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報告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9篇

報告2.05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產業扶貧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9篇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1

扶貧開發工作是促進農業增產,加快農村改革,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爲進一步掌握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爲目標,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爲抓手,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爲中心,以增加貧困羣衆收入爲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

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縣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縣地處**邊界,下轄十個鄉鎮,總面積728 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丘陵爲主,約佔總面積的80%,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農村人口46萬多人,佔總人口的88.5%,有19個貧困村,全縣現有人均收入低於2763元貧困戶12264人,透過調查分析,致貧的原因:1、因家庭勞動力缺少致貧的3820人;2、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

致貧的1160人;3、因孤寡殘、五保需社會保障致貧4225人;4、其他原因致貧3059人。

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推進整村推進項目實施。

20xx年度上級扶持我縣1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財政扶貧資金310萬元,安排扶貧計劃項目38個,透過項目的實施,新建水泥公路24條32公里;水利設施4條1350米;綠化、亮化工程1處;文化活動廣場9處。近幾年來,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透過鄉、村廣大黨員和羣衆的努力,全縣19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方便了廣大羣衆出行。隨着周圍環境的不斷美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悄改變。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燈,鋪上了水泥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休閒娛樂文明適度,

社會環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使廣大幹羣對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充滿了信心。

(二)、以促進生產發展,全力推進產業扶持。

今年是產業扶持第一年開始,上級下達產業扶持資金380萬元,我縣19個扶貧村以主導產業建設和貧困戶增收幫扶工作作爲重點,力求透過整村推進,使各村級主導產業有較大發展,大部分貧困戶都能具備脫貧的能力。透過反覆調查,深入研究,結合各村實際,幫助全縣19個貧困村制定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計劃,使19個貧困村在整村推進中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建設任務,同時,也解決了以往各重點村在整村推進中發展主導產

業項目建設的難題。

(三)、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爲中心,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爲了做好“雨露計劃”培訓轉移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作爲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同時,我辦領導班子深入基地調研檢查指導培訓工作,要求有關部門對培訓輸出學員家庭遇到的困難結對幫扶,爲輸出人員創造良好的外出的環境 。今年我縣完成“雨露計劃”培訓共210人,下撥資金19.8萬元,其中職業教育培訓80人,撥付資金12萬元,轉移就業培訓130人,撥付資金7.8萬元,全部透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貧困對象手中,轉移就業率達100 %,有效的增強了貧困羣衆的就業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貧困羣衆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爲重點,確保移民搬遷的政策落實。

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面廣,必須由政府主導,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實施。因此,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要求有關鄉鎮及部門要明確任務、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找準工作着力點,同時要求縣級相應資金配套到位,確保全縣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強力推進,並以縣政府名義下發了扶貧移民搬遷工

作方案,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爲組長的領導組。

20xx年省下達我縣扶貧移民搬遷任務598人,透過鄉、村、組層層把關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對象的意願下,全部進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點建設堅持“五統一分”。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確定在長平鄉淡塘村“工業園安置點”,安置點主體工程已封頂,配套基礎設施

建設已經全面起動,全縣108戶598人已簽訂協議搬遷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一是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分解扶貧開發任務,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和幫扶部門,確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將扶貧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目標考評體系,加強檢查,嚴格獎懲,確保完成各階段扶貧工作目標任務。二是對照整村推進開發目標,透過重點突破,示範建設,圓滿完成了 “整村推進”貧困村建設任務。三是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啓動貧困村幹部培訓工程,不斷增強貧困村班子的整體戰鬥力和扶貧開發能力。四是結合黨的羣衆路線等活動,組織開展一系列訪貧問苦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縣各級各部門、機關幹部關心扶貧、支援扶貧、參與扶貧的主動性,並且每年年終歲末,縣委縣政府領導開展了走訪慰問活動,走訪低保、五保戶,優撫對象,受災

羣衆,幫助他們找資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縣範圍內形成講扶貧、議扶貧、幹扶貧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以貧困村村屯道路,人飲、通電、貧困戶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設爲重點,幫助貧困羣衆解決“行路難、飲水難、

用電難、生存難”等實際問題,爲消除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障礙,奠定發展基礎創造出良好條件。

(三)堅持以貧困村產業培育爲支撐,着力解決貧困農民增收問題。因地制宜選準發展項目。將產業開發與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緊密結合,選準果品、蔬菜等特色經濟產業作爲優勢產業,實行片區開發,綜合佈局。

(四)堅持以提高貧困羣衆基本素質爲根本,大力實施智力扶貧。一是積極開展扶貧方針政策宣傳,引導貧困羣衆樹立法紀意識、市場意識和自我發展脫貧的信心,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二是實施科技扶貧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普及農業科普知識,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強貧困羣衆就地創業、自主脫貧能力。三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抓好貧困勞動力的轉移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羣衆的

基本務工技能,拓展就業門路。

(五)落實項目資金監管措施,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嚴格執行項目資金管理責任制,使用報批制、公示

公告制、專戶覈算制、縣級報賬制、監督審計制等“六項制度”。

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扶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摘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勢

下,扶貧開發面臨以下問題和困難:

(一)扶貧形勢依然嚴峻。透過扶貧整村推進後,我縣貧困現象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條件很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二是這部分貧困羣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國家實施低保政策後,儘管這部分人溫飽已得到解決,但現金收入較少,生活質量不高。三是貧困羣體弱勢地位十分突出。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整體收入遠遠低於城鎮,而貧困羣體的收入更不能與城鎮收入相比,在長期的貧困狀態下,其思維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質極其脆弱,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對這部分人實施全方位的扶持,給予更多的支援和關心。四是貧困對象綜合素質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術

難度大,脫貧致富能力低。五是現階段扶貧政策及力度在不斷加大,而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貧困人口致貧和返貧因素依然存在。由於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始終存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夠健全,羣衆因災、因病等致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任務十分

緊迫。

(三)是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重點村所要解決的問題多,面很廣,所需的財力很大。幾乎所有的重點村修幾條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幾十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本身都不夠用,還要羣衆自籌幾萬元,才能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自籌資金佔所有資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間,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幾個自然村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資金就加大很多,自籌資金量和財政資金量投入幾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貧困村自籌資金的籌措難度很大,工作極其難做。加之扶貧開發主要任務是解決貧困村羣衆的行路難、吃水難等影響羣衆生產生

活的困難,主要面向全村羣衆,對於絕對貧困戶沒有扶持資金。

五、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面對困難和問題,今後要加快扶貧開發進程,我們必須理清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機制,努力

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環境整治等爲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這就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向上爭取資金,透過整合各部門資金來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村行路、飲水、衛生、移民等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切

實改善羣衆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二)進一步開發壯大特色產業。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生態建設於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內容豐富的綠色產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積極樹立“要我做爲我要做,給物不如給項目”的理念,變救濟式扶貧爲開放式扶貧。以“築巢引鳳”的開放心態,把企業引進來,把扶貧戶、扶貧資金與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激勵措施,讓企業得以突破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

強、貧困羣衆致富”的目標。

(三)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在具體工作中要創新並做到七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扶貧項目的確定要與貧困羣衆的利益相結合;二是選定貧困對象要與低保政策相結合;三是整村推進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四是政府引導與羣衆積極參與相結合;五是項目整合與資金整合相結合;六是項目建設與職能部門和社會監督相結合。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2

產業扶貧是透過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壯大,來實現帶動貧困地區羣衆脫貧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從長遠角度來看,其意義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進產業扶貧,提高扶貧效益,壯大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已經成爲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調研課題。石門縣扶貧辦帶着破解產業扶貧發展難題的思考,深入13個鄉鎮、場20多個村居進行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整理如下:

