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說課稿7.24K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理念

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所以,在設計這課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薰陶與感染。三維目標實現的最終途徑還是讀,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感情讀,邊讀邊想象等,並把自己讀的感受與同學交流、討論,遵循課標的這些精神、理念,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入情入景地讀,動心動情地讀。

二、說教材

1、教材分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別人成長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時受到啓發,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爲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4)實施綜合性學習,瞭解名人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成長故事。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本課採用的是第二課時。教學中,我把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爲教學重點。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定爲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爲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

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於爲什麼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爲一振的胸懷和報負。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是索然無味。經過一番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着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使少年周恩來立下宏偉志向。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教師談話匯入:同學們,你們瞭解周恩來嗎?不僅全中國的人愛戴他,全世界都瞭解他,在他逝世的時候聯合國爲他降半旗表達哀悼之情。(補充對周恩來讚揚的資料)周恩來12歲時說的一句話令人喝彩。(板書: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什麼他的回答能受到當時校長的喝彩呢?學習第三部分體會在修身課上週恩來讀書目的的與衆不同,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爲周恩來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所折服。然後質疑:周恩來爲什麼會立下這樣的抱負呢?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探究之心馬上被調動起來。

第二、整體感知,初步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拋出問題“有一個詞語能概括出周恩來爲什麼讀書”,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自瀆課文一二部分,學生很快就能找出“中華不振”。然後分別體會這兩處句子的內在聯繫。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發現第一次是伯父提到“中華不振”,而第二次是他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然後教師追問:“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繼續探究。

第三、細讀品味,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交流、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從而體會周恩來思想變化的過程,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爲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

1、讀中思。在中學段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段內容是課文重點內容,是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直接原因,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後總結,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讀中品,讀中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三次談體會,三次談疑問,讓學生體會那位婦女的可憐及中華不振,從巡警的“不懲處洋人卻訓斥中國婦女”的做法中體會中國巡警的可悲及中華不振,從圍觀者的“拳頭和只能勸勸那個婦女”的表現中體會中華不振。然後更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品味語言。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今天與各位一起走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志向的遠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而且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各層之間有着必然的內在聯繫。

二、設計意圖:

讀了這篇課文之後我思緒萬千,我在想爲什麼我們泱泱大國,人口巨人,竟讓彈丸之地的矮子隨意瓜分,佔領、宰割呢?爲什麼我們國人面對侵略者不僅逆來順受,苟且偷生,還紛紛爲列強出謀劃策,甘當順民,甚至甘當漢奸,滅自己的志氣,長他人的威風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參拜***,韓國有人削指明志,而爲什麼我們中國沒有?爲什麼韓國人堅決不買日貨,而我們國人有那麼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內。當然我不是說買日貨就是不愛國。我在思考這些是不是與我們國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有關呢?是不是與我們部分民衆思想意識裏只有一家一姓,沒有國家民族有關呢?再看看我們的學生自私成性,懶惰成風,有幾個懷着目的來校讀書呢?因此我希望透過這篇課文教學能使我的學生了解一下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爲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我的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啓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

基於這些思考,加上這篇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我指導學生課前蒐集資料,爲學好課文做好準備。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韻,讓課文語言在學生心理活起來,去觸動他們心靈。教學時,我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讓學生透過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爲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接着透過周恩來與別的學生的對比,及與其他愛國之士的對比,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與博大胸襟。最後結合實際及周恩來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延伸,讓周恩來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來。

三、說目標

基於以上的考慮,結合本單元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新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言文字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胸襟的博大,志向的遠大;引發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說重、難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五、教材處理

爲了突破重難點,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分三課時進行教學,本堂課是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習1-8節,感悟“中華不振”的含義,體會周恩來立志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一大原因。

六、教學流程

請跟我一起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裏將呈現我的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我分四大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瞭解學情,揭示課題

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每天腳步勿勿來到學校學習,我想問一下,你爲什麼讀書?這種以閒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使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同時我也能瞭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俗話說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透過閒聊引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魏校長提出“你們爲什麼而讀書?”,周生的回答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的他有這樣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是因爲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都無處說理,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胸懷、疑惑、訓斥、屈辱”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四、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在本課中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讓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課激趣。

1.以談論自己成長中的故事爲題,引入少年周恩來的成長故事,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2.指導學生學習課題中的“崛”字。透過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本文圍繞着少年周恩來寫了哪幾件事?並找出相關段落。引導生以“地點、人物、事件”爲線索進行概括,透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理清課文結構,明確:本文圍繞着少年周恩來寫了三件事。

1.周恩來在修身課上,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1—9)

2.周恩來來到瀋陽,與伯父的對話。(10—14)

3.周恩來在租界裏親眼目睹婦女受人欺凌卻無處說理。(15—17)

【這一環節的設定,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共四個部分來教學

1.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的抱負和胸懷。“有位同學一直默默地坐在那裏,若有所思。”,到“那位同學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什麼而讀書?”同學們各有想法,而這位同學的回答卻讓魏校長爲之一振。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所有所思”“堅定”這些詞語,試想這位學生的回答絕不是出於一時衝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有絲毫動搖。推想一下週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麼,讓學生談一談或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2.課文的第二部分,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爲什麼不能去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和思考。

3.第三部分,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是他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遠大志向的直接導火索,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而且引發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再讓學生談一談作爲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4.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會到,爲家父、明理、爲光耀門楣而讀書,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繫起來。在

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讓學生談談課文哪些部分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暢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爲了什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昇華情感。(透過交流,讓生明白,人不能僅爲自己活着,應該活得更有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爲學生今後的學習明確遠大的方向。)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篇4

一、說對教材的解讀

首先向老師們介紹一下我對教材的理解。《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了這樣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對重點詞語能夠理解體會意義。

2.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在教學中,我把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爲教學重點。再依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作爲本文教學的難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我爲攻破這一難點,我準備先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 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緊扣“中華不振”這四個字,透過朗讀找出體會中華不振的語句,來體會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爲了能讓學生更好的學好課文,在課前我做了這樣的準備:

教師準備:周恩來同志的圖片,及有關周恩來生平和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並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

2.收集有關周恩來同志平及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字的情境與人物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打算採取以讀中悟,悟中讀爲主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在讀中想,想出情境來;想中讀,讀出感情;讀中悟,悟出東西。這樣層層深入,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去思考自己爲何讀書,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爲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說出“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啓下,貫通全文。因此,我想抓住這一重點進行教學,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並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這段話,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中國婦女的可憐、洋人的可恨、中國巡警的可惡以及圍觀羣衆的可悲。從而體會到隱藏在背後的“中華不振”。

三、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的理解和認識,我設想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大體上共包括這樣六個環節)一、出示課題,匯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檢查詞語,整體感知;三、交流資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四、研讀課文,體會中華不振;五、感情朗讀,感受周恩來的偉大志向;六、深化感悟,明確讀書志向;《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