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說課稿1.03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並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爲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透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後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繫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由於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透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徵。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透過“看、比、畫、折、說”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形象化的教學。形象化的語言,比如線段的兩個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兩端,線段躲到了圖形隊伍中去了等等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儘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數學源於生活,從身邊常見的毛線入手,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爲操作把毛線變曲爲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透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感知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說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引出線段。接着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透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並及時透過想想做做第1題,進行辨認和說理,加深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2、找線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後,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觀察課本的邊,數一數有幾條線段,引導孩子觀察這幾條線段圍成了什麼圖形。

接着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並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做線段

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髮現摺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說說,鞏固線段的特徵。

接着讓學生試着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爲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畫線段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後,先在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透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遊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麼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培智教育數學課《出生日期》。

一、說教學內容

《出生日期》這節課是根據智障學生智力的特點,結合智障學生的實際生活自編的教學內容。它爲學生今後走上工作崗位或融入社會起着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課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智障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出生日期的含義,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思維以及生活等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遇到困難勇往直前、依靠智慧努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學習堅持不懈的品質。

4、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活動中,樹立自信心,提高生活常識技能來補償缺陷。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用適合每個學生的目標來挖掘學生的潛能。

三、說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四、說教學難點:

能熟練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

五、說教法

1.體現以學生爲主體

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教師運用引導的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2.遵循個別化教育理念

個別化教學方法貫穿整個課堂,針對智障程度不同的學生,教師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課堂要求。例如要求學生會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時教師需要向每個學生逐個進行指導。

3.體現數學課堂生活化。

本節課透過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提取數學內容,再將其語言化、知識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從而將學習生活化,將生活學習化。這也是我從事七年培智教育一直實驗的教學方法。

六、說學法

因爲教爲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更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說一說、讀一讀、動一動等自主學習方法來掌握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思維等能力,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七、說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地安排各項學習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匯入新課:

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唱數、認數、認識日曆等知識,已爲本節課學習內容起到了過渡、鋪墊的作用。所以用學過的知識匯入新課。

根據智障學生對知識形成緩慢、模糊,學得慢、遺忘快等的特點,在複習時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搶答,以小禮品爲獎勵,從而喚起了學生對學過知識的回憶,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學習新課: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用各種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出示卡片引導學生觀察。以教師爲例,卡片出示出生日期,引導學生根據卡片上的三種顏色,啓發學生得出:出生日期是由年、月、日三部分內容組成,使學生理解並加深記憶。

2、進行個別化教學,使學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①讓學生看卡片反覆讀一讀自己的出生日期,使學生初步瞭解自己的出生日期。

②教師指名學生讀一讀自己的出生日期,指導學困生讀,加深學生記憶。

③同桌兩個互相說自己的出生日期,並讓學生分別到講臺上說一說,不僅突出重點,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④採用合上卡片,閉上眼睛,心裏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日期,進一步加強學生記憶出生日期。

(三)鞏固練習

第一個練習:

利用“比一比誰最棒”,激發學生在黑板上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

這個活動分兩組進行:

第一組:學生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後,我採用逐個點評的方法,檢查學生找的卡片是否正確。

第二組:學生找到卡片後,教師採用第一組同學幫助第二組同學檢查所找卡片是否正確地方法,讓全體學生動起來。

第二個練習:

利用去動物園看馬戲表演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要能正確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天,就能得到馬戲表演的門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門票,而且還讓學生又一次記憶、加深鞏固了自己的出生日期。這個活動突出重點,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熟練自己的出生日期,突破了難點,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效果。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東南西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起始課。本課透過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簡單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併爲進一步學習路線圖奠定基礎。新課標明確指出,“窨歡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窨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因此,從小學會正確的辨別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人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學好本課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創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藉助現實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活動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教學重難點

4、教學重點: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策,能準確辨認其餘三個方向,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5、教學難點: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二、說老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遊戲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透過創設情境,交流互動、遊戲活動等既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新知。融觀察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學習方法和氣探究。

三、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加強同生活的聯繫,所以,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發現能力,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全身心地設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四、說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遊戲活動,匯入新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民民主課一開始,我就抓遊戲住學生喜歡遊戲的心理,讓學生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後”的複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舉又爲下面的學習做好了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

