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禮儀常識

有關社交談吐禮儀

語言是雙方資訊溝通的橋樑,是雙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語言在人際交往中佔據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語言作爲一種表達方式,能隨着時間、場合、對象的不同,而表達出各種各樣的資訊和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語言表達出來。說話禮貌的關鍵在於尊重對方和自我謙讓。要做到禮貌說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使用敬語、謙語、雅語

(一)敬語

敬語,亦稱“敬辭”,它與“謙語”相對,是表示尊敬禮貌的詞語。除了禮貌上的必須之外,能多使用敬語,還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

1.敬語的運用場合

第一,比較正規的社交場合。第二,與師長或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的交談。第三,與人初次打交道或會見不太熟悉的人。第四,會議、談判等公務場合等。

2.常用敬語 我們日常使用的“請”字,第二人稱中的“您”字,代詞“閣下”、“尊夫人”、“貴方”等,另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詞語用法,如初次見面稱“久仰”,很久不見稱“久違”,請人批評稱“請教”,請人原諒稱“包涵”,麻煩別人稱“打擾”,託人辦事稱“拜託”,贊人見解稱“高見”等等。

(二)謙語

謙語亦稱“謙辭”,它是與“敬語”相對,是向人表示謙恭和自謙的一種詞語。謙語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和自己的親屬。例如,稱自己爲 “愚”、“家嚴、家慈、家兄、家嫂”等。自謙和敬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儘管日常生活中謙語使用不多,但其精神無處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語中表現出你的謙虛和懇切,人們自然會尊重你。

(三)雅語

雅語是指一些比較文雅的詞語。雅語常常在一些正規的場合以及一些有長輩和女性在場的情況下,被用來替代那些比較隨便,甚至粗俗的話語。多使用雅語,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以及尊重他人的個人素質。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時,你應該說:“請用茶”。如果還用點心招待,可以用“請用一些茶點。”假如你先於別人結束用餐,你應該向其他人打招呼說:“請大家慢用。”雅語的使用不是機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談舉止彬彬有禮,人們就會對你的個人修養留下較深的印象。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語,必然會對形成文明、高尚的社會風氣大有益處,並對我國整體民族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

二、日常場合應對

(一)與人保持適當距離

說話通常是爲了與別人溝通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當然必須注意說話的內容,其次也必須注意說話時聲音的輕重,使對話者能夠聽明白。這樣在說話時必須注意保持與對話者的距離。說話時與人保持適當距離也並非完全出於考慮對方能否聽清自己的說話,另外還存在一個怎樣才更合乎禮貌的問題。從禮儀上說,說話時與對方離得過遠,會使對話者誤認爲你不願向他表示友好和親近,這顯然是失禮的。然而如果在較近的距離和人交談,稍有不慎就會把口沫濺在別人臉上,這是最令人討厭的。有些人,因爲有湊近和別人交談的習慣,又明知別人顧忌被自己的口沫濺到,於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這樣做形同“交頭接耳”,樣子難看也不夠大方。因此從禮儀角度來講一般保持一兩個人的距離最爲適合。這樣做,既讓對方感到有種親切的氣氛,同時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常人的主觀感受上,這也是最舒服的。

(二)恰當地稱呼他人

無論是新老朋友,一見面就得稱呼對方。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們比較看重自己業已取得的地位。對有頭銜的人稱呼他的頭銜,就是對他莫大的尊重。直呼其名僅適用於關係密切的人之間。你若與有頭銜的人關係非同一般,直呼其名來得更親切,但若是在公衆和社交場合,你還是稱呼他的頭銜會更得體。對於知識界人士,可以直接稱呼其職稱。但是,對於學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學位,就不能作爲稱謂來用。

(三)善於言辭的談吐

不管是名流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作爲交談的雙方,他們應該是平等的。交談一般選擇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有些不該觸及的問題:比方對方的年齡、收入、個人物品的價值、婚姻狀況、宗教信仰,還是不談爲好。打聽這些是不禮貌和缺乏教養的表現。

