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彙總5篇

說課稿3.16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說課稿彙總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欣賞與設計 ,課本第71頁。

教學地位:

本課是在學習了認識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向我們展示了幾幅設計精美的圖案,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幾何圖形,並從中感受到圖形的美。接着,讓學生用已學過的圖形設計圖案,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創造美,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審美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欣賞與設計圖案,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幾何圖形

2.方法與過程: 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增強合作探索的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欣賞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是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幾何圖形,

教學難點:

是會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設計圖案

二、說學情

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已經對一些平面圖形有了認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色彩鮮豔的圖案能夠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但他們從中還不能完全感受到圖形的美,也沒有主動發現其中規律的意識。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和發現。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並初步具備了收集資訊和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爲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巧設疑問、小組合作交流、展示法、歸納總結。

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四、教具與學具

教師需要準備 課件、各種基本圖形若干、彩色卡紙、白紙 學生課前準備:膠水、尺子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欣賞圖案、尋找規律、設計圖案、展示作品 。

1.欣賞生活中的圖案

教師播放PPT,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的發現。 學生談看法

感受圖形的美,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

(1)教師出示準備的四幅圖案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人從中找一幅最喜歡的圖案說一說它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是按什麼規律排列的。(用教學課件出示圖案,學生介紹哪幅圖案)

(2)請學生交流意見

師:你認爲這幾幅圖案,我們可以把它用在什麼地方?(學生各抒己見,想法多種多樣。)

請學生說說看了這麼多圖案有什麼感覺。(他們感到能用這麼簡單的圖形繪製出美麗的圖案,很了不起。)

(3)教師小節

這些圖案都是由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所組成的,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的,配上豐富的色彩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由此看出,圖形也是很美的。

2.尋找規律

我透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啓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觀察、合作交流,提出自己質疑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圖形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設計圖案

師:欣賞完別人的設計,現在請你們自己當設計家,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進行參賽。在設計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麼圖形,什麼顏色,怎樣來組合,可以仿照着老師的圖案來設計,有自己獨特設計方法的當然更好。

4.展示學生作品

對一些有獨創性、設計新穎、美觀的作品,可在展臺上展示完後再貼在黑板上展覽,對於其他學生也要給予鼓勵。

利用展示臺能夠放大的特點,向全班展示作品,讓學生再次熟悉學過的幾何圖形,感受圖形的美。同時,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並親身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

5.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圖形的美,感受了美,並用雙手創造了美。老師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不僅能畫出美麗的圖案,還能夠用美的語言、美的行爲和美的心靈去裝點我們的生活!

六、說板書設計

設計與欣賞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光的反射》,選自蘇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第五節。這是一節規律課,計劃一課時完成。

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是幾何光學中的重要規律,它是在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透過特例“平面鏡”,讓學生具備光的反射的具體經驗,初步瞭解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方法,同時爲後繼的光的折射、凸透鏡成像規律奠定基礎,在光學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內容從上一節平面鏡成像入手,探究爲什麼平面鏡會成像?透過試一試、做一做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光的反射的規律,進而解釋爲什麼平面鏡會成像。教科書貫徹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解釋生活中的慢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規律及其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一系列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專門術語描述光的反射現象。

(2)初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瞭解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3)瞭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應用,能在生活、生產中判別光的反射的具體運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透過觀察現象來提出問題和猜想、根據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計劃,設計和進行實驗,收集、辨別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觀察反射現象中光束與鏡面之間的位置關係,感受物理知識的神奇之處,體驗自然現象的對稱和簡潔。

(2)透過解釋平面鏡成像的原理,領略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間的和諧與統一,從而增進對自然的親近感,強化對科學的求知慾。

(3)密切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光的反射規律確定爲教學重點。由於初中生剛進入物理課程的學習,對實驗探究的設計和相關數據的採集存在困難,所以我將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探究作爲本節的教學難點,學生往往對漫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規律留有疑惑,這是本節的另一個教學難點。

四、學法與教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將會採用小組合作實驗探究並輔助於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而我將會採用啓發—引導、演示實驗與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

五、教學程序

現在我結合教學流程圖來爲大傢俱體的介紹《光的反射》的教學設計及其設計的理由。

在新課引入時,我會在投影上打出一個可愛的卡通人物,利用平面鏡的正反面讓學生觀察是否能夠看到卡通人物。透過該實驗的引入,統領本節的主要內容,引發學生思考爲什麼用平面鏡時僅有部分學生看到,用平面鏡反面時都能看到。利用身邊的器材創設奇特的實驗現象來引入課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將激光打到平面鏡上,請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髮現有兩束光線,隨着改變一束光線的方向,另一束光線也隨之改變,而且總是成對出現。我們透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自主形成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的概念,貫徹以實驗爲中心的物理教學理念。隨着入射光線的不斷改變,學生髮現奇特的實驗現象,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了,這是一條特殊的光線,在物理學中我們把這束入射光線稱爲法線。那麼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請學生再次觀察,從而發現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此時,才能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圖,因爲黑板平面是二維的,如果提前畫出,那麼就失去了探究三線“共面”特點的機會。