一、石門縣產業扶貧取得的成效

石門縣是典型的貧困山區農業縣。到20xx年末我縣貧困人口爲16.31萬人,佔全縣總人口67.9萬的24.02%,佔全縣農村人口57.5萬的28.4%。近年來,我縣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透過多年努力,我縣逐步形成了柑桔、茶葉、高山蔬菜、馬頭羊、烤煙等主導產業。特別是近五年來,我縣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200多萬元,扶持農業主導產業,新發展柑橘14200畝,茶葉12300畝,菸葉5700畝。發展肉牛11000頭,山羊13000只,擴種南竹3700畝,發展高山蔬菜3500畝。 二是產業品質不斷提升。多年來,石門狠抓柑桔、茶葉、烤煙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品質。每年投入500萬元左右的扶貧資金用於產業的品種改良和科技培訓,目前柑桔獲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中國柑橘之鄉”、“全國柑橘出口示範基地”等稱號。白雲山有機茶透過歐盟認證,“石門銀峯”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烤煙進入了芙蓉王高端菸葉生產基地。

三是龍頭企業不斷髮展。以扶持企業發展爲依託,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促進產業發展,五年來爲節節高公司和金湘源、壺瓶山茶葉公司等龍頭企業爭取到了360萬元的財政貼息,落實貼息貸款1.2億元,帶動8萬多人產業增收。今年我縣還爭取到了500萬的茶葉產業專項扶貧項目,其中350萬元用於新發展茶葉和防控燈的購買,150萬元用於茶葉加工企業設備投入貼息,已規劃發展優質茶葉基地6120畝,扶持茶葉加工企業四家。現基地及企業廠房建設都已開工啓動。

四是特色產業不斷興起。近年來,我縣在產業扶貧方面開始探索發展油茶、金銀花、旅遊、勞力輸出等特色產業。透過“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扶持到戶政策,已發展良種油茶3000畝,金銀花500畝。旅遊業形成了三個核心板塊:壺瓶山-東山峯高山生態度假區板塊、維新-仙陽湖休閒養生區板塊、夾山-蒙泉湖禪茶文化產業園板塊。透過“雨露計劃”對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貧困村農民外出務工每年達3萬多人,人平年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

二、我縣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多年的扶持發展,我縣柑桔、茶葉、馬頭羊、高山蔬菜、烤煙等產業雖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缺勞力。從目前來看,貧困地區家庭收入主要還是靠外出打工的勞務收入,所以農村的中青年勞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無現代生產技術,二無體力,要實現產業的擴規和提質都很難。

二是缺技術。我縣雖然有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但由於本縣沒有高等農業院校和農業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農技專家人才很少,特別是在油茶、核桃、金銀花等新興產業方面的技術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資金。目前我縣產業扶貧到戶資金主要是“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項目資金,但這部分資金政策性很強,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現在一隻羊要1000元左右,一頭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產業扶貧方面的資金還有待進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業。我們在下鄉調研時發現很多村茶葉產業有了一定規模,但方圓幾十公里沒有一家茶葉加工企業,只有等販子上門收,價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羣衆致富難。

三、做好我縣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目前制約我縣農業產業建設的因素主要有勞力、技術、資金和配套企業。要打破這些制約因素,我們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用活土地資源。一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將沒有勞力進行耕種的農戶土地集中起來,採取入股、租賃、轉包、讓包、互換、託管等多種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給有能力的大戶或引進外來老闆進行產業發展。二是條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採取成立農業互助社、農業合作社,將勞力集中起來進行互幫互助發展生產。

2、強化技術支撐。加強與農業院校或農科所的聯繫,由縣裏給他們提供科研基地,請他們派專業技術人常駐我縣,對各個地方的產業發展進行調查研究,指導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儘量不做無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應督促指導相關金融部門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支援力度。要克服懼貸心理,可採取涉農站所或村級組織提供擔保的形式鼓勵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給貧困農戶發放貸款支援產業發展。

4、延伸產業鏈條。要積極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單項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到500畝以上的區域或附近要相應建成加工企業,同時要採取加大扶貧貼息貸款發放數額和覆蓋面及落實有關減免稅費優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解決老百姓“賣難”和“賤賣”的問題。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3

爲做好我市產業扶貧是突出問題整改工作,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到村到戶,開展產業扶貧調研如下:

一、現在存在問題及其原因

存在的問題:一是到村項目中,產業發展類項目所佔比重也不高。二是在到戶項目及措施中,產業發展類項目所佔比重偏低,其中帶動作用突出的加工業和鄉村旅遊業所佔比重很低;總體上,產業扶貧項目安排不少,貧困村產業發展滯後。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認識到產業扶貧是脫貧增收的重要抓手。沒有認識到產業扶貧是貧困戶增收脫貧的基礎性、根本性、長效性的舉措,在實施其他脫貧路徑時,忽略了產業扶貧。

(二)對產業扶貧工作存在畏難情緒。認爲產業扶貧難度大、見效慢,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在工作推動、政策支援、資金安排等方面用力不夠。

(三)沒有利用好主體的帶動作用。沒有出臺鼓勵、引導、支援主體帶動貧困戶的政策,主體帶動的意願不強、積極性不高;雖然對帶動主體投入較多,但是沒有選好帶動模式、沒有建好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效果較差。

二、整改目標任務

根據我市糧、棉、油、果、茶葉等產業特點,推進特色種養業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遊扶貧、商貿流通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力爭產業項目、支援資金、主體帶動、幹部幫扶等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力爭所有貧困村、貧困戶至少發展一項產業或者參與發展一項產業,爲村出列、人脫貧提供穩定、持續、有力的基礎支撐。

三、主要整改措施

(一)精準選擇脫貧產業。精準掌握貧困村、貧困戶的資源、勞力、技能等產業發展條件,逐村逐戶指導選擇具有穩定性、長期性、持續性的產業。支援有條件、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商貿流通、農產品加工、手工業等產業。對無勞動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貧困戶,以及無集體經濟收入或集體經濟薄弱、資源缺乏的貧困村,支援安排光伏扶貧工程項目,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等能穩定增收的產業。實施資產收益扶貧,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支援貧困村、貧困戶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土地、山場、水面、設施、設備、幫扶資金等入股、託管的方式,或者以務工、就業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

(二)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全面落實產業扶貧相關政策。完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對於有發展意願、貸款意願、還款能力或還款措施的貧困戶,金融機構應給予貸款。大力推廣戶貸企用、分貸統還等模式,幫助貧困戶透過土地、山場等資源和資金參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其他經營主體,讓貧困羣衆得到更多收益。鼓勵和支援貸款貧困戶購買貸款人意外傷害保險、保證保險等保險,分散貸款風險。對購買扶貧小額貸款保險的貧困戶,財政可適當安排保費補貼。支援貧困戶在發展種養業時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貧困戶承擔的保費可從扶貧資金中支出。貧困地區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的用地按照設施農業用地管理。

(三)增加項目資金投入。要加大產業扶貧投入力度,項目資金要早安排、早下達、早實施。到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統籌整合使用的財政涉農資金要加大對產業扶貧投入力度,重點支援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全部用於產業扶貧。鼓勵社會資本透過衆籌、慈善等方式參與產業扶貧。

