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說課稿2.99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6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因數》這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因數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知道質數、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能找出100以內所有的質數。學習倍數和因數是學習質數和合數的基礎,又是進一步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教材設計了兩個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出因數、質數、合數的概念,從而讓學生探尋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及判斷質數、合數的方法。

學情分析:

因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自然數的知識之後,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主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性,體驗成功的樂趣,透過學生的探索和體驗來達到學習知識、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感受數學學習中的奧妙,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在自主寫算式和找1-10各數的所有因數的活動中,瞭解因數的概念,發現一個數的因數中最大的數與最小的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徵,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2、 透過列舉、比較,得出質數與合數的特徵,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能找出100以內所有的質數。

(二)能力目標 透過各種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從多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透過探索學習,感知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繫,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願意把自己發現的結果告訴他人,獲得成功的體驗。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能準確找出某一個自然數的因數及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找某個自然數的因數時如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森林舞會馬上要開始了,可是小動物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搭檔,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們的忙嗎?

課件出示搭檔要求:凡是兩個數相乘,積爲12的兩個小動物,便可結爲搭檔參加舞會。

此時的學生們一定爭先恐後地回答,其實這樣的題目學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關知識非常容易解決,我這樣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從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進而可以以最佳的狀態進入下面的學習。

隨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把剛纔判斷的過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學生可能出現六種情況,如果學生沒有說出,教師可做爲參與者補充,透過討論後,整合爲三種情況:(課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從而引出因數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數也叫因數。1、2、3、4、6、12這些數都是12的因數。(課件出示):並隨機板書課題:因數。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數的概念,探索找一個自然數因數的方法。

(1)首先是強化“因數”的概念認識。根據以往學生在表述倍數時容易出現表述不完整的情況,我在此出示判斷題:因爲12=3×4,所以3和4是因數,12是倍數。( )請學生思考,此時肯定引起學生的一片爭議。透過反例的教學,意在強調因數和倍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關係,不能單獨存在,因此要說明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因此,剛纔的話應該完整地表述爲因爲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及時練習。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出題,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既達到了鞏固的目的,來自學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實,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考慮到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可能所舉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師就需及時有效“介入”比如,因爲“24÷3= 8”,我們就可以說3和8是24的因數,24是3和8的倍數。促成學生不僅從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從除法的角度進行,爲後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伏筆。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方法。(教材第90頁試一試)。

在學生對因數有了比較深刻地認識之後,教師提出練習要求:師:下面就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別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數,並寫出來,由學生獨立完成,與此同時,我進行巡視,重點了解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待學生完成之後提問

誰願意彙報一下你寫的結果,並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這些因數的?

學生交流寫的結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爲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數有1、2、3、6、9、18;因爲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數。

利用除法找。因爲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數有1、2、3、6、9、18;因爲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數。

一個一個找,可能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找。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做得對就要給予鼓勵。學生可能還會出現說不完整的情況,也要先鼓勵學生,再請其他學生補充完整。

在學生一一說明自己的方法之後,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數。現在,大家討論一下,要寫一個數的所有因數,怎樣寫就不會遺漏或重複了呢?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難點,因此要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

讓學生在對比剛纔出現的方法後,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找到出現之前重複的因數爲止。如果學生想不到,教師可作爲參與者參與討論得出方法,從而打破難點。

透過列舉、分析、比較,探索一個數因數的特徵。進而認識質數與合數。(第二個例題)

課件出示例題二:剛纔我們透過討論得出了找一個數所有因數的方法,現在就清大家用這種方法,找出1~10各數的所有因數,把它們寫下來。

學生書寫,教師巡視,重點指導學生找因數的方法,檢查書寫中是否有遺漏或重複現象。學生由於個體差異,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時我提示寫得快的同學同桌之間互相覈對一下,以便檢查是否有遺漏的因數,同時也是對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學的等待。隨後請同學們進行彙報。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隨機出示。出示時,有意識地將其排成三列,質數一列,合數一列,1單獨寫成一列。