女性或更易有社交焦慮

很多社交場合能挑起人的焦慮,這種焦慮甚至使人羣當中最樂觀的人也會感到不安,其中,這種社交焦慮在兩性之間有什麼差別?《人格與個體差異》雜誌中發表的一項研究,試圖透過調查超過31000名參與者來回答這個跨越多個國家的問題。研究者的分析結果表明,總體而言,女性的社交焦慮報道明顯略高於男性——包括與陌生人互動、反應、批評等方面。

社交焦慮:異性交談更容易出現不安和壓力,女性表現更明顯

在這項研究中,參加者來自各個不同地區和階層,平均年齡25歲。他們完成了社交焦慮問卷,評估他們在各種場合的不安和不適,包括與陌生人交往、與異性交往、公共演說的成員互動、表達不滿、反應批評和麪對權威人物說話時的反應。每個參與者在特定的社交場合的焦慮的測量評估,如被觀察公開進食或飲水、在小團體工 作,要去參加一個工作聚會時的表現。

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男女之間的最大差異的報告,異性對談話的焦慮。這表明,當女性和男性交談時,男性會顯得更有經驗,而女性交談時會遭受更大的不安和壓力。

參與者無論來自何方,這些差異是明顯存在的。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不是決定性的。研究作者指出,與異性講話時會緊張的感受可能與一直以來女性在異性交往過程中必須保持矜持和保守有關。另外根據統計,男女雙方與異性交往所引發的社交焦慮排名第二,僅次於應對批評或尷尬——“換句話說,與異性交談時,就像是被訓斥 做錯了什麼一樣。”研究者說。

女性社交焦慮或受國家或地區文化影響

但是,這項研究本身也有侷限性。首先,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相對較小。第二,數據是一個自我報告,這意味着研究的差異可能僅僅反映了女性和男性的意願,彙報社會焦慮,而不是靠他們的經驗的實際差異。

其次,文化的影響也需要考慮,因爲它可以創造權力差異,使得女性可能會受到更大的焦慮,不是因爲她們是女人,而是因爲他們有較少的權力在他們的社會中。對所有信奉天主教的社會,有可能是父權制的元素在作怪而在影響響應的結果。

雖然女性經歷異性交談時焦慮會比男性多,但很顯然,在大多數其他社會環境下,人仍然會感到焦慮。因此,振作起來,如果你是一個有點緊張或不敢接近與異性互動的人,你其實並不孤單。

與人說話心跳加快 渾身虛汗或患社交恐懼症

年齡愈大膽子越小 南豐一姑娘害怕和陌生人說話

專家稱其可能是“適應困難症”或“社交恐懼症

從小晴(化名)偶爾擡起的頭可以看到,小晴是一位非常清秀的姑娘。“我害怕,我害怕跟陌生人說話。”除了母親,小晴幾乎不跟任何人說話。一個從小就是好孩子,小學到初中畢業都是班長的好學生,爲何突然變得羞於見人,甚至放棄正就讀的中等師範學院,天天把自己關在家裏呢?連日來,記者透過小晴的父母、同學和老師,試圖走進這個羞於見人的姑娘。“我們只想讓她做回正常人。”心急如焚的父母帶着她來南昌求醫,要讓女兒走出陰影,走向陽光。

初見羞於見人的姑娘

“我們也不知道,她爲何變成這樣?”說起眼前的女兒,小晴的母親楊女士十分不解。楊女士說,小晴從小就很懂事,很小的時候就懂得體諒父母。楊女士說,她和丈夫在縣城做生意,比較忙,小晴則經常跑來幫忙,晚上見父母工作很累,她還會過來逗樂父母。上學後,小晴的成績非常好,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畢業,她一直是班長,學校老師也都非常喜歡她。

小晴是南豐縣人,今年17歲,雖然見到記者時,她一直低着頭,但從她偶爾擡起的頭可以看到,這是一位非常清秀、亭亭玉立的姑娘。“我害怕,我害怕見到陌生人。”見到記者,她扯着媽媽的衣角,低頭跟媽媽說。在楊女士的勸導下,小晴好不容易“願意跟記者說幾句”。

不願見同學的“隱形人”

記者注意到,小晴說話時,一直扯着自己的衣角,而且還會臉紅。2011年,小晴初三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中等師範學院。然而,就這一個學期時間,小晴由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變成一個沉默不語的“不合羣”的學生。

