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梁實秋

梁實秋雅舍課件

梁實秋3.24W

梁實秋,20世紀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師,給本世紀文壇留下了2000多萬字沉甸甸的着譯的文學大師,他的《雅舍》你學習了?

梁實秋雅舍課件

一、 學習目標:

1.勾畫關鍵句,理解雅舍之“陋”以及雅舍之“雅”

2.透過難句分析,體會文中所體現的作者的人生旨趣

3.瞭解本文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過程

(一)

1.匯入新課

還記得劉禹錫的《陋室銘》嗎?這說是陋室,其實並不陋一千多年後,梁實秋寫了《雅舍》,這說是雅舍,實際上又如何呢?我們不妨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梁實秋的散文《雅舍》

2.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默讀明確重點

(二)整體把握,理清全文思路

1.朗讀全文

雅舍全文之精髓便着一“雅”字上,如此“雅緻”之文又豈可不讀?我們不妨請幾位同學來爲大家讀讀這麼有味道的文章,我也忍不住讀上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1、2、3段,老師範讀4、5兩段,全班一起讀6、7段)

注:朗讀過程中注意正音,讀完出示幾個難理解的詞語解釋,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內容

2.此文既題爲“雅舍”,則作者寫作重點自爲“雅舍”,那麼大家能否快速瀏覽第一段,找出一句最能體現“雅舍”特點的語句來?

(學生讀讀,找找,劃劃)

明確: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這“個性”兩字足以概括雅舍的特點,因而這兩字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

3.既然雅舍的可愛之處便在於它有個性,那麼雅舍到底具有怎樣的個性呢?

提示:綜觀全文,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極其有趣的現象,文中所有出現的“雅舍”兩字上都標有引號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引號作何用?是否和雅舍的個性有關?由此,我思考了一下,我認爲雅舍之個性便在於兩方面:雅舍不雅,雅舍實雅

請大家跳讀全文,品味雅舍之獨特個性找找雅舍之“陋”體現在哪裏?雅舍之“雅”又着實體現在哪?我們不妨請一、二兩排同學找找體現“雅舍”之陋的語句,三、四兩排同學找找體現雅舍之雅的語句,並作相應概括

(學生找找劃劃,討論討論)

明確:

l 雅舍不雅(陋)

1) 外加:結構簡陋,不蔽風雨(第1段)

2) 地點荒涼,地勢偏高(第2段)

3) 隔牆傳聲、鼠子瞰燈、聚蚊成雷(第3段)

4) 大雨傾屋、滿室狼藉(第4段)

5) 陳設簡樸(第5段)

小結:這不就是一棟典型的陋室嗎?說得再白一些,我們可以稱之爲“簡易房”那麼這樣一個居所到底“雅”在何處呢?不知道三、四兩排的同學有沒有答案了?

l 雅舍實雅(雅)

(1) 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第2段)

(到如此荒涼之所訪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話說“人以羣分”,這梁實秋乃是典型的文人,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羣雅人點綴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此時尤爲幽絕

(3) 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第4段)

(面對月夜幽絕之景、細雨生趣之情,我們油然想到的是……這樣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嗎?雅)

(4)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

(5)“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第5段)

(好一句不復他求,好一句俱不從俗,屋內陳設簡樸卻脫俗,而這簡樸陳設的內涵便是梁實秋思想情趣之雅,如此雅人才能欣賞雅舍,才能以雅舍命名之)

小結:可見雅舍之雅體現在自然風光之雅、陳設脫俗之雅,更體現在主客思想情趣之雅上

(三)深入思考,體會本文中所蘊藏的作者的人生旨趣

思考:這一陋一雅使得雅舍個性極爲突出,同時也不免引發我們的思考,作者身居如此陋室,卻處之泰然,更欣欣然命之爲雅舍,其中表現了怎樣的一種人生旨趣?我們不妨透過幾個難句的理解來體會這種旨趣

出示:

(1)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經濟在文中體現在哪裏,從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思想情感)

——經濟便體現在磚柱、木頭架子、竹蓖牆、泥灰以及孤零零、瘦骨嶙峋、單薄、可憐等詞語中,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不滿的情緒

(2)……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好感一詞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不滿卻又對其有好感,無奈的自嘲式幽默便體現在這裏,其實也是一種苦中作樂

(3)……我則久而安之

——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逼真細膩地再現了房子的簡陋和不方便,但作者卻以近似於讚美的筆調描繪它,幽默自嘲,別有味道,一種豁達心胸也油然突現了

(4)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但是我仍安之——對現實的不滿、無奈,但能安然對待,士大夫之情操

(5)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裏,不也是“沒有法子”?——更多的一種對戰爭、對生活的不滿,但沒有直接表示心中的憤懣, 轉而欣賞清風明月,這便是隨遇而安的超脫了

(6)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

(7)我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梁實秋卻能從苦難中尋覓詩意,安然視“雅舍”爲家,可見雅舍對於梁實秋已經超出了一種物質的寄託,已然成爲了他心靈的家園,精神的依附這裏,梁實秋身上那種豁達平和、苦中作樂、隨遇而安的心態體現得非常突出

(提示:抗戰次年,即1938年,梁實秋先生被迫內遷重慶,在那他購平房一棟,命曰雅舍,這一住便是整整八年)

點撥:本文命名爲“雅舍”,實際上是記述半山腰的一間陋室明明是“陋”,卻偏要稱“雅”,其間自然存在着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自嘲、自諷,但更多得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四)品味語言

《雅舍》之所以動人,還因其行文的幽默詼諧那麼這種語言風格體現在哪裏呢?請大家找一找,讀一讀

點撥:本文語言風格無外乎典雅清朗而又富於幽默感文筆輕鬆灑脫,或自嘲自解,或正話反說,或文白相間,或巧用典故文中第4段堪稱經典(稍加分析,集體朗讀)

(五)全文總結

據說《雅舍小品》這部散文集至今已經重版了五次,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也許正是這樣的純文學反而經得起時間的淘洗,更容易流傳深遠吧就如我們曾經學過的詩歌《錯誤》以及《籬笆那邊》等等我相信《雅舍》這篇散文已經留給了大家深刻的印象

(六)作業

探究:梁實秋的人生旨趣在於一份於無奈中隨遇而安的“樂觀”;我們曾經學過《我的呼籲》,從中體會了史懷哲毅然決然地前往非洲那份抒寫生命尊嚴的“樂觀”;我們還學過《我有一個夢想》,理解了馬丁·路德金爲自由、民主而勇於獻身的樂觀,同是樂觀,境界卻也有所不同,請大家對此發表自己的評論,寫一篇一兩百字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