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

說課稿1.83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我爲這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在讀進去之後,再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二、學情分析

這個故事很多學生已經聽過,理解內容並不難,但對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從內心和作者產生共鳴,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設計理念

教學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確,使學生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從長遠看,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學生的一生更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豐富,觀察領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創造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在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着重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緊緊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爲主線,以提問應答爲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充分發掘課文的情感因素

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絃,感情深刻強烈,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體會小女孩的悲慘,激起對殘酷社會現實的不滿。

四、設計思路

1、把握一條情感脈絡,教學中應緊扣“由憐生愛,由愛生悲,由悲生憤”的情感脈絡,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昇華情感。

2、培養三種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透過語言文字表現的。她的“可憐”“幸福”體現在哪裏?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在自讀中自悟,在互相討論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2)想象和表達能力。如果你看到小女孩凍死街頭會怎麼說。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透過虛擬情境,一方面深化課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3)朗讀能力。課文感情充沛,適合訓練朗讀,因此要運用自由讀、範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五、說教法

我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學生感興趣讀的特點,主要採取“自學研討法”教學。學生自己感悟領會,小組交流合作。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六、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思想感情。教師以讀代講,學生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七、教學過程

1、故事匯入

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課文,帶領學生進入情境。聽後讓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2、創設情境

大年夜幸福的人家是怎樣的情景?可憐的小女孩在幹什麼?提出這兩個問題後,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以“可憐的小女孩!”爲主線,小組內交流從第一段的哪些地方體會出她的可憐。透過創設這一情境,勾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對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有一個初步感知。

3、小女孩的命運究竟如何

學生帶着問題在文中尋找答案。看到小女孩凍死街頭你會怎麼說?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接着讓學生對這一段質疑。小女孩明明那麼不幸爲什麼說她是“幸福”的,帶着疑問學習第二段。

4、展開研讀

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她看到了什麼?你從中體會到她的幸福了嗎?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作以下安排:

(1)自學自研,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批註。教師在座間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活動,獲得反饋資訊。

(2)全班交流,學生思考體會後,讓學生找出第一次幻想時小女孩感到幸福的句子教師指導朗讀。讀出火光的奇異,讀出她面對火爐時的喜悅,在讀中感悟的基礎上,想象她面對溫暖的火爐會說些什麼?討論:她爲什麼會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見火爐?

總結學習方法,先找出寫小女孩幸福的句子體會,再想象她面對烤鵝、聖誕樹、奶奶時會說些什麼,最後討論爲什麼會幻想到烤鵝、聖誕樹、奶奶?學生再以同樣的方法自學二、三、四次幻想。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組長彙報學習成果。如果這一切不是幻想,它們真實的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會有這種幸福的感覺嗎?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哪一次幻想最讓你感動?指導朗讀第十段。讀出小女孩看到奶奶時的驚喜。

在擦燃一根火柴後,爲什麼又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教師相機範讀第十一段。學生思考“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地方對小女孩來說存在嗎?

出示小女孩在天堂和凍死街頭的對比畫面,透過運用對比,可以使學生對小孩的悲慘命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自然理解了兩個“幸福”的意思。

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和對殘酷現實的不滿體會深入了,再讀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感受會更深。

5、拓展創新

這是引導學生深化閱讀,運用創新的環節。這時讓學生想象“假如賣火柴的小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在小組內交流。

6、指導朗讀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然後在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鼓勵學生自由評議,以達到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目的。

7、總結、課後作業

學完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小女孩悲慘的命運令人同情,殘酷的社會現實令人不滿。賣火柴的小女孩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她的故事還在被一代代人傳誦着,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珍惜我們今天擁有的幸福?

舉辦“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的徵文比賽,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推薦學生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召開講故事比賽。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級上冊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則童話,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課文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爲線索,重點寫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產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

二、說學生

從學生基本素質看,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課堂比較活躍,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相當部分男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不夠。在對一些問題的思考上,個別學生的思維特別寬廣、新穎。

三、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倡導學生的經歷、感受、體驗學生學習的過程,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教師抓住情感線,步步深入,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到社會制度的黑暗,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句中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基於現實合理想象進行片段練習。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高段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根據以上理念,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小女孩爲什麼會產生這些美好的幻像。

與此同時,基於六年級學生年齡段的特點,理解含義深的句子,體會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的強烈不滿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學法分析

《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教學中我準備讓學生採用以下幾種學法:

合作學習法——涉及到課文中關於重點、難點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共同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交流討論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學習他人的學習方法。

質疑探討法——透過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教學策略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學中採用情境教學法爲主,輔以點撥引導法,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形式,運用“假設”讓學生在情境中開展學習實踐活動。

七、說教學過程

根據我在本課所採用的教學策略,把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幾方面:一、溫故、感知;二、理解、體會;三、運用、討論;四、交流、強化;五、對比、昇華;六、拓展延伸。

(一)溫故、感知

閱讀教學中各個環節都要特別重視創設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開課時,運用“假設”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情感,以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你看到風雪中的小女孩,你覺得她怎樣?”引入新課,把學生極快地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然後讓學生談談“如果你遇到小女孩,會爲她做些什麼?對她說些什麼?”這樣的引入爲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句子,體會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二)理解、體會