有一次,小晴和同學聊天,原本開心地聽着同學談笑的小晴突然覺得自己臉上燙得像火在燒一樣,心跳迅速加快,感覺心快要從嘴巴里跳出來了。她迅速跑進廁所,躲在裏面直到臉上的紅潮退去,她纔出來見人。此事之後,因爲同學經常笑她,小晴開始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同學聚會的時候,同學們都會拿着飲料或酒去敬老師,可我一端起杯子就覺得很難堪,渾身出虛汗,我不想讓大家看到那樣的自己。”不出席聚會,又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狀況,小晴被父母斥爲“不合羣”。當然,不理解她的除了父母還有同學。

慢慢的小晴的朋友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孤單。小晴會低着頭躲避到角落裏聽課,下課後就默默地回到宿舍裏宅起來。上了半個學期後,小晴像個隱形人一般,從來沒有主動聯絡過以前相熟的同學,就算在校園裏遇到曾經非常熟悉的同學,小晴也會悄無聲息地“飄過”。

缺少溝通能力的“怪人”

“她是一個活潑開朗,成績優秀的好學生。”記者與小晴初中的老師取得聯繫,陳老師已經知道小晴所發生的“變故”,並對小晴的這種“變故”十分痛惜。陳老師說,小晴在初中時,是一個陽光、積極向上的學生。而且,初中三年都是班長。

不過,中等師範學院的同學和老師對小晴的印象卻截然相反。他們同學眼裏的小晴是“不好親近”、“冷漠”、“怪人”。“剛看見她的時候覺得她挺文靜的,很想和她做個好朋友,但每次和她說話,她都不怎麼理睬,性格怪怪的!”同學小方說,這是她對小晴的感覺。此外,記者還採訪了另外幾個同學,他們也都有同感。學習成績好是大家唯一肯定她的地方。

小晴的班主任李老師也發現了小晴的問題。“她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裏,周圍沒有同學的位置她最喜歡,下課鈴只要一響,第一個衝出去的肯定是她。”在班主任李老師的心目中,小晴成績優秀,但是不願與人溝通是她將來走向社會的最大障礙!

“另一個原因不知道是否有影響。”在記者的誘導下,楊女士說了另一個原因。楊女士說,小晴初二時,她再生了一個孩子。小弟弟出生後,小晴覺得父母對她有所冷落。“這話是她跟她的.同學說的。”楊女士說,我們從沒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沒覺得冷落了小晴。

期待小晴做回正常人

小晴到底患了什麼病?昨日,記者就小晴的情況採訪了昌大一附院心身醫學科的袁也豐主任,袁主任說,從小晴初中到中等師範學院這段時間的變化來看,小晴的個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外向變成內外,最終變得羞於見人。不過,由於沒有見到小晴本人,暫時不能下結論。從她所表現的症狀來看,小晴很可能是患有“適應困難症”或者“社交恐懼症”。不能適應中等師範學院的新環境,導致性格由外向變得內向,最終患上“社交恐懼症”。治癒這些問題,首要是克服過分緊張的自我心理,讓自己經常處於鬆弛狀態。

爲了解決小晴的問題,小晴父母帶她四處求醫問藥,並且多次到南昌做心理諮詢,心理醫生診斷爲小晴是患了“社交恐懼症”,需長期做心理輔導和治療。小晴父母期待她能早日做回正常人。

18個心理問題測你社交水平

對於大部分即將走上社會的人來說,社會關係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我們的社會關係到底有多少以及如何衡量社會關係的質量。以下我們提出18個問題,我們可以自測並衡量下自己的社會關係的水平。

1.你有多少個校園同學與家庭親友以外的社會上認識的人,所謂認識在這裏是指能說得上話,必要時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2.在你所交往的社會關係中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崗位是什麼?有多少人是做領導、老師或者人緣很好的?

3.你與自己社會上的朋友經常保持接觸麼,尤其是在不需要別人辦事的時候?你會有意識地去主動詢問與關心別人的需要麼?你覺得你的朋友很幫你的忙麼?