出示完成後,提問:(課件出示)觀察寫出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不難發現:(課件出示)

1是每個數的因數。

一個數最大的因數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數是1。

1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

此時教師要及時地做出肯定:大家說得都非常好,說明大家觀察得很仔細。我們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數,因數的個數是不同的。現在,我們就按照因數的個數把這些數分一分類,讓學生小組之間交流討論,進行分類,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教師板書

像這種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也叫素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學生對照板書齊讀兩遍,加深對質數與合數意義的認識。隨後進行提問:“根據質數合數意義,你認爲1是質數還是合數?”有了上面對質數與合數意義的認識,學生根據其意義進行對照,發現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便水到渠成了。這時都師也隨機進行板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隨後,請幾名學生舉幾個質數的例子,舉幾個合數的例子,學生舉例的同時,讓其他的同學判斷,意在透過多種方法鞏固、檢查學生對質數和合數概念的理解程度。

進而學生獨立完成91頁練一練的第1題,然後交流彙報。意在讓學生掌握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瞭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之後,出示問題: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數中的所有質數嗎?(練一練第2題)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質數,有問題的可以小組合作。教師巡視,重點看學生用什麼方法找的,指導學生尋找一種又快又準的方法。之後進行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按照質數的概念逐個進行判斷。

根據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把2留下,把2的倍數都畫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數都畫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數都畫去;然後再一個一個找。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找對就要鼓勵。

如果學生沒有說出第二種方法,教師要作爲參與者提出第二種方法,讓學生明確質數表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內的所有質數和交流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體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優化算法的意識和能力。學會找50以內各數所有質數的方法。

學生有了上面找50以內所有質數的過程體驗,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讓學生去找50-100所有的質數。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總結:我們找到了100以內所有質數,大家數一數共有幾個。指導學生把兩個題找的結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個。

同時提出要求:這25個數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師希望同學們能記住它們。還要記住我們是怎樣找到它們的。

三、變式訓練,學以致用。

習題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鞏固與提高的一個必要過程,也是學生“用數學”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本課時的習題設計時,我整合了之前幾課所學到的相關知識,力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使學生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第一題“我會填一填”,這是最爲基礎性的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二題“火眼金睛”,在這道題中陷阱重重,學生如果考慮稍有不到,便會出錯,因爲也是培養學生仔細分析、慎重考慮的一個途徑。在此又體現了習題的靈活性。

第三題,“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說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角色,喜歡一休無非是在於他的智慧,因此,在練習時我讓學生以“一休”的角色去處理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個慾望,同時又給了學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臺。隨後讓學生把自己的電話號碼也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猜一猜。這既體現了習題的創新性,又體現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學習

同學們善於觀察、肯於動腦,太好了。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學問多着呢!你們聽說過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嗎?若感興趣,就上網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問題,鼓勵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在網上查閱有關資料,將學習延伸到課外。介紹“歌德巴赫猜想”,不僅可以豐富課本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使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素質都得到提高。

板書設計:

最小:1

因數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做質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它因數的數叫做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最大公因數》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等幾方面展開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課程標準》對本課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瞭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2、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

二、基於學生定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增強合作意識,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發揚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以學定教說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爲此,課前我對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瞭解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93的學生能熟練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87的學生能正確表述 “因數的含義、一個數因數的特點”。

2、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有97的學生喜歡以“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

根據學生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能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難點爲: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關鍵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我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針對教學難點,我主要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啓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整個教學過程着重突出探、疑、動、悟。

在學法上我採取讓學生用動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主要講究重操、重學、重習、重實。

四、基於活動定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於是,我決定以“數學活動”爲主線,從“四導”入手:導新、導學、導練、導總結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新

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的大地震。我國政府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一時間給日本捐送了救災物資。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紙鶴想寄給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紅色千紙鶴10個,黃色千紙鶴15個,要想讓它們分別裝入信封,每種顏色的一樣多並且沒有剩餘,每個信封可以裝幾個?最多裝幾個?同學們想不想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學完本節課“最大公因數”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一現實情景的對話設計,積極引導着學生進入今天的數學探究之中。這一環節着眼一個“疑”。