根據光路圖,讓學生初步瞭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結合演示實驗中,學生很容易發現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定量關係呢?我們如何設計實驗來探究呢?在探究時我們會遇到怎樣的問題呢?在此,利用問題串的形式先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後製定出實驗方案,避免了實驗中出現的錯誤混亂的現象。學生實驗過程中,我會在一旁觀察,並適時地糾正錯誤,以便實驗順利進行。在得出數據之後,我會請幾組同學進行展示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引導學生總結光的反射規律,並用自己的語言對光的反射規律進行歸納:“三線共面”、“二線分居”、“兩角相等”。這樣的歸納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突出本節教學重點。

我們能否利用今天所學的光的反射規律解釋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呢?我會先用實物演示,之後請同學作出圖像,在作圖的過程中,我還會適當的講解作圖的一些注意點。此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經歷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初步掌握光路圖的一般作法,也突出了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釋平面鏡成像的教學重點。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同學們在看電影時,是否發現,無論我們坐在哪裏,都能看到同樣的畫面?這是爲什麼呢?這和粗糙的屏幕有關嗎?現在,我把屏幕取出一小部分並放大,將幾束平行光照射在上面,我們看到了入射光線是平行的,但反射光線確是雜亂無章的,我們將其稱之爲漫反射。請同學們再次思考,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嗎?同學討論並很快畫出每束光線的法線,標出入射角與反射角,由此可以發現,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在此,利用等效法、放大法、作圖法,從而順利突破本節的教學難點。

學生在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識之後,一定要提供給學生們運用物理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將新的物理知識返回到實際生活中,活化、鞏固、深化新的物理知識。在此,我設計瞭如下的知識應用:向學生展示潛望鏡模型,介紹潛望鏡的工作原理,並鼓勵學生嘗試自己動手製作潛望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有關光的反射的內容,鞏固之前所學的光的直線傳播、平面鏡等相關知識,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在課堂的最後,我會結合本節課的板書進行課堂小結,透過條理清晰的主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並輔助於副板書再次強調作圖時要注意的地方。另外,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實際情況,我會適當地佈置幾道課外習題,並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體現了今天所學的光的反射規律。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紅傘是日常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生活用品,將小紅傘作爲講述活動中的內容,圍繞小紅傘讓幼兒展開想象,表達故事情節,符合中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講述活動《小紅傘》語言生動形象,情節簡明有趣。中班幼兒已具有了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透過開展此活動,能讓幼兒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二、目標分析:

《綱要》中指出:“ 幼兒實際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幼兒園教育內容範疇的劃分是相對的,教育過程中應依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整合處理,以使幼兒透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以及《綱要》中的語言活動目標,我確定了情感、語言、想象方面的目標。具體的活動目標爲:

1、引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講述“如何利用小紅傘幫助別人、保護自己”的過程。

2、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讓幼兒體驗到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小兔頭飾、小紅傘每人一把,錄音機,錄有節奏歡快和沉重緩慢的音樂磁帶。

2、環境準備:果樹林、蘑菇地。

3、情境表演的準備:主配班老師、幼兒分別扮演兔媽媽、兔爺爺、兔奶奶、小刺蝟、大灰狼、小兔。

四、教法和學法

教師是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此次活動中我以熱情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創設故事環境,利用遊戲法、情境教學法,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生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幼兒方面主要透過視、聽、講結合法和討論法來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透過體驗法讓幼兒獲得成功的快樂,使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得到發展。

五、活動過程

我採用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原則來組織本次活動,設計程序爲:情境匯入—情境體驗—故事講述—體驗快樂—活動延伸。下面我具體地來說一說: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導語:孩子們,我們去摘些蘑菇送給爺爺奶奶吧。不過今天天灰濛濛的,可能要下雨,怎麼辦呢?(幼兒扮演小兔,老師扮演兔媽媽)

(二)情境體驗

1、伴隨節奏鮮明的音樂,兔媽媽和小兔子來到果園。看到:

情境一:小刺蝟踮着腳怎麼也夠不着果子。

兔媽媽提出三個問題,引導小兔思考問:

1)果園裏有誰,它在幹什麼?

2)爲什麼刺蝟摘不到果子?

3)我們怎樣才能幫助小刺蝟摘到樹上的果子?

情境二:一隻小兔用小紅傘摘果子。

引導小兔觀察、思考並表述:

1)這隻小兔對刺蝟說了什麼?

2)它是怎樣幫助刺蝟的?

2、伴隨節奏歡快的音樂,大家來到了蘑菇地。(音樂轉換:由節奏歡快的音樂轉爲沉重緩慢的音樂)發現:

情境三: 蘑菇地的遠處走來一隻大灰狼。

1、提出問題:

1) 看!誰來了?

2)能不能傷害大灰狼,爲什麼?

3)怎樣既不傷害大灰狼,又能迅速安全地躲開它?