1、引導、授於學法

《課標》中提出: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因此,開課後,讓學生自由讀書,讀出自己的初步情感體驗。然後讓學生重點讀文中寫賣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邊讀邊思考:小女孩是在什麼情況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後看到了什麼?想一想小女孩爲什麼會看到這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課文中寫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點句子,體會感情

在學生朗讀和了解了課文這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此時應抓住對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學重點,攻破教學難點。這時,抓住關鍵問題:“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爲什麼一根也不敢擦呢?”、“爲什麼她又終於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點的詞句,然後讓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評議讀的情況。

3、小結學習方法

透過對文中寫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這部分的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出剛纔的.學習方法:一、默讀課文,瞭解小女孩是在什麼情況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麼;二、接着輕聲讀課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後爲什麼會看到這些事物;三、最後感情朗讀課文,把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後面的課文起到指導作用。

(三)運用討論

《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提到:語文教學應注重能力的培養,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化學生自能讀書能力的培養。於是,我讓學生運用剛纔總結的“默讀、瞭解內容;輕讀,體會含義;朗讀,情感表達。這樣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進行朗讀,寫出自身獨特感受,即作批註。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四)交流、強化

透過剛纔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把學習的收穫進行彙報。根據學生的彙報,抓住每一部分重點詞語、句子進行理解,體會小女孩感情的變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燒時是高興之情,熄滅後是失望之情。讓學生在幻象與現實的對比中,發現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沒有寒冷、飢餓、享受着快樂與疼愛。她是幸福的。當火柴熄滅時,她又會回到冷酷的現實,學生此時認識到小女孩這時的幸福是可憐的。

教師緊接着創設情境:讀到這裏,我彷彿聽到小女孩的聲音,你們聽到了什麼?學生從小女孩的角度說自己聽到了什麼,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小女孩所處的社會冷酷有了初步的認識。

學生有了理解與情感的積澱,教師引導學生引深原問題:爲什麼說小女孩凍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嗎?配着音樂,播放與課文相關的幻燈片。學生靜靜的聆聽,細細的品味,注意看小女孩的表情。

幻燈片播放結束後,學生抒發自己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如果小女孩沒有被凍死,她活了下來,接下來她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

學生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最終發現: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現實只會帶給她寒冷、飢餓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讓她擺脫這一切。死對小女孩來說是幸福的,這個幸福是悲慘的。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接觸到問題的實質,理解句子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讓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情感,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五)對比、昇華

此時,學生的心靈已有所撞擊,並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心,於是,教師接着創設情景:此刻你想對誰說些什麼?學生可以對小女孩說,可以對安徒生說,學生還可以對社會說。在學生多角度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時可以層層深入到對社會制度的認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像小女孩這樣的窮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六)拓展、延伸

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的有機結合是當前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延伸訓練:以“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的生活中”爲線索續編故事,這樣的設計,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果。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今天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的級下冊第四組的一篇講讀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傳世之作,是一篇講讀課文、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我認爲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說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細細的火柴點燃美麗的幻覺世界的那一刻,因爲小女孩用她那細細的火柴爲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點燃了溫暖與光明。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萬萬個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是社會生活中被壓榨、被欺侮、被賤視的弱者。安徒生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弱者頑強不屈的抗爭與追求,這是安徒生自身的寫照。這個氣息可聞、身形可見的小女孩,她的可憐、她的孤苦激起了讀者切入心底的同情,與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童話世界裏,安徒生對小女孩憐憫的愛最終變成了一種撫慰的愛——小女孩在痛苦的極點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後給予小女孩的是永恆的愛。

二、說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以及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方法與過程目標:

透過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增強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重點:

感受賣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起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說設計理念

對於這樣語言悽美、情感強烈且富於變化的來說,“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過程

《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設計本課時充分考慮了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課時讓學生熟讀課文、理清結構、主要讓學生體會了小女孩命運的不幸,並且透過讀引起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第二課時的教學,我分成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回顧不幸,情感鋪墊。

本節課的匯入我以對上節內容多角度的回顧作爲引入方法,再一次引發上節節沉積在心中對小女孩的同情,將他們的情緒定格在文字中,透過回顧小女孩的不幸,走進小女孩五次點燃火柴的過程中。

(二)品讀過程,感受幸福。

感受小女孩幸福的過程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針對這一過程,我採用了整體把握和細細品味兩種方法,先讓學生瀏覽整體把握幾次點燃都看見了什麼,然後再認真、仔細的去品讀,在品讀過程中,做到邊讀邊思邊批畫,將自己在文中讀到的資訊和感受寫在旁邊,最後再將這一感受融入文字,體現在朗讀上,透過朗讀來體現學生讀書的學習的效果。

課文中有兩句對於學生較難理解的句子。

(1)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這兩句的理解放到最後去處理,由於學生對有了深刻的體會,學生可以理解到:對於這個小女孩來說,死了才能得到解脫,她最終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走近人物,體驗人物。

在課堂最後,設定了拓展延伸內容: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對她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透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所體驗到的運用於生活實際,引發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