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課文

五年級語文課文《變色龍》解讀

課文3.33W

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各的與衆不同的特點。就是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其形狀、顏色、大小、筋脈也不會一模一樣,完全相同。可是,我們也發現在很多小學生的筆下,很多事物都是千篇一律,要寫人物外貌幾乎都是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恨不得全國的孩子都只有一個面孔。之所以出現這種雷同和混淆,就在於我們沒有抓住事物的特點。《變色龍》的作者就很好的抓住了變色龍的特點。

五年級語文課文《變色龍》解讀

文章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先發現變色龍,再端詳變色龍,最後放走變色龍。其中端詳變色龍是全文的重點。作者端詳到了變色龍的什麼呢?三個方面的特點:就是變色龍外貌怪,捕食怪,變色怪。“似蛇非蛇的怪物”這句話其實是對變色龍很準確的概括。實際上它包含了兩個意思,第一就和我們上文所講到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看着像,但是卻不是。這個詞的形式也很有特點,“似……非……”在這裏可以進行組詞的`拓展訓練,讓學生了解這一類詞語的組詞規律。比如,似睡非睡,似怒非怒等等,意思是“看着像是什麼,可是卻不是什麼。”這也是漢語詞彙的妙處。第二,概括了變色龍最大的特點就是“怪”。分別是“外形怪”“捕食怪”“變色怪”。

我們先看變色龍外形的“怪”。作者的觀察與寫作順序是先整體後部分,從頭到尾。這個順序很有代表性,也爲本單元的習作寫其他小動物做好了觀察方法以及寫法上的鋪墊。具體看這裏依次寫了變色龍的全身,頭,嘴,眼,軀幹,背,腹,尾幾個部分。分別對應着的是這些地方的特點,如翠綠,凸起,兇相畢露等。一看就是個“怪物”。

其次抓住了變色龍捕食的“怪”。用一個設問,“變色龍如此遲鈍,如何捕捉食物呢?”以問促讀。既承了上,又啓了下。相同的設問,在下文銜接捕食和變色的特點時又出現了一次。作用更明顯,激起讀者興趣,推進事件向前發展。那麼捕食怎麼“怪”的呢?第一是變色龍等的“怪”,等的時間超長,它不是一般的能等,它可以連續幾個小時一動不動。這份定力可比那“獨釣寒江雪”的老翁。第二它的眼睛更“怪”,竟然可以一心二用,雙眼同時觀看不同的方向和目標,要是老師有了這樣的一雙眼睛,那麼板書的時候再也不怕學生乘機調皮了,因爲除了板書用一隻眼睛外還可以用另一隻眼睛監測教室裏面學生的動靜。這當然是一個笑話。老師這樣的話倒是真成了妖怪了。不過,以上兩點都是鋪墊,是先抑後揚的手法。到了真正捕食的那一刻,原本反應遲鈍的變色龍,就像突然變成了另外一種生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獵物一口吞下。而武器竟然是它那比自己的身體還要長的舌頭。真是“靜如處子,動若脫兔”。作者巧妙地用了一個對比,原來“遲鈍”現在“迅雷不及掩耳”,你看不“怪”嗎?這簡直奇怪到了極點。慢到了極致快也同樣到了極致。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沒有仔細地觀察,我們是不可能準確地把握變色龍的這個稍縱即逝的“怪”特點的。

最後一個特點就是變色的“怪”了。在這一段,作者特意迴避了對變色原理的直白講述。他明白,就是把這些科學知識全部羅列出來,也不一定被學生接受,與其讓其昏昏然(稀裏糊塗),不如讓其茫茫然——路漫漫其修遠兮,大家一起去求索。因此,作者直接讓事實說話。讓大家親眼目睹變色龍變色的過程,一會兒黃,一會兒又變成了綠,一會兒又變成另一種顏色。知道了變色龍變色的名副其實,也就知道了“怪”的名副其實了。至於到底是怎麼變色的?對不起,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探究去體驗。

綜上所述,本文最成功之處就是抓住了變色龍的特點進行描寫,而這些特點的準確把握又間接的反映出作者觀察得仔細。也爲本單元的習作做了鋪墊。至於最後的放歸原始森林,只是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當地的作者的所作所爲。是愛護動物的表現,也是爲了保護大自然。不過,更像是作者由於對變色龍的瞭解產生了喜愛,很自然的把它放了回去。後人切不可望文生義,上綱上線,用高呼幾句環保口號來結束全文。課文的教學重點還是放在“如何才能抓住特點進行觀察”上爲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