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以腳報國》

魯迅3.11W

引導語:關於魯迅雜文集,大家知道哪些?學習了哪些?下面就是小編收集他的《二心集》雜文集中的《以腳報國》原文,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以腳報國》

以腳報國〔1〕

今年八月三十一日《申報》的《自由談》裏,又看見了署名“寄萍”的《楊縵華女士遊歐雜感》,其中的一段,我覺得很有趣,就照抄在下面:“……有一天我們到比利時一個鄉村裏去。許多女人爭着來看我的腳。我伸起腳來給伊們看。才平服伊們好奇的疑竇。一位女人說。‘我們也向來不曾見過中國人。

但從小就聽說中國人是有尾巴的(即辮髮)。都要討姨太太的。女人都是小腳。跑起路來一搖一擺的。如今才明白這話不確實。請原諒我們的錯念。’還有一人自以爲熟悉東亞情形的。帶着譏笑的態度說。‘中國的軍閥如何專橫。到處鬧的是兵匪。人民過着地獄的生活。’這種似是而非的話。說了一大堆。我說‘此種傳說。全無根據。’同行的某君。也報以很滑稽的話。‘我看你們那裏會知道立國數千年的大中華民國。等我們革命成功之後。簡直要把顯微鏡來照你們比利時呢。’就此一笑而散。”

我們的楊女士雖然用她的尊腳征服了比利時女人,爲國增光,但也有兩點“錯念”。其一,是我們中國人的確有過尾巴(即辮髮)的,纏過小腳的,討過姨太太的,雖現在也在討。其二,是楊女士的腳不能代表一切中國女人的腳,正如留學的女生不能代表一切中國的女性一般。留學生大多數是家裏有錢,或由政府派遣,爲的是將來給家族或國家增光,貧窮和受不到教育的女人怎麼能同日而語。所以,雖在現在,其實是纏着小腳,“跑起路來一搖一擺的`”女人還不少。

至於困苦,那是用不着多談,只要看同一的《申報》上,記載着多少“呼籲和平”的文電,多少募集急賑的廣告,多少兵變和綁票的記事,留學外國的少爺小姐們雖然相隔太遠,可以說不知道,但既然能想到用顯微鏡,難道就不能想到用望遠鏡嗎?況且又何必用望遠鏡呢,同一的《楊縵華女士遊歐雜感》裏就又說:

“……據說使領館的窮困。不自今日始。不過近幾年來。有每況愈下之勢。譬如逢到我國國慶或是重大紀念日。照例須招待外賓。舉行盛典。意思是慶祝國運方興。

兼之聯絡各友邦的感情。以前使領館必備盛宴。款待上賓。到了去年。爲館費支絀。改行茶會。以目前的形勢推測。將後恐怕連茶會都開不成呢。在國際上最講究體面的。要算日本國。他們政府行政費的預算。寧可特別節省。惟獨於駐外使領館的經費。十分充足。單就這一點來比較。我們已相形見拙了。”

使館和領事館是代表本國,如楊女士所說,要“慶祝國運方興”的,而竟有“每況愈下之勢”,孟子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2〕則人民的過着什麼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小國比利時的女人們究竟是單純的,終於請求了原諒,假使她們真“知道立國數千年的大中華民國”的國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沒有面子了。

假如這樣,又怎麼辦呢?我想,也還是“就此一笑而散”罷。

【註解】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日上海《北斗》第一卷第二期,署名冬華。

〔2〕“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語見《論語·顏淵》,是孔丘弟子有若的話,文中作“孟子曰”,系誤記。

魯迅的雜文集有哪些?

魯迅先生一生留下雜文16本,按年份先後排列整理如下: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出版《熱風》;

1926年6月北新書局《華蓋集》;

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出版《墳》;

1927年5月北新書局出版《華蓋集續編》;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而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三閒集》;

1932年10月上海合衆書局《二心集》;

1933年10月北新書局化名青光書局出版《僞自由書》;

1934年3月上海同文書店(原聯華書店)出版《南腔北調集》;

1934年興中書局初版《準風月談》;

1935年5月上海羣衆圖書公司出版《集外集》;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局出版《花邊文學》;

1937年7月《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集外集拾遺》是1983年出版《魯迅全集》時,由許廣平編定印入。

有幾點問題需要說明:

1、關於魯迅雜文集的說法有很多,比如將《墳》《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列爲論文和散文的,還有將《集外集拾遺補篇》列爲單獨一本的。在此採用的是錢理羣、吳福輝、溫儒敏三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說法,相當權威。如有疑問,可以留言或者私下討論。

2、市面上的《魯迅雜文精選集》《魯迅雜文集》只是精選出來的魯迅部分雜文作品,不代表魯迅先生雜文的所有成就。這些精選出來的結果大多是經過編輯主觀篩選,會遺漏不少先生的其他精妙文章。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3、有些雜文集可能在重印的過程中爲了簡便易行,可能採取了合訂,讀者不要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