2、兔媽媽引導小兔討論,並確定最佳方案:撐開小紅傘,當作紅蘑菇,藏在傘下面,躲過大灰狼。(播放節奏歡快的音樂)

(三)故事講述

情境四:兔媽媽帶着兔寶寶來到奶奶家。

兔媽媽鼓勵兔寶寶,將自己一路上的經歷講給兔爺爺和兔奶奶聽。(引導幼兒將自己利用小紅傘幫助小刺蝟和躲過大灰狼的過程講述清楚)

(四)體驗快樂

音樂表演“快樂舞 ”。

(五)活動延伸

在區角投放相關頭飾讓孩子繼續表演、講述故事內容,也可以將故事內容畫出來,裝訂成小圖書,讓孩子講述,進一步培養幼兒對講述活動的興趣。

評析:

1、透過角色的扮演、語言的表述將幼兒帶入故事情境中,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自然、親切,再以過渡性的提問引出小紅傘直接揭示課題,也爲下一個環節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2、情境體驗的環節中教者以音樂貫穿於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中,一是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二是讓幼兒體驗到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喜悅心情。

3、透過看看、想想、說說,孩子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教者則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孩子的想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如果有孩子能提到講述中的內容,就請他表演情境;反之,情境二的預設,也爲下一個講述內容作準備。

4、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結合,感知效果最佳。情境二所提供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作用於幼兒的眼、耳,頗有新意,能牢牢抓住孩子興趣,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對講述內容的記憶效果。

5、以音樂的變化讓幼兒感受到情境的變化,引出新的學習內容。環節過渡自然、流暢。

6、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部分,教者透過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發表不同的見解,在此基礎上以逐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將環保教育有機融入活動,以討論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理性思考:能不能傷害大灰狼,爲什麼?怎樣既不傷害大灰狼,又能安全迅速地躲開它?從中選擇最佳方案,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感受到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7、此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引導孩子在充分理解情境內容的基礎上再完整講述,分解了難度,層層深入,符合幼兒認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規律。教師走近孩子,耐心傾聽,細心觀察,並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幼兒順利完成講述要求。

8、讓孩子獲得成功後的喜悅情緒在音樂和舞蹈中得以釋放和表現。

9、一個活動結束了,但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幼兒的興趣在延續,爲此,以繪畫、表演的方式抓住幼兒的興奮點,充分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大大提高幼兒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阿Q正傳》是高中第五冊第三單元的講讀課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阿Q正傳》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國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其思想內涵博大精深,歷史文化蘊藉豐贍厚重,藝術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語言幽默諷刺,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爲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去“雜取種種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爲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這樣,就使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正傳》是魯迅對辛亥革命作批判性歷史總結的最傑出的作品,也是魯迅解剖“國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傑出的作品。這部小說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更重要的是,魯迅先生以巨大的藝術概括力,在這部小說中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畫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的“國民的靈魂”,無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點(這種弱點的集中表現就是“精神勝利法”),從而極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學目的:

依據大綱要求,語文學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結合本課實際,擬定如下教學目標:

1、聯繫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點,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

2、鑑賞小說的藝術特點,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畫,雜文式的筆調,以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內核等。

3、品味小說意味深長的語句和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

4、引導學生對小說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深人思考。例如,阿Q是一個怎樣的典型?你怎樣看待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怎樣形成的?等等。進而培養學生獨立鑽研和鑑賞優秀名著的能力。

5、賞析小說中描寫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6、領悟課文主旨,分析評論我們身邊的阿Q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小說深廣的社會內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義。

(2)小說中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手法。

(3)寓莊於諧的語言特色。

2.教學難點:

(1)進行快速閱讀訓練,準確概括中篇小說的情節要點。

(2)阿Q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和現實意義。

(3)品味小說喜劇的外套和悲劇的內核這一藝術特色。

(4)對小說深廣文化內涵的整體把握和對教材的詳略處理。

二、說教法

1、自讀研讀法。

學生對魯迅的文章已有所瞭解。本文還相當有趣,因此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自我研讀。並且以小組爲單位交流研討的成果。教師適時的給予鼓勵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論指導的尺度。

2、導讀法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質。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這種精神。

3、討論法

透過課下的研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互相置疑,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討論中得到啓示。教師要設定好討論題,設題要有一定的難度,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鑑賞能力,使之對中國國民性有深刻的認識。

2、培養學生在閱讀之後的反思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課時:6課時。

第一課時 默讀理清情節內容

一.教學匯入:

由《燈下隨筆》談起,引到本文內容。或由《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規律》引到魯迅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延伸及魯迅的小說創作,均可。

二.複習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雜文集有《墳》《且介亭雜文》《而已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魯迅的名句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無題》)、“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無題(貫於長夜過春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心事浩淼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三.時代背景介紹:

略,見教師用書“寫作背景”。

四.選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兩章,聽錄音。體會作者諷刺性的語言。

五.閱讀全文後,理清內容要點。

第一章,序——介紹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優勝記略——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第五章,生計問題——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準革命——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團圓——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

六.作業佈置:

熟讀課文,領會文中語言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透過反覆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 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爲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爲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透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爲‘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爲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爲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爲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八、教後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字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啓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徵,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字,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字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