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禮儀常識

淺談小學留守兒童文明禮儀培養

留守兒童因爲缺少關愛和合理的家庭教育,常常缺少起碼的文明禮儀習慣,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爲教育工作者,在這篇文章裏,我想談談留守兒童文明禮儀習慣缺失的原因和可能有效的糾正方法。

淺談小學留守兒童文明禮儀培養

一、留守兒童文明禮儀習慣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兒童,正處於兒童成長過程的關鍵期,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非常重要。這一時期的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行爲習慣的養成尤其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指導。而留守兒童由於親子關係被人爲地剝奪了,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指導,缺少父母的道德規勸,缺少可模仿的榜樣,面對的是與自己有深深的“代溝”、觀念陳舊、知識缺乏的祖輩代養者。這使他們的成長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缺失安全依戀感,不自信也不信任別人,容易偏激、焦慮;另一方面,在社會道德學習中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判斷,出現種種行爲習慣問題。

(二)學校教育偏失

學校作爲教書育人的地方,理應承擔起孩子教育、管理的責任,充分發揮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爲:首先,社會、家長對學校、教師教育成績的要求和評價,導致學校“重智輕德”。學校和老師主要關注的是留守兒童的學習,對於心理、身體、行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夠及時和孩子“交流”。其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存在嚴重脫節,一些老師認爲自己只能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事情,至於放學後的事則應該交由其家長處理。再次,教師很難做到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跟每個孩子心對心地交流與溝通。孩子“怕老師”心理嚴重,不願意敞開心扉跟老師交流。出現問題無法得到及時化解。這也導致留守兒童心理、性格、行爲習慣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社會教育缺乏

當前,社會對於留守兒童已有相當的關注,但對存在的問題卻沒有很好的辦法。首先,留守兒童因爲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關愛,監護人年齡偏大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還是未成年人,在遇到問題時往往容易衝動,簡單對待,意氣用事,導致發生一些違法犯罪的事件。其次,社會環境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爲習慣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以及網絡傳播中的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二、留守兒童文明禮儀習慣缺失的解決對策

(一)家庭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兒童每天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家裏,家長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健康成長極其重要。要使文明禮儀教育取得整體效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要從以下幾方面採取措施:其一,對於是否外出打工,作爲父母應該儘量理性選擇,多爲子女的成長和未來考慮,儘可能地爲子女提供一個完整的家庭。其二,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很多思想都不成熟,行爲習慣未養成。作爲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不能一味地溺愛或靠大棒來管教,要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爲,給予教育與引導,使其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其三,作爲父母,應該主動與老師聯繫,隨時瞭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共同探討和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言傳身教,努力爲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二)學校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正是因爲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更加凸顯了學校在教育和培養留守兒童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學校教育理念應該與時俱進,不僅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更要不斷謀求其全面健康的發展。學校應及時全面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並根據出現的情況及時分析梳理,特殊情況要保持跟蹤處理,爭取把這些問題消滅在萌芽當中。其次,充分發揮班主任的特殊作用。班主任對於留守兒童應該多加關心,多加理解,透過班集體爲他們營造一個溫暖、寬鬆的成長環境,讓留守兒童在缺失父母關愛的時候,能夠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再次,在各種活動中學習實踐文明禮儀習慣,加深學生對文明禮儀的理解。此外,還應該建立心理諮詢室,隨時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三)社會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單單依靠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往往很難徹底解決。第一,社會的一些相關機構如共青團、婦聯、工會等可以與學校、村委會共同構建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體系;第二,社會可以舉辦培訓班,幫助這些照顧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學習家教方法,接受新觀念,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第三,社會應該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第四,社會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的關心,比方說可以爲他們提供免費書屋、免費觀看電影、免費發放遊園券等,讓留守兒童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留守兒童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對於我們來說,既是自身職業要求,更是對我們職業的挑戰。崇尚禮儀,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瞿明勝

單位:合肥市幸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