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學習計劃

市中學學年課程計劃範文

一、學校的背景分析

市中學學年課程計劃範文

市中學是新區一所公辦初級中學,地處功能區鎮,學校初創於1958年,經歷了縣初級中學、縣農業中學、縣中學等幾個發展階段,1994年改爲現名。2009年成爲新區素質教育實驗校,2009-2010年度被評爲市新區文明單位。

學校坐落在鎮工業開發區,佔地25052M2,建築面積16732 M2,綠化面積4513M2,是市綠化合格學校。支援日常教學的理、化、生、美術、勞技專用教室一應俱全,另建有多媒體教室、遠程教室、階梯教室、電子閱覽室、語音室 、衛生室、心理諮詢室和計算機房等功能性場所。學生活動場地有250M塑膠環道和人工草坪球場,二個標準化籃球場和一個排球場。學校建有達標的圖書館,藏書達38000多冊,學校校園網站開通,廣播系統形成網絡,班班多媒體教學設備更新到位。學校的硬件建設,能滿足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之需。

學校現有四個年級,27個教學班,906名學生。全校教職工88人,教師數爲80人,黨員36人。中進階職稱比例63.75%,區骨幹教師比例12.8%。進階教師10人、一級教師41人、二級教師27人、見習教師2人。少數民族教師1人。市名師後備2人,區學科帶頭人2人,區骨幹教師8人,校級骨幹教師(含市名師後備、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26人。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基本合理,師生比基本趨向合理。學校是新區首批素質教育實驗學校,2012年被評爲新區文明單位。目前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基本合理,師生比基本趨向合理,能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學校學生家長約48%爲鎮本地居民和農民,約52%爲外來農民工。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長佔學生家長的絕大多數,家長們教育子女尤其是輔導子女學習的能力較爲欠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形成。目前外來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入學比例在逐年遞增,辦學壓力也在隨之增強。

(一) 優勢分析

1.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受社發局、教育局、各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指導,學校建校近五十年來,形成了“勤奮、踏實”的優良傳統,學校辦學成績顯着。

2.校級領導班子成員團結、協作,辦學思想端正,貫徹“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思想,主動發展意識較強,抓科研,促教改,重實踐,求發展。

3.學校的中層幹部是一支年輕有爲、富有朝氣、勇於改革,對新事物接受較快的成長中的幹部隊伍。

4.學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勤奮工作、愛崗敬業,教學業務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5.學校十分注重校風(勤奮、守紀、求實、創新)、學風(誠樸、主動、樂學、善思)、教風(嚴謹、博學、寬容、益智)“三風”建設。

6.學校的“風箏節”活動和“教學節”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一大亮點;籃球活動是學校的特色項目,學校是新區體教結合學校。師生資訊技術的運用水平逐年提高。

(二)存在問題

1.學校生源情況比以往有所下降,主要是外地生源急劇增加,這些學生的行爲習慣、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家長在對待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與學校的配合度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

2.師資數量逐年改善,但中青年骨幹教師偏少,初級職稱教師居多,教師的專業發展還不平衡,專任教師中學科構成不合理,有結構性缺編現象,導致某些課程開設質量不高。

3.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學校地處農村,許多農村及外來民工學生的家長受到習慣勢力與家庭經濟的限制,在個人素養與培養子女的方式方法上缺少有系統的培訓,學校能提供的幫助有限。

4.學生習慣於被動接受型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差,自主發展的意識弱,學校在動員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方面必需投入大量精力,但缺乏有效性。

5.學校的管理網絡已基本磨合形成,但適應學校發展的要求不夠,領導力還須進一步提升。

6.學校由老校舍改建而成,學校內部各教育功能區域佈局不合理,容易對教學活動的合理安排帶來衝擊。

二、學校課程目標

(一)學校發展的總目標

學校遵循國家和市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剛要,結合學校實際,以“開發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多元發展”作爲引領學校發展的核心課題,構建起以“德育爲核心,興趣爲先導,知識爲基礎,能力爲重點,質量爲生命,主動發展,多元發展”的育人模式,進一步開發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二)學生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勤奮、守紀、求實、創新的良好學風,具有良好德行、有責任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潛力開發的行爲規範的現代社會合格公民。

1.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純樸、善良,學會尊重他人, 有社會責任心。

2.具有一定的表達、閱讀、寫作、邏輯思維、審美和創造能力。

3.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學習的自主性,養成良好的學風。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資訊技術水平。

5.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技能及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成爲既具有健康體魄,又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三)教師專業成長目標

1.教師要加強學科專業知識和課程理論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課程開發能力,會解讀教材,在此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實現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作出自己的貢獻。

2.研讀各學科課程標準,瞭解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會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