(二)動手操作,導學探究。

1、操作實驗、感知概念

出示例題: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長16分米,寬12分米儲藏室的地面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請同學們想一想,按這個要求,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呢?...看來,一下子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困難,我們可以藉助學具來完成。”這一過渡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的探究之中。

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同學們可能找出了邊長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正好把貯藏室鋪滿。學生在動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爲抽象數學概念提供了直觀支柱。

2、聯繫舊知、建立概念

請同學們結合因數的知識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1、2、4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也可能會說,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數;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等。

從學生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髮現要使正方形的地磚是整塊的,它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接着把16和12的因數,透過羅列的方法寫在黑板上,(板書)同學們不難發現,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引導學生說出:16和12的公因數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4。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讓學生總結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板書)最後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讓學生懂得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學生憑藉對因數概念的理解,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經歷了抽象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了數學概念,也獲得了數學方法。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解決怎麼裝千紙鶴的問題,可以怎麼辦?”同學們用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知識解決了問題。(因爲10和15的公因數是1、5,最大公因數是5,所以每袋可以裝1個或5個,最多可以裝5個。)這一活動,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設計意圖】:“活動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本環節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在互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這一環節主要着眼於“探”、“動”。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有梯度練習的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爲此,我把練習的設計分爲三個層次:

1、基本練習 :準備一些數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師的口令站隊,是12的因數的站在左邊,是18的因數的站在右邊,這樣就有一些同學不知道該站在哪邊,老師再明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的,請站在中間。透過遊戲鞏固了學習知識,也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因數和公因數的聯繫和區別。

2、開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在兩個學生用列舉法板書之後,讓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27的因數,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較小數18的因數,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你真了不起,發現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透過這個練習,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難點。

3、拓展應用:育才小學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參加了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如果男女生分別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一樣多,每組可以有幾人,最多有幾人?當學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後,老師又追問:“如果是你,你認爲每組幾人比較合適?” 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三個層次的練習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層、有度。這一環節主要着眼於“悟”。

(四)引導總結,完善建構

最後讓學生說出這節課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

五、師生參與成板書

好的板書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網絡圖,因此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以下幾點:(1)條理清楚,層次明確。(2)突出重點,與課堂小結相呼應。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放飛了孩子的心靈!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下面立體圖形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學生透過之前的學習對於平面圖形直觀感知和認識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一些解決基本圖形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尤其是對轉化思想的滲透,學生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應該能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到方法的多樣化。但是對於方法的交流、借鑑、反思及優化上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要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透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時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具體的情境中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並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並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1)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分割圖形的幾種方法透過課件的演示,學生一目瞭然,直觀形象,印象深刻,計算方法水到渠成,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2、說學法

(1)自主觀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爲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組合圖形的特點,思考解決的方法,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於後面小組的合作學習以及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2)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透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透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學習歸納

以前總是老師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現在由學生自己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幫助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爲完成本節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開門見山引出課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數學問題(課件演示:淘氣的家)

(1)淘氣家物體表面是什麼圖形?圖形的面積如何計算?

(2)引出組合圖形

(二)自主學習中探討組合圖形的面積

2、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1)、小組分工合作將組合圖形轉化成熟悉的圖形

(2)、學生總結出組合圖形的轉化方法:分割和添補

(3)、分小組計算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三)、鞏固練習

出示淘氣家牆面的縮影圖,計算出粉刷牆面時所需的塗料

(四)、拓展學習

分小組合作,動手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並計算出所拼圖形的面積

(五)、本課小結

你學到了什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質數和合數是在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質數和合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而且能記較快地看出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這一節內容中抽象概念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水平。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區別與聯繫。

二、說教法、學法:

首先,在學習準備中讓學生根據以往的

知識經驗,對小組號碼數字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對學生不同的分法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小組號碼數的約數,並繪製成表,讓學生觀察表“按約數的個數來分”該怎樣來分。透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三類數的特點,歸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然後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教師指出還可以透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並引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從而使學生初步發現質數和奇數、合數和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