(四)加強產業發展服務。要在產業規劃、產業選擇、招商引企、品牌培育、市場開拓、技術支撐、政策設計等方面加強指導。

?(五)創新主體帶動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其他經營主體,支援有意願、有實力的主體參與產業扶貧,積極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大力推行各類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經營大戶帶動和羣衆自身調整優化種養結構的“三帶一自”模式,推進貧困村、貧困戶與市場主體對接,力爭每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的貧困村、貧困戶都有主體帶動。及時總結歸納典型案例和優秀做法進行推廣,加強產業扶貧現場觀摩,發揮典型引路作用,不斷放大產業扶貧效應。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4

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是當前扶貧開發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不僅是扶貧開發部門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民生問題,也是涉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近期,我們就此進行了調查研究,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舉措及成效

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就業工作得到了各鄉鎮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大力實施再就業援助行動,有力促進了就業困難羣體的就業再就業。20xx年元至11月,我縣城鎮新增就業513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65人,幫助城鎮困難就業對象上崗就業320人,農村貧困家庭就業援助835人,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強化了組織領導。縣裏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爲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蔘加的就業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每年,以政府發文的方式將就業再就業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和相關單位,納入政府年終目標考覈重要內容,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制。政府督查室定期組織檢查,下發督查通報,對工作開展不力、完成任務進度緩慢的,予以通報批評。扶貧開發部門實行了月報表制度,一月一調度,確保了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

2、開展了調查摸底。依託鄉鎮、社區扶貧開發部門,對轄區內所有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對象和零就業家庭進行了摸底調查和入戶家訪。建立了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對象和零就業家庭臺帳,做到了情況明、底子清、人員實。集

中進行了就一輪就業政策的宣傳,使轄區內每個失業人員都清楚就業援助的對象、範圍、認定標準和可享受的扶持政策,做到就業援助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組織了專項行動。組織開展了以“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四送活動爲主題的專項援助行動,針對就業困難對象的實際需求,開展“一對一”的就業幫扶活動,免費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縣人力資源市場建立了月招聘制度。20xx年,在楚江、蒙泉、三聖等鄉鎮舉辦現場招聘會11場,爲廣大求職者提供就業崗位萬餘個,讓數千名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實現了與崗位的順利對接。

4、落實了優惠政策。積極落實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重點是“雨露計劃”培訓、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等政策補貼資金。20xx年,共兌現各項補貼資金1060萬元,6000餘名下崗再就業人員從中受益。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企業,積極協調稅務等部門實行稅費減免,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擴大就業容量,穩定就業崗位。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目前在我縣,就業的總量性矛盾已不明顯。但困難羣體就業難,“有事沒人幹”和“有人沒事幹”的結構性矛盾比較尖銳。經過調研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與現實需要的矛盾。目前,全縣累計發放的《再就業優惠證》和《就業失業登記證》15000餘個,這其中,還有極少數就業困難對象和就業願望不強烈的對象沒有再就業,或就業質量不高、就業不穩定。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羣衆的切身利益。而從相關部門來看,少數單位對就業工作還存在認識不高、

重視不夠的現象,經費投入不足,沒有真正把促進就業擺在民生之本的高度來看待;從就業困難羣體來看,大部分就業觀念陳舊,存在依靠政府、依戀鐵飯碗,重國有、輕民營,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來,寧可失業也不願從事髒、苦、累工作的陳舊觀念和惰性心理;從用人單位來看,一些企業招用人員時,沒有根據自身崗位需求合理確定招聘條件,要求高學歷、設定年齡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下崗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羣體實現就業。

2、主觀期望與就業待遇的矛盾。據調查,我縣在超市、酒店、餐飲等服務行業工作的工資水平一般在600-800元之間。由於經濟發展、物價上漲等因素,這樣的工資水平與下崗再就業人員的期望值相差過大,缺乏吸引力。同時,一些用人單位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某些條款存在誤讀甚至有意規避,用工不規範,拖欠、剋扣工資,不按規定爲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也是造成職工流動性過大,下崗再就業人員難以穩定就業的原因之一。

3、能力素質與崗位要求的矛盾。大部分就業困難對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時間短,專業性不強,技能單一,就業能力較弱,難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而一些企業崗位要求較高,要求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要求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使得就業困難人員望而卻步,導致出現了有剩餘人員缺就業崗位、有就業崗位缺適用人才的“兩缺”結構性矛盾。

三、工作對策及建議

解決好羣衆的就業問題,尤其是困難羣體的就業再就業問題,事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局,事關和諧石門的建設。一定要始終堅持“就業優先”的戰略,全面貫徹“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方針,嚴格落實《就業促進法》等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促進我縣就業困難羣體穩定就業、平等就業。

1、高度重視促進就業工作。促進就業是當前解決民生問題的首要任務,對於維護我縣發展穩定的大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義重大。要充分認識就業是民生之本,將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作爲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政治任務來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考覈重要內容,進一步強化各鄉鎮政府在促進就業工作中的領導責任,從經費上加大投入,從人員上重點考慮,夯實工作平臺,打牢工作基礎。各相關部門領導要把促進就業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體現在行動上,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

2、切實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相關職能部門、新聞媒體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促進就業政策的宣傳,引導企業適度轉變用人觀念,適當放寬招工條件;引導就業困難人員正確轉變擇業觀念,自覺調整就業期望,改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樹立積極的就業觀,擺正心態,自立自強;要大力宣傳一批再就業典型,挖掘一些鮮活事例,樹立一些可學可追的榜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就業、支援就業的氛圍。

3、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要按照“市場所需、培訓對路”的要求,將下崗失業人員、城鎮零就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人員等各類就業困難羣體都納入培訓範疇,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培訓計劃實施,擴大扶貧培訓範圍,實現城鄉各類就業困難人員技能培訓的全覆蓋。着眼於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着眼於企業用人要求,堅持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科學設定培訓內容,充實培訓項目,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用足就業扶持優惠政策。全面落實稅費減免、崗位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就業援助等再就業扶持政策,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轉化爲促進困難羣體就業的內在動力。透過落實稅費減免、崗位補貼政策,激發企業招用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等困難就業

人員的積極性;透過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政策,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創業融資問題;透過落實社會保險補貼政策,減輕就業困難羣體的經濟負擔,實現穩定就業;透過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政策,讓就業困難對象真正學得一技之長,提升就業能力。

5、着重開展就業援助行動。要進一步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完善各項就業扶持政策措施,堅持以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人員、“4050”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羣體以及城鄉退伍士兵爲就業援助重點,實行臺帳式“動態消零”管理。具體來講,可以採取“五個一批”的辦法來解決,即:穩定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向機關事業單位下達任務,幫扶一批;動員企業捐助崗位,吸納一批;發揮職業介紹機構和社區服務平臺的作用,市場就業一批;加大信貨扶持力度,自謀職業一批。透過多種途徑,切實解決就業困難羣體的就業問題。

6、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工作設施,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縣、鄉鎮、社區(村)三級就業服務工作平臺,爲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困難家庭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等提供就(失)業登記、職業指導、政策諮詢、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就業援助、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一站式”服務,對就業困難人員優先實施免費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幫助其確定適合自身實際的職業定位,儘快實現就業。透過定期分析和發佈就業崗位,努力疏通就業崗位供求資訊傳播渠道,爲就業困難羣體提供方便快捷的資訊服務來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5

一、基本情況

北流市荔鄉緣荔枝扶貧產業示範區位於北流鎮六行村,該示範區種植荔枝、龍眼3700畝,採用”示範區+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透過進行荔枝低改品改、發展生豬養殖、免費提供沼氣、提供就業崗位等措施,帶領北流鎮六行村66戶貧困戶236人脫貧致富,輻射帶動周邊180戶貧困戶764人脫貧。

