P作直線的垂線,垂足爲Q,則|PQ|即是點P到直線的距離。(如圖4—4所示)

②點P的座標的意義如何?

過P分別作軸、軸的垂線,垂足分別爲K、I,則有向線段KP、IP的數量即爲點P的座標。

③體現一下點P的座標如何?

發現,過P作軸的垂線時,與直線有一交點N,且N點的橫座標與點P的橫座標一致,而N點在直線上,從而由直線的方程可得N點的縱座標,進而得線段PN的長。

受此啓發,過P作軸的垂線PI時,由於與直線無交點,故作PI的反向延長線與直線交於點M,從而點M的縱座標與點P的縱座標一致,且橫座標透過直線的方程也易求得,線段PM的長也就求得了。

④眼前一亮,直角三角形MPN已渾然天成,且MN的長也可由兩點間距離公式求得,從而由直角三角形面積公式可求得|PQ|的長。

3.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15分鐘〉

[師講]透過前面[答二]、[答三]、[答四],我們都遇到了同一個攔路虎,即運算量較大的問題,而我們今後將會遇到大量的類似問題,如果都如此運算,未免太浪費寶貴的時間。此時此刻,我們多麼需要有一個簡便的運算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公式來解救我們!

下面,就讓我們去探究這個公式吧,用我們今天的辛苦去換取我們明天的簡捷吧!(暗示公式的存在,激發同學們探究的興趣,增強同學們探究成功的信心。)

[出示問題]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如果已知某點P的的座標爲(),直線的方程是Ax+By+C=0,(如圖所示),怎樣由點的座標和直線的方程去直接求點P到直線的距離?

[師講]下面,仍然請同學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此問題。(可以讓前面一排的同學轉過去與後面的同學每四個人一組進行討論解決。老師到同學們中間去巡視,瞭解同學們的思路,及時的加以點撥,同時也對同學們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做到心中有數。)

[老師估計]由於有前面的[答二]、[答三]、[答四]或老師的引導作鋪墊,(這個鋪墊非常重要!故前面佔用了較多的時間也不可惜!)故大多數同學可能會按[答四]的方法做:老師可以作預見性的字幕板書,在大多數同學完成後再出示。如有同學按[答三]的思路做,老師提示,運算量太大,一般不採用。

過點P作軸的平行線,交於點R();作軸的平行線,交於點S()。(如圖4—5所示)

此時,可能同學們會大舒一口氣,但老師緊接着進一步提出:“諸位,考慮到A,B爲零的情況沒有?請進一步考慮一下A,B爲零的情況如何?”

抓住同學們思維不慎密之處,體現嚴密的邏輯思維,體現分類討論的思想同學們的思維可能又重新活躍起來,進行分類討論。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

(教材的處理)

布封的《馬》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語言文字優美,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在無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贊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感悟動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二)知識和能力。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不同體裁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三)過程和方法。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根據單元教學重點結合本文特點:制訂以下三方面教學目標:

1、激發閱讀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能力。

2、品味積累文章中的精彩詞句。

3、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達能力。

4、領悟和初步掌握對比手法(對比是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其一“家馬”與“野馬”的對比貫穿文章始終。透過品讀分析,得出“野馬比家馬更美”,探究概括出兩種馬的特徵。透過形象鮮明的對比可以感受到家馬的苦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抓住後半部分疑難重點句深入品讀探究,進一步感受家馬被人類摧殘、勞役,淪爲人類惡性的奴隸的悲哀。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上的教學目標。另外一處對比是“野馬”美貌部分,作者用它和另外七種動物作了對比,盛讚馬的高貴姿態。突出野馬的外形的美,從而反襯人類扼殺了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我把第4點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第3點:疑難句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的感悟和表達能力做爲本課的難點。採用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詞彙豐富,對動物的描寫精當、傳神。語言文辭優美,含義深刻,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境激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創境激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三、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圈點批註法(預習筆記),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語言賞析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目標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遷移性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程序設計。

首先,創設情境,匯入激趣,聽背景音樂二胡曲《賽馬》問學生,腦海中浮現出了什麼畫面?然後幻燈打出遼闊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出示課題及作者,讓學生從聽覺、視覺各方面獲得直觀感受,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爲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礎。

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題。

第一步,先在二胡曲《賽馬》的背景音樂下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透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二步,然後檢查學生預習(預習時要求學生讀通文章,並畫出自己喜歡語句,作批註寫出喜歡的原因,即採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疏通字詞,本文生字詞較多,須落實。這是讀通文章的前提。

第三步,接着課堂提問:

①布封爲我們介紹了幾種馬?誰更美?

②他們分別有什麼特徵,文中具體表現在哪裏?