4.你有多少個年齡比自己大10歲以上的朋友和比自己小5歲以下的朋友?你的朋友是不是都是同齡人?

5.你通常從哪些途徑認識人?最重要的渠道是什麼?你會經常挖掘一些新的社交渠道麼?你覺得你只需與自己的專業或者職業領域的人交往麼?

6.你會主動和陌生人說話麼?通常你用什麼話題引起對話?你會擔心別人不理會你麼?如果別人真的不理會你,你會怎麼辦?

7.你可能因爲某種原因接觸了一個陌生人,有了初步的交往,你用什麼方法進行後續的交往,以使得他成爲你社會網絡中相對穩定的成員?

8.你內心渴望參加有陌生人蔘加的集體活動麼?準備參與這樣的活動心理感受是怎麼樣的啊?

9.他在一羣認識不久的朋友中,是通常能找到讚揚每個人的機會?還是表現自己的機會?還是指導甚至批評大家的機會?

10.陌生人的相貌對於你來說是吸引你去交往的主要動力麼?遇到相貌一般甚至不好的人,你會如何反應?

11.成爲你朋友的人通常是和你個性接近還是互補的人?你通常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瞭解對方的個性與品行麼?

12.有不少人很有能力或者知識,但可能是你表面上不喜歡的人,你會怎麼與這樣的人相處?

13.你最擅長怎麼樣的聊天話題,你懂得怎麼樣在與一般不是很熟的人在一起把話題引到自己擅長的話題上麼?如果別人擅長的話題你不是很懂,你會用怎麼樣的態度對應?

14.你會很擔心自己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碰到色狼、騙子或者某種壞人麼?這種擔心你是如何解決的?

15.遇到陌生的異性與自己主動打招呼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你內心把對方想成怎麼樣的人?你會主動與陌生的異性打招呼麼?你在打招呼時候的行爲表現有何特點?

16.你會主動去接觸和學習一些社交的知識與技能麼?或者你還有一些社交的榜樣或者導師?

17.你相信社交能力本身只能在社交中培養,在積極社交中,有心留意,經常總結而得到提升麼?你自己也真的是這樣做的麼?

18.你是相信人際交往總的是還事情,任何經驗都是財富,還是相信人總的來說應該謹慎防範,過於積極的社交得不償失?

這些問題沒有完全的對錯答案,但是不同答案顯示了我們社交能力與模式的差異,還有我們社交水平的高低,利用社會資本的能力的距離。也許我們可以以此測量自己的社交狀況,也可以瞭解朋友的社交狀況。社交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我們要重視與面對它,學習與提升它,利用與改善它。

與人說話心跳加快 渾身虛汗或患社交恐懼症

年齡愈大膽子越小 南豐一姑娘害怕和陌生人說話

專家稱其可能是“適應困難症”或“社交恐懼症”

從小晴(化名)偶爾擡起的頭可以看到,小晴是一位非常清秀的姑娘。“我害怕,我害怕跟陌生人說話。”除了母親,小晴幾乎不跟任何人說話。一個從小就是好孩子,小學到初中畢業都是班長的好學生,爲何突然變得羞於見人,甚至放棄正就讀的中等師範學院,天天把自己關在家裏呢?連日來,記者透過小晴的父母、同學和老師,試圖走進這個羞於見人的姑娘。“我們只想讓她做回正常人。”心急如焚的父母帶着她來南昌求醫,要讓女兒走出陰影,走向陽光。

初見羞於見人的姑娘

“我們也不知道,她爲何變成這樣?”說起眼前的女兒,小晴的母親楊女士十分不解。楊女士說,小晴從小就很懂事,很小的時候就懂得體諒父母。楊女士說,她和丈夫在縣城做生意,比較忙,小晴則經常跑來幫忙,晚上見父母工作很累,她還會過來逗樂父母。上學後,小晴的成績非常好,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畢業,她一直是班長,學校老師也都非常喜歡她。

小晴是南豐縣人,今年17歲,雖然見到記者時,她一直低着頭,但從她偶爾擡起的頭可以看到,這是一位非常清秀、亭亭玉立的姑娘。“我害怕,我害怕見到陌生人。”見到記者,她扯着媽媽的衣角,低頭跟媽媽說。在楊女士的勸導下,小晴好不容易“願意跟記者說幾句”。

