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林清玄

林清玄讀後感(15篇)

林清玄1.8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林清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林清玄讀後感(15篇)

林清玄讀後感1

擁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混沌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題記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澈靈動的話語,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靈,開啓心智。應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化作完美的情緒,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閱讀着細膩的文字,包含着作者純善的心,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柔軟。每篇文章不長,但其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那幾行文字令我平和安寧,心如止水。

在這一行行質樸的文字裏,我悟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讀了《飛蛾與蝙蝠》,我感到我們有時有撞樹的盲點與撲火的執着,總是要經過很多次的碰撞與燃燒,才能睜開眼睛,小心謹慎,但也不應嘲笑它的舉動,不輕視它嚮往光明的精神;讀了《活珍珠》,我感到人要像珍珠一樣養成重塑傷口的本領,轉化生命的創傷,使自己變成美麗的珍珠,包容人生的傷痛,煥發生命的光彩;讀了《不南飛的大雁》,我感到在成長的道路上應當撒些荊棘,不要把一切優越條件都給我們,這樣才能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成爲生活的強者;讀了《吉祥鳥》,我感到這個世界上事物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改變了我們的偏見,事物的價值就改變了,那象徵凶事的,不吉祥的不是烏鴉,而是我們的心。

讀完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普通的清澈的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林清玄讀後感2

鵝黃色的封面上,幾支蒲公英隨風飛揚,上面齊齊地印着幾個大字——《林清玄散文集》。翻開書頁,閱讀着一個個細膩的文字,飽含着一個作家純善而不被這渾濁世俗污蝕的心。他的文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林清玄,清新淡雅。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柔軟。他的文章不像張曉風的那般華麗、生澀難懂像是霧裏看花;也不像畢淑敏的一般篇篇都驚乍地發現些什麼。他的文字細膩而樸素,令我在一瞬間中認定他是一位極有才氣的女作家,直到瀏覽了他的簡歷才驚愕地發覺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

而在他衆多散文中,我尤爲鍾愛《尋找四葉草》一文。“心夠寬廣堅持”“情夠細膩柔軟”“一直保持自由的生命姿勢”這便是作者總結出找到四葉草的法寶。

想起兒時的自己也在那一片密密的濃綠中,尋找四片心形,給予幸福。

但當我讀到這段話時,心中彷彿釋然了。兒時一直執着的尋找也豁然開朗。那一片葉子便是開啓幸福的大門,但終有一天我們會尋覓到付出的快樂,希望的黎時,財富的珍貴。而幸運草的第四片葉瓣則是我們苦苦尋覓的愛。心中充滿愛了,在這偌大的世界中,那一株幸福的媒介在千千萬萬棵平凡的三葉草中終究是不存在的,它只在我們的心中。找到那一葉綠,縱然找到的機遇只有萬分之一,但也因爲這渺茫的機遇,四葉草才被稱爲幸運草。讓更多人感到幸福,明白自己是幸運的,所以這小小的植物纔會被寄予美好的感情。但當我們真正明瞭,尋覓到幸福,那時的自己總會釋然,找到答案,因爲幸運草並不在草裏,我們心中已長出四片宛然的草兒時,幸運也會伴隨着你一生。

或許如書上所說:“相契的草一旦宛然,相契的人不也宛然了嗎?”


林清玄讀後感3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於朱自清的,林清玄的語言相對樸實、通俗易懂。在我的語文課本里,有《桃花心木》這樣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閱讀後會明顯感覺到,林清玄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林清玄有一雙擅長挖掘與發現的慧眼,可以從一個細微的現象甚至一個動作,透過奇妙的聯想,從而得到許多受益匪淺的人生啓迪。

