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人教版《風箏》說課稿

說課稿2.98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風箏》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風箏》說課稿

《風箏》說課稿1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因爲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詩性的光輝,生命才具有了永恆的動力。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溫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衝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這篇散文中,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風箏爲描述對象,借風箏抒懷、述志,風箏是情緒消長的線索,也是複雜思想感情的凝聚載體。詩篇以凝練的語言,熾烈的感情,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濃郁的詩情、詩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學情

《風箏》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剛進初中的十一二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在他們認爲親情就是溫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援,是牽掛與思念。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透過矛盾與衝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我班學生羣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定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3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討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放在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濃濃親情的體驗上;將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爲教學的難點。

(三)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緻,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加上農村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對比閱讀。這裏我重點說明第二課時。

三、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由於他們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透過朗讀來感知文字;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透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啓迪思考。同時藉助於錄音機、圖片以及其它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爲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激情匯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在陽春三月放飛風箏的情景,並配以教師一段聲情並茂的匯入詞:歲月的書籤一頁頁翻過,我們的年齡雖早已離開了童年的範圍,但那些關於童年的零零碎碎,總會在空閒時候,或睡夢中,一幕幕重現腦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樂。風箏給單純的童年帶來了別樣的快樂,這快樂化成一段長久記憶銘刻於我們的腦海中,同時也銘刻於魯迅的心中……

好的匯入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二)與文字對話落實重難點

輕鬆的心情利於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朗讀全文,既積累了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讓四名學生美美的來讀課文,利用古箏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邊聽邊思考:1全文回憶了一件什麼事?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思考題:

1、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兄弟對做風箏的癡迷?學生透過朗讀、勾畫找出相應詞句,從而將課文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層面。

2、“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哪件事?具體是怎樣的?

這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的驚惶與瑟縮,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力,因而抓住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這一情節,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爲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同時透過表演讓學生體會到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鐵不成鋼的手足親情。從而突破文章的教學重點。

3、我當時爲何要這樣?現在想來是怎樣的心情?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

對這一教學難點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這說明了什麼?

(三)與作者對話感悟主旨

讀了本文之後讓學生談談:“此時如果魯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點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你有錯就改,嚴於自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可能會說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也可能會說不要再責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錯,而是社會造成的等等。透過想象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

最後教師加以總結:《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敘寫了一段人間真情,它似一曲溫馨的歌謠,讓我們沉浸於自然、和諧、水乳的交融的詩情畫意中。最後,在學生欣賞山東濰坊風箏節的喜悅氛圍中結束全文。

好的板書不僅起着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風箏上壓着鮮紅的“精神虐殺”,一邊是“我”不許弟弟放風箏,一邊是弟弟的癡迷風箏,這承載着童年夢幻的風箏展現了濃濃的親情,而且板書簡潔明瞭,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風箏》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爲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的快樂”作一些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透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二、說學情

1、思維狀態

三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爲主。本篇課文圍繞風箏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理解。但對於文字深層的內容,仍需要多讀多想,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文字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

2、知識能力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也由識字逐漸向閱讀過渡。一些閱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則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以讀爲本,讀中思、讀中悟。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爲“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採用多種策略讓關鍵詞活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學生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體會關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感悟重點詞句時,我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聯繫生活實際、角色互換、理解字義、聯想法等,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同時,能講關鍵詞讀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匯入,搭建構架

開課先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快速熟悉並走進文字,對文字內容建立一個基本框架。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

直接按文字的順序,切入做風箏。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讀、思: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想等方法來理解。繼而感受到做風箏的快樂

“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如何放風箏的,再看書上是如何寫放風箏的,透過抓動詞對比,感悟動作描寫的生動、準確。接着抓關鍵詞句體會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快樂。“越飛越高”於想象畫面中感受快樂;“快活地喊叫”於角色體驗中感受快樂;從孩子的不知疲憊中感受他們的快樂。接着透過感情朗讀進步一渲染孩子們的.快樂。

可是快樂的心情卻隨着線斷箏飛戛然而止了。讓學生默讀課文4~8自然段,體會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義的方法,讓孩子們從“大驚失色”這一神態中感受孩子們的傷心。引導學生由字面義到角色體驗逐層深入理解“千呼萬喚”,感受到孩子們的痛心。繼而透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傷心。接着透過抓關鍵詞,從“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垂頭喪氣”中感受到尋找不到的失落。

最後透過質疑是否用心尋找了,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希望。進而引出想象續說(寫),拓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學完全篇後,我將對本文的內容和情感、閱讀時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時所使用的表達方法進行歸納梳理。對內容梳理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閱讀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解讀文字,理解文章內涵;表達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最後讓所有的學生在學有所獲中結束該課的學習。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由三大塊構成:有文章內容和主線的板書(即中間部分);有閱讀方法的梳理歸類(左邊);還有表達方法的提煉(右邊),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我這堂課要傳達給學生的資訊。

六、說預期效果

總之,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基本能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知道幾種品讀關鍵詞的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試着運用。

《風箏》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敘事性散文,是第一單元,第一篇魯迅文章。既表現手足親情又意蘊豐富,有助於提高學生情感體驗,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文章講述了“我”因爲看到風箏,引起對兒時虐殺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展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整體感知和理解能力;但獲取知識的方式多以圖片、聲音等具體形象爲主,較少接觸意蘊深厚的文章,對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難以抓住要點來準確體會、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殺”指什麼;

難點:體會、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濃濃的手足親情。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敘事中的描寫語句,積累詞彙。

能力目標——學習迅速抓住文章要點的方法,透過討論賞析,理解“精伸虐殺”實質。

情感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親情,學習作者嚴於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說教法

1、理論依據:

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能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溝通課堂內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問題帶動閱讀學習”。

2、教學方法:

實踐法:親身體驗體會到文章意圖。

提問法:本課教學主要方法,透過連環問題促使學生閱讀文字,理解主題。

誦讀法:透過各種朗讀方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畫法:透過重要句詞來落實重點,理解文意

討論法:培養合作精神及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示範朗讀,風箏圖片,學生放風箏錄像,計算機技術支援

三、說學法

依據以上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安排,指導學生上網收集資料,透過實踐參與培養學生自學和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啓發、討論、探究來賞析、理解敘事散文。問題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讓學生學過本文,不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還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逐漸形成主動閱讀文字、理解文意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匯入新課(配樂展圖,引出課文)

上網收集作者資料

(二)整體感知聽讀課文,疏通生字積累詞彙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全文圍繞風箏回憶了什麼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讀賞析“我”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指哪件事?具體說說。(誦讀,表演)

(四)討論探究“我”當時爲什麼要那麼做?現在的心情是怎樣?劃出關鍵詞。(引導,討論)

(五)拓展實踐展示古詩《村居》,進一步體會放風箏的樂趣。

播放學生放風箏錄像,寫一段放風箏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僅起着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殺,一方面是我不許小弟放風箏,一方面是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而這其中又承載着濃濃的手足親情。板書簡潔明瞭,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