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下冊《找空氣》說課稿

說課稿2.89W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找空氣》。

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下冊《找空氣》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氣》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節的內容。“空氣”對每個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學生們都知道有空氣,但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邊到處都存在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本課透過三個學生活動,引導學生感知我們的周圍有空氣,用事實證明空氣就在我們身邊,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透過在不同地點裝空氣的活動,發現我們周圍有一種能將袋子撐得鼓鼓的東西

(2)透過做將袋子裏的空氣放出來的活動,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

(3)透過憋氣活動,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

重點:

知道我們的周圍有空氣。

難點:

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多種感覺器官,感知空氣的存在。

三、教學準備:

塑料袋、安全圖釘、口哨、水槽

四、教法學法:

第一個環節:激趣匯入新課

1、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師出示一個大的塑料袋,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裏面裝着什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活動與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我安排了三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感知我們的周圍有空氣,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第一個活動:組織學生從找空氣開始把我們周圍的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裝進袋子裏。充分挖掘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測“你知道哪裏有空氣嗎?誰來說一說哪裏有空氣?你是怎麼知道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透過親自動手,學生髮現無論是在操場上、樹林裏,還是在教室裏、桌肚裏,都能把袋子裝得鼓鼓的。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將他們的好奇心轉化爲自覺的探究能力。第二個活動:把袋子裏的東西放出來、運用不同的感覺器官感受空氣的存在。它包含三個小活動:當學生在袋子上戳一個洞,將洞口對着自己的臉擠壓時,可以感覺到有東西拂過面頰;當學生在塑料袋口裝一個小哨子,擠壓袋子時可以聽到有東西吹響口哨;當學生將紮了孔的塑料袋壓入水中時,可以看見有氣泡冒出。這種能把塑料袋撐得鼓鼓的、能拂過面頰、能吹響口哨、能在水中冒氣泡的神祕的東西就是空氣。我還試着讓學生討論交流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第三個活動:透過憋氣活動以及對一組圖片的分析,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用手捏緊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氣的重要性。

體會空氣對於人的重要性。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

在這一個環節裏我透過視頻向同學們展示不要長時間呆在空氣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同時也給同學們留了一個課外作業:睡覺時能不能把頭埋在被子裏面呢?讓孩子們回家親自感受,並在下次課堂上討論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新課

1、師出示一個大的塑料袋,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裏面裝着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引入新課

二、活動與探究

(一)組織學生在不同地點找空氣

1、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測“你知道哪裏有空氣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2、學生討論交流

3、帶領學生用塑料袋裝空氣

4、師小結:在操場上、樹林裏,還是在教室裏、桌肚裏,都能把袋子裝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將空氣從塑料袋裏面放出來

1、讓學生在袋子上戳一個洞,將洞口對着自己的臉擠壓時,可以感覺到有東西拂過面頰。

2、當學生在塑料袋口裝一個小哨子,擠壓袋子時可以聽到有東西吹響口哨。

3、當學生將紮了孔的塑料袋壓入水中時,可以看見有氣泡冒出。(提醒學生孔要紮在淹沒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

5、師小結

(三)透過憋氣活動以及對一組圖片的分析,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

1、讓學生用手捏緊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氣的重要性。

2、結合圖片討論人離不開空氣。

三、拓展延伸:

1、師播放視頻向同學們展示不要長時間呆在空氣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課外作業:睡覺時能不能把頭埋在被子裏面呢?讓孩子們回家親自感受,並在下次課堂上討論交流。

六、作業佈置:完成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

七、板書設計:

找空氣

找空氣

空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