《發芽的心情》講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農場打工的經歷。林清玄幫忙採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與梨子。一個月後,被採光果實的果樹竟然已經在寒風中凋零落盡。農場主人告訴林清玄先生,每當一年的冬季,總會有一些果樹像那樣死去,而有的卻能堅持到春天的來臨。這一現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樹就像人一樣,有的人面臨殘酷冬天的肅殺,面對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卻從不低頭。有那些弱的,就無法堅持春天的到來。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的過冬,在流血之後還能枝繁葉茂,長出更美的果實。於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對自己說:“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情。”若是我們也能隨時保持如此的心態,雨後的彩虹一定會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懷。《鱔魚骨的滋味》則是林清玄先生對童年溫暖回憶與對母愛的懷念。小時候家裏窮,沒有錢吃鱔魚,但是能幹的母親總是變着花樣做鱔魚骨湯給林清玄吃。溢滿母愛的魚骨湯,總是濃濃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現在仍然回味無窮。吃着飯館裏的鱔魚,不禁回憶起以前蘊含着暖暖母愛的魚骨湯。

林清玄先生對生活與文字的敏感,源於林清玄細緻溫柔的內心。情感是真摯不變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挖掘。

林清玄讀後感4

開始拿到這本書時,滿心的喜悅,鏡明,隨手翻閱,四下裏都透着智慧與靈氣。充斥着佛家的思考、覺悟。作者林清玄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在我經歷“挫折”的時候,捧起他的書時,頓時有了一種思考。接着是清心。對着面前的書,我只想用陳之藩先生的一句話來說:“我每讀此書時,並不落淚,而是想爲自己洗個澡,我感覺自己污濁,因爲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澄明的見解和這樣廣闊的胸襟。”這同樣是何等的開闊,大仁大義之人。這本書對我或者我們來說很實用,我們現在是在橋上看風景的少年,會經歷挫折、風雨、失敗。走向另一段驕傲,是在樓上看風景,視野更加開闊,到老來,還會站在山上、雲上、天上,接着欣賞風景。這風景是不同的,那是因爲我們愈來愈高,看的愈來愈遠,愈來愈遼闊, 在當我們還年輕,還是在橋上看風景時,有挫折,而我們所看見的風景告訴我們,生命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智慧。我們的心要往更高的地方走。這些成敗不過爾爾。有人會追求境界。但境界卻是無邊無際的。我們要回歸自己的內心,我們內心在呼喚着什麼,我在想什麼,這樣在追求的過程中,就能更歡喜自在些。這世界可以是美麗的、善良的,但它也可以是陰晦多變、暴躁的。沒有超人全盤掌控着所有。我們要靜下心來,靜觀其變。仍堅定的走自己的路。風雨來臨,請記住,告訴自己,這算得了什麼!我們還要往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呢。縱然,從容百倍。這本書可能沒有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可能沒有詩歌的浪漫舒適。但睿智深沉,爲讀者敞開胸懷,點燃心燈就是它獨有的美麗。我將它推薦給所有的人。無論你在哪,橋上,樓上,山上,雲上。

林清玄讀後感5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臺灣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檯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啓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讀後感6

剛買到這本散文集,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的散文很美很美,但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哲理纔是他文章的亮點,特別是《生命的化妝》這篇散文, 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說得多好啊!

在書中,書中一位化妝師說:“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面板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上、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醜不到哪裏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記住了三句話,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也很欣賞”精神的化妝與生命的化妝“!容顏易失,再昂貴的化妝品也留不住青春,而人的內在氣質卻與表相無關。也說得很好,談得很有條理,說得讓人只有點頭的份。

林先生的文章從自己的認識談起,經過自己的詢問,化妝師巧妙作答,讓全文主題一步一步凸現,讓讀者清楚的明白了化妝的內涵。全文很好的運用了類比的寫法,讓我們更好的接受了作者的看法,全文雖沒有華麗的詞藻,讀來卻給人一種流水樣清涼的感受,讓我們的心靈爲之震撼,並真切想讓我們的生命也變得像化妝手下的人一樣靚麗起來!