二、主要做法

(一)發展荔枝品改助脫貧。六行村有着種植荔枝的悠久歷史,幾乎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有荔枝樹,荔枝銷售收入曾經是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但是,村民種植的荔枝大部分是黑葉荔等普通品種。近幾年來由於品種老化、果小核大、肉薄味酸等原因,荔枝收購價格低,村民種植荔枝的積極性並不高,很多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謀生,地裏的荔枝樹也屬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甚至出現了果農砍伐荔枝樹種植速生桉的情況。在精準扶貧的大環境下,如何讓村子脫貧、村民致富,成爲擺在六行村”兩委“面前的大難題。透過市場調研,六行村”兩委“狠下決心,抓住荔枝這一突破口,透過改良荔枝品種,打造荔枝新品牌。六行村以”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爲契機,在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的帶領與幫助下,48戶貧困戶低改品改荔枝467畝,成功地把原來的黑葉荔改良爲雞嘴荔。改良後的荔枝品種核小肉大、口感好,很受市場青睞。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還免費爲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打通荔枝銷路,讓貧困戶對發展荔枝產業吃了定心丸。

(二)發展生豬#殖助脫貧。六行村圍繞示範區創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創新”公司+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與貧困戶簽訂協議,免費向貧困戶贈送豬崽,提供養殖技術支援,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帶領20戶貧困戶發展生豬養殖。同時免費向周邊130多戶(其中貧困戶24戶)農戶提供沼氣,解決了農戶生活用氣問題,節省了開支。

(三)提供就收崗位助脫貧。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和農產品的高效附加值,增加農產品初加工,減少原料消耗,加減結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提質增收。以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北流市大同果業有限公司爲龍頭,以荔寶養殖場”荔寶牌“荔枝、大同果業”無公害牌“荔枝幹、”有機牌“荔枝幹爲品牌,大力發展荔枝種植、荔枝烤乾等產業,實現半年脫貧。目前,示範區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吸收貧困戶剩餘勞動力25人,貧困戶年人均增收4500元。

三、主要亮點

在高起點、高要求、高標準的推進下,示範區創建成果喜人:一是實現產業化”五統一“,即帶動示範區農戶開展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品牌銷售;二是實現示範區貧困戶”三提高“,即荔枝品改促進貧困戶種植技術提高,荔枝銷售、就近就業使貧困戶收入及幸福感提尚。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6

開展精準脫貧攻堅以來,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創造性提出“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貧困戶”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黃岡特色的“穩、準、新”產業精準扶貧路子。市政協圍繞市委、市政府關於產業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由主席會議成員帶隊,分五個組深入各縣市區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格局全面形成

各縣市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加強政策引導,搞好辦點示範,狠抓檢查督辦,深入推進“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選了一批市場主體。目前全市參與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共4392個,涵蓋特色種養、農副產品加工、旅遊、電商、光伏等產業,透過聯戶帶動、入股分工、託管代養等方式,意向帶動130766戶、363867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如黃梅縣16個鄉鎮,圍繞油茶、藍莓、稻蝦連作、苗木、蔬菜等產業建立了50餘個現代農業基地,帶動60%以上貧困戶、98%以上貧困村增收脫貧。紅安縣八里灣鎮金碧源生態農業科技園,計劃投資3.5億元,流轉田地7500畝,打造生態休閒、養殖加工、科普觀光爲一體的生態農業科技園,已建成小龍蝦精養池102個,面積1100畝,投放蝦苗6萬斤,與58戶貧困戶150人簽訂合作協議,每戶每年保底分紅3000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貧路徑。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因業施策,抓好產業扶貧路徑設計,每一個產業都有一套精準“施工方案”和“作戰路線圖”。如羅田縣實施黑山羊產業精準扶貧“33111”工程,利用3年時間,向養羊貧困戶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貧資金,支援1萬個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過1萬元;羅田賀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270個貧困戶簽訂扶貧協議,政府按每戶2萬元標準給賀根公司540萬元貼息貸款,每戶脫貧按5000元標準獎勵賀根公司,賀根公司向每個貧困戶無償提供3頭肉牛和獸醫、技術服務,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農戶按2:8的比例分成,據測算每戶貧困戶每年可穩定獲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產業、資金、區域、對象、時限“五個精準”,分別爲養殖業、蔬菜產業、中藥材產業、林特產業定製脫貧“1111”、“1151”、“1148”、“1138”工程。各地還透過光伏領航、園區輻射、合作帶動、旅遊聯動、電商激活等辦法,採取“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大戶+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家庭農場+貧困戶”、“農村電商平臺+貧困戶”的幫扶聯接模式,形成產業精準扶貧的大合唱。

三是投入了一批發展資金。財政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集中投入到產業精準扶貧中來。各縣市區按照不低於500元/人的標準設立了產業精準扶貧發展基金,引領產業發展助推精準扶貧。去年全市共統籌財政資金21億元用於精準扶貧,其中直接用於發展產業7億元;今年,全市計劃整合62.85億元,已到位35.4億元。各地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村民住房財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抵押擔保融資,同時設立產業發展擔保基金,透過1:7至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資金。20xx年以來,全市農商行已爲4329個貧困戶發放5.09億元扶貧小額信貸。

四是促進了貧困戶穩定脫貧。貧困戶透過入股、打工、租種、領養等多種途徑在產業精準扶貧中增收,預計平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如發展光伏產業,建設3-5千瓦光伏電站,每年就能實現不低於3000元的穩定收益。黃梅縣停前鎮龍成生態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採取“流轉土地得租金、農民務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產分成得資金、訂單預購得訂金”的辦法,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已流轉荒山2.35萬畝,貧困戶僅從土地流轉和勞務薪金兩項中就可增收1160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層面:一是資金整合難。儘管出臺了關於貧困縣資金整合的[20xx]63號檔案,但缺乏具體操作辦法,資金使用範圍仍受多種因素制約,縣級顧慮較多,資金整合的路徑還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羅田縣爲例,初步測算,該縣落實三年脫貧計劃需整合資金40億元,20xx年需整合17.76億元,但可供統籌的資金規模只有4-5億元。二是政策落地難。有的地方政策設計“很豐滿”,但具體操作“很骨感”。市場主體的逐利性和貧困戶的脆弱性,決定雙方均怕擔風險,有的地方在政策設計上實際將風險全部交給貧困戶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貧困戶名義貼息貸款,貼息貸款交給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再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這樣導致貧困戶怕擔風險而無貸款意願,金融機構怕擔風險而不敢向貧困戶直接融資。有的地方政策落實“雷聲大、雨點小”,貼息貸款和具體操作辦法還難以落地。三是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的對接難。一方面有的企業帶着產業和市場,找不到土地和勞動力,另一方面貧困戶擁有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卻找不到市場和合適的產業門路,兩者之間“窗戶紙”沒有捅破,“尋鍋補的”與“要補鍋”的無法連結。

(二)市場主體層面:一是一些市場主體帶動能力不強。據初步統計,參與種養業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註冊資金過千萬元的不足10%。以英山縣爲例,參與扶貧的市場主體97個,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只有33個,大多是規模以下企業。各地扶貧產業存在同質化、低端化問題,帶動能力較弱。二是少數市場主體動機不純。少數市場主體在沒有享受優惠政策的情況下,對貧困戶大多開的是空頭支票;有的套取了優惠政策後,給農民的苗種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貼息貸款,對貧困戶的分紅實際上是財政的貼息,沒有真正讓貧困戶得利。三是一些市場主體投身扶貧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市場主體在扶貧的過程中怕麻煩,怕擔責任,擔心拿了貼息貸款後,要承擔包保責任,貧困戶不脫貧就脫不了干係。