3.能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發展特點。

4.教師要掌握基本的資訊技術,善於把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充分整合,不斷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5.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以此薰陶學生,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職責。

(四)學校課程建設目標

學校將依照市二期課程改革的要求,設定學校的課程。規劃學校課程設定時將充分考慮和兼顧到三個維度:知識分類維度、認知形態的維度、學習要求的維度。具體設定方案如下:

1.基礎型課程

開齊在義務制教育階段國家所規定的必修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基礎性學力。

2.拓展型課程

以有學校特色的《風箏藝術》、《主題站》、《籃球與健身》等課程的實施爲基礎,進行先行先試,積累經驗;其次,從《實用寫作》、《生活中的科學》、《初中數學單元分層練習》等方面建立起校本課程,並將普及面從特色興趣班向課堂教學班滲透,最後,加強各學科拓展課程以及活動類課程的開發,促進學生潛能的進一步開發。

3.探究型課程

以社團活動、資訊科技作爲突破口,關注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在各種社團活動以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中所體現的創造能力。

三、學校課程設定與課時安排

(一)市中學2015學年課程計劃表

年級 周課時 課程、科目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備註

(二)說明:

1.本課程計劃根據市2015學年度初中課程計劃的要求,結合學校的辦學需求與學生實際做適當調整而成。

2.九年級生命科學第一學期學業考試前安排6~8課時集中複習。藝術課:八年級開設音樂、美術;九年級開設音樂與文學鑑賞。

3. 六年級的2節資訊科技課,其中主要時間上資訊科技課,部分時間學習有關《主題站》的探究性課程。

4.《心理健康》探究型課程主要安排在預備年級,主要透過心理輔導活動課和社團活動進行。

5. 學校開設的拓展型課程

2015學年第1學期中學拓展型、探究型課程彙總表

序號 課程名稱 適用年級 執教老師 備註

(三)學校德育課程

1.專題教育、班團隊活動課程

在確定具體的上課內容後,要對班主任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來保證專題教育課的規範化、系列化和實效性。

專題教育課程

(每週1.5節,每學期約24節,主要透過班隊會課、晨會課和午會課)

年級 專題 課時安排

2. 節慶活動

儀式名稱 對象 時間 負責部門 教育目的

重視開展節慶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這些節慶紀念日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並以課程、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保證落實。

“三·五”學雷鋒 主題宣傳、雛鷹假日小隊開展各類學雷鋒活動。 進行道德、人格、品德教育

“三八”婦女節、教師節、母親節 爲師長、父母做一件事、獻一份禮。 感恩教育

“三·一二”植樹節 宣傳、認養小樹活動。 環保教育

“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 閱讀歷史、瞭解歷史、各類主題宣傳活動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教育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升旗儀式教育、宣傳畫廊、主題班隊會、與父母共度佳節 瞭解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培養愛國情懷

“六·一”兒童節 校文藝匯演、班級聯歡等 歡慶自己的節日,體會童年的快樂

“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 宣傳、入團儀式、與軍隊開展聯誼活動 瞭解歷史,樹立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情懷

3. 校園文化

名稱 時間和對象 教育目標

校園文化課程

校本節日

風箏節

4月,全體參與

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進行各種文化的.薰陶。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公平競賽意識,健康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提高綜合素養。

4.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採用校內外結合的活動形式,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來進行設計和規劃。

實踐內容(時間)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負責部門

說明:

(1)春秋遊社會實踐系列活動

一學年中用1天時間,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來進行設計和規劃。

六年級 親近自然 :感受自然之美、增進熱愛家鄉教育。

七年級 感恩教育: 感受戰爭殘酷,增強國家意識。

八年級 自救自護: 珍愛生命教育。

九年級 理想信念: 創新探索教育。

(2)國防民防教育活動

進一步增強我校廣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民防意識,學習掌握必要的國防(民防)知識技能。

活動項目 延伸教育 活動評價

1. 緊急救護演練:火災逃生、止血包紮、麻袋滅火、心肺復甦、處理煤氣事故等。

2. 素質拓展基地活動。

3. “十四歲生日”主題晚會:學生聯歡活動,讀家信、吃生日蛋糕、

開展三個“一”活動,每位學生撰寫一篇活動心得,每班出一期專題小報,進行一次班級社會

實踐活動的總結。

由政教處評出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個人與班級進行表彰

(3)學農活動

每學年第一學期組織七年級學生開展爲期2天的學工、學農活動,爲培養學生勞動觀念,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創設條件。

(4)軍訓活動

在六年級和八年級中開展規範有效的軍訓活動,使學生從小樹立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在軍訓中培養嚴格的紀律觀念和熱愛集體、互相關心、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培養不怕困難,勇於吃苦,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中學預備新生行爲習慣教育及軍政訓練安排(其它年級爲行爲習慣教育)