再次是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最後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三、說教學過程:

(一)學習準備:

讓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小組號碼數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質數、合數概念:

找約數進行分類、觀察歸納出質數、合數概念。

2.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你認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告訴學生還可以透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並指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引導學生髮現,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

(三)鞏固拓展應用:

1.填空 2.判斷 3.思維訓練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的第2、3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後,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於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及計算

教學難點:設計測量方案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四、學情分析: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說,一部分屬於原來中心小學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着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後透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着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我採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於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於土豆煮熟後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後透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過程設計:(7個環節)

1、複習舊知,首先複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說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2、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爲什麼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於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說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爲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後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如果像石塊、鐵、雞蛋等不易改變它們的形狀或不允許改變形狀的時候,該怎麼辦?提示能不能由烏鴉喝水的故事得到啓發?引入第第⑤種方案。

教師演示:將石塊沉入水中。(學生仔細觀察):①有何變化?②討論:水面爲什麼會上升?(體積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裏?與石塊的體積有什麼關係?④石塊投入水中後,什麼在變?什麼沒變?(長、寬不變,水面的高度在變)。⑤怎樣計算石塊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容器的長、寬、水的高度:原來水的高度

放入石頭後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石塊的體積=容器的長×寬×升高的水的高度。學生很輕鬆地找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說明烏鴉爲什麼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節的重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的,這樣一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4、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誰還能想出其它辦法?

①逆方法;②裝滿水。再次鼓勵學生。

5、鞏固練習:由生活中的數學又返回到實際應用。

例:出示小黑板

鐵塊的體積=底面積×高 由此可得到另兩個公式:

底面積=體積÷高 高=體積÷底面積

讓學生活學、活用,達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後應強調水的體積與鐵塊體積的單位統一。(L=dm3)

6、小結:本節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爲自己的知識,然後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

7、作業佈置:

P55第1、2題,2題作爲課後思考題:也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2、剛纔的實驗中,只能長水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成長的腳印》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以往的小學數學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的內容,僅侷限於計算規則圖形的面積,但實際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問題,如何估計出這類圖形的面積,是本課的學習內容。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問題,難以直接運用計算組合圖形的方法加以解決,需要有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在此之前,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組合圖形的面積探索過程,並能利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規則圖形的面積,這些都將成爲估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基礎。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根據課標的“四基”目標,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能用數方格的方法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2、會用轉化成基本圖形再用面積公式計算的方法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3、在估計的過程中,豐富估計的策略和方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教學目標爲導向,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利用轉化的方法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2.教學難點:如何合理的進行轉化。

二、 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爲此本節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究與人合作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引導總結歸納的方式來探究新知,真正的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給予學生適時的引導,更好地迎合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這一課程理念。

三、說教學流程

在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法學法的基礎上,我預設五個活動貫穿整個課堂

活動1,估計淘氣出生時的腳印面積。這是爲了讓學生體驗估計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兩種方法,數方格和轉化,並將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學生感知到用轉化成近似基本圖形的方法更快捷,爲後續教學做鋪墊。

活動2,估計淘氣兩歲時腳印的面積。重在訓練學生用轉化成近似基本圖形的方法估面積,並對方法的正確性進行評估,明確轉化要以新圖形與原圖形的面積接近爲基礎。

活動3,估老虎頭和楓葉的面積。圖1是進一步鞏固轉化的方法;圖二是靈活變式。學生體驗到在實際生活中不只可以將不規則圖形轉化成一個基本圖形,也可轉化成幾個基本圖形再求面積。學生的思想層次得到提升。

活動4,估計三個圓的面積。旨在體會面積單位越小,估計的面積越接近精確值。爲學生今後會學習到的“密鋪”知識打下基礎。

活動5,小組合作估手掌的面積。這個活動是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如何估最簡便?從畫手掌輪廓到選擇合適的方法估計,綜合訓練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五個活動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逐步體會到用轉化成基本圖形的方法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的優越性,並能選擇合適的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