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梁實秋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梁實秋1.62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雅舍梁實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1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麼思想。

劉禹錫透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爲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實秋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着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徵: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徵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濛濛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濛濛,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透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於世外,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爲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緻,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其梁實秋的我不甚瞭解,就拿我們大學生來說,已經越來越現實化。很多同學談戀愛,如果你跟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談孔子,談藝術,對方絕對會說:你吃飽了沒事幹是吧?呵呵,那些還不如去哪個祕密的地方,kiss個天昏地暗來得熱情啊。所以這人就有一種現象,當一個人物質食糧匱乏的時候梁實秋的精神食糧就會很豐富。就拿阿城的《棋王》來說吧,棋王王一生對吃要求得特別低,梁實秋只講求能吃飽,能有吃的就滿足,在那個餓死人的年代,而執着於追求精神享受,窮盡心力追求棋術的精髓,最終能以一敵九,成就了名副其實的棋王。所以,人的精神境界都是被逼出來的,越惡劣的環境,我們的想象力就會越豐富。更有餘華的《許三觀賣的血記》,許三觀給許玉蘭和三個兒子“抄”菜更是一絕,沒有一點材料,卻可以“抄”出精神上最美的佳餚,當時我看到那些激動的文字都口水直流。這就是經歷了苦難才體會得出吃一頓飽飯的難能可貴啊。試想,今天我們還有哪個能爲吃到一頓紅燒肉而歡喜得涕泗橫流呢?

因此,當我們居於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匱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几,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讚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雅地縈繞着,隨着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裏。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2

品讀《雅舍》,梁實秋老先生以寥寥幾筆將珍饈美味擺在眼前,又用平淡樸實的筆觸將喝茶飲酒、下棋遛彎再到談及世情百態、故都風物的日常瑣事歸於溫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間。

中華文化的意義不僅是它淵源的歷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世界,摒棄貪婪與粗俗。中華文化帶給華夏兒女的除了豐富多彩的戲曲書畫,富麗堂皇的名勝建築,更深刻的是教會我們處世的禮與仁,引導我們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這也是中華文化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並能在世界長河中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彷彿就是《陋室銘》的衍生——展現了儒家文化裏的“安時處頓”“獨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莊子的通達,以平凡的瑣事表達對於生命的悲憫、個體的尊重、常態的嚮往。雅舍之“雅”並非在物質上的精緻與富足,而在於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堅持。且不談陽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對生活從容灑脫,對世情百態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

時下,社會浮躁的心態處處可見。年富力強的人不甘於誠懇踏實地勞動,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揮金如土,用炫富來吸引眼球;學術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識或課題,而用小聰明找捷徑……社會的浮躁,終究還是精神的迷茫與缺失。

有從容的態度才能夠對流言蜚語,不辯不爭;對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對誤解委屈,不自怨自嘆。有灑脫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亂陣腳,能控制情緒做到榮辱不驚。憑藉一份從容灑脫,諸葛亮舌戰江東羣儒談笑自若;憑藉一份從容灑脫,關雲長單刀赴會豪氣干雲;憑藉一份從容灑脫,居里夫人能在面對成爲千萬富翁的機會淡然而笑,將自己畢生獻給科研事業,驚歎世人;憑藉一份從容灑脫,陝西師大手寫4500份通知書,以抱朴守拙的治學態度得到社會的敬佩……從容灑脫便成了一種必勝的信念,一種自信的威儀,幫助我們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不淪爲金錢和慾望的奴隸,讓我們不侷限在利益得失,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除了從容灑脫的生活態度,中國誠敬謙讓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這正是傳統文化思想對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爲準則的影響。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便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引以爲傲,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以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說,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爲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爲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爲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就像梁實秋所說“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後,也許對於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

傳承中華文化,我們不需要絞盡腦汁在藝術建築裏下功夫,只需要時刻不忘聖賢給予我們的從容灑脫,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在言行舉止間謹記禮儀仁愛的處世之道。只有先修身纔可立世,文化只有紮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揚。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3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爲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於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瞭解之深。

我讀《雅舍》並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後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並不全面,是着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髒!”。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於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麼歌劇,古典音樂會後,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纔會這樣。我呢,沒有什麼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麼,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繫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着,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於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乾風波”爲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瞭解寫了出來。至於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於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4

