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唐詩

杜甫的月夜

唐詩2.43W

《月夜》由杜甫創作,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

杜甫的月夜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註解】

1.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閨中:內室。看,讀平聲。

3.憐:想。未解:尚不懂得。

4.雲鬟:古代婦女的環形鬢髮。

5.香霧雲鬟(huán)溼,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指雲鬟裏流溢出來的膏澤的芬芳。雲,形容鬟的稠密蓬鬆。因爲雲鬟在夜霧籠罩之下,所以把霧說成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溼,玉臂生寒。 清輝:指月光。

6.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注評】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兒女暫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時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閨中:指妻子。“閨中人”的省稱。只:副詞,用於謂語或全句之前,表示限於某個範圍。可譯爲“只有”。獨看:一個人看。全句意思是隻有妻子一個人望月懷人。○對面寫起:詩人對月懷念妻子,卻設想成妻子對月懷念自己。“獨”字爲下二旬張本。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遙:遠。從長安至廊州相去甚遠。憐:憐憫。小兒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憶長安:懷念長安。意思是懷念身在長安的父親(詩人自己)。這裏以“長安”代指身在長安的人。○設想兒女不解母親憶念之情,體貼入微。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香霧:帶有脂粉香的霧氣。雲鬟:烏黑如雲的頭髮。溼,打溼。設想夜深霧起,妻子的鬟發被水氣沾溼了。清輝:指月光。玉臂;潔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涼意襲來。○設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無限。

何時倚虛幌(huǎng),雙照淚痕幹? 何時:什麼時候。期盼之詞。倚:相倚。虛幌:薄而輕的帷幔。“倚虛幌”是團聚的具體形象。雙照:“雙”承“獨”,“照”承“月”,月光同照兩人,反襯此刻“獨看”。淚痕幹:眼淚不再流淌。反襯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對團聚的期望。以設想團圓的情景結,仍扣月夜。

【韻譯】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麼皎潔美好,你在?州閨中卻只能一人獨看。

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幼女們,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

夜深露重你烏雲似的頭髮溼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讓月華照幹我倆滿是淚痕的臉!

【翻譯】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香霧沾溼了妻子的秀髮,清冽的月光輝映着她雪白的雙臂。什麼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幹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寫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爲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採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後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評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爲《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爲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爲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爲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透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着,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着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四海昇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爲《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爲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藉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裏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