(三)銀行層面:扶貧融資難問題非常突出,原因在於:一方面扶貧貸款的風險明顯高於其他涉農貸款,貧困戶評級授信面不廣,相當一部分貧困戶難以獲得授信,銀行慎貸、惜貸。另一方面政府風險保障金不足,象蘄春按照1:7的比例提供扶貧貸款,浠水按照1:10的比例提供扶貧貸款,儘管放大係數已經很大,但由於風險保證金沒有上級專項支援,全靠縣本級財政籌措,遠遠滿足不了產業扶貧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透過提高門檻來降低風險,比如要求貸款人年齡要在60歲以下等。以黃梅縣爲例,目前能夠提供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額扶貧貸款到位的市場主體不足20%。麻城市扶貧小額貸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該市農商行授信金額4.65億,目前已發放貸款9648萬元,不到授信金額的20%。

(四)保險層面:保險機構對於“投入大,見效慢,利潤薄”的三農保險工作積極性低,產品保障額度過低,保險責任過窄,經濟補償作用不明顯,保險品種不多。如在特色種植業、種養業中,現在僅有能繁母豬、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援的保險品種。保險理賠程序複雜,保險公司、農戶對保險合同的解釋各說各話,理賠困難。

(五)貧困戶層面:一是思想焦慮。發展產業週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部分羣衆往往是“怕”字當頭,“難”字擋路。一方面,有發展產業的願望和信心,想有所作爲,另一方面,擔心不能選準產業,存在風險。二是能力不足。現在相當一部分貧困戶只會傳統的種植模式,需要一定技術的種養模式學不會。三是認識有誤區。受以前各種惠農政策、“輸血”式扶貧影響,大多數貧困戶在發展產業時 “等、靠、要”思想嚴重,把產業扶貧資金當作救助資金,認爲扶貧就是國家給錢給物,有的“揣着口袋曬太陽,等着政府送紅包”,少數貧困戶產生了“越窮越實惠、越窮越光榮”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種比物質貧困更嚴重、更難治癒的“志氣貧困”。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對產業精準扶貧的認識。產業精準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窮根”、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其帶動貧困人口數量多,脫貧效果好,經濟貢獻大,在脫貧攻堅戰中居於主導地位。各地要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產業精準扶貧中來,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因戶擇業、依法自願、縣級實施的思路,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確保產業精準扶貧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準選擇產業和市場主體作爲關鍵。要遵循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和羣衆意願選擇扶貧產業和市場主體。各地要依託優勢資源、特色主導產業,堅持宜農則農,宜遊則遊,宜林則林,宜工則工,精心選擇區域特色脫貧產業。加大縣鄉統籌力度,大力推進“數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特色產業體系建設。要堅持一業爲主、多業並舉、以短養長、以長補短的產業發展思路,提升產業扶貧的質量和效益。要延長產業鏈條,着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市場主體參與精準扶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市場主體產業項目名錄和有條件實施產業脫貧的貧困戶數據庫,搭建產業精準扶貧服務對接平臺。在產業項目落地過程中,採取轉讓、轉包、互換、入股、出租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對參與扶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主和專業合作社進行信用評估和扶貧效益評估,建立黑紅名單,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貧困戶利益不受損害。對假借扶貧之名,行坑農害農之實的不良商家,一經發現,要嚴厲打擊。

(三)大力突破金融保險瓶頸。金融機構要針對扶貧貸款的特點,改革完善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考覈辦法,降低貸款門檻,實行特事特辦、快審快批,加大無擔保、免抵押、全貼息貸款力度。建立風險基金補償機制,靈活運用特許經營項目收益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收益權等爲擔保設計信貸新產品。加強基層金融服務,整合網格、銀行機構、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多方資源,在全市所有貧困鄉鎮中建立金融服務工作室。要優化貼息貸款發放方式,建議將政府貼息貸款直接發放給參與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改變農戶無承擔風險能力不願貸、市場主體有一定承擔風險能力而不能貸的狀況。要加強對受災的市場主體的金融扶持,增加授信額度,落實恢復重建資金,幫助市場主體度過難關。要認真落實中國保監會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佈的《關於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在普惠政策基礎上,透過提高保障水平、降低保險費率、優化理賠條件和實施差異化監管等方式,突出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特惠政策和特惠措施,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優質便捷的保險服務,增強貧困人口抗風險能力,構築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風險防範屏障。

(四)着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四屆十五次全會精神,按照“一抗四保”要求,搶抓災後重建機遇,加快策劃一批水利項目和水毀設施修復項目。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集中農業、水利、扶貧、農業、移民等項目資金,逐步完善道路交通、電力、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大對貧困山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援力度,打通農產品銷售體系“最後一公里”。

(五)加強對產業精準扶貧的組織領導。一是要加強對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檢查督辦。重點督辦重點貧困鄉鎮、村產業發展規劃、產業項目、市場主體落實情況,督辦相關部門和幫扶單位履職盡責情況,確保產業精準扶貧政策措施精準落地。二是樹立一批產業精準扶貧的好典型。大張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貢獻的精準扶貧市場主體,透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等大力宣傳產業精準扶貧典型,推廣參與精準扶貧市場主體的成功模式。注重在精準扶貧企業家中產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揮其參政議政作用。三是發揮基層組織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基層組織要在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對接中當好橋樑紐帶,既要幫助貧困戶選準產業,打消他們的顧慮,增強他們的信心,維護他們的權益,又要協助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簽訂協議,向上爭取政策扶持,幫助落實貸款,還要在發生利益糾紛時當好矛盾的調解員。針對部分貧困羣衆存在的認識偏差和思想疑慮,基層組織要加大政策宣講力度,有針對性地將各級黨委、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透過政策宣傳,引導貧困人口樹立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意識,祛除政策誤解和“等靠要”的懶惰思想。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7

爲貫徹落實縣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準確掌握全鎮精準扶貧工作現狀,對照“六個精準”要求和“五個一批”路徑,找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更加有效地推動扶貧攻堅工作開展,根據縣委辦公室關於做好精準扶貧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本人透過現場瞭解、走訪農戶、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鎮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貧困現狀。東青鎮地處縣城以西13公里,轄22個村(社區),130個村民小組,7165戶,20422人,其中農業人口18361人,幅員面積6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927畝。全鎮以傳統糧油、核桃、花生種植和畜禽養殖爲骨幹產業,20xx年農民人均純純收入7435元。按照精準識別相關要求,20xx年6月,鎮黨委、政府按照“三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一高一低一無”的標準,組織村(社區)組篩選識別出全鎮貧困戶788戶,2574人,貧困發生率14。65%。其中貧困村5個,貧困戶197戶,660人。按貧困戶屬性分,低保戶佔21。4%,其它戶佔78。6%;按致貧原因分,因病、因殘、因災致貧佔83。64%,因學致貧佔3。43%,因缺產業、資金、技術、交通條件差致貧佔12。93%。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就醫難、增收難在5個貧困村和其他非貧困村均不同程度存在。