(二)實際觀察、感受方位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從“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誰說:你是怎麼找到東的?“”你還能找到其它三個方向嗎?“爲引子,從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辯認學校的四個方向,並和同伴找一找,說一說這四個方向都有些什麼。最後讓學生隨意轉身,面向各個方向指指說說。如”我面向東,我的後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這一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和合作與互助,培養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內辯認,學以致用。

基於學生愛玩、愛動、喜歡遊戲的特點,我在這一環節迴歸生活、玩中強化中高計了“我說你做”的遊戲如:讓同學們面朝()面,後面是()左面是(),右面()這是爲後面學習地圖方向做準備。

其次,我讓學生玩“超級模仿秀”的遊戲,如:學青蛙向南蹦兩步;面向西學公雞邁幾步;超凡脫俗東扮孫悟空;向北點點頭等。讓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在興奮、愉悅的氛圍中感情辯論方向。

(四)整理記錄,實現遷移。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透過自己動手繪製學校地圖,由於繪製的地圖方向不一致,人們難以根據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而產生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必須有統一的方向才使人們看得懂地圖,不會混亂。在這一問題矛盾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討論,最後得出: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明白了地圖上的規定,再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定對自己繪製的地圖進行修改,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練習,拓展應用。

方向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堂上的學習很不夠,需要在生活中觀察、應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環節體驗收穫、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森林之家這一情境練習。首先對學生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小動物的家嗎?你是怎樣找到的?其次讓學生說說:想去哪隻小動物家?該怎樣走?這樣鞏固了學生對地圖上方向的認識。最後的課堂總結讓學生說說學會了什麼?有什麼好處?並鼓勵學生蒐集辨別方向的方法,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正所謂“課雖盡,思未了。”

整節棵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等新日環食,使學生大氣學、樂學、讓學生在歡愉、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高各種能力。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透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爲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爲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爲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繫。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爲“一個數裏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透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爲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着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繫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爲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爲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爲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爲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爲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爲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透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爲以後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爲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本課,接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爲,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爲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爲主。因此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嚮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採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着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爲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爲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後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後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透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後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透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爲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爲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啓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爲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透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啓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爲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爲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類型。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爲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透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並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爲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啓發,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麼呢?”然後匯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去遊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遊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遊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後發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透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爲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並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後給出條件並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麪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後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麼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後彙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麼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彙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後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並說明理由,然後明確爲了便於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爲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麼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後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後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後在做一做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着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後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四)評價與反思

整節課,我透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匯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爲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透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爲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爲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繫,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纔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着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着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透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我對教材的認識)

1、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有用的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作爲指導設計本課教案。

2、說教材地位、特點、作用。

本冊書的數學問題基本都來自於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本課內容“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這一部份內容又是後繼學習的基礎,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起承上啓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爲第一課時。

3、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比較的活潑,參與的意識較濃,對於解一元一次方程較爲熟練;但在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生活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轉化能力——建模思想較差。

4、說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原因,參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a知識目標:

①能夠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具有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②進一步體驗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標:

①發展學生由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一類問題建立一種數學模型,類比以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c情感目標:

①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透過探索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配合,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重點:

①由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難點: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1、說教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實際情況,我採取了:

①觀察,分析討論——師生互動

②在解法探究中採取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靈活運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且採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

2、學法指導

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來解決問題,鼓勵努力克服困難;多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交流(我把這一活動分解爲4個小問題)(大約15分鐘)

2、由上面的問題出現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不等式的解題過程(約5分鐘)

3、鞏固解題方法,給出2個簡單的不等式,讓學生在黑板上來做(約5分鐘)

4、拓展與發展,給出問題2(第三個活動)沒有分解成小問題(指導學生先獨立,後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約12分鐘)

5、小結:讓學生談談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收穫(大約3分鐘)

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將作恰當的補充。

讓學生思想感情上的昇華——克服困難的品質。

四、說板書

我把問題1的解題過程分步書寫,讓學生能從中體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知識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說作業:P1401—4,9

評價上課效果,對本課的內容鞏固,反饋作用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然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資料,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資料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景,然後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後明白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本事目標:經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構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本事和口頭表達本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然後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然後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本事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樣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樣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經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爲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我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一樣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忙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一樣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必須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明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經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能夠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能夠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終藉助一組練習題,經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那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必須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一樣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一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一樣,也就是單位“1”不一樣,所以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資料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經過自我的思考,到達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到達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頭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頭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教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教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