不願見同學的“隱形人”

記者注意到,小晴說話時,一直扯着自己的衣角,而且還會臉紅。2011年,小晴初三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中等師範學院。然而,就這一個學期時間,小晴由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變成一個沉默不語的“不合羣”的學生。

有一次,小晴和同學聊天,原本開心地聽着同學談笑的小晴突然覺得自己臉上燙得像火在燒一樣,心跳迅速加快,感覺心快要從嘴巴里跳出來了。她迅速跑進廁所,躲在裏面直到臉上的紅潮退去,她纔出來見人。此事之後,因爲同學經常笑她,小晴開始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同學聚會的時候,同學們都會拿着飲料或酒去敬老師,可我一端起杯子就覺得很難堪,渾身出虛汗,我不想讓大家看到那樣的自己。”不出席聚會,又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狀況,小晴被父母斥爲“不合羣”。當然,不理解她的除了父母還有同學。

慢慢的小晴的朋友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孤單。小晴會低着頭躲避到角落裏聽課,下課後就默默地回到宿舍裏宅起來。上了半個學期後,小晴像個隱形人一般,從來沒有主動聯絡過以前相熟的同學,就算在校園裏遇到曾經非常熟悉的同學,小晴也會悄無聲息地“飄過”。

缺少溝通能力的“怪人”

“她是一個活潑開朗,成績優秀的好學生。”記者與小晴初中的老師取得聯繫,陳老師已經知道小晴所發生的“變故”,並對小晴的這種“變故”十分痛惜。陳老師說,小晴在初中時,是一個陽光、積極向上的學生。而且,初中三年都是班長。

不過,中等師範學院的同學和老師對小晴的印象卻截然相反。他們同學眼裏的小晴是“不好親近”、“冷漠”、“怪人”。“剛看見她的時候覺得她挺文靜的,很想和她做個好朋友,但每次和她說話,她都不怎麼理睬,性格怪怪的!”同學小方說,這是她對小晴的感覺。此外,記者還採訪了另外幾個同學,他們也都有同感。學習成績好是大家唯一肯定她的地方。

小晴的班主任李老師也發現了小晴的問題。“她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裏,周圍沒有同學的位置她最喜歡,下課鈴只要一響,第一個衝出去的肯定是她。”在班主任李老師的心目中,小晴成績優秀,但是不願與人溝通是她將來走向社會的最大障礙!

“另一個原因不知道是否有影響。”在記者的誘導下,楊女士說了另一個原因。楊女士說,小晴初二時,她再生了一個孩子。小弟弟出生後,小晴覺得父母對她有所冷落。“這話是她跟她的同學說的。”楊女士說,我們從沒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沒覺得冷落了小晴。

期待小晴做回正常人

小晴到底患了什麼病?昨日,記者就小晴的情況採訪了昌大一附院心身醫學科的袁也豐主任,袁主任說,從小晴初中到中等師範學院這段時間的變化來看,小晴的個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外向變成內外,最終變得羞於見人。不過,由於沒有見到小晴本人,暫時不能下結論。從她所表現的症狀來看,小晴很可能是患有“適應困難症”或者“社交恐懼症”。不能適應中等師範學院的新環境,導致性格由外向變得內向,最終患上“社交恐懼症”。治癒這些問題,首要是克服過分緊張的自我心理,讓自己經常處於鬆弛狀態。

爲了解決小晴的問題,小晴父母帶她四處求醫問藥,並且多次到南昌做心理諮詢,心理醫生診斷爲小晴是患了“社交恐懼症”,需長期做心理輔導和治療。小晴父母期待她能早日做回正常人。

兒童也會有社交恐懼症

導讀:新聞背景

英國一家智囊機構去年12月份發佈研究報告稱,社交技能應從娃娃抓起,應當針對5歲~8歲的孩子設立社交技能課程,讓他們學會憤怒管理、壓力處理,教他們解決交朋友中遇到的問題,否則錯過這個關鍵期,從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行爲不良、學習困難、社交恐懼等問題……

案例

小強今年4歲,經常哭叫着不願去幼兒園,小強不跟幼兒園或小區的孩子玩,話很少,害怕見到陌生人,眼睛不敢對着其他孩子,一旦出去,老是緊張,嚷着要回家……

其實,小強的表現是典型的社交恐懼。一般而言,社交恐懼不僅僅出現在成年人身上,一些內向和膽小的孩子也經常發生,很多人誤以爲這是孩子老實、聽話,如果家長沒留意,很容易導致成爲“社交恐懼症”,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展。

哪些兒童與社交恐懼有緣?