預備年級

8月24日 8:00—8:20 分班集中

8:30—9:30 軍事隊列訓練

9:45—10:45 班務、學習中學學生須知

8月25日 8:00—9:15 軍事隊列訓練

9:30—10:45 班務、學習中學學生須知

8月26日 8:00—9:15 軍事隊列訓練

9:30—10:45 班務、學習中學學生須知

每學年第一學期組織八年級學生參加爲期2天的軍訓活動,地點一般安排在校外實踐基地。

(5)影視活動觀摩系列活動

組織學生觀看宣揚愛國主義、勵志成才的電影,每學期不少於4次,並透過影評、演講等多種形式,爲學生營造濃郁的影視文化氛圍。

(6)社區服務、社會調查活動系列

社區服務:透過設計開展各種活動,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關愛身邊的長輩做起,培養學生尊老愛糼的優良品德,一學年安排2天。

社會調查:九年級第一學期開學初,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社會調查,自選課題、擬定調查提綱、選擇調查對象、撰寫調查報告等,爲學生創設一個主動學習的環境,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空間。

(7)團員假日小隊活動

在團總支的培訓、指導下,每個班級各自組建小隊,設計活動方案、隊標等,遵循“隊長輪流選當”,“輔導自聘特邀”,“活動按需開展”等原則在小區、街道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一學年總課時達2周左右,見下表:

活動內容  活動時間 評價

1. 社區服務(社區環境整潔、美化的宣傳和公益勞動等)

寒假、暑假及節假日

社區、家長、學校綜合評定,評出優秀“雛鷹假日小隊”。

2. 社區幫因(幫助社區內有困難的隊員、對孤老和離退休老幹部、福利院老人進行慰問與服務等)

3. 社區文化(參與納涼晚會,開展外語角,書法,繪畫,手工、讀書等技能學習活動)

4. 其他(夏、冬令營活動、參觀、考察等)

四、學校課程實施與評價

1.完善課程管理,提升課程實施成效

針對學校實際,制定教研組長和年級組長工作要求,教研組和備課組開展教研活動的要求,教師教學研究課申報要求,教師撰寫教案規範,教師完成教材評價、教學反思的規定,教師執教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相關要求。重視教材的“優化處理”。教師在執教基礎型課程新教材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教材進行“優化處理”。在深入研究教材、準確理解教學內容、把握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體系、內容、能力要求進行合理的調整、取捨。2.多種形式的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組建以校長爲責任人、由分管校長、教導主任具體負責的校本研修領導小組。教師要確定自己的近期、中期發展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內容和努力方向,在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與能力。統一規定教研組、備課組活動的時間,從制度、時間上保證校本研修活動的順利進行,各教研組每學期結合本組急需解決或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選擇進行重點研究。加強網絡教研,增強校本研修的實效性。

3. 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藉助新區《教學質量精細化管理》系統平臺,繼續落實《中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透過對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互動,教師的工作態度、學生的心理狀態等因素的過程性監測、反饋和調控,及時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制訂新對策。促使教學效果達到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所規定的要求,以保證教學任務全面完成和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實施並強化班級整體學習水平評價,嚴密監控教學質量。

考試課程的班級整體學習水平評價主要是結果評價,含平均分、優良率、合格率和偏差率四項指標。由教導處實施各教學班自預備年級進校到初三年級的全程教學質量監控。監控項目爲各年級、各班級、各學科階段測驗、期末考試成績,採取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相結合,注重發展態勢的評價。

考查課程的班級整體學習水平評價,其結果評價主要含優良率、合格率兩項指標。凡進行市、區統一學業考試的課程,考試情況以區統計數據爲參照標準進行比較分析,具體方式參照考試課程簡化處理,既進行絕對評價,也進行相對評價。考查課程一般以過程評價爲主,重點關注各項教學常規的落實情況,以及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情況。

4.開發課程,資源共享

爲保障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同時,大力加強校際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充分利用教育的資源,努力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

倡導教師積極開展現代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研究、開發、積累與新教材配套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配套練習等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實、完善學校網絡教育資料庫;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和學校先進設施資源,使之爲各類課程的教學服務,特別是爲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的實施服務。

5.探索評價創新,促進學生髮展

認真做好《市學生成長記錄冊》的實施工作,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除語文、數學、外語學科可舉行期中、期末考試以外,其他學科只進行期末考試或考查;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採用開卷形式(或以開卷、閉卷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考查;物理、化學、生物(生命科學)應加強動手實驗能力考查;資訊科技、勞動技術、體育與保健(體育與健身)、音樂、美術只進行操作、應用、實踐性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