那怎麼纔是對生命的化妝呢?學習!終身學習可以使你成爲一流的人,終身學習就是生命的化妝。

林清玄讀後感7

百合花的寓意象徵着幸福美滿,百年好合。你看過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放嗎?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裏,一個斷崖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終於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但雜草嘲笑着百合,飛過的蜂蝶鳥雀也勸它不要努力的開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花還是努力地開花,它的種子隨風飄蕩,最後到處都盛開了潔白的百合花。

我感受到了百合一開始被野草和蜂蝶的嘲笑:"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來欣賞呀!”但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爲我知道我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爲了完成作爲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百合這些話深深地打動了我。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像第一朵花一樣,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朵百合不就是這樣的嗎?記得有一次,我三年級的時候做數學題我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來,我一個最好的朋友說:“最後面有答案,你抄吧!"我一聽,急忙說:“不行,寫這個不只爲了老師,更爲了自己,我是不會抄的。”最後我反覆理解題意終於給這道題攻破了。

我們每個人和這朵百合一樣,如果我們積極去爭取,去奮鬥,也許會遇到別人的譏笑,也許會經歷多次失敗,但都不要放棄,繼續努力,成功就在前面。我們也將會成爲一株美麗的百合花!

林清玄讀後感8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林清玄讀後感9

寒假裏,我讀了著名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選》,他的語言有時波瀾不驚而妙趣橫生,有時閱歷深刻而深入淺出,散發出無盡的魅力,讓人去細細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清歡》,它出自蘇軾的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對人生的感悟,他在裏面寫道:“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它的境界很高,它不同於李白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盡情歡樂,也不同於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同於文天祥的壯懷激烈。想要做到“清歡”是很難的,尤其是生活在現在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像嘈雜的咖啡廳,或者濃油赤醬的飯館,還有擁擠的景區,別說清歡了,連歡也不剩了。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舌要清歡,找不到蔥茸萵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作文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與其去擁擠,嘈雜的地方,不如靜靜地坐下來,泡一壺淡淡的香茗,心也會隨着那香醇,變得豁然開朗,這就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元豐七年歲暮,蘇軾罷了汝州職,回宜興修養。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加嫵媚了。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蘇軾與劉倩叔坐下來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確不錯。但蘇軾覺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了,因爲試吃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嘗試着做到“清歡”,文中提及盛大士說“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清歡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的一種熱愛,我們也要在現在喧囂嘈雜的社會裏去維護這種清歡。

林清玄讀後感10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空、永恆、無限、神聖、天使……都是那麼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隻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祕境。

—題記

夏日靜好,如水的日子散發着淡淡的清歡,嗅着一盞茶的馨香,手裏捧着《清歡》,陽光投灑在書間,墨香攜着悠然的心境,品着避開車水馬龍後的寂靜,末了,靜靜地沉醉在書海中。

《清歡》由林清玄所著。作者透過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告訴我們享受清歡的意義。林清玄認爲“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它可以說是清靜的歡喜,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但在現代繁華都市能享受這種“清歡”嗎?我想在路邊安靜地散步,可是人聲車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裏,幾乎沒有清靜的一刻;我想認真欣賞山水美景,但是也無暇欣賞了,凡是有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穢,就有了吵鬧!我想……

這本書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我就感覺熟悉。我相信人類是有前世的。而在這篇文章中,我與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作者從知道三生石的傳說再到後來在杭州尋三生石,作者也覺得這一切是前世的期約。世界之大,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個知己的人很不容易,這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身邊關心你的人,以愛爲燈,穿越時空;以美爲光,照亮生命。當然,生命中極珍貴的偶然除了因緣還有很多。喝茶、創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難忘懷的好茶、寫出動人心魄的文章,體會感動肺腑的生活純屬難得。

夏陽燦爛,茶香不散,輕輕合上書,輕嗅着茶香與墨香交織的芬芳,凝視着被陽光籠成金黃的“清歡”二字,心中也在輕嘆: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刻我體會到了一絲“清歡”!

林清玄讀後感11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心中是六味雜陳的,心靈彷彿還沉浸在書中那一個個的散文中所蘊含的大道理裏。

我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就被他開始的介紹所深深吸引“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體現真實的價值。我們是不是應該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呢?”讀的時候,我覺得書中那一篇篇的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太值得我去深思了。

書中那一個又一個的散文真可謂是各個都精彩,個個都經典。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散文便是“玫瑰與刺”了。