第四步,讓學生帶着疑問自由讀,主體思維,組織語言回答。第一個問題較簡單,可點名讓學生直接回答,第二個問題較難,可提示學生從文章中找重點詞句回答。因答題資訊較廣,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後共同彙總歸納的形式,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合作精神。(學生充分交流反饋後歸納用幻燈顯示出來)。

第五步,緊接着提問:如果你是一匹馬,你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爲什麼?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作者布封也與我們一樣,在文中,無不顯現出他對“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讚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再次,質疑探究,深入品讀。

在學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題及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重點詞句含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達能力。

出示四個問題: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2、第二段中爲什麼說“它們額上覆着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着絲稠和錦氈,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家馬的苦難表現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關語句說說。

4、本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請找出來,並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寫“家馬”部分的幾個句子是難點,只有讀了這幾個難點,才能深入領會家馬的苦難,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及本文主題。讓學生細讀,從讀中品,從品中讀,教師可巡視並尋機參與其中點拔引導。回答前兩句的基礎上,從部分到整體,整理出第3題答案,最後用幻燈歸納打出。對比是本文最爲突出的寫作方法。最後一題培養對這種手法的把握能力。

接着:賞析語言,積累遷移。

1、賞析精美語言。用“我喜歡一句,因爲”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預習的圈點批註充分準備)。第二步,由文字遷移,透過問題的思考,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2、有人說,馬是人類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結合本文談談的你的看法?(培養學生自由表達能力)

3、延伸練習,課後作業。

介紹你熟悉的一種動物,請抓住其特徵(可仿照文中用對比手法),並在描述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透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爲能力。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五年級第二學期(試驗本)第53頁 “表面積的變化”。

2、教材簡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本次實踐活動《表面積的變化》主要是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起來,得到的立體圖與原來幾個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係,發現並理解其中的變化規律,培養空間觀念。

教材分爲兩個大的版塊:拼拼算算和拼拼說說。拼拼算算中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用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出長方體,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第二個活動,是引導學生用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長方體,探索拼成後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變化規律。第三個活動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體驗到不管怎麼拼,每次都會減少兩個長方形面的面積;而減少的面積越少,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就越大。三個活動都是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體驗並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提高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數學思考。拼拼說說,主要是引導學生應用前面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1)利用表面積等有關知識,探索多個相同正方體疊放後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激發主動探索的慾望。

(2)透過解決包裝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優化思想。

(3)在操作、觀察、分析等活動中,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物體表面積的問題,發展空間觀念。

(4)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法選用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遵循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倡導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爲主線。透過拼拼、算算、觀察、說說、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際操作與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自學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創造才能,保證課堂訓練的密度。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並在恰當時機給與科學的評價,以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學法選用

根據五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爲:動手操作法、發現學習法、討論學習法等。在擺弄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隨之展開,這樣學生在親自獲取的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地展開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逐步學會利用學具進行學習掌握了多層次的觀察對比的方法。

四、總體設計

根據教學目的、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我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利用資訊技術手段,創設了設計包裝盒的情境,先帶着學生走進商場,觀察常見的包裝盒,再透過問題“爲什麼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 需要我們學習一些新的本領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爲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葉聖陶先生曾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在這個環節我共安排了3個活動。活動一:觀察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這一環節透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時結合思維活動,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透過學生把幾個正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着一定的規律。經歷了動手操作這一過程,使學生頭腦中有“拼”這一過程,建立了空間觀念。學生完成表格時,由於表格是2、3、4、5個正方體及省略號,所以學生擺了由2、3、4、5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情況後,就急於表現,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號,其實體驗是不夠的。於是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用挑戰性的語氣提問:如果用6個、8個拼是個什麼情況,再操作驗證,從而使學生把關注點落到找尋規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數據綜合起來看。透過這些引領,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培養。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學生的動手操作是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手段,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瞭解三種拼法:將上下面相拼包裝、將左右面相拼包裝、將前後面相拼包裝,增強體驗。透過動手操作、觀察、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中,提高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數學思考。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 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把8個棱長爲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小?這個環節的“拼拼說說”,是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學生前面的規律體驗深刻,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把8個棱長爲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小?是應用前面拼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經驗:重疊的面越多,表面積減少越多;兩兩相拼的次數多,減少的面積也多。這兩條經驗要靈活地、綜合地應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這對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是很好的鍛鍊。接着,又透過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並計算所拼圖形的表面積後有什麼發現?得出不管怎麼拼,都是減少了2個正方形面的面積。

(四)、總結全課、深化目標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做,會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總之,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知識的遷移作用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發揮科學評價的作用,促使學生良好智力結構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學設計所作的簡單說明,望在座各位給予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