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詩經《卷耳》的解讀

原文:

詩經《卷耳》的解讀

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聵。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先通義。第一句:“采采卷耳”,“采采”兩字疊加,說明採之多矣(卷耳是一種植物);“不盈傾筐”,“盈”是盈滿,不盈,就是還沒有裝滿筐;“嗟我懷人”,就不必多說了,懷念心中的人吧;“置彼周行”,“置”是把筐放到哪了呢,放在“周行”,就是道路旁。

這句有個借鑑的地方,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這裏描寫了一種人的心理活動,而產生的一個動作的表象,就是採摘卷耳的時候,由於懷想着心中的人,想到傷心處,不僅長嘆了口氣,把手中的筐也放到了道路旁。這個細膩的心理刻畫,透過一個動作的`表達,把詩中的主人公由於懷思心切,而連卷耳也沒心思再採了。

第二句:“陟彼崔嵬”,“陟”就是登上的意思,“崔嵬”,就是山頭有石頭的土山;“我馬虺聵”,“虺聵”,就是腿軟而無力的狀態,“我姑酌彼金罍”,“姑”就是姑且,“酌”就是喝了,“金罍”,一種酒器,那麼喝酒爲了什麼呢?下句說:“維以不永懷”,“維”,就是爲了維持不再懷思心上的人一種方法而喝酒,能不能達到以酒解千愁呢,看下文。

第三句:“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這一句跟第二句語言結構非常類似,這就是寫詩的一個特點,語法結構以相同、類似的形式出現,與音樂上的重複一個主旋律相似,但雖然是重複,也有不同之處,即,“崔嵬”對“高岡”、“虺聵”對“玄黃”、“金罍”對“兕觥”、“永懷”對“永傷”。不僅如此,更具藝術特色的是,還有遞進之勢,關鍵點是對於的馬的描寫,開始是馬的虺聵,即,腿軟而無力,進而是“玄黃”,即,馬之毛色由“黑”轉而因疲老而變爲“黃”色,就象人的頭髮由黑變成蒼白一樣,是由於老了,說馬也是如此,其實是影射了詩中主人公憂思的更加沉重,這種重複加遞進的手法,也是值得借鑑的。

那麼前二段已經重複了,結尾的最後一段就不能再跟着重複了,那樣就完全抹殺了前二段的藝術特色,所以結尾怎麼來呢,連用了四個帶“矣”的句子,即,1、陟彼砠矣,2、我馬瘏矣,3、我僕痡矣,4、云何籲矣。這是非常完美的結尾藝術手法,這裏的幾個字需要通義一下,“砠”是上面蓋土的石山;“瘏”是馬病而不能行走;“痡”是僕人由於疲憊不堪而跌倒;“籲”是詩中主人公由於懷思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整觀這首詩,先鋪墊背景,再交代懷思,然而重複主旋律二次,最後以情思而造成的最終結果,即帶“矣”字的四種表象結束。整首詩圍繞一個“懷思”之情而展開,採用遞進的手法來突出主題,以結尾的“籲”字,長嘆之聲,而緩解詩中主人公胸中的鬱悶之氣,來完結這首詩的意境,非常恰當貼切。

標籤:解讀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