“玫瑰與刺”講述的是作者在修剪玫瑰的時候,不小心被刺刺傷了,便想:爲什麼玫瑰要有刺呢?玫瑰能沒刺嗎?良久,他終於想明白了,而我,也想明白了:既然我們接受了玫瑰的美,爲什麼不能接受玫瑰上所長的刺的刺痛呢?況且,既然我們喜歡玫瑰,那麼也應該接受它的刺所帶來的刺痛,生活中必定也是如此,就算是生活中的一件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其中有既然快樂、高興、開心,那麼也必定會有傷心、痛苦、難過——等的負面的心情。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在生活裏的一件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裏,學會堅強。儘管依舊有刺的刺痛,但是,當我們學會在生活中的那一件件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做人做的更堅強時,那一件件的小事的負面情緒便會被我們的堅強所擊敗,基本化爲烏有。或者,這些負面情緒會變的小之又小,可以變的比這些小事還小,讓我們不再那麼的不接受刺痛。這樣,便可以讓我們的接受能力更加強,不像以前那麼脆弱了。

這便是令我所深思的道理。

林清玄讀後感12

在一個手機軟件上,我無意間聽到了林清玄的文章,當時的第一感是樸素、柔和,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冠冕堂皇的修飾,讓人讀了心神十分寧靜。於是在暑假裏我果斷地拿起了林清玄的一本《清歡》。

林清玄的文風是超然,總是加入許多宗教的色彩,使他的文章變得神聖而體現出無常。他喜歡引用一些禪學大師與佛教高人的話與故事,豐富自己的文章,更顯得神聖。

在一些人的眼裏,林清玄的文筆甚是古怪,比如《清歡》中的某篇文章的標題就是“玩物上智”,我們都說玩物喪志,可他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對於古董的喜愛,他卻偏偏喜歡上了,還要再過一個月再來買,看看那件古董還在不在,再判斷自己與古董有沒有因緣,最終決定買不買,這與那些對某些物件要傾其所有當即買下的古董家不一樣,我認爲林老先生買古董的方式正如他所說:“

這樣,當然不免遺珠之憾,遺珠也就遺珠吧!滄海如此之大,偶爾的遺珠也不必記掛吧!”。如此置無價藝術於身外之人,實在令人歎服。

另一篇文章更是讓我會心一笑,“剪刀·石頭·紙”講述了這個時代手工的缺乏,無論什麼地方的人都在趨於一個相同的方面發展,這是非常可悲,幸好,還有林清玄,他懂得手工的魅力,他懂得手工禮物讓人感動的地方。“唯一能讓一個民族在世界人中保有獨特面目的是精密的手工吧!”

他會犀利的語言抨擊文學家的做作,“第四個詩人”就是批判了那些華麗而空虛的文學作品,只求金碧輝煌,不求實學。有一瓶很古老而醇香的酒,四個詩人遇見了,前三個詩人開始用大段大段的詩詞來描述酒的香氣,而第四個詩人一口氣喝光了那瓶酒,他告訴他們:“我太遲鈍了,沒有那樣的境界,我看不見酒的`芬芳,聽不見香的歌唱,也感覺不到翅膀的拍動,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靈敏,把我提升到你們的境界。”那三個詩人多麼可笑用不存在的東西自欺欺人,這就是一個樸素的作家最痛恨的東西吧。

林清玄讀後感13

深夜,追隨着林清玄的悠悠思緒,沉浸在煙香的溫暖燃燒裏。

從寶石店裏看到一對鴛鴦寫起,在小小的神案前,煙香繚繞,記憶遊離到童年的夢境。

一縷直直飄上的煙,不僅是香,也是溫暖。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聽老祖父說故事。鴛鴦香爐造型奇妙,雌雄相依,腹部相通,無論點着那一隻,煙會均勻冒出,各生一縷煙,在空中氤氳在一起,相互交纏,不分彼此。

作者由此談到情感的嚮往:鴛鴦沒有單隻,鴛鴦是中國人對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這對香爐,表面各自獨立,腹中卻有一點心意相通,這種相通,在點了火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來。

隨着年齡的增長,作者對此又有了新的認識:鴛上面的怨是又恨又嘆的意思。有抱怨,有無可奈何,也有苦痛無處訴的意味。鴦上面的央從《詩經》中的“和鈴央央”說起,是有求有報的意思。有相互需要,相互依賴,也有相互憐惜求愛。在人世間的夫妻生活中,只有在怨與央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而這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是道傷口,夫妻的傷口只有一種藥,那就是怨也溫柔,央也溫柔。

讀到此,內心裏竟有細細的潮涌起,每對夫妻之間果真便是如此吧。

每對夫妻都曾擁抱過、熱愛過、都奢望着天長地久的相守。但最後呢,各奔東西的有,鬱鬱寡歡的有,同牀異夢的有……是不是所有的婚姻,熱情總會消退,最後相互支援的只是一種親情呢?

