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一語文優質課《安塞腰鼓》說課稿

說課稿2.85W

一、說教材

初一語文優質課《安塞腰鼓》說課稿

1.教學內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盪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爲我們鼓盪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彷彿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於這個特點,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詠歎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安塞腰鼓》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透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爲今後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鑑賞打下基礎。《安塞腰鼓》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並透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對於習慣於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衝擊是巨大的。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我從三個維度出發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掌握排比、反覆修辭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透過朗讀並綜合運用其他語言品味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4)、重點、難點

由於這篇文章語言很有特色,而我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詞句,所以我把這堂課的重點確定爲:品味語言,感受恢宏氣勢。

由於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能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爲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把這堂課的難點確定爲:透過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於生活在南方或現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課教學設計上,要注重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和火烈的氣勢。同時,要透過朗讀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想象力,幫助學生進入角色,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學設計思路

語文學習,無論是語言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實現。所以,所有的教學環節設計都以讓學生看、聽、讀、說等實踐活動爲核心,並在教師指導下,透過合作交流讓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於完整。根據本文內容,結合創新教育理論,本課教學我將採用自讀感悟式,指導學生以“朗讀法”學習課文,即以“朗讀”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薰陶,完成教學。以“討論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融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從而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3、學法指導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爲重要。” 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爲:“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在課堂學習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資訊,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1.佈置預習:落實字詞,會讀會寫;多讀課文,試圖瞭解安塞腰鼓。

2.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後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二)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我採用下面的匯入設計:同學們: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人稱“天下第一鼓”。透過對課文的預習,不知大家有沒有體會其中的氣勢。現在,讓我們先觀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一起去黃土高原領略安塞腰鼓的風姿與魅力,一齊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這樣的匯入設計,意在貼近課文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主動、自覺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三)學習新課

因爲現在的教學要求大多是要對文字感悟領會,所以就要對課文進行精讀。《語文課程標準》寫道:“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建議”的閱讀部分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這一精神,我重點作了如下設計。

1、播放範讀,整體感知

怎樣讀好,當然牽涉到一些具體方法。本課教學中,在讓學生讀前,我透過播放課文範讀的課件,創設文章情境,同時用多媒體出示聽讀要求。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在聽讀中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聽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然後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最好是文中的內容。力求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另一方面給學生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讓學生反覆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

這一環節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聽讀中理層次,明條理,學會在讀中把握文章的“脈”。

2、反覆誦讀,品詞析句

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可透過讀來悟出。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並多讓學生朗讀。《語文課程標準》講到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聽了課文的範讀錄音之後,讓學生借鑑範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讀。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進行分組尋找美點比賽,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此環節旨在陶冶學生情操,教給他們“生活中不是沒有美,關鍵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的真諦。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學懂課文,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在教學中,我將採用“質疑問難--想像描述--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讓學生學用課文句式、段式寫作。將作文與課文結合起來,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與遷移。

現在我說說本課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課我在教學中弱化了字詞的講解,嘗試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自讀自悟上,並把反覆誦讀課文作爲重點。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於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優美的句式段點,在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的同時,以學生活動爲課堂主線。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知性。要求教師參與到學習中去,成爲學習的促進者與指導者。我的板書主要以展示教學程度爲主,學生學習成果爲輔。使板書同時具有了強大的教學功能和評價功能。

最後,在磅礴雄渾的音樂《安塞腰鼓》聲中結束這篇文章的課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