(二)致貧原因。透過調研分析,個人認爲貧困村和貧困戶致貧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保障低。村民雖普遍購買了醫療、農業、小額人身意外傷害等政策性保險,但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災致貧返貧的情況在農村尤爲突出,佔貧困戶戶數的80%以上;二是勞力缺。全鎮外出務工人員佔總人口的48%,在家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兒童,基本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85%以上,讓其接受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就更是困難;三是產業弱。作爲傳統的旱山鄉鎮,東青鎮產業結構單一,種植業以傳統的水稻、小麥、油菜、花生等糧油作物爲主,養殖業以小家禽、生豬爲主,增收致富門路窄,農業抗風險能力弱;四是投入少。長期以來,由於鎮本級財力有限,對各貧困村基礎和產業項目資金投入少,已遠不能滿足各村發展需要;五是基礎差。5個貧困村均是離場鎮較遠的偏遠村,坡陡溝深,不但自然條件差,水、電、路、村級活動陣地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較爲滯後,羣衆生產、出行時有不便,嚴重影響致富奔康的工作進度。

(三)減貧成效。20xx年以來,鎮黨委、政府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1號檔案精神爲指引,先後培育家庭農場8戶、專合社7戶、業主大戶30戶,加快了發展產業,致富奔康的.步伐。借力市縣幫扶部門的真幫實扶,在完成東明、高峯兩村76戶、238人脫貧解困的同時,今年1—8月重點實施東林、東臺兩個貧困村的涉農整合扶貧項目和各戶的產業脫貧內容,脫貧人口新增84戶269人。由縣人大辦公室幫扶的東林村硬化3。2公里村組道路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扶貧專項資金80萬元。由市扶貧移民局幫扶的東臺村村委會改造和1。5公里村道路硬化已完成初驗,投入資金30萬元。由市住建局幫扶的志願村已完成500畝核桃產業園的新植和村級活動室的主體工程建設,投入資金60萬元。鎮黨委、政府多次召開精準扶貧工作現場會,在全鎮範圍內以現場展示、先進促後進等方式,加快各村貧困戶產業脫貧的進度,確保全年脫貧173戶541人的既定目標能順利完成。

二、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和認識不到位。調研中發現,疲倦厭戰的情緒和觀望、等靠的思想在部分村組幹部、貧困戶中存在。一是認識片面。部分村組幹部、貧困戶對扶貧工作的認識還停留在“輸血扶貧”的老路,認爲扶貧無非就是給項目、投資金,前期寄予希望值過高,看到規劃的項目並非大幹快上、資金也並非動輒千萬,就認爲上級對扶貧工作有敷衍之嫌;二是定位模糊。部分非貧困村的村組幹部認爲項目都集中在貧困村,本村只有貧困戶產業脫貧的相關內容,是貧困戶自己的事,提不起興趣、打不起精神,沉下心來思考借力扶貧發展本村特色產業;三是自立意識不強。

看到各級對扶貧工作日益重視,部分貧困戶產生了依賴思想,認爲各級的幫扶理所應當,過多強調自己的困難,以缺勞力、身體差、年齡大爲由,只想走“政策兜底”的路子。甚至還有按脫貧規劃種養一季,拿到3000元產業扶貧資金就不幹的應付式想法。

(二)貧困戶識別不精準。20xx年6月,各村(社區)雖按程序評議出貧困戶,因對後續配套政策不瞭解、對可能出現的矛盾預計不足,導致部分村(社區)出現對象識別不精準的情況。一是有打平均的想法。各戶困難程度相差不大,單獨評哪一戶都難以服衆,於是由各戶推選一戶來承頭,有項目和資金安排時,各戶都平均參與分配;二是有公益集資的想法。與第一種情況類似,不同的是有資金安排時,由承頭的戶拿出國家項目資金,用於組集體內修水、築路等公益事業;三是有還情報恩的想法。調研中發現鎮內有2個村在貧困戶評議過程中,在村民提名環節把關不嚴,把給村組捐資修路的在外務工成功人士在家的父母納入政策享受範圍。針對以上三種情況,今年8月在全縣開展“五個一批”統計時,我鎮按申請、評議、公示的步驟集中調整了貧困戶享受對象13戶,使扶貧對象更加精準。

(三)規劃與意願有差別。前期在制定幫扶規劃時,雖也入戶瞭解羣衆意願與期待,從羣衆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礎設施、教育培訓、種養殖業方面優選排列其幫扶需求,但由於資金、勞動力等因素的影響,幫扶規劃與貧困戶的意願還有一些差別。如在制定東林村一貧困戶的幫扶規劃時,最初計劃幫助其一年養殖黑豬八頭。調研過程中,貧困戶反映養殖黑豬是她的意願,但是八頭黑豬超出了她的養殖能力,她認爲可以分兩年來完成這一幫扶規劃。

(四)扶貧資金投入不足。一是項目資金安排有限。目前到位的資金和項目都集中於今年計劃要脫貧的村,其他貧困村和非貧困村的貧困戶還沒有具體的資金和項目安排,難以滿足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幫扶的需求;二是幫扶單位整合資金難度大。雖然貧困村都有幫扶單位掛點聯繫,但幫扶的形式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幫扶單位人財物都十分有限,沒有資金投入,更難以整合其他項目資金投入貧困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開發,幫扶工作推進存在困難。

(五)政策支援不配套。一是脫貧標準不明確。縣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到20xx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00元,此前脫貧的貧困戶僅以略高於人均2736元純收入的標準制定了脫貧規劃,但20xx—20xx年擬脫貧的村和貧困戶分別應達到那些標準,市縣各級一直未能進行明確;二是非貧困村的貧困戶脫貧時限不明晰。截止目前,各級和各幫扶單位對全鎮的貧困村,特別是列入今年要脫貧的貧困村工作普遍較爲重視,制定專項扶貧規劃、落實各類項目資金,對面廣量大的非貧困村貧困戶的政策支援也從單一的產業脫貧資金,到農房建設、光伏扶貧、小額信貸等方面逐步配套完善,但各戶以村爲單位具體在那一年脫貧,時限不明晰;三是貧困戶動態管理進出不暢。受貧困戶資料系統全省統一管理的制約,面對情況的不斷變化,在年度時間內各村貧困戶條件改善的及時驗收摘帽、因病因災返貧的及時得到幫扶救助的動態管理制度未形成,影響了幫扶工作的時效性;四是舉家外出貧困戶如何實現產業扶貧資金報賬政策未出臺。全鎮788戶貧困戶中,舉家外出務工的貧困戶比例高達13。2 %。其他貧困戶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均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產業脫貧規劃,並分步實施。而舉家外出務工的貧困戶雖也定有脫貧規劃,由於長期未在家,前期規劃的種養殖產業脫貧項目未能實施,對這一共性問題,亟需研究解決。

(六)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缺乏有效溝通銜接。市縣業務主管部門與鄉鎮之間在制定貧困村脫貧年度、非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進度等環節缺乏溝通銜接,導致鄉鎮接受任務較爲被動;二是未充分尊重基層項目規劃意見。鎮村兩級在規劃對貧困村整合的涉農項目時重點向水、路等基礎設施傾斜,方案上報後,個別縣級部門在未徵詢鄉鎮意見的情況下,大幅修改項目規劃內容,造成項目作用的發揮大打折扣;三是缺乏統一的宣傳口徑和尺度。以關係貧困村和貧困戶幫扶資金的兩個數據爲例:貧困村專項扶貧資金是之前宣傳的100萬還是現在規劃的上千萬?貧困戶產業扶貧的資金3000元是驗收合格由扶貧專項資金打卡到戶還是透過小額信貸自行解決?諸如此類問題,在政策檔案未明確前,不宜提前宣傳,導致說法不一、解讀衆多、引發猜想。四是缺乏有力的考覈追責機制。作爲一項系統工程,扶貧工作需要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廣泛參與,駐村工作隊的組建、第一書記的選派、涉農項目的整合、“七進村、八到戶”所涉及單位的規劃等各環節都還存在着工作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以涉農項目的整合爲例,已列爲年內脫貧村規劃的項目,相關部門就不能再以十二五期間項目已規劃實施完,沒有指標沒有資金爲由敷衍塞責。

