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正確把握英語課堂以人爲本的思想 張 燕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

伴隨着素質教育的展開,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已經爲廣大教師所熟悉並且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具體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以人爲本的思想成爲關注的焦點。但是,當我們走進中小學英語課堂,發現的卻是大量違背以人爲本的現象。

現象一:以教案爲本。有些教師過於依賴教案,具體表現爲:教師進入教室如同進入車間,嚴格按教案的形式組織教學。課堂提問時,教師循循善誘,極力把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教案的“軌跡”,如遇啓而不發的學生,或語重心長的教誨一番,或請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證課堂教學順暢,教學任務按時完成。

以上是典型的以教案爲本的課堂教學現象。從表面上看,這些教師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實際上他們完成的只是起寫在教案上的任務。還有許多學生不能回答問題或未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但這些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沒有真正幫助學生達到各自的目的。因此,這些教師所考慮和關注的是教案,而不是學生。

現象二:以課本爲主。有些教師過於注重課本。他們認爲教材是不可改變的,課本中的內容就是課堂教學的內容。

這種靜止和絕對地看待課本是不正確的教學觀。正確的教材觀應該是:課本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量力而行,這個力就是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個行就是增,減,改編,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使教材服務於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材。

現象三:以統一的標準爲本。有些教師過於拘泥於統一標準,具體表現爲:用統一的教學目標要求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其結果是英語基礎紮實的學生會感到“吃不飽”,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常常感到壓力重重,難以達到目標,而且一個問題只規定一個答案,強化的學生的求同心理,同時也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所以,只有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面向大多數學生。例如,有的學生能掌握十個生詞,有的學生只能識記五個生詞,只要他們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儘自己的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那麼這一步就是教學目標。另外,對所有問題都框定標準答案的做法是把教學過程思想化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只能強化學生的求同意識,不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更多的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想象,去創新。

現象四:誤以爲嚴師必能出高徒。有些教師過於注重“精英教育”。爲了應付高考和競賽,爲了出“成績”,在課堂教學中任意拔高教學要求,使學生的精神負擔和學習負擔不堪重負。

“嚴師出高徒”這一中國古訓強調的是嚴格要求,這原本沒有錯,我們要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但是一些教師往往片面的理解“嚴格要求”,以爲越嚴格越好,孰不知人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過分的嚴格反而會毀掉一個學生的前程。這個“嚴”的尺度主要出自教師的主觀,而忽視學生的客觀。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的掌握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是透過一堂課就能消化和鞏固的。

現象五:誤以爲失敗必定是成功之母。有些教師過於相信“失敗--努力--進步--再失敗--再努力--再進步”這一規律。他們在課堂教學評估和命題出卷時喜歡出怪題,偏題和難題,設定種種陷阱,不讓學生輕易過關,惟恐學生驕傲自滿,惟恐學生的課餘時間被其它學科佔有。

這是一種消極的教學方式。教師試圖讓學生透過體驗失敗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鞭策自己不斷努力;他們認爲失敗能孕育出成功。這種方偶爾爲之也許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過多的失敗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扭曲學生的心靈。相反,一次成功往往會使一個學生終生難忘。因此,我們不妨轉變一下觀念,多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體驗成功的喜悅,變消極爲積極使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以人爲本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關於所教學科的知識,並且能靈活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必須有積極的自我觀念,並相信學生的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對學生,對教師羣體都必須有明銳的情感。融洽的師生關係不僅能促進學生深入的學習,也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實際上,良好的師生關係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爲師生關係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以人爲本的教學要求有安全感的教學氣氛和成就感的自我觀念。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確立以學生爲中心,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切教學設計活動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屬性,都要有利於學生的自我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習慣,情感態度和知識能力,充分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責任。在課堂教學和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能靈活處理教學材料,努力營造人性化的教學環境,積極組織互動式的教學活動,寬容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