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餘秋雨

餘秋雨《廢墟》教學設計

餘秋雨3.09W

【教學目標】

餘秋雨《廢墟》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廢墟豐富的文化內涵;

2.明確廢墟的含義,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

3.欣賞和評價散文優美而充滿哲理的語言 ;

4.瞭解相關的歷史知識。

能力目標:1.掌握賞讀散文的基本方法: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2.能查閱、篩選所需材料

情感目標:正視廢墟,正視歷史,明確肩上的責任,增強建設美好未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廢墟文化的豐富內涵:歷史文化價值、悲劇文化價值、現代文化價值

2.透過對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領會散文的“神”與“形”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學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

1.瞭解作者餘秋雨及文章寫作的背景

2.速讀課文,初步感知文字,體會文章的抒情基調 3.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

4.教師總結: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設計】

由於餘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內涵,所以,在課堂上對文章的背景和餘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簡單的交待,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對餘秋雨的初步印象再來欣賞文章文章較長,可採用速讀的方法,學生能初步說明文章的抒情基調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內容”的環節裏,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得出結論最後教師對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綜述

【學法設計】

1.課前指導學生查閱餘秋雨的相關資訊,爲課堂學習提供一定的基礎

2.從“廢墟”說起,介紹餘秋雨其人及其在當代散文創作中的地位

3.學生速讀全文,瞭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調

4.透過討論,學生歸納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5.教師總結: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讓學生得到一個整體印象

【教法設計】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多媒體展示

【過程設計】

一、作者簡介及本文寫作背景

要點設計:瞭解作者餘秋雨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方法設計:多媒體展示,教師講授法

思路設計:老師將一些廢墟圖片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此匯入新課的學習,並由此介紹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由教師講授,和學生以前的瞭解,爲正文的學習提供幫助 匯入:

提到廢墟,人們都能從記憶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條古巷,或一截城牆,或一處石窟,新疆樓蘭古城遺址,北京的圓明園等等它們或顯赫於繁華都市之裏,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於戈壁荒漠之中但對許多人來說,瀏覽,也只是觀光而已,並沒對它有什麼更深的見解讀了餘秋雨的《廢墟》,相信我們會對廢墟有更深的思索,會以另一種眼光去看待過去留下的種種痕跡 要讀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須對這位作家有一個宏觀的瞭解走近秋雨,就如走進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書,他的散文更是開創了現代散文創作新領域

餘秋雨(1946~ ),當代文藝理論家,散文作家,浙江餘姚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後歷任該校講師、教授,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從80年代初開始,陸續出版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等90年代後開始“文化大散文”創作,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作者爲什麼寫作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慶齡爲首的1583人聯名發出了《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反對聲隨即響起,當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讀者來信《研究探討無妨,整修大可不必》圓明園復建爭辯就此拉開帷幕主張保留廢墟者有之,主張修繕者有之,主張重建者也有之一時間,沸沸揚揚,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參議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廢墟派”專家分佈多個學科領域“整修派”則多爲清史專家和圓明園專業研究者,他們認爲,部分地重現這座萬園之園的勝景,比斷壁殘垣的遺址更能體現圓明園的價值他們一致認爲:應該復原園內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國務院批准將圓明園規劃爲遺址公園;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公佈,確定要修復圓明園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國的爭論聲中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對爭議的一孔之見

二、整體感知課文

要點設計:速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基調 方法設計:閱讀實踐、歸納概括

思路設計:先讓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再佈置閱讀思考題:作者對廢墟懷有怎樣的感情?文章的基調是什麼?然後請學生回答 學生速讀(五分鐘),提問

學生回答:作者對廢墟既怨恨又喜愛,佐證爲文章開篇的第一句話:“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它的側重點在“寄情廢墟”,這句話同時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調三、理清文脈

要點設計: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

方法設計:朗讀法、討論法、歸納概括法

思路設計: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依次找出各個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以此總結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容(由於文章內容較長,所以安排分組完成)然後教師總結歸納 明確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總寫“寄情廢墟”的原因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 “廢墟是歸宿”,“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爲皈附大地的美”“廢墟就是建築的黃葉” 討論交流:作者對廢墟的態度爲什麼既寄情,又詛咒?

教師歸納:我“詛咒廢墟”是因爲,廢墟中有屈辱有血淚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詛咒它然而我又“寄情廢墟”,因爲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用廢墟作爲奠基的,廢墟完成了它的經歷,它老了,它死了,但作爲一種存在,它的意義不同一般的滄桑美,它的歷程給人以啓迪,它悲劇給人以心的震撼,它讓現代人沉靜、反思他的滄桑美轉化爲滄桑的力量,撐起現代的構建廢墟充滿了力與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廢墟”,而這種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現的主旨

第二部分:廢墟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應當有選擇地儲存和修繕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