三、對策建議

縣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已經發出決戰全面小康動員令,吹響了全力精準扶貧衝鋒號。透過調研,個人認爲要完成好精準扶貧這一重大政治任務、民生任務、經濟發展任務,確保縣委提出的“兩個率先”奮鬥目標順利實現,工作應緊緊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

(一)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首先,鎮村組各級幹部要克服疲倦、厭戰的思想。其次,貧困羣衆要擯棄觀望、等靠要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實施精準扶貧既是調動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貧困村組脫貧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絕非一項階段性的中心工作。是當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一項全局性任務,更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爲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在20xx年率先脫貧實現小康,任務十分繁重,需要廣大幹羣以等不起的危機感、慢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牢固樹立自強自立觀念,儘早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

(二)組織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繼續把扶貧開發與村級組織建設結合起來,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爲重點,堅持抓黨建、打基礎、抓班子、帶隊伍,選好配強貧困村領導班子,突出抓好貧困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選拔能很好發揮村幹部的優勢和作用的同志來擔任,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爲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基礎建設需要進一步抓好。充分利用國家加大扶貧資金投入的政策機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堅持不懈地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抓好農村村道公路的改造升級,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改善生產、生活、生存環境,不斷爲農民羣衆增收致富夯實基礎。

(四)產業扶貧需要進一步鞏固。積極引進專合社、業主大戶,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範引導作用,幫助貧困戶搞好資訊、技術、銷售服務,因地制宜地發展有特色的種養業,注重示範引導,爲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創造條件。

(五)技能培訓需要進一步加大。鑑於貧困戶普遍缺乏專業技能和農業種養技術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加強外出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逐步提高業務技能和水平,增加務工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現有勞動力潛力,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在家的貧困戶進行種養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貧困戶的能力。

(六)資金用途需要進一步拓寬。對於舉家外出或家中留守老弱病殘孕等貧困戶,要用3000元補助資金髮展產業難以實施,僅靠3000元脫貧也不現實,應根據貧困戶的實際家庭情況來安排3000元補助資金的用途,不侷限於種養殖等產業發展,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進補貼,比如參加勞動技能培訓報銷學費、爲貧困戶購買醫療、商業保險等,既能增加貧困戶學習實用技術的勁頭,又能減少貧困戶因病、因災返貧的機率。

(七)動態管理需要進一步明確 。對各類扶貧資源到村到戶、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扶貧對象教育培訓就業增收情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情況進行監測評估,準確反映扶貧成效,使“已脫貧者”及時退出,“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幫助,切實增強扶貧開發工作成效。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8

**把扶貧開發作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來抓,在國家和省上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援下,堅持把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與解決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相結合,項目帶動,農戶參與,整村推進,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全區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全區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於受氣候、地理、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54877人。

***產業扶貧的做法和成效

貧困地區由於地理位臵、水土資源、人口素質等因素制約,思想觀念相對封閉落後,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實踐證明,靠救濟式扶貧,羣衆的等、靠、要思想更加嚴重;靠傳統產業改變貧困面貌,自身條件又不允許。如何利用好國家的各項扶貧惠農政策,真正走出一條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最根本的還是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符合地方實際的特色產業,透過產業開發,發揮造血功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依託能人帶動,做強勞務產業。在走訪的5個村中,勞務收入在農民人均收入中平均佔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達三分之二。 近年來,提出立足優勢調結構,依託能人帶致富,勞務輸出促增收的發展思路,龍林村每年有500多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僅20xx年一年,全村勞務收入就高達773萬元,人均3000多元,佔到了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438元的68%。同時,2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學到技術後返鄉創業,創辦商貿流通、機械加工等企業10多家,帶動500多人就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勞務產業已成爲全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被村民譽爲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

調整種植模式,發展特色種植業。沿山地區土壤貧瘠,乾旱缺水,靠傳統種植業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穫,就必須轉變耕作方式,依靠現代科技,對接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種植業。

藉助政策支援,壯大規模養殖業。貧困村地區人多地少,發展種植業先天不足,但可以另闢蹊徑,在養殖業上尋找突破。爲從根本上解決該村羣衆的脫貧問題,區、鄉、村三級積極引導廣大幹部羣衆抓住國家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政策的機遇,走以草養畜,靠畜增收的路子,採取整合項目資金、區上扶持、部門幫扶、鄉上協調、農戶自籌的辦法,籌資78萬元在平陽鎮貧困村建起高標準養羊小區,修建暖棚61幢183間,目前,很多貧困農戶養殖規模已發展到300只,每隻母小尾寒羊年純收入可達1200元,每戶養殖10只母羊,基本實現脫貧致富。

產業扶貧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現實途徑。要實現脫貧致富的大變化,首先要有產業培育的大進步。透過多年努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羣衆溫飽基本解決,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這些都爲貧困地區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奠定了基礎。當前,我區大力實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產業,也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從貧困村的發展來看,產業扶貧代表了今後我區扶貧開發的主要方向,必須把產業扶貧作爲當前我市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和有力支撐,作爲沿山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現實途徑,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帶動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助推器。沿山地區因爲貧困的原因,羣衆集體意識淡漠,公益設施建設滯後,無法形成幹事業的合力,這就需要有一個堅強的村級領導班子帶頭,真正帶領羣

衆幹事創業,脫貧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資金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重要保障。沿山貧困地區自身基礎差,造血功能低,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需要黨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傾斜,給予輸血支援。同時,要真正使扶貧政策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功效,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農民素質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關鍵環節。推進產業扶貧,農民素質至關重要。以勞務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東門村和範營村爲例,一個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萬多元;再以純體力型輸出的拾棉工爲例,儘管每年的勞務收入非常可觀,但工作環境艱苦,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同時,發展設施農業、規模養殖業,對勞動者學習應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切實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爲加快產業扶貧步伐提供技術支撐。

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今後工作的建議

我區產業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還存在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勞動力素質偏低、扶持資金不足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市沿山地區貧困面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利用好政策和項目資金,着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着力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立足資源,做好產業規劃。要把產業扶貧納入全市十二五發展規劃,堅持從區域資源環境實際出發,在摸清貧困羣體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貧困人口結構、致貧主要原因的基礎上,努力發掘區域優勢資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設和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通道經濟的發展戰略中尋求沿山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定位,進一步拓展產業培育空間,開闢農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實可行的區、鄉鎮、村產業發展規劃。

整合扶持資金,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整合力度,重點扶持產業培育。市、縣區財政要預算支援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重點支援產業開發示範村建設,發揮引導帶動作用,培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帶、增長點。要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發揮部門在項目、資金、技術、資訊等方面的優勢,幫助沿山地區加快發展。進一步拓寬產業扶貧的籌資渠道,鼓勵企業和民間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繼續堅持市、縣區部門對口幫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範村、重點村建設。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勞動力素質。要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場地分散、師資薄弱,設施簡陋等問題,制定完善培訓規劃,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透過農民培訓促進產業發展。針對貧困地區農民經濟狀況,要在勞動力技能培訓方面給予更優惠、更務實的支援,切實解決農民培訓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調動貧困地區農民學技術、強技能的積極性。

