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說課稿

說課稿3.19W

我說課的內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冊第四課第一節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說課稿

我說課的第一個內容是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知道,辯證法和唯物論一起構築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巍峨大廈。唯物論是這座大廈的基礎部分,辯證法是這座大廈的主體部分。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不外乎三個方面:聯繫、發展和全面。其中,前邊第二課已經學習了“聯繫”的知識,第三課學習了“全面”的知識,這裏的第四課學習的是辯證法的最後一個觀點---------發展的觀點。它是第二課和第三課所學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個辯證法知識的最後總結,因此,從理論上講,該部分內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於本節課的內容中包含了豐富的方法論意義,對於學生正確地對待人生和社會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從現實角度講,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學目標

國家***頒佈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中,把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定性爲相互關聯的三個層次,即知識、能力和覺悟。根據這一精神和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兩個基本概念:內因、外因。

理解一條基本原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

掌握一種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問題。

2、能力目標:

透過基本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透過方法論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會”和“用”。

3、覺悟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多方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身實際,切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覺悟。 比如,學生成長中的內外因問題,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問題,順境逆境問題,等等。

三、教學重點

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確立爲本節課的重點,是因爲它既是這一節課中所學內容的落腳點,也是培養學生覺悟的出發點,放在整個的哲學中,它也是支撐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須作爲重點來處理。

四、教學難點

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

之所以確立它爲難點,一方面是因爲這個問題確實非常抽象,人們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爲高二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低,學習起來難度很大。

五、教材處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這套政治教材,內容上更具可讀性,材料上更具新穎性,版式上更加活潑,更貼近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習實際,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教材在學習中的作用。

對於本節課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經典事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精讀教材中的黑體字,培養學生縝密思維和準確表達的能力。

處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議一議”等小欄目,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由知識向能力延伸。

我說課的第二個內容是說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多處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事例,以及社會生活中的事例。對這些事例,學生能“知其然”,但從哲學角度講,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爲了激發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準備採用“讀—議—講—練”的方法。即讓學生先讀書,自學,充分討論,然後由老師予以點撥,最後習題鞏固。這種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發揮學生與老師兩方面的作用。

我說課的第三個內容是說程序

1、用巧妙的導語幫助學生突破概念關。

巧妙的導語可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爲此,我教學設計的第一個板塊是導語入境——分析“雞蛋變成小雞”這個經典事例。在學生分析這個事例時,匯出內因、外因兩個概念。

2、用精闢的分析幫助學生突破原理關。

內外因的關係原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學習後邊的知識的基礎。學習這一知識,主要依靠在分析大量事例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闡述,籍此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用適當的教學延伸幫助學生突破應用關。

我本人要與學生一起探究課本上的“想一想”、“議一議”等小欄目,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事例,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我說課的第四個內容是說教學手段

鑑於目前的教學裝備已大大改善,多媒體教學已經日益普及。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出了一套CAI教學軟件,運用聲光電等先進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學習的效率。

以上是對對這節課的幾個設想,不當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標籤:說課稿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