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課文

花瓣飄香課文原文

課文1.52W

《花瓣飄香》是一篇洋溢着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直白,情真意切,學生很容易讀懂。

《花瓣飄香》

我家門前有一叢月季,上面開滿了紅豔豔的花朵。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個小女孩俯在花前,從花叢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帶露水的花瓣,雙手捧着,然後飛快地穿過田野,跑遠了。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我又見到了那個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爲什麼只摘花瓣呢?”我輕輕地問。

她低着頭不好意思地說:“我捨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摘花瓣做什麼呀?”

小女孩說:“媽媽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給她。花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媽媽會高興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當解放軍。他常常來信叫我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小女孩眼眶裏閃動着淚花。

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第二天早晨,我從集市上買了兩盆帶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給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親的陽臺上。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花瓣飄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個教學,因爲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滲透,讓學生精讀感悟顯性的語言文字,更讓學生領會到文字中隱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大特點。又有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視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所以常聽人說,成功的語文課,應在教學的一開始就牢牢吸住學生,使他們的思維隨着老師的情感入境,激發起求知慾。但這“教學的一開始”是從何開始,是一堂課的開始嗎?

在此次教學之前,我就佈置作業,讓學生去逛逛花店,聞聞花香。教學當天的到校後,我把自己準備好的幾朵美麗的玫瑰花放在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杯擺放在了講臺上,只覺得教室頓時因這花的存在有了生氣。課前,我早早進教室,站在講臺旁擺弄那幾朵花,立刻有許多學生圍攏來,“老師,這花真美!”“那我以後經常帶花來放在教室裏,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師,這花香不香?”“你聞聞看呢?”學生立刻你擠我,我擠你地湊了上去,小心翼翼地聞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覺鈴聲響起,孩子們還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滿心裝滿了對它的喜愛。此時揭示課題,進入文章中的學習,可謂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高爾基也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可見只有品味語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進行生命的對話。雖然閱讀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實踐,但學生的自主閱讀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師的引領,以及相互間不同閱讀體驗的啓示,這種淺嘗輒止的讀書很難進入到更深的層次。所以,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閱讀文字後,就應該開始設定一個提升閱讀水準的環節。

我請學生自導自演,巧妙地使孩子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強烈的“角色意識”。興趣盎然地讀書、表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並將其內化爲自己的感受。以“與小女孩相比自己對媽媽怎麼樣?”的話題展開去,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談說之間,逐漸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進一步感受到了母愛的魅力,從而感悟到:愛自己的媽媽不是掛在口頭上的空話,而應該像課文中的小女孩那樣,爲媽媽做點什麼。這樣一來,一方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爲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課文培養、積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母親之間的距離,把母愛的種子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裏,生動的親情教育在語文的課堂上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