創新機制體制,爲產業扶貧提供保障。透過制定區域發展優惠政策,引導和推進貧困地區農戶開展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爲農民增收開闢新的途徑。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援龍頭企業、致富能人、運銷大戶及村級基層組織在貧困地區建立農村專業服務實體,開展農產品經銷、資訊供給、農民培訓以及農業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解除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後顧之憂。

強化工作責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都要拿出相當精力,從政策、措施、市場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導貧困鄉村破解發展難題。要抓好典型培育,認真總結各地產業發展中涌現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範村建設,創造成功經驗,爲貧困村

產業發展樹立可學可趕的榜樣。要高度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選好用好村級帶頭人,做好羣衆的引導發動工作,克服羣衆的畏難情緒,幫助羣衆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切實把產業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9

產業化扶貧是調整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貧困地區長效脫貧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爲全面瞭解掌握我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情況,推動全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持續健康發展,8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立,帶領農村委員會組成人員和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就全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情況,先後到大悟、孝昌和市直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組先後到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產業扶貧項目基地等視察瞭解情況,聽取縣及有關鄉鎮兩級政府和發改、財政、農辦、農業、扶貧、農商行、農信社等部門工作彙報及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產業化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1、特色產業和基地初步形成,規模不斷擴大。把大力實施產業扶貧作爲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因地制宜,注重發揮老區、貧困地區山場、林地、人力等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特色資源,重點培育市場前景好、比較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葉、油茶、中藥材、苗木花卉、優質稻、養殖和旅遊等主導產業,而且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截止20XC年底,茶葉基地面積35.4萬畝,油茶8萬畝,中藥材9萬畝,苗木花卉苗圃基地5萬畝,畜禽養殖大戶6000多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300多個,水產養殖可養水面10萬畝,先後開發白果樹灣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宣化店中原突圍舊址兩個全國百個經典紅色旅遊景點,建成觀音湖、雙峯山2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僅大悟的五大產業產值就達41.7億元,安置解決20多萬人就業。同時,我市以實施全省重點老區鄉鎮、插花貧困鄉鎮連片開發試點項目爲契機,新建青(油)茶、藥材、苗木花卉、肉鴨等農林特基地10萬多畝,如漢川楊林溝鎮5000畝紅辣椒基地、應城陳河鎮2萬畝和雲夢吳鋪鎮1.2萬畝優質糯稻基地等,形成了穩定的致富產業,羣衆增收效果明顯。

2、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輻射帶動力持續增強。堅持把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爲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透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提高產業層次,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優勢與經濟優勢。近兩年來,利用貸款貼息政策,扶持了以大悟悟道茶、華龍生物製藥和孝昌鴻翔鴨業、管氏茶等爲代表的40多家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目前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悟縣14家,孝昌縣29家。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和企業與村組、農戶利益聯動機制,實行以龍頭企業爲依託,大力實施“公司聯村”工程,引導企業參與村級扶貧,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大悟縣依託悟道茶、新花花生、華龍生物藥業等企業,大力發展茶葉、花生、板栗、藥材和畜禽養殖小區,覆蓋17個鄉鎮、178個行政村,網絡基地農戶13000多戶。孝昌縣組織鴻翔鴨業、管氏茶業、太子米業等重點民營企業幫扶產業建設,覆蓋14鄉鎮148個貧困村,網絡基地農戶17600多戶。

3、農產品品牌效應逐漸凸顯,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商標,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爲創造企業經濟效益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XC年,僅大悟、孝昌兩縣就有金鼓露毫茶葉、齊天花生等6個產品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認證,有管氏茶葉、鳳凰茶等140多個“三品一標”產品,太子米獲得“中國地理標誌”認證。大悟縣悟道茶業、三裏天然綠色公司等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大別山綠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全部獲展會金獎。

4、農民增產增收基本穩定,脫貧致富步伐加快。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採取有力措施,不斷加大產業化扶貧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產增收,使貧困地區農民逐步擺脫貧窮,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20XC年,全市老區、貧困地區產業基地總面積達260多萬畝,覆蓋80%以上的貧困村和農民,農民從特色產業基地獲得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50%以上,透過產業開發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兩年來,全市有近6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化扶貧擺脫貧困,5萬多農民被轉移安置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二、產業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資金投入不足。一是市、縣兩級政府沒有達到《湖北省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扶貧工作責任制考覈辦法》中關於扶貧配套資金按不低於中、省撥資10%的比例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資金比例的要求。二是專項扶貧獎勵資金少,難以滿足不同產業、不同規模、不同區域類型產業扶貧的要求。如孝昌縣,由於貧困人口多、產業基礎差、財政實力不強,20XC年產業扶貧資金的投入僅可滿足部分重點貧困村和重點老區村整村推進的需要,而生活在非重點貧困村和老區村約40%的貧困戶則因資金不足,限制了發展產業和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願望。

2、產業鏈條不長。我市老區、貧困地區的產業在產業鏈條上只有第一個鏈條的多,像鴻翔鴨業長鏈條的少。如板栗、花生都只是初級產品,沒有深加工之類的後續鏈條,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產出效益低,仍然沒有擺脫原料供應型產業的困境。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整體數量少,規模小,實力較弱,儲藏、加工、包裝、宣傳和營銷的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3、基礎設施不配套。大悟、孝昌兩個重點貧困縣的特色產業基地絕大多數都是開發山場和崗地建成的,通往基地的路況差,影響了產品的運輸。而且大多數基地的水、電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產業效益低,有相當一部分處於“靠天收”的狀態,一旦遇上像今年的持續高溫天氣,產業基地將損失慘重。

4、利益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規範和緊密,大多爲鬆散型,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影響了產業扶貧的健康發展。

5、人才和技術支撐不夠。我市老區、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豐富,農村富餘勞動力較多,但是缺乏符合有關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和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程度不深入,導致優質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低,農民增產增收困難。

三、深入推進產業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1、強化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化扶貧。一是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的發展不斷調整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堅持把致富產業與本地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有機結合,鼓勵引導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和項目建設。二是要充分利用貸款貼息等政策,培育壯大示範帶動作用好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加大招商引進力度,着力引進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時,大力實施迴歸創業工程,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化扶貧。要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以農村遠程教育基地、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和農業科普示範基地爲依託,加大對農戶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提高創業就業的能力。要強化科技支撐,依靠科技創新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力爭形成一個支柱產業有一個名牌產品當龍頭,一個系列產業有一批拳頭產品作支撐,一個市縣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創新格局。

3、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保證產業化扶貧成果共享。政府要引導和扶持農村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社,並促其正常有序運轉,更好地保護農戶利益。要逐步完善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關係,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

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化扶貧基礎。要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通組、通基地、通企業公路水平。加大新建和整修水庫、渠道、塘堰、泵站、電力等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

5、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援產業化扶貧。一是要認真落實《湖北農村扶貧條例》、《扶持老區建設條例》、《湖北省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扶貧工作責任制考覈辦法》的有關規定,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用於支援老區、貧困地區產業化扶貧的發展。二是要進一步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水利建設等涉農資金,有重點地投向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要進一步拓寬產業扶貧的融資平臺,用足用好產業化扶貧貸款貼息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產業化扶貧領域。四是積極爭取上級在政策、項目和資金方面的支援,用於扶貧開發和促進產業化扶貧的發展。

6、打好革命老區牌,助推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政治、資源優勢,打好革命老區牌。要大力宣傳大別山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和產業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引導和鼓勵全社會關心支援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建設和扶貧攻堅工作,不斷提高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