應該是吧,兩人共點一爐香,共守一爐煙,火雖小,煙雖弱,可它的溫暖卻可以開啟任何一扇敞開的窗。這絲絲的暖意會融入這寒夜裏,讓我們知道,春天已不遙遠。

兩個人的婚姻,從最初的相識,要經過怎樣的磕磕碰碰,要經過怎樣的相互忍讓與包容,才能走到心意相通,直到共燃一爐香的境界呢?

林清玄讀後感14

每個作家有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不一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看過了很多的散文集了。林清玄用他的筆寫下了許多好文章。

我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讀了幾篇文章,感覺寫得都十分好其中一篇:《快樂的思想》足以讓我反覆回味

這篇文章,先開頭是講了個故事,我們快樂的思想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個人沒有快樂的思想,那麼儘管用盡一切努力,可能還是會落空。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閒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的來到。我有時也擁有快樂的思想,的確很好。一生想要快樂,就要先有快樂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在砌磚,有了快樂的思想會比別人多一份喜悅。

一本散文書一向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寫完作業都會把這本愛不釋手的書讀一讀。以前買第一本散文集時,我都不是很喜歡讀,可此刻我已經真的喜歡讀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裏,讓人很容易看懂很清麗悠遠,我喜歡這種風格。

讀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覺到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軟枝楊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樣輕柔,語言親切,大多數寫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當將它們運用在生活中時,更易懂。

書的封面上寫了: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混濁的世界,持續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的確,我挺喜歡這句話。

每年的散文介紹沒有輪到我,很遺憾,但是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會認真讀的。我愛散文,我會一向繼續看下去的。

林清玄讀後感15

“真如白雪一樣無暇的少年時光,因爲它那樣白那樣純淨,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融涵。”

和席慕容作爲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有所不同,林清玄的文筆流暢清新,有一種醇香浪漫的情感,平凡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既有女性清新浪漫的情結,又包含男性剛正威嚴的一面,讀來千迴百轉,韻味無窮。正如這一篇《白雪少年》,便是用泡泡糖的故事寫出了年少時光,寫出了母親的愛,寫出了人生荏苒。

我們誰兒時沒吃過泡泡堂?五顏六色的包裝紙,甜滋滋的口感,都讓我們一羣小屁孩兒想方設法吃到嘴裏。“賴在地上打滾,然後一邊打滾一偷看母親的臉色。”媽媽怕我蛀牙,也總不讓我吃糖。林清玄短短的一句話,就勾出我心中無數的回憶,記得我也曾這般和媽媽耍賴。是啊,那些歲月雖然在我們的流年中消逝,但藉着非常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林清玄用白雪形容的該是怎樣純情的少年時啊。

我正走過作者無線緬懷的時光,我對林清玄那些刻在心底的記憶感同身受,倒不是泡泡糖的種種珍貴,而是這白雪一般的少年時光——

功課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沉,競爭越來越大。這是個快餐時代,我們行色匆匆,無暇顧及其它碎瑣的事。一張儲存完整的糖紙,能讓我們頓住腳步,坐下來頂認真地回憶過去的種種。我那時候,在盛夏炎熱的午後總不肯午睡,和幾個小夥伴買幾塊泡泡糖,是那種包裝紙可以撕下來粘在牆上,再扯下來時便在牆上印好了一幅貼畫。單元樓門口整整齊齊貼了足有上百個,原來總和小夥伴們無比自豪地指點着這幾個是我的,那幾個是你的。可到了現在,揹着書包腳步匆匆低着頭揹着單詞快步經過卻再也不會擡頭看一眼。原來想起來,我也曾有那樣天真爛漫的時候呢。

哦,白雪少年,那白雪般的少年時……

標籤:讀後感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