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模板

說課稿7.9K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模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模板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1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透過本章的學習,爲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透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聯繫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透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透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透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匯入:

透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着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着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透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透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透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裏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啓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繫。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能量是《課標》中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這充分說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透過功、功率的教學,爲學生認識能做了鋪墊。由於只要求初中學生初步認識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書並未追求能量概念的嚴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概念——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量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透過做功研究能量的變化,爲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礎。對功的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係的建立。對功的研究爲以後學習功率、功的原理、機械效率、能量等知識奠定基礎。另外,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這節課的內容既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這節課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⑵記住功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會應用W=FS做簡單計算題。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透過觀察和分析,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⑵透過實驗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透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解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⑵透過合作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由“力學中的功”和“功的計算”兩部分構成。其中,“力學中的功”透過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學生認識到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爲功的計算打好基礎。“功的計算”明確了功的計算方法,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設立了兩個教學重點: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在尚未講到能的轉化概念之前功的定義是不容易清楚給出的,所以教材中沒有對物理學名詞“功”下定義,而是從漢字“功”的含義中“成效”的意思出發,說明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就說這個力做了功,這樣從“成效”出發引出力學裏的“做功”,對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有好處。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從而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作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應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仍需一些直觀認識作爲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啓發: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傳授”,而是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啓發學生髮現、解決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予適當引導。

2、激趣教學:學習本應是件快樂的事,爲了讓學生“樂”學,教師透過圖片欣賞、現場遊戲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兩種學法:

1、自主探究:“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節課功的定義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都是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觀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動得出的,使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從而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究。

2、合作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四、教學評價分析

1、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情感的變化與發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課堂中採用回答、課堂觀察、實驗、書面作業等評價方式,多層面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真正做到“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生學習評價。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關於新課的引入:

我是從功的字面含義入手引入新課,功是個多義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還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學們還可以列出別的含義。那麼力學裏所說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還有更確切的含義,讓我們去探索力學中的功吧。

2、關於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體中給出了兩個同學推同一重物的例子,爲了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符合實際情況,在課堂中改換成兩位同學推五張桌子,觀察現象。根據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兩位同學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樣?

這樣把功這個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觀認識爲依託引入,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3、關於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教學

在引入功的概念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功的概念分析怎樣纔算做了功,學生根據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兩個實例: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一致,分別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讓學生從實例中感受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從而加深對功概念的瞭解。同時,我又利用了三個實例:有力但在這個力的方向沒有移動距離的;力的方向和物體移動方向垂直的;有移動了距離但是沒有受到力的。讓學生在逐漸認識功的同時明白:不是物體受到力並且移動距離就可以說這個力做了功。透過學生對五個實例的思考,觀察進而總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趁熱打鐵,利用身邊的物體,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做功的過程,正確的認識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後,透過多媒體出示五個實例,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討論,分析這些實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交流結果。最後我用多媒體作圖分析演示,確定學生得出的結論,加深學生印象。

4、關於功的計算公式與單位的教學: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F=W/S和S=W/F,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在介紹功的單位時,教師透過對焦耳的生平簡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並體驗1J的功有多大。透過多媒體圖片展示實例,學生親身體驗,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用多媒體展示課本例題,帶領學生針對例題所給條件進行分析:

1、明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對象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哪個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對什麼物體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爲什麼?

例題教學分析旨在爲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創設條件。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又到直觀,真正的讓物理走向社會。

我安排了兩道計算題讓學生交流探討:第一個題是對功的定義的瞭解,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詞。第二個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從而判斷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透過練習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及變形公式的運用(突破難點),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瞭解。

5、各小組學生暢談收穫

讓學生小結反思這課節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我有哪些收穫?還存在哪些困惑?與其他同學說說。 爲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緊扣重點,難點,分層次的設計了幾個題目,全面的涉及到本節的知識點,突出重難點。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3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功的定義,二是功的計算。功在初中物理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三大主題之一,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內容的基礎,而且是爲以後學習“能量”做好了鋪墊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2. 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達式,以及表達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義和單位。

3. 能應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學重點

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四、適合的教學對象:

上課沒有聽講的學生,物理零基礎 並且對物理沒有興趣的學生,或者可以作爲預習課來講。

本班學生反應較快,但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欠缺,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具體的動態實例,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動2【講授】新課

一、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含義

課件展示:

(1)叉車把貨物舉起;

(2)小孩拉動小狗;

(3)錘子把釘子敲擊進入木塊中。

教師提問:

(1)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體是否移動了距離?

(3)物體移動的方向與力的方向有什麼關係?

(4)物體所受的力對物體的移動是否有貢獻?逐個實例進行分析。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學生總結:物理學中的功的含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透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結合以上三個實例,學生閱讀課文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三種不做功的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以下情況是否做功?

課件展示:

A 組:1、運動員用力將槓鈴向上舉起的過程,舉力是否做功?

2、汽車的牽引力使汽車水平前進,牽引力是否對汽車做功?

B 組:1. 人用力推一輛陷在雪地裏的汽車但沒推動,人對汽車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塊大石頭但沒有搬動,人對石頭是否做功?

C 組:1、物體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運動員踢足球,球離開腳後飛出10米遠的過程, 運動員是否對球做功?

D 組:人搬着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援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透過上面的幾組例子你能總結出物體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嗎?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教師總結:(1)有力無距離(s=0,勞而無功) ; (2)有距離無力(F=0,不勞無功) ;(3)力和透過的距離方向相垂直(距離不在力的方向上) 。

課件展示:下列情況中,人有沒有對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沒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動;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勻速行使的汽車上;

(6)人提着皮箱在電梯中上升。

學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透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力有大小之分,距離有長短之別,功如何計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總結出功的計算方法。 力學裏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透過的距離的乘積。 功的計算公式:功=力×距離

表達式:W=Fs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頓(N )

S ──距離──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例題,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方向是水平的,馬的拉力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因此馬的拉力對物體做功。計算功的大小時應該利用拉力大小800N 與水平運動的距離3000m 。

學生活動,課件展示課堂習題。

1、某同學要把重爲60N 的水桶緩慢勻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爲10N 的物體沿着長爲2m ,高爲1m 的光滑斜面自頂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張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動重100N 的箱子,前進了10米,撤去推力後,箱子又繼續前進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這個箱子勻速舉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學生思考計算,教師巡查點撥。

五、教學反思

本節只有兩個考點,即力有沒有做功,和功的計算。該節是本章以後的基礎所以一定要事後進行加強訓練,以增強提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