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梁實秋

梁實秋 雅舍雜文

梁實秋2.53W

《雅舍雜文》的作者是梁實秋,該書遴選《實秋雜文》、《秋室雜文》以及《雅舍雜文》中的經典篇章彙編而成,大家理解多少了呢?

梁實秋 雅舍雜文

  

內容簡介/雅舍雜文

本書遴選《實秋雜文》、《秋室雜文》以及《雅舍雜文》中的經典篇章彙編而成,時間跨度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囊括了梁實秋雜文作品的精華,可以說是最具可讀性的雜文作品。

梁實秋雅舍雜文《談話的藝術

一個人在談話中可以採取三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獨白,一是靜聽,一是互話。

談話不是演說,更不是訓話,所以一個人不可以霸佔所有的時間,不可以長篇大論的絮聒不休,旁若無人。有些人大概是口部筋肉特別發達,一開口便不能自休,絕不容許別人插嘴,話如連珠,音容並茂。他講一件事能從盤古開天地講起,慢慢的進入本題,亦能枝節橫生,終於忘記本題是什麼。這樣霸道的談話者,如果他言談之中確有內容,所謂“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亦不難覓取聽衆。在英國文人中,約翰遜博士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咖啡店裏,他一開口,老鼠都不敢叫。那個結結巴巴的高爾斯密一插嘴便觸黴頭。SirOracle在說話,誰敢出聲?約翰遜之所以被稱爲當時文藝界的獨裁者,良有以也。學問風趣不及約翰遜者,必定是比較的語言無味,如果喋喋不已,如何令人耐得。

有人也許是以爲嘴只管吃飯而不作別用,對人乃鉗口結舌,一言不發。這樣的人也是談話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爲談話,和演戲一樣,是需要聽衆的,這樣的人正是理想的聽衆。歐洲中古時代的一個嚴肅的教派Carthusianmonks以不說話爲苦修精進的法門之一,整年的不說一句話,實在不易。那究竟是方外人,另當別論,我們平常人中卻也有人真能寡言。他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他的背上應有銘曰:“今之慎言人也。”你對他講話,他洗耳恭聽,你問他一句話,他能用最經濟的辭句把你打發掉。如果你恰好也是“毋多言,多言多敗”的信仰者,相對不交一言,那便只好共聽壁上掛鐘之滴答滴答了。鍾會之與嵇康,則由打鐵的叮噹聲來破除兩人間之岑寂。這樣的人現代也有,相對無言,莫逆於心,巴答巴答的'抽完一包香菸,興盡而散。無論如何,老於世故的人總是勸人多聽少說,以耳代口,凡是不大開口的人總是令人莫測高深;口邊若無遮攔,則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

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寫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談話而知道剪裁的就更少了。寫文章講究開門見山,起筆最要緊,要來得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總之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談話亦然。開口便談天氣好壞,當然亦不失爲一種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風趣。常見有客來訪,賓主落座,客人徐徐開言:“您沒有出門啊?”主人除了重申“我沒有出門”這一事實之外沒有法子再作其他的答話。談公事,講生意,只求其明白清楚,沒有什麼可說的。一般的談話往往是屬於“無題”“偶成”之類,沒有固定的題材,信手拈來,自有情致。情人們喁喁私語,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談到無可再談,則“此時無聲勝有聲”了。老朋友們剪燭西窗,班荊道故,上下古今無不可談,其間並無定則,只要對方不打哈欠。禪師們在談吐間好逞機鋒,不落跡象,那又是一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企望得到的。善談和健談不同,健談者能使四座生春,但多少有點霸道,善談者儘管舌燦蓮花,但總還要給別人留些說話的機會。

話的內容總不能不牽涉到人,而所謂人,則不是別人便是自己。談論別人則東家長西家短全成了上好的資料,專門隱惡揚善則內容枯燥聽來乏味,揭人陰私則又有傷口德,這其間頗費斟酌。英文gossip一字原義是“教父母”,尤指教母,引申而爲任何中年以上之婦女,再引申而爲閒談,再引申而爲飛短流長,而爲長舌婦,可見這種毛病由來有自,“造謠學校”之緣起亦在於是,而且是中外皆然。不過現在時代進步,這種現象已與年紀無關。談話而專談自己當然不會傷人,並且缺德之事經自己宣揚之後往往變成爲值得誇耀之事。不過這又顯得“我執”太深,而且最關心自己的事的人,往往只是自己。英文的“我”字,是大寫字母的I,有人已嫌其誇張,如果談起話來每句話都用“我”字開頭,不更顯得自我本位了麼?

在技巧上,談話也有些個禁忌。“話到口邊留半句”,只是勸人慎言,卻有人認真施行,真個的只說半句,其餘半句要由你去揣摩,好像文法習題中的造句,半句話要由你去填充。有時候是光說前半句,要你猜後半句;有時候是光說後半句,要你想前半句。一段談話中若是破碎的句子太多,在聽的方面不加整理是難以理解的。費時費事,莫此爲甚。我看在談話時最好還是注意文法,多用完整的句子爲宜。另一極端是,唯恐聽者印象不深,每一句話重複一遍,這辦法對於聽者的忍耐力實在要求過奢。談話的腔調與嗓音因人而異,有的如破鑼,有的如公雞,有的行腔使氣有板有眼,有的迴腸蕩氣如怨如訴,有的於每一句尾加上一串格格的笑,有的於說完一段話之後像鯨魚一般噴一口大氣,這一切都無關宏旨,要緊的是說話的聲音之大小需要一點控制。一開口便血脈僨張,聲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聲嘶,氣急敗壞,似可不必。另有一些人的談話別有公式,把每句中的名詞與動詞一律用低音,甚至變成耳語,令聽者頗爲吃力。有些人唾腺特別發達,三言兩句之後嘴角上便積有兩灘如奶油狀的泡沫,於發出重脣音的時候便不免星沫四濺,真像是痰唾珠璣。人與人相處,本來易生摩擦,談話時也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作者簡介/雅舍雜文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樑治華,筆名秋郎。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生於北京。 他是20世紀華語世界一代文學宗師,爲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沉甸甸的著譯。 他用他的生命壘起了一座座了不起的文化豐碑—— 獨力譯成四百多萬字的莎士比亞全部劇作和三卷詩歌; 著成一百萬字的《英國文學史》,並選擇了一百二十萬字的《英國文學選》; 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及三十多種英文詞典和教科書。 他更以《雅舍小品》等十餘部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20年9月於《清華週刊》增刊第6期發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於《晨報》第7版發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後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爲國立山東大學,並於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爲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遊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恆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週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家獨身到後方。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