暮色四合,月色朦朧。我在書香與花香的纏綿中輕輕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書中的點點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的作品。講述的都是生活瑣事,有人間煙火,世情百態,故都風物,但卻被他描繪得別具風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來,時而流連於衣食住行,時而沉醉於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冰心這樣評價他:“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賞的文章是《爆竹》,過年放爆竹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文中描寫了爆竹的來歷,用的範圍,怎樣放,樣子,種類及外國放爆竹。“砰然一聲,火彈飛昇,繼之以無數小燈紛紛騰射,狀至美觀”講的即是煙花,記得跨年夜我也曾領略過煙花的壯美。爸爸把煙花搬到遠處,然後點燃引火線,跑回來,這時只見一個個光束衝向夜空,在夜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我緊緊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綻開,頓時整個夜空都被點亮,煙花宛如一朵鮮花點綴着夜空,佔據了半邊天。花還未謝,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現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籃,鮮花亂綴;有的賽金龍騰飛,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有的似鮮花綻放,搖曳身姿,絢麗奪目;有的若星光四濺,秋雨瀟瀟,賞心悅目;還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絢爛多姿,令人讚歎不已。第二天早上還要放爆竹,預示着新年的到來,迎接美好的明天。

這篇文章令我感慨萬千,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熱愛已漸漸被抹淡,我們應當傳承這些文化,熱愛它們,這樣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新時代。正如《爆竹》一文,讓我們以煙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燦爛的明天!

雅舍梁實秋讀後感5

大凡世間之物,多數都可冠以“雅”字,至少這在文字上是數見不鮮的。但此雅非真雅也。一處風景,一件器物,被塗抹得濃豔之至便趨向平庸,外在的裝飾固然有幾分意義,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難稱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處,但梁實秋筆下的雅舍,卻是僅此一家的絕景。樑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畢業後,才偶然在書架上欹斜的書堆裏觸及,初讀便有文言之味,二讀尚有入俗之氣,三讀始覺淡雅之風。在雅舍中尋雅委實不易,幸得樑先生一支生花妙筆,如此飄搖的現狀能描繪成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於其簡陋。篦牆不固,門窗不嚴,風雨不避,寒暑不擋,夜有鼠子作亂,空有羣蚊爲害,這興許是雅舍最鮮明的特色。依山勢而鋪,隨坡而起,房間雖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書房飯廳分置上下兩處,往來奔走爬坡之勞,足以讓人將“自然”二字瞭然於胸。而最具體的表現物,當屬屋內陳設,徒有一幾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寫之用,其餘的,各處淨無纖塵,四壁之內均無他物點飾,格局卻不單調,依先生所言,“喜歡翻新佈置”,如此一來,人屋看似從俗,其實具有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之靜,恐怕難得一回,戶壁多隙,鄰里間已可“互通聲息”。唯有華月輪空,興闌人散之時,雅舍才初顯寧靜安詳的真面,清光篩灑,陰影斑斕,幽絕之時,亦爲思鄉之時,是乎月光“逼進窗來,助我淒涼”。悄然播灑的無奈,猶似一夜難卻。那破頂而注的大雨來曾使人懊惱,而那皎潔的明月卻教人隱生閒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於其樸實,雖然初讀《雅舍》,總覺得有不少難懂的奇字,涵義也未必如現在的諸多文章那樣一目瞭然,但我們要贊它樸實。一如第二節對於雅舍周邊環境的描寫,一個“糞坑”擱在那裏總覺得特別礙眼,再往後看,鄰人的脫皮鞋聲亦可順着窗隙“盪漾而來”,那景象快教人無可想象了,簡直近乎悲慘,真的是“隨想隨寫”。但漸而漸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覺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筆直的文字,其實是樸實的另類體現,不單是行文的樸實,亦是種爲人的樸實,人之所居不在於住所華麗與否,這纔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樸實,深層次的便是種豁達,因而《雅舍》之雅,亦在於其豁達。種種常人所見的不幸,據作者所言俱成了從現實中汲取的樂趣。人亦傷別,我亦傷別,到頭來揀得了一身困惑,卻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讀書時,注意到雅舍一詞始終爲引號所縛,也不知是先生特引還是自嘲。當然,我更傾向於前者。所以在這裏,我將雅舍外的引號悉數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爲至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