1.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內向者安靜、內省、不喜歡接觸人;情緒不穩定者易焦慮,對各種刺激的反應過於強烈,情緒激發後,又很難平復。與人交往時,強烈的情緒反應影響他們的正常適應。

2.自卑感強的孩子。自卑,自我貶低,認爲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無法與人溝通,怕引起別人不好的反應。

3.過於敏感的孩子。總能從別人的眼光中看出別人對他的厭惡、憎恨。如果需要和陌生人交談,他會因此而更加緊張害怕。

此外,已患口吃或有口吃傾向的孩子也易出現社交恐懼,因而家長和老師不宜對孩子在說話時反覆提醒、批評、甚至打罵,應該認真和耐心地傾聽孩子說話,鼓勵孩子放下心理負擔,放慢說話的速度,從而消除社交恐懼的禍根。

兒童社交恐懼症典型症狀

1.在公衆場合,如幼兒園、遊樂場、公園、商場、親戚家,孩子感到極度的恐慌、緊張;

2.在一些多人的場合,孩子怕與同伴、大人面對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極度的驚恐之中度過的;

3.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與他們交談,或者見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熱。

一旦確認孩子患有社交恐懼症,應及時配合醫生的治療。

如何預防出現社交恐懼?

1.帶孩子多見識世界。廣州越秀區關工委幼教專家曾紅臺老師認爲,孩子出現社交恐懼,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少,而且獨生子女的環境下成長缺少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加之父母工作忙碌,少機會留意孩子的變化,久而久之便出現了社交恐懼,要消除和預防社交恐懼,最好就是家長帶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接觸世界的機會多了,那麼孩子就樂意跟人交往了。

2.家園配合。珠海幫達心理機構首席諮詢師曹澤能認爲,家長和老師的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在幼兒園裏,老師可以請小朋友做手拉手的遊戲、讓他們自我介紹,讓他們交朋友;上課的時候,可以多點提問,消除孩子陌生感;家長方面,不要認爲社會複雜就拒絕鼓勵孩子社會交往,家長應該多帶同齡的孩子在家裏玩,比如過生日、才藝展示,至少要有3個孩子營造一個社會系統,多讓孩子在人家面前說話和講故事……只要堅持,孩子就會離社交恐懼越來越遠。

兒童爲什麼會出現社交恐懼?

珠海幫達心理機構首席諮詢師曹澤能認爲,兒童爲什麼會出現社交恐懼,原因複雜,比如遺傳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1)主要受人文環境影響。比如家長會告誡孩子少與陌生人交往,不要去鄰居家串門,也不許帶孩子來自家。這樣,弱化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抑制了孩子社交慾望。

(2)因獨生子女所帶來的問題。現在一個孩子,雖說有2~6個大人護着,但大人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的內心是孤獨的,他的很多心事不被大人所理解,也就壓抑了他的表達能力與技巧。

(3)家長角色的錯位。有的父母因自己工作忙,將孩子託付給老人或保姆。相對來說,老人與保姆對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更重視,而對孩子智力開發方面不會用心或用心不足。這樣,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沒有經常得到鍛鍊。

(4)居住點不穩定。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或因爲租房、買房,居住的地方多次頻繁搬動,孩子好不容易習慣了與一些小夥伴交往,但很快又要分離,使孩子長期處於動盪狀態。

(5)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曾遭受過心理創傷。這種創傷,也許是他人給的,如欺侮;也許家長角色給的,如當衆打罵;也許是自己給的,如走失;也許是環境給的,如受驚嚇。孩子的心理創傷沒有得到修復,那麼他的社交必然受到抑制。